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羊毛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剪羊毛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剪羊毛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剪羊毛教學反思 篇1

  今天在上唱歌課《剪羊毛》是我在三年級平行班級中最後一次講這節課,之前我已在其它五個班試講,每一次試講後都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對各個環節又做了一些改動,今天的這節課應該說達到了預期效果,上完唱歌課《剪羊毛》我心情很愉快,再看看我的學生們,他們邊下樓還邊哼唱著《剪羊毛》的旋律,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我心裡意識到;這節課成功了!

  其實,兩年前我也曾教過這個內容,當時也是上學校的考核課,上完感覺學生學得不夠紮實,學生的歌聲不美而且唱得也不夠準確。靜下心來分析原因,感覺課堂上還是多了一些花架子,走了一些彎路,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的選擇不太恰當。一直有一個願望,想把這節課再上一遍,上得更完美一些。所謂吃一塹長一智,這次我在設計課堂結構時,以簡潔有效為原則,匯入新課時捨去了以前花了很長時間的節奏訓練,透過師生談論與剪羊毛有關的話題直接進入主題,省時有效。教授新課時透過多媒體生動形象的畫面和老師富有感情的範唱引導學生多種形式地去聆聽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同時進一步熟悉歌曲。

  歌曲學習的過程儘量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解決了教學難點,學生學習歌曲速度快,節拍準確。同時我注重了師生之間的和諧交流,透過撫摸學生頭,拍拍學生的肩,給一個大拇指表揚,或是一個鼓勵的眼神等多種方式鼓勵學生,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感受到音樂課的美,音樂課的快樂。結束本課時,我在眾多可選擇的方法中選擇了聽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這首歌的影響力,使學生更加熱愛這首歌。教師完整的結束語和師生富於激情的演唱,為這節課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同時給學生意猶未盡的感覺。

  一節音樂課結束了,但這節課帶給孩子們的影響應該是久遠的,這首歌的旋律應該能永遠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歌曲所蘊涵的對勞動、對生活熱情更是影響著學生對生活、對勞動的態度。這節課使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老師和孩子們一樣,在一次次的磨礪當中不斷成長,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會發現問題的慧眼,有一種願意為音樂教學投入精力的熱情,我們每個人都能千錘百煉出好課。

  剪羊毛教學反思 篇2

  音樂課程改革的方向是“應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學生切實體會到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要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因此,在執教歌曲《剪羊毛》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歌曲中的難點和重點編成音樂遊戲,指導學生於聹聽、模仿中學習,於創編中發展,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設計“聽——模仿——辨析——唱”的過程,由淺入深地解決教學中的附點四分節奏的重難點。

  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亞的民歌,歌曲反映了牧場工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火熱的勞動熱情。歌曲為二段體結構,旋律優美歡快,尤其是附點節奏的運用,更賦予歌曲活潑跳躍之感。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就是感受附點節奏的特點並能正確掌握運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設定瞭如下環節:

  (1)、播放音樂、圖片,讓學生傾聽並模剪羊毛過程中發出的“咔嚓”聲。這樣,學生在看、聽、模仿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到了附點節奏歡快、富有動感的特點,同時,在用“咔嚓”表示休止的練習中,使學生鞏固加深了對休止符時值的掌握。

  (2)、做音樂小遊戲:為歌曲創編伴奏。透過簡單節奏訓練,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歌曲的節奏特點。選擇歌曲中有代表性的難點旋律進行分析、教唱,為後面學習歌曲的旋律作了很好的鋪墊。指導學生於聆聽、模仿中學習,於創編中發展,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圖片與聲音的有效結合生動形象便於學生更好地接受、模仿,避免了枯燥的技能練習。

  音樂課程改革的方向是“應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學生切實體會到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要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在學唱歌曲中,我遵循了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引導學生反覆聆聽音樂,讓學生在聽唱、哼唱、模唱的反饋中學會歌曲。在體驗情境——自主合作這一環節,加入了為歌曲伴奏創編,發揮了學生的創編能力,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舞臺,從而將歌曲的教學推向高潮。在創編伴奏中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中,透過探索、領悟、體驗、創編等發揮了學生的創作才能,給人以美的體驗。同時學生及老師的鼓勵性評價激起了學生更強的表現慾望。

  在欣賞《孤獨的牧羊人》中,透過影片播放,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聆聽、欣賞的興趣。但在這一環節上我還是未能考慮周全,沒有給他們合理安排好,時間安排有些緊,或者第一課時可以只學唱一段歌詞,也許這樣就能讓表演唱更有序、更活力地進行了。

  總之,我還要更加努力,不斷探索不斷進步,讓孩子們體會到音樂的美!

  剪羊毛教學反思 篇3

  《剪羊毛》這一課主要體現“感受——表現——創作”這一認知規律,透過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探索,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寓教於樂,有效促進三維目標的達成。在創編歌曲這一環節中,教師能夠有效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質量,注意到了以下2個方面:

  一、合理組建合作小組。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性別、個性、興趣、特長等合理搭配好,保證組內成員的差異性和互補性。

  二、教師注重合作學習中教師角色轉換。美國教育家多爾說:教師在師生關係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由此看來,教師和學生是互相合作的雙方。在《剪羊毛》小組創編環節中及時發現小組中的意外事件,重視定位自己的角色,走到學生當中,能夠與學生一起探討、一起表演,建立一種相互融合的和諧關係,參與到學生的表演中來,共同體驗學習過程中成功與快樂。

  在課堂進行的始終,教師都能夠注意用藝術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例如教師在課堂中針對不同環節,進行具體的評價。如在唱歌中,“你的附點音符唱得很準確!”“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了。”在拍節奏環節中,“這個切分節奏你拍得很準!”在口風琴吹奏中“你的指法真熟練!”在小組合作中“你和同學的配合越來越好!”“你的組織能力真不錯!”……等等。在這些具體的評價中,能使他們看到老師對他的重視,因而倍感自豪,學習更加努力,始終保持興奮的情緒積極的學習。

  總之,新課標理念倡導的音樂學習方式更多地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對學習環境、學習內容、認知方法的取向方面,而本課從這些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地體現,這是我今後教學中要學習和掌握的,本次聽課讓我得到了很大的收穫。

  剪羊毛教學反思 篇4

  1、音樂課堂中我們教師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歌唱習慣的培養和聲音的表現。這堂課下來,我覺得我的整個狀態是有點緊張的,一直在腦海當中出現的是教案,接下去是什麼環節,要說什麼話,從而忽略了關注學生在你設計的這個環節中的狀態。就拿學生的聲音來說,剛開始的發聲練習,透過我的指導,用LU模唱的時候,學生的聲音有了明顯的改變,非常的通透。但是一到讓孩子們加入歌詞和老師問好的時候,聲音的位置就掉下來了,而我因為要趕教案的進度而沒有去關注,如果這裡能夠再指導一下,告訴孩子們唱歌詞也要找從頭頂拉出來的感覺,在唱一遍,鞏固一下,那麼孩子們的聲音會有很大的突破,不至於到最後孩子們的歌唱會顯得那麼的蒼白。

  2、巧妙的利用鋼琴伴奏。歌唱教學中,鋼琴伴奏起到了引領、較正和烘托氣氛的作用。我在教師範唱,讓學生感受歌曲情緒和為歌曲分段的環節,如果能夠好好的設計歌曲的伴奏,用不同的伴奏音型表現兩種不同的情緒,那麼就能引導孩子們夠清晰的聽辨出歌曲的結構和情緒了。

  3、慎用圖型譜。什麼是圖形譜?就是一種新的音樂記錄符號體系,是用圖形(線條、顏色、形狀、符號等)試圖表現音樂的節奏、旋律、高低、長短等要素的可視覺形式。在學習歌曲第二部分的旋律的時候,我根據歌曲的節奏、旋律走向設計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圖型譜,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而且能夠一邊畫圖型譜一邊準確的唱出第二部分歌曲,並對歌曲的情感處理也起到了引領的作用。課後劉老師就我的這隻蝴蝶跟再場的聽課老師進行了探討。劉老師首先肯定了我的設計意圖,在聽課的過程中,她覺得這隻蝴蝶是一個亮點,孩子們非常的喜歡,激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但是回過頭來回味一下,這隻蝴蝶雖然為孩子們學唱歌曲起了輔助作用,但卻破壞了歌曲的流暢性和音樂性。因此,在以後的音樂教學中,要慎用圖型譜,巧用圖型譜。

  剪羊毛教學反思 篇5

  《剪羊毛》是人民音樂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的一首澳大利亞民歌,歌曲以生動的歌詞和形象的比喻來描寫澳大利亞牧場工人在剪羊毛時的情景。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將歌曲的重點和難點融入到音樂小遊戲中,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學習中游戲,這樣便輕鬆的達到教學目標。

  在教學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回答本首歌與以前所學那些歌曲相似,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新歌曲前對歌曲有簡單的瞭解,然後再讓他們跟著旋律哼唱一遍,讓學生找出自己跟不上的句子,並給以指正。為提高學生的試唱能力,平時我常讓學生聆聽、模仿,並進行練習。

  一直以來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是每位音樂教師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我在音樂課堂上使用自己的教學方法並不斷更新改正,於是我把如何有效上好音樂課的想法融入在這節課堂中。

  一、分析歌曲

  本環節以小動物聯歡會為情境,當所有的小動物都來到了森林,卻只有小綿羊沒有來,這樣學生就會提起尋找小綿羊的興趣,為下面的教學課程起到很好的引入作用。建立這樣的教學情境,會很容易的讓學生喜歡它們,愛護它們,這樣學生可以輕鬆的接受應該愛護大自然和保護小動物的意識。

  二、分析歌曲

  本環節我先透過談話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關於小綿羊的基本知識和羊毛的基本常識、然後在對歌曲進行分析透過跟學生的交流讓他們知道歌曲的調式,節拍和結構,有了這些簡單的分析,讓學生對歌曲有一定的瞭解,為下一步的聆聽歌曲打下了基礎。

  三、學唱歌曲

  (一)聆聽歌曲

  首先我和學生一起聆聽歌曲,透過教師的陪伴可以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並富有親和力,同時教師起到了模範作用,學生便會更加用心的去聆聽。

  (二)教唱歌曲

  利用多媒體,教師範唱,學生模唱等多個教學手段去引導學生學唱歌曲,對歌曲的一字一句進行嚴格的教授,這樣細緻的學習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學生演唱歌曲的準確度。

  (三)重點和難點

  在歌曲中多次出現切分音,每個句末都以四分休止符結束,因此,我給學生播放火車在開動的過程中發出來的“咔嚓”聲,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聆聽,模仿的過程中感受到附點節奏的歡樂和富有彈性的特點,同時在遇到休止符時用捻指動作來表示,這樣讓學生鞏固並加深對休止符時值的掌握。透過對歌曲中較難的節奏型進行練習,來加強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並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

  四、拓展創新

  本次環節讓學生對簡單的樂器加以瞭解,並投入課堂使用,透過即興編創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把樂器和音樂課堂緊密結合起來。然後透過對個小組的表演進行評比,讓學生有競爭性,多看多總結,吸取其他小組的優點來彌補自己團隊的不足,在提高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透過一節課的學習,可達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受熱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學目標,更加影響著學生對生活的態度和美好向往。

  剪羊毛教學反思 篇6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亞流傳頗廣的民歌。該國以盛產羊毛而著稱於世,歌曲正是反映了澳大利亞牧場工人緊張勞動的勞動生活和樂觀的精神面貌。為了讓學生較好地表現愉快,活潑的情緒,在教學只,我始終以《情感體驗》模式為主線,透過引導感受------啟發想象------體驗、實踐------表演、創造這一過程:

  1、聽賞歌曲範唱,感受歌曲的整體形象

  2、聽琴唱歌譜,感受、體驗附點音符節奏所帶來的跳蕩、活躍的感覺。

  3、聽琴唱歌詞,體驗、表現愉快、活潑的情緒

  4、引導、學習固定節奏音型,併為歌唱伴奏

  5、讓學生學習徒手演奏雙響筒的節奏(即固定音型)。

  6、小結,從雙響筒增加歌曲愉快、活潑的情緒出發,讓學生考慮還可用什麼節奏樂器來增加歌曲的氣氛與色彩?請同學們下節課告訴老師(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準備)

  鼓勵學生創造性的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剪羊毛教學反思 篇7

  整堂課的設計思路圍繞《剪羊毛》這首歌展開豐富的藝術活動。首先由多媒體課件帶大家領略、感受了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內蒙古的大草原風光與情懷,由此牽涉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透過師生閒談,天氣漸漸轉熱,綿羊身上還穿著厚厚的棉衣,請小朋友為羊兒想想辦法,學生自然想到要給羊兒剪羊毛。完整地欣賞、聆聽歌曲一遍,說說聽到了什麼,熟悉歌詞內容,體會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按節奏讀歌詞,幫助學生記憶歌詞及熟悉歌曲節奏。

  接著再聆聽第二遍,做簡單律動。下來要求學生聆聽第三遍,邊聽邊動口型不出聲跟唱。進行到這個環節,學生已經很忍不住想自己試著唱了,這個時候讓學生跟琴輕聲唱歌詞第一段,邊唱邊給他們糾正。中間有一句“這是我們在剪羊毛,剪羊毛“節奏較難把握,學生練習了許久。這裡是我疏忽的地方,在事先讀歌詞的時候只是籠統得帶過,沒有著重讓他們掌握這句的節奏。透過找找歌曲中的相同句,讓學生透過識譜掌握相同節奏型的樂句,簡化了他們學歌的過程,調動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在掌握第一段歌詞的學唱後,安排學生自由學唱歌曲第二段,學生基本能根據第一段歌詞學習時掌握的節奏、韻律,準確完整地歌唱,其個別小細節加以糾正、完善後一首曲子透過教學、自學的方式學下來了。

  學生反映出對自主學習的熱情與主動,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同時增添了學生學歌的方法,鍛鍊了學生自身的能力。師生介面唱,增強了師生間的互動與情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歌曲。最後昇華到課堂的高潮——表演唱環節。這是學生最喜歡的形式,也是最難掌控的環節。首先,我讓他們自由表演唱,這時他們還顯得不敢放開做,等到我拿出準備好的頭飾、道具後他們便爭先恐後地想起來表演了,以至於後來讓他們前排同學做小羊,後排同學剪羊毛,學生興奮的難以收回來,課堂就顯得有些無序了。在這一環節上我還是未能考慮周全,沒有給他們合理安排好,或者可以給他們分幾個小組進行表演,也可以我帶著學生一起做律動表演,這樣就能讓表演唱更有序、更活力地進行了。

  剪羊毛教學反思 篇8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亞流傳甚廣的民歌。歌詞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描繪了“剪羊毛”這一勞動情景。以“白雲”、“冬雪”、“絲綿”誇張的形容工人們勞動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襖”比作羊兒身上的絨毛,富於想象,很有童趣。

  歌曲為二段體結構,大量的附點八分音符構成的節奏貫穿其中,曲調色彩明亮,情緒輕快活潑。在教學中我以聽唱為主,讓學生在充分感受歌曲輕快活潑的旋律後,我讓孩子們加入對口型這一練習,鼓勵他們張開嘴巴像表演雙簧一樣來試試看,自己能都在那些樂句與範唱的小朋友配合默契,並且找出自己覺得配合不太好的地方想我提問。這一環節我是為兩個分樂段進行的,這樣目標比較容易達成,學生也能比較快速的找到自己已經掌握和有待加強練習的樂句,老師能夠給予有針對性的輔導。

  針對附點八分音符的時值的正確把握,我是透過老師誇張的範唱讓孩子感受的,比如第一句:“河那邊草原呈現白色一片”,我就針對的提問,老師在唱那兩個字的時候聲音比較誇張?

  (那邊的“那”、白色的“色”)。再唱兩個誇張的字後緊跟的歌詞老師是用什麼樣的聲音來唱的?(放輕了演唱力度)在時值上有什麼特點?(特別的短)。在學生回答正確後,我又反覆演唱,並且請他們也互相給同桌唱一唱,比一比,誰唱的更準確。

  透過老師的引導,自己的實踐,一節課很快就在愉快的氛圍中過去了。當學生們熟練掌握歌曲後,我請他們自己視唱歌譜,很多孩子都能慢速的把歌譜視唱下來,並且在附點節奏上掌握的比較好。這對於他們的音樂技能來說又是一次很好的提高。

  剪羊毛教學反思 篇9

  1.大班幼兒對隊形的變化已有濃厚的興趣。這從兩方面可以看出來。其一,在體育活動中進行的佇列訓練,幼兒非常感興趣。其二,在今天的活動中,本來幼兒表現出的興趣並不濃,許多孩子注意力渙散,但到了真正開始站隊形的時候,孩子們的注意力又回過來了。

  2. 要求交代不夠清晰。這是我的活動中的一個老問題,它不是指活動中個別的要求沒解釋清楚,而是整個表演的脈絡沒有理清,就像上次的《金蛇狂舞》,也是這個問題。既然是教師預設為主的活動,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讓幼兒清楚地知道整個表演等活動的大概框架,然後再處理好其中的各個要素(動作、隊形等)。所以活動的一開始就應該先透過清晰的示範和提問,理清動作的順序:先去、再摸摸羊、再剪、再和羊一起跳舞。然後再就具體的隊形變化開展活動。

  3.隊形變化的圖譜設計得不夠科學。我一直覺得自己做事特簡單,寫不出論文是因為在我看來那些長篇大論幾個字就能概括了,所以之前的反思也總是幾句話概括一下。其實這不叫簡單,這叫糊塗、馬虎。當模糊地覺得一件事兒不好時,我總不習慣去深刻思考到底不好在哪兒,要怎麼改變。對這次的圖譜也是一樣。在這之前沒仔細看過隊形的圖譜,只是根據自己的編排、憑自己的感覺畫了幾個隊形。畫完就感覺圖譜效果不好,挺亂的,至於具體不好在哪兒,又可以怎麼改,我卻沒再細細思考。現在才感覺到,圖譜的作用是讓幼兒瞭解隊形的變化,並能跟著圖譜的指引知道怎麼做,我的那幅圖譜太瑣碎,幼兒不能一下子看出原來的隊形、要變的隊形等。其實只需要把幾個隊形的樣子畫出來,如一開始的兩排、後來的圓,至於具體的位置反正地上有點的提示。

  4.過高估計了幼兒的能力。經常在活動前我會想象幼兒和我配合得很好的美好願景,於是總容易過高估計幼兒的能力,比如《挪威舞曲》中對孩子分樂句編動作能力的預測、上次《剪羊毛》活動中對幼兒創編舞蹈動作能力的預測,再加上這次對幼兒按順序走圓形能力的預測,並且我還容易過高估計自己引導的能力,以為就算他們不會,就算活動中出現一些問題,透過我的引導也總能做好的。現在才發現自己的倔強,以及人本性中有些思想真的是很難轉變,就算意識到自己的一些問題,下次還是會不經意地去犯,不知道要犯多少次、經歷多少次挫敗,才能把他牢牢記住,用理智克服這一不足,並逐漸內化為新的品質、習慣。可能以後在備課的時候我該先翻一翻之前進行的一些活動,回顧一下自己的不足,在來謹慎地思考新的方案。

  5.另外,我覺得學會隊形的變化固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能目標,但從孩子的長遠發展看,讓孩子體驗到那種跟著音樂愉快表演的成功感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讓教師對自己的活動有信心的重要因素,這也是我感覺上次曹老師組織的剪羊毛活動成功的地方。

  6.開展課題快一年了,可成功的次數少之又少,今天上完後我幾乎有以後都不想再上音樂課的感覺了,但是進行了反思後,又對下次活動充滿了希望,我有些越挫越勇的感覺,希望下週再組織一次,但又非常害怕面對再一次的失敗。

  剪羊毛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一首澳大利亞流傳甚廣的民歌,歌曲反映了牧場工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火熱的勞動熱情。歌詞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描繪了“剪羊毛”這一勞動情景,以“白雲”、“冬雪”、“絲綿”誇張地形容工人們勞動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襖”比作羊兒身上的絨毛,富於想象,很有童趣。

  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亞民歌,歌曲為二段體,其旋律優美歡快,尤其是附點節奏的運用,更是賦予歌曲活撥跳躍之感。在教學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聽聽羊媽媽和羊寶寶的咩聲進行練習,透過練習讓小朋友們進行開嗓。

  接下來透過感受歌曲的情緒和對歌曲進行分析讓他們進一步瞭解歌曲。在後來的教唱環節中,我認為自己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連線句還不夠自然,肢體語言應該更加豐富一點,因為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能夠讓小朋友更好的感受歌曲的風格。

  透過引導學生感受歌曲,這樣演唱時演唱時歌聲感情真切,同時勞動可以創造生活,可以創造財富!同時教育學生要透過自己辛勤的雙手勞動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剪羊毛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的設計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歌唱實踐為主體,注重孩子們對音樂切身體驗,引領學生領略澳大利亞的美麗風光,感受澳大利亞民歌的音樂風格,感受勞動的喜悅。透過以下環節設計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首先是聽音樂律動進教室,在歌曲伴奏和老師鈴鼓的引領下,孩子們踩著整齊而有節奏的步伐走進教室,給孩子們一個音樂歡快,節奏穩定的初步體驗;然後的發聲練習,透過旋律的模唱,沒有附點和有附點的情緒對比,引領孩子們從感性到理性的體驗音樂,感受附點可以使音樂變的更加的歡快的魔力,為後面的教學做了鋪墊。在這裡我也做了一些歌唱方法的指導,培養孩子們正確的歌唱習慣,學會高位置歌唱;接下來,根據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理念”,我設計了學生的恆速訓練,感受歌曲的節奏美,透過音樂的變化,引導學生在恆速的基礎上用不同的、簡單的體態律動表現歌曲;接下來的歌曲教學中,透過多次有效的聆聽和演唱,透過為歌曲加入伴奏,藉助圖型譜“蝴蝶”和教師的有效範唱等教學手段,指導學生用輕盈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表現歌曲,感受勞動帶給人們的那種歡快、愉悅的心情,從而激發孩子們對勞動的熱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