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學反思(通用6篇)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學反思(通用6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學反思1

  這單元兩課時的新課上下來,雖然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較為滿意,但是從個人的角度而言,總覺得要傳遞給學生的統計思想並沒有較好的傳達。

  晚上翻看教育雜誌,偶然看到雜誌中有這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同課異構板塊,兩位老師對本課時進行了設計,不約而同的在第一板塊都讓學生在觀察主題圖的基礎上進行提問,在進行提問的基礎上發現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對圖片上的人物進行分類整理,從而過渡到新課的教學。這也讓我看到了我的不足,他們共同都有的匯入部分正是我在新課教學中缺少的。體會分類以及分類標準不同,則分類的結果不同是本節課的重點,但是我一味地強調分類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分類,進行分類整理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所以,在匯入部分首先應該給學生觀察圖並提問的時間,教師有選擇的整理學生的問題,然後在此基礎上揭題,要讓學生置身於一個強大的“問題場”,進而意識到,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要能夠想到用統計的策略解決問題。

  同時,兩位老師的同課異構也解決了我對選擇記錄資料方式教學的困惑。書上的主題圖中,人物少且特徵明顯,所以大部分學生直接用眼睛觀察數,凸顯不出書本上提供的用打鉤或做記號的方式記錄的優越性。而這裡,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呈現更加複雜的情景,並提問:當人數特別多,特別亂的時候,怎樣能知道記錄人已近記錄過了呢?從而用這樣的問題啟發學生要用做記號的方式進行統計,並且按照分類一一對應的記錄還可以直觀進行比較。同時,第一課時的教學還可以在最後有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談談從資料中得到了哪些資訊,這也是我的疏忽之處。

  其實這一節課的教學的關鍵詞應該是“需要”和“自主”,在解決問題中產生統計的'需要,在統計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探索如何分類,如何有效的記錄。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學反思2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不同的事件選擇不同的調查方法,例如在選舉某某同學擔任某某職務,類似這樣的事情,為不傷害同學朋友之間的感情時,就可以採用不記名投票的方法,例如在幾種物品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的時候就可以採用舉手投票的方法。在這放面上孩子們表現的不錯,都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在記錄的方法這一塊內容上由於我叫了兩名同學去黑板上記錄選票,一個人記錄一個候選人,在做數上的例2的時候發現,有一少部分孩子,就發現了,三個孩子用的三種不同的方法,最後把三個孩子的所有的票數都加在了一起。

  這就是在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為學生考慮,多瞭解這個年齡段啊的孩子的思維。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學反思3

  昨天和今天在兩個班各複習了一下第十章的內容。自己還處在課改的初級階段,上課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可能是有老師聽課的原因,兩個班的表現都要比平常的課堂表現好很多。每個同學基本都參入進來了。 這節課設定了六個任務,一共九道題。題目的難度不是太大也是本章的重難點。昨天在二班上課時可能因為備課的時間比較短,在投放任務時把順序有點顛倒了。本想在剛開始把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一下的,也忘記了。只能放在了最後。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雖然比以前自信大方了很多,但是還需要鍛鍊。

  在這裡面表現比較好的是麻小華同學講解比較大方,還能根據題目來提問其他同學。今天在一班上的這節課大部分是由五六號的同學講解的。透過講解也看出來這部分學生還存在一知半解的情況。在做題的過程中做題還不是太規範,這是要自己在以後教學中重點訓練的內容。 透過這兩節課也發現也需要改進的問題,每個小組在講解完後沒有及時進行總結。

  有時總結時也不是很到位,這還需要加強的。在講解的時候有時組內成員去展示的太多有點浪費時間。 透過這次自己的講課發現跟其他老師還存在一定得差距,自己一定會加強學習跟上課改步伐。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學反思4

  一、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收集資料,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把資料分類、收集,掌握整理資料的方法。教學中努力用課標中新理念指導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習活動——課前參與、課中體會、課後反思,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不足和今後在教學中應注意

  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只可惜本節課各個環節的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對學生的訓練還不夠,這是本節課很大的不足。

  在以後的教學中,希望自己能吸取經驗,改善教學,多向其它老教師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的改進。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學反思5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經歷簡單的資料統計過程,對資料的 統計過程要有所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所以,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激發學生學習統計的興趣,充分利用情境圖,讓學生樂於參與統計活動。其次,讓學生參與統計的全過程,在自己的體驗過程中瞭解填寫統計表的格式,掌握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培養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猜測推理的能力。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接觸過簡易統計表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並做出一些簡單的預測;學生要參加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經歷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並在方格紙上畫出統計表。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組織學生參與統計活動時,我精心創設情境,鼓勵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活動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展開討論,做出分析,進行交流。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侷限在掌握簡單的統計方法上,而是著眼於讓學生感受統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透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統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其次,我又試著在教學的安排上做了一點嘗試。具體細節:在填統計表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報數我填寫。我的想法是:這樣做,可以 讓學生更具體更直接的看到圖表的製作過程,讓學生獨自完成學習活動。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學反思6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有一些困惑,透過科組積極研討和教學後反思,很多問題得以較好地解決,透過本章的教學,我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收穫很多,但是還是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完善的解決辦法。無論經驗還是教訓,現總結如下:

  1、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存在的比較大的問題是抽樣調查的學習。學生感到比較困難的是為什麼要抽樣調查,缺乏實踐經驗的學生認為準確無誤的全面調查任何時候比抽樣調查都要好,進而對抽樣調查的一系列概念都吸收的較慢,較難。對於抽樣調查的難以理解,就大膽的讓學生去實踐,佈置一個小組的預習作業,讓他們小組設計三個問題去調查全班同學的休閒娛樂方式,並且限定一天就要收集到所有的調查資料。透過這個實踐性較強的課後作業,讓學生活生生的感受到調查實踐的艱辛和調查資料收集工作量之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強調教學中實踐,讓學生有嘗試去調查,嘗試去實踐,才能體會到數學家們建立的這一套知識的寶貴,才能讓學生深深的感受到某些調查抽樣的必要性。本章中儘可能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總之,教學中要使實踐和知識學習結合起來,對於學生來說,收穫是一輩子的。

  2、因為學生在以往學習中的習慣和某些老師的陳舊教學方法,相當部分學生動手能力差,習慣上聽老師講,學習主動性差。很多學生甚至有些老師把數學學習理解成解題,這種觀念在某種程度、某些時候雖然是有效地經驗,但是在這一章的教學中,必須強調學生的實踐參與,學生觀察、動手、畫圖等過程有利於學生真正理解和認識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尤其是開始階段,學生必須透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豐富直觀經驗,然後才能在此基礎上發展抽象思維。

  3、由於老師的思維習慣,教學中常常認為這一部分內容非常簡單,所以教學中急於求成,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造成教學中存在漏洞和一部分落後生的產生。在備課的時候我們在關注知識和教法的同時必須關注學生,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與這部分內容的概念產生與理解的困難。如條形圖小學就學過了,但是直方圖與條形圖有什麼區別呢?不是一樣的統計圖表嗎?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新知識的傳授與舊知識的銜接與聯絡,不然過快的教學就像水過鴨背,這些知識在學生的腦海停留了短短的一週就消失了,這些都是我們要在教學中避免的。

  4、教學中還存在一種不恰當的現象,有的老師一開始就對學生的知識填鴨式的灌輸,對學生的缺乏實踐知識記憶性要求過嚴,造成學生學習負擔增大,心理負擔也無形增大,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特別是一部分意志力薄弱的中下生會因此恐懼數學學習。因此教學中要把握好教學的教與學生的觀察、動手,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