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

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1

  《恐龍的滅絕》是人教版語文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的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課文列舉了恐龍滅絕的五種富有代表性的假說,引起人們深思:“為什麼今天的人類只能在博物館或者從電影和書籍中,來想象恐龍往日的輝煌了?”

  科學小品文一方面要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從科學小品文的特點和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出發,我以“課內得法,課外受益”為指導思想,抓住文字解讀和延伸拓展兩大版塊,透過環環相扣的流程,進行探究性學習,以訓練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課內寶貴的時間應該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掌握開啟知識殿堂的鑰匙和開啟門鎖的方法。透過本課學習,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文中介紹的五種說法,還要激發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讓他們主動積極地透過各種渠道瞭解更多的知識,開闊視野,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不僅要讓學生能夠用書本中的語言來介紹恐龍滅絕的種.種說法,還要能夠以課本為例子,自覺地運用文中的段式來介紹自己瞭解的其他說法。從以上的教學環節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於各種說法都非常感興趣,不管是小組合作學習,還是全班交流彙報,說者都很盡興,聽者也是津津有味,並不時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也非常理想。

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2

  (一)反思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我創設形象生動、愉悅和教學情境(擺小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2、從直觀入手,透過多媒體演示找出主題圖中的角,引導學生說出生活中見到的角。從事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觀察討論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徵,完成知識的獨立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透過學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樂,真正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獲得用心的情感體驗;透過辨認不同方向的角,讓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加全面

  4、觀看電腦演示,全班學生用手勢決定所給的圖是不是角,掀起學生的學習熱潮。

  5、用鉛筆把圖形中的角畫出來,從而透過練習,強化學生對角特徵的掌握。

  (二)反思教學重難點:

  一節課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到達教學目標,其次是看重難突出了嗎?能在課堂教學中幫孩子解決難點嗎?因為教學就是為了幫學生解惑。我這節課的難點是:1、透過比較操作體會角大小跟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2、用重疊法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但我在課堂上沒有很好的幫孩子解決問題,末能突破第二個難點,因為我採取剪短角的.邊長和延長角的邊長的長度,引導學生不夠到位,效果不顯著。因此在今後教學中就應讓學生透過用兩或三個不同顏色表示長度不同邊長的角,再用重疊法透過學生直觀比較,就很容易觀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三)反思教學方法:

  這節課我的主要教學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研究圖形,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個方向是對的,但做為老師就應如何去放,什麼時候收呢?這才是最重要的。就這節課來說,我在畫角教學環節不夠放,先用電腦演示畫角,再讓學生畫角,雖然學生對於畫角的步驟比較好,但這樣的處理學生只會畫出同一方向的角,從而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後我們今後對於這個教學環節能夠放手讓學生嘗試畫角,在展示他們的作業的時候就能夠互相糾正畫角的正確步驟了,這樣讓那些已犯錯誤的學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體現了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沒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標、重難點是不可能設計好一份教學設計的,而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就沒有很好地分析學生的思維的發展,突破難點不夠深入,所以在寫教學設計前,還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及單元教學目標,然後備課時注意這節課前後知識的聯絡,並設計好本節課的目標、重點、難點,還要思考到自己的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

  三、我的思考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狀況出發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如課前多創設一此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潛力、動手操作的潛力、綜合運用知識的潛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3

  《一個降落傘包》這篇課文,透過記敘周恩來同志在飛機遇險的危急時刻,將自己的降落傘包讓給葉挺的女兒——小揚眉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周恩來同志臨危不懼,將生的希望帶給他人,將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格。

  通觀整篇課文我們可以發現:這篇課文雖然直接描寫周恩來同志讓傘包的文字不多,只有兩個小節,但是就是在這兩小節中,作者透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的刻畫,寥寥數語就將周恩來同志不顧自己的安危,捨己為人的品質描寫得入木三分。

  “學寫一段話,寫出人物的幾個連續的動作。”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而要使學生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無疑首先要能夠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在寫法上的精妙之處。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其中的巧妙呢?結合班級實際做以下處理:

  首先出示學習要求:

  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思考:當飛機遇險,小揚眉的座位底下沒有傘包,急得哭了的時候,周恩來同志是怎麼做的?用筆圈畫出描寫周恩來同志動作的詞。

  2、想一想:從周恩來同志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什麼?

  經過一番自學交流、學生較為順利地找出了相關的動詞,並體會出周恩來同志言行的崇高、偉大。而後,我指著黑板上的板書問道:“這幾個動詞間的先後順序能否交換,為什麼?”“不能。因為這是按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來寫的,顛倒就不能成立了。”學生們紛紛答道。“那麼課文中描寫周恩來同志動作的幾個詞,能否換成其他的詞呢?”我又進一步地問道。在片刻沉默之後,有同學舉手說:“老師我覺得其餘幾個動詞不能換,但“跨”這個詞好像能夠換成“走”。”“聽了他的話我將“走”字寫在了黑板上,問道:“你們是否同意他的意見?”話音剛落,立刻有同學反駁道:“老師,我認為不能換成走,因為當時情況很緊急,用“走”不能突出急切的心情,而“跨”說明步子邁得很大,能突出當時情況很緊急。”“那麼用“跑”呢?”我順勢問道。立刻有人反對到:“也不行,因為當時是在搖擺不定的機艙裡。不可能跑,否則會摔跤的。”

  “對呀,在描寫人物的一系列動作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注意按照動作的先後順序來寫,同時還要注意選擇最為恰當的詞語,這樣才能寫準確,寫生動。”我因勢利導地提醒到,而這兩點也正是下一步,指導學生完成寫話的要點所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