《沁園春 雪》教學反思

《沁園春 雪》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沁園春雪》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沁園春 雪》教學反思1

  上《沁園春·雪》這課時,我有點兒心虛,因為有一個問題直到要上講臺了我也還沒有十足的把握。教參上倒是講得振振有辭,但我覺得只是凌空蹈虛老調重談。而我自己已經有的一點兒領悟又很怪誕另類不符合常規。這種我在教學中經常出現的狀態,我戲稱它為閱讀的“懸崖狀態”──渴望有新的跨越但是腳下又沒有紮實的土地作為根基。一切還需要靠課堂上即時的生成發展來佐證──無論是突破思維原點還是遭遇尷尬,我認為只有課堂上孩子們的反應,才有資格對此問題做出最後評判。

  果然不出所料,對於我的在質疑方面已經“訓練有素”的孩子,這樣算不上深層次的問題休想逃過他們的眼睛。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新鮮,我們面臨的矛盾是:毛澤東對古代英雄們到底持什麼態度?一貫的最簡單的講法當然是──惋惜。傳統的講授要求教師摳住關鍵詞“惜”、“略”、“稍”,來讓學生明白:毛澤東對古代英雄主要還是肯定的,至於惋惜,只是“略略”、“稍微”罷了。這樣的解釋當然是很唯物主義的,體現了毛澤東他老人家一貫強調的思維作風:實事求是、一分為二。

  但學生和我一樣覺得彆扭,他們在課堂問的和我在備課時候想的一模一樣:對成吉思汗,毛澤東哪裡還是惋惜了,他分明就是全盤否定了嘛!因為文中明明是:只識彎弓射大雕。一個“只”,還是“惋惜”嗎?至於“俱往矣”,簡直就是全盤否定了歷代所有的英雄,這還是“惋惜”嗎?教參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樣寫到: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了。“彎雕射大弓”,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這段話,讀得我如墜五里霧中。難道就是因為一句“引天下英雄盡折腰”,就可以印證毛澤東對成吉思汗的“褒”嗎?縱觀全詞,文氣逶迤之處,對成吉思汗,分明都只有“貶”,何曾“褒”,為何硬生生讓我們的毛主席在這首詞中如此“理性和客觀”呢?教參不能說服我。孩子們當然是沒有看過教參的,但是他們對“惜”一直要管到“射大雕”的解釋不服氣,他們認為毛澤東根本就是把成吉思汗否定了的。我在心底認可這種感受,因為這也是我的感受。但如果按照我們的感受,毛澤東豈不就變成了一個狂妄自大缺乏理性的人了嗎?這樣的解讀又合理嗎?這真的是一次“懸崖上的體驗”啊!我雖然如履薄冰,但是又有些許期盼,因為起碼在文字自身上,暫時還不能夠有什麼新的發現。

  我決定小心奕奕地丟擲我的殺手鐧。這是一步險棋,這是我的思維在懸崖狀態中的一種“懸崖選擇” 。如果這種選擇不能引起學生思維的共鳴,那麼這步棋沒有任何意義。

  我說:“同學們,這個問題是有些費解。毛主席怎麼會不給予成吉思汗和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一樣的待遇,而對他毫不留情地批評呢?讓我們回到當時的創作現場,體會一下老人家在創作這首詞時候的心情變化,然後從這個角度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同學們很疑惑。都什麼年代了,如何回到創作現場?難道還真有時空隧道不成?我含笑不語。我指揮大家翻開了課本彩頁的第一頁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雪》。我說:“孩子們,靜下心來體會,你能感受到什麼?”教室裡有短短的靜默。但很快被熱烈打破了。穀雨說:“我看出來了,王老師,這幅手書寫得龍飛鳳舞,好不瀟灑,果真是英雄的手筆。”

  石老師說:“我感受到了豪氣和霸氣。手書中的字都不太好認甚至無法認,但是汪洋恣肆,氣貫長虹(用了兩個才學的雅詞,大家都為他鼓掌了),很有英雄氣。”麻想說:“這根本不是在寫字,這是情感在噴湧在爆發。”我說:“評得妙!還要仔細觀察,體會整個書寫過程中的變化。”

  穀雨一下子就跳了起來:“王老師,我發現了,我發現了!毛澤東一直都很激動,但他是越來越激動。你看他的字,從秦皇漢武開始,用筆的力量就加大了,速度也更快了,這就證明,這個時候毛澤東的情緒就又上了一個高潮,他的書法透露了他內心的不可抑止的激動。如果說最開始他還只是亢奮的話,到後來,他就真的沸騰起來燃燒起來了……”穀雨滔滔不絕,神采飛揚,下邊是一片共鳴聲。我也被震動了,望著眼前這張年輕的智慧的,因為有新的發現而漲得通紅的臉,我竟然有些百感交集。幸甚,我的感覺和孩子們的感覺對接──天衣無縫。

  如果以這樣的角度來解讀“只識彎弓射大雕”,一切疑問全部冰釋。是的,毛澤東是一個充滿理性的領導者、思想家、歷史學家,他不可能否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功勞,因此,才有了前邊的“惜”、“略”、“稍”。

  但是,在這首詞中,毛澤東不僅僅是以一位共產黨的領導者進入創作的,他更是以一個普通文人和普通作者的身份進入自己的創作。他是一個熱血燃燒的詞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氣作為文字,先是掃射,然後是激射然後是噴射。在激情漸至燃燒的過程中,他不可遏制地處於爆發狀態了──情感的噴發使他暫時出現了理性的“迷失”,在特定的創作瞬間,激情成就了一個傲視一切的“不可一世”的毛澤東。這時候,他是一位真正的文人詩人,而不是一位需要字斟句酌的政治家。他用生命的狂放寫詩,他像黃河一樣咆哮了,他凌空一吼,驚天動地:普天之下,捨我其誰?氣血淋漓,“只識彎弓射大雕”,一揮而就,還不夠,再來一句:俱往矣!歷史在英雄的筆下像蛛絲一樣被輕輕抹去。這是生命的吶喊──沒有顧忌,只有宣洩!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血氣方剛的要改寫歷史的人的衝動!

  這也是《沁園春·雪》之所以最打動人之所在──因為這是豪不掩飾的至情至性的創作!只有這樣解讀,毛澤東才能走下神壇,走進讀者的心靈深處。只有這樣的解讀,《沁園春·雪》的文氣和文脈才是貫通的,文品和人品才能合二為一。

《沁園春 雪》教學反思2

  一、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1、問題設計遵循了整體把握文字的原則,力圖使學生經歷從整體到區域性的閱讀過程。提問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層次感。上闋圍繞“為什麼寫景產生了壯美的效果”一問展開,下闋則以對比為支點,融評價歷史人物與理解“風流人物”內涵於一體。

  2、鑑於作品作為詞的文體特點,仍關注了一些難點詞句。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須”“文采”“風騷”等。

  3、備課時也把介紹意象和“詩品取決於人品”的論點定為教學目標,意在豐富學生詩詞鑑賞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鑑賞水平應該說是大有裨益的。具體操作過程也引發了有價值的比較閱讀。

  回顧備課過程,我意識到自己根本的立場是努力回答了一個問題: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以自己研讀教材的體驗為設計教學的立足點、出發點,在此過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擷取精華,深刻透徹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實質及表達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啟發學生,自己的收穫能有效地幫助學生。

  二、對學生課堂活動的反思

  1、除了朗讀、模仿教師的範讀,學生的活動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師提問的層面上。不能說這種活動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問題階段的活動是非自主的。依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也幾乎認定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的探究價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設想由此來組織課堂教學。

  2、從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學生能認同自己研讀教材的結論,而不認為學生具備自主完成較高層次的`研讀的知識儲備。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學生課堂活動的基本表徵是學生的表達,比如提出疑問,討論問題,展示議論或獨立思考的結果,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等等。而由於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我也沒有讓學生用較多的課外學習(如查尋背景材料)彌補這種不足,所以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似乎難以展開,教師仍扮演了主角。

  3、從形式上看,本節課學生的群體活動就是朗讀。由於對時間因素的考慮和對獨立思考的重視,我並沒有強調合作(討論),於是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為“一對一”的問答。但我仍以為自己較好地引發了學生的思維衝突,雖然問題的解決較多地藉助了教師的講解和總結。

  三、與新課標的距離有多遠

  學生活動應當成為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教師的“教”也應當回應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這節課的教學設想,關注了“學生可以學到什麼”,但忽視了“學生怎樣用自己的方式去學”。

  學生活動的質量固然不取決於課堂的活躍熱鬧程度,而取決於活動所圍繞的核心,但教師的思維畢竟取代不了學生的體驗。教師的引導作用必須發揮但可以有多種方式,新課標想來是希望教師更“隱身”一些,希望教師的引導作用能更多地在學生活動中顯示出來。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把握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活動也就必然成為一種載體。教師也因此必須承擔起學生活動設計者的重任。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先前對自己的角色職責的認識是模糊的。

《沁園春 雪》教學反思3

  傳統的詩詞教學教師的講授有餘,學生的活動不足;理解、分析內容和含義等邏輯思維有餘,而體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維不足。教學這首《沁園春雪》時,我想嘗試改變這兩點。

  首先是設計、組織形式多樣的有吸引力的學生活動,調動學生的興趣,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動起來。 “三分詩七分讀”,詩詞教學必須將朗讀活動貫徹到課堂始終,這堂課我運用了聽範讀、自由讀、齊讀、個別讀、糾正讀、模仿讀、分角色輪讀和評價自己及他人的朗讀、設計朗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在讀中欣賞、領悟詞的語言和意境,用讀表現詞的韻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詞的意境,很好得發揮了學生的閱讀自主性,且能讓學生深入詩歌內部有切身的體會。請學生介紹詞中涉及的歷史人物,緊緊圍繞詞的內容義有所延伸,既調動了一部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使他們產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餘學生獲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課外拓展知識面的興趣。

  其次是少點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體的品味、感悟。新課標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從這一角度提出的。一開始的聽範讀和自由讀都是整體感知,促使學生透過薰陶感染和朗讀實踐去感受整首詞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賞析的環節也是著眼整首詞,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準確、精練、富於形象性。感受貼切、傳神、情感充沛的語言魅力,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感受詞人的情懷。

  總之,在詩詞教學中就是要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使之能領略詩情畫意,感受其意境美;透過反覆吟誦,聯想品味,既提高欣賞能力,也感受詩人抒發的強烈情感,同時從中受到積極思想的薰陶感染。為實現這些目標,我在這節課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學內容安排較滿,節奏較快,有點走馬觀花。以對話為主體的課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體課件,將聲畫帶進課堂,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意境,還能增加課堂的藝術色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