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雕塑教學反思

抽象雕塑教學反思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抽象雕塑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抽象雕塑教學反思1

  “抽象雕塑”這節課,講課時,同學們的興趣並不是很大。等我說下節課帶陶土來自由創作時,他們個個都來了精神。

  看著藝術家的作品,學生覺得自己並不會遜色於他們。拿出陶土,同學們都有大幹一番的架勢,於是隨心所欲地做著各種造型。我告訴孩子們有的藝術家,把具象雕塑變形、誇張,是作者對生活美的更強烈詮釋。對孩子來說,不是太關心這方面的知識。是的也許根本不需要了解太多,但那又有什麼關係。總之抽象雕塑讓孩子們有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從而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豐富世界。

  課上,我讓孩子們四個人一個小組,共同來創作雕塑作品。愛玩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還他們以童心、童趣,讓他們無拘無束的來創作自己喜歡的造型,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快樂的一件事情。從他們那一張張小臉上,我看到了洋溢著說不出的滿足感。他們的思維飛快的轉動著,小手不停地拍打著,達到手腦並用的效果。就連平時不守紀律的同學,現在也忙得不可開交,時而沉思、時而討論著。孩子的手上、臉上都沾滿了泥巴。在我看來,此時的他們更像一個個小小設計家。

  快下課時,我讓他們選個代表,上講臺上展示他們的勝利成果。上面的同學自豪地陳述著,下面不時傳來嘖嘖的讚歎聲。是的,這節課他們樂在其中。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發揮出了集體的智慧。他們的想法獨特,總能給人以驚喜,呈現出豐富的視覺藝術品。

  美術課就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享受到創作的樂趣。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他們會對抽象雕塑有了自己全新的認識。也會對城市中的一些雕塑更加留意。留意身邊的美,從而創造出更美的雕塑作品。

  抽象雕塑教學反思2

  抽象雕塑,當我剛面對這個詞的時候,我也說不出什麼來,沒辦法很完整地解釋。對於五年級的孩子們來說,那就更難了。所以,當我選擇這一課來作為公開研討課的同時,也帶有一點挑戰自我的感覺,也就是自己掌握不好的,拿來研討後,或許自己就弄透徹了,以後就不怕了。自己準備的過程,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研究過程。我想,只有自己研究透徹了,挖掘深入了,拿出來給大家研討才會有東西探討,而且會更有針對性。所以我透過網路,收搜了許許多多的抽象雕塑作品圖片,分析作者的創作意思,提高自身對抽象雕塑的理解,開闊眼界與思路;又細細地鑽研《教師教學用書》,分析範例及《教學用書》上提供的各種作品及創作背景;為聯絡生活實際和各地運用情況,我還透過上網查詢搜尋等多種方式瞭解廈門及青島、上海等城市的雕塑;為解決如何又快又好創作,收集各種材料先進行自我嘗試,從中發現問題,哪裡是難點,哪裡是關鍵,什麼材料用什麼技法,哪些材料可以相互搭配,色彩怎麼表現等等……都必須自己先摸透,才能達到課堂指導有的放矢。

  經過二次嘗試,以及區教研員林老師和同事的建議,上區公開課的時候,我主要分成四個階段,第一,用對比的手法直截了當地向學生展示抽象與具象的作品,從對比中,讓學生一下子就感性認識抽象就是有點說不清楚的,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受的。第二,用四張有典型代表性的雕塑作品,讓小組討論分析出它們分別所具有的造型特點,從而明白雕塑材料的運用(線材、板材、塊材和綜合運用),從而指導他們在創作中材料的選擇和運用。第三,瞭解了造型方法後,關鍵還要懂得雕塑的靈魂塑造,即設計理念和主題表現。這一環節,我主要透過引導學生探討二件優秀的抽象雕塑作品(《母親河》、《騰飛》),讓學生明白對於抽象雕塑作品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和體會,作者又是透過什麼形、色來闡述自己的思想的;同時,透過欣賞同為“騰飛”的主題,不同的創作者會運用不同的'形體組合來表現各自對“騰飛”的理解和詮釋。第四,就是透過邊示範製作過程邊解說創作思路,讓學生從中掌握如何選擇恰當的材料來體現自己的主題,以及各種材料的切、挖、插、粘、繞等技巧。

  上完之後,自我感覺還是蠻好的,因為把我課前所想到的,都精煉濃縮到課堂上了,而且時間把握也還可以,學生作品完成量也不錯。唯一不是很理想的是,學生作品的材料使用都偏向於用泡沫。我想,可能在示範的時候,我把泡沫的使用當作重點示範了,所以學生也都迫切希望嘗試這種平時比較少用的材料,而把平時常用的好用的橡皮泥、卡紙等放棄了。

  可透過區美術老師的分組研討和市教研員的點評分析後,才發現學無止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拿市教研員黃老師的話來說,你這課有一個亮點,就是上面說的第三環節,《騰飛》的同一主題不同表現,及《母親河》的同一作品不同體會。可是沒上出味來!而區研討的重點收穫之一是,作為抽象雕塑創作,可以先有主題再創作,也可以先創作再有主題;並不像我上課強調的那樣,一定要先確定一個主題再創作。之二是,學生作品材料單一了,可多增加一些有顏色的線材,比如彩色吸管、各種電線等。

  經過全區美術教師研討,特別是黃老師的精闢點評分析,使我更加了解了抽象雕塑的教學重點及其內在含義和應該重點把握的內容,並歸納總結出本課重點就是要詮釋:抽象雕塑的三大魅力!一是,抽象雕塑可以先有形(可先排列組合)再立意(確定主題思想);二是,一幅抽象雕塑作品,不同的人欣賞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三是,同一主題,抽象雕塑卻可以運用不同的形體符號和組合方式來塑造。

  所以在市公開課的時候,自我感覺語言和內容都提煉了不少,時間把握上也有進步,可學生的作品卻不是令人十分滿意。材料比較單一,沒有特別有創意思想的作品。我過後反思,材料雖然準備多種,也有不同材料製作的範品的創作分析,可學生作品使用卻比較單一,這可能與老師示範有關。因為我示範的兩個難點都是塊狀的泡沫材料,所以孩子們很少甚至幾乎放棄了利用自己熟悉的橡皮泥等材料,卻對泡沫產生了興趣,大部分就用上泡沫,而且還嫌泡沫不夠用。為此,我想,在材料使用方面,是不是儘量放開讓學生去嘗試,有困難的可以在學生創作、老師巡視的時候給予幫助指導就行?!

  還有一個原因,可以是老師準備的板材——萬通板分割得太大,很少運用這個材料的學生一時放不開手腳,而老師又沒有這種材料的示範。從這一點想,一節課,老師的示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種材料都示範。怎樣才能使孩子儘快地懂得使用各種材料呢?我想,一種辦法是在分小組分析討論範品的製作時,就要有意識地提醒學生注意對材料使用的探討。比如可讓學生嘗試拆開再組裝的形式來了解各種材料在創作中的運用與使用方法。可這就要給足學生探討的時間,不然就會留於形式,而這時間哪裡來?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老師得進一步提煉自己的語言,擠出時間;要麼就平時注意積累和嘗試各種材料的使用。

  抽象雕塑教學反思3

  在授課過程中,我注重了舊知識的複習,並透過小遊戲自然的過度到新課程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我精心的製作了豐富多彩的範作,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視覺印象,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拓寬了他們的創作思路,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透過在活動中聽取語文、思品、音樂老師的課,結合著自己的教學實際,我也看到了自己授課過程中的不足。下面是我對本堂課的一點反思。

  一、相對於語文老師課堂語言的嚴謹以及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我的語言顯得有些不太精煉,問題的設計也顯得有些隨便。

  二、語文、音樂等學科課件的利用感覺恰到好處,構成一直引導學生一步步學習的主線。而我的課件感覺在整堂課中不是必須得,對學生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在前二十分鐘講授的過程中,我收集了很多的雕塑圖片讓學生欣賞。我覺得自己在引導學生分析抽象雕塑這一過程用時太多,並且一直都是自己講的多,缺少學生的討論,沒有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後想了一下,這裡如果拿出一兩個有特點的出名的雕塑:比如青島的《五月的風》、張海平的《浦江之光》等讓學生分組去討論一下造型的特點、設計的意圖,其他的作為欣賞一帶而過會更好一些。另外,在欣賞的過程中,我主要讓學生欣賞了兩部分的東西:一部分是從網上找到的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抽象雕塑作品;另一部分是讓學生欣賞我自己用各種材料製作的雕塑作品以及其他學生的作品。從學生課堂上的反應看,明顯的同學們對我精心選擇的雕塑圖片沒有太多的意外,也沒有引起他們的創作慾望;而當孩子們看到我拿出的自己做的雕塑時,一個一個都異常的興奮起來,因為他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蘋果、曲別針、筷子、鐵絲、塑膠泡沫等等到處可見的材料居然都可以製作雕塑,並且可以做出那麼多有趣、奇特的造型。孩子們都禁不住“啊~”了起來,馬上一個一個都蠢蠢欲動起來,拿出自己的材料想馬上就試試。學生當時的表現對我觸動很大,我突然覺得美術課上多媒體的利用也許並不需要太多,也許簡單的找一些作品讓學生了解一下、知道一點就夠了。

  實際上他們真正感興趣的還是老師做的東西。老師在美術課上簡單的畫幾筆都會引起孩子一片驚歎!這堂課,如果我欣賞圖片的時候,少講五分鐘的時間,然後用這五分鐘隨便的將學生準備的材料即興的來創作一個雕塑,本堂課的課堂效果也許會更好一些,學生參與的熱情會更加高漲。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親自示範,可以解決本課造型上的重難點。美術課上,只要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老師做給孩子們看,遠比講給他們聽更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