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通用11篇)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通用11篇)

  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計算機的廣泛用途,並從小樹立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方法處理資訊的意識。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篇1

  資訊科技是一門講究操作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所以應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實踐能力,達到手腦並用,同步發展。小學生先從培養興趣愛好入手,只有對資訊科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

  一、基本情況:工作計劃

  90%以上的學生對學習資訊科技課很感興趣。經過幾年的資訊科技學習,對電腦有一定的認識,能夠進行簡單的開機關機,及其使用一些簡單的應用程式。但對學習資訊科技只是等同的認為是學習計算機。

  在學習上處於一種玩電腦的狀態。每週雖有兩節課,學生的遺忘性大,大多數學生學後沒有注意鞏固,學生掌握的情況不是很理想,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純粹是上課時間練習,課後就沒有鞏固的機會,所以,這一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遺忘較大,操作易生疏。

  三、教學目標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所確定的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透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時代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1、複習鞏固電腦繪圖技術,掌握畫圖的基本技巧。

  2、進一步中文輸入法,能利用中文輸入法完成一些簡單和功能,能為自己所用。

  3、對檔案系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會正確儲存自己的檔案,並能再次找到。

  4、進一步使學生了解電腦的基本構造,熟練開機和關機,瞭解windows作業系統及進行相關的操作。

  5、初步學習網路知識,能從網上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

  6、培養學生對學習資訊科技課的興趣,為振興我國的計算機事業而樹立遠大理想。

  7、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能夠較熟練的掌握對計算機操作的基礎操作能力。

  8、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資訊科技的方法。

  四、方法措施

  學生光有興趣,不一定就能學好這門科學知識,要想使我校學生能系統掌握資訊科技知識,計劃採取以下措施:

  1、對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目的進行引導,端正其學習態度。

  2、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讓他們能充分利用好課堂40分鐘

  時間。

  3、培養一名資訊科技代表學生,由此學生帶頭對其他學生進行引導和榜樣。

  4、加強複習與鞏固,培養學生興趣。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篇2

  本冊教材供六年級下學期使用,共五個單元,第一單元是製作gif動畫,是讓學生初步認識並簡單使用動畫製作軟體ulead gifanimator5。第二單元是網路技術應用初步,是讓學生了人類的資訊網路及其構成,並掌握基本的因特網的應能技能。

  第三單元是感測技術初步,是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常見感測器及感測技術的初步應用。第四單元是通訊技術初步,主要是瞭解通訊的概念和通訊的發展歷程,並知道通訊對現代生產、生活的影響。第五單元是控制技術初步,是讓學生了解控制、控制手段及控制技術的概念,並簡單瞭解智慧控制系統和機器人控制。

  一、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製作gif動畫

  1、認識gif動畫製作軟體ulead gif animator5;瞭解動畫的製作過程。

  2、學會啟動與退出gif動畫軟體;掌握工具面板和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學會製作閃爍、漸變、奔跑、眨眼等動畫,學會使用“影片”選單套用動畫效果。

  3、養成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體會製作動畫的樂趣,提高學習資訊的興趣。

  第二單元網路技術應用初步

  1、瞭解人類的資訊網路和網路的構成要素,瞭解因特網的基礎知識。

  2、掌握基本的因特網應用技能。

  3、體驗因特網給生活和學習帶來的巨大變革,增強資訊利用和創新意識,建立負責任的使用因特網的道德意識和法制觀念。

  第三單元感測技術初步

  1、瞭解生活中常見的感測器,瞭解感測技術的應用領域,瞭解感測器的工作機制,簡單瞭解常見感測技術的原理。

  2、能夠使用常見的感測器,能夠進行簡單的感測技術小實驗。

  3、感受無處不在的感測技術,理解感測技術對現代生活的重要影響,樹立投身科學研究的遠大理想。

  第四單元通訊技術初步

  1、瞭解通訊的概念和通訊發展的歷程;瞭解通訊對現代生產、生活的影響;瞭解現代通訊技術及其發展趨勢。

  2、掌握生活中常見通訊工具的用法;學會運用各種通訊工具實現自己目的。

  3、感受通訊技術的重要性,體會通訊技術對現代生活的重要意義,理解通訊技術是作為現代人生存的必備技能。

  二、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製作gif動畫

  第一課文字閃爍動畫----------------------------1課時

  第二課影象漸變動畫----------------------------1課時

  第三課奔跑動畫--------------------------------2課時

  第四課眨眼動畫-------------------------------2課時

  第五課動態效果套用----------------------------2課時

  第二單元網路技術應用初步

  第一課生活中的資訊網路------------------------1課時

  第二課因特網基礎知識--------------------------1課時

  第三課因特網的應用----------------------------1課時

  第三單元感測技術初步

  第一課生活中的感測技術-----------------------1課時

  第二課感測技術的高階應用---------------------1課時

  第四單元通訊技術初步

  第一課通訊技術概述---------------------------1課時

  第二課通訊技術的應用-------------------------1課時

  第五單元控制技術初步

  第一課控制技術概述---------------------------1課時

  第二課控制系統與智慧控制---------------------1課時

  三、進度表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篇3

  “計算機的普和要從小同學抓起。”為了普和計算機基礎知識,提高同學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我針對我校同學的資訊科技水平和綜合實踐能力,制定本學期資訊科技教學計劃如下:

  對教師自身的要求

  作為一名資訊科技教師,我要潛心鑽研教材,努力提高業務水平,確實保證每個同學都能懂得資訊科技,能夠熟練操作使用計算機。開學前把機房的所有微機檢修一遍,儘量讓所有微機都能正常使用。開學後做好機房的維護工作,微機出現問題和時解決,確保資訊科技教學順利進行。活動內容以編輯板報和幻燈片為主,並講述一些計算機基礎知識。

  對同學的要求

  本學科雖然沒有統一的測查,但我覺得不應該放鬆對同學的要求,要讓他們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的資訊科技知識,掌握更多的資訊科技操作技能,從而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主要教授電腦的基礎知識,主要內容包括認識計算機、學會開關機、學習輸入字母數字、學習畫圖工具的使用。課時佈置如下:

  第一週:,傳授微機室規則,瞭解什麼是資訊。

  第二週:認識計算機的主要區域性

  第三週:學習開關機

  第四周:知道啟動寫字板,學習輸入數字。

  第五週:啟動寫字板,知道輸入熟悉的字母

  第六週:學習輸入簡單漢字,比方學校名稱、姓名

  第七週:簡單修飾字體的顏色和樣式

  第八週:刪除鍵,回車鍵、空格鍵的使用

  第九周:學習啟動畫圖工具,知道畫直線、圓

  第十週:學會給線條變粗細,顏色

  第十一週:學會怎樣填充顏色

  第十二週:橡皮、放大工具的使用

  第十三週:怎樣輸入數字、字母

  第十四周:畫簡單圖形

  第十五週:畫小樹、花草

  第十六週:畫房屋

  第十七週:創作作品展示

  第十八週:資訊科技小檢驗

  四年級主要是製作電子報,金山打字通以和微軟和帶遊戲的學習,教授時間內容如下:

  第一週:複習啟動寫字板工具,輸入數字、字母。

  第二週:大小寫字母轉換鍵、空格、回車鍵的學習。

  第三週:刪除鍵和退格鍵的使用。

  第四周:怎樣變字型的大小、顏色、

  第五週:加粗、變斜、以和形狀改變的學習

  第六週:學習選擇輸入法,輸入簡單漢字

  第七週:簡單漢字的輸入,翻頁選擇工具

  第八週:稍微難的漢字的學習

  第九周:稍微難的漢字的學習

  第十週:詞語、句子的輸入

  第十一週:字型美化的複習

  第十二—三週:練習打字

  第十四周:金山打字通的學習

  第十五週:金山打字通遊戲

  第十六週:桌上彈球

  第十七週:紙牌的學習

  第十八週:資訊科技小檢驗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編寫指導思想:本冊教材包括學習好幫手和機器人兩部分內容。學習好幫手主要是一些軟體的應用,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是我們學習的好幫手,是本冊的主要部分。

  2、教材特點:

  (1)體例上採用以資訊為主線、任務為核心的模式。

  (2)引入研究性學習方法,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精神。

  (3)強化任務淡化計算機知識。

  (4)任務之間互相融合。

  (5)教材使用適應性強。

  3、教材主要內容: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學習好幫手和機器人兩部分。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已經在前面幾年的學習中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更希望教師能夠給予他們充分的主動權和自由,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儘量放手讓學生去做,不必事必躬親,同時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要求掌握知識點如下:

  第一單元:學生應用各個軟體,包括PPT製作“漢字的發展”“古詩詞”“月曆”“畢業留念冊”簡報,用WORD製作“世界之最”手抄報,撰寫“生活變化”研究報告,用WORD繪圖工具,經過計算比例,佈置房間,設定地磚。

  第二單元:瞭解機器人的功能與主要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期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透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手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計算機的演示操作,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以及關心社會的情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肩負的重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學習。

  2、質量目標: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進一步落實具體措施,重視潛能生的轉化工作,面向全體學生,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抓好中上生,促進潛能生提高,使學生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教學措施:

  (1)採用“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

  (2)重視上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及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4)採用分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培養他們互幫互助、相互合作的精神。

  五、教學程序安排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篇5

  一、教學目標

  本冊學習旨在使學生透過自主的創造活動,感受資訊社會、資訊科學和資訊科技的發展,瞭解掌握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能,提高資訊處理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為二十三課,體現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資訊能力的培養,充分考慮資訊科技的發展和學生的認知水平。

  三、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透過三年的資訊科技課的學習,已經對資訊科技這門課很熟悉了,他們已經懂得了一些關於資訊科技課的基礎知識,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利用畫圖軟體繪出簡單的圖畫,學習了Word文字處理以及利用因特網查詢資源等知識。但是由於少數外來學生的底子很薄弱,會給課程帶來一定得困難。這部分學生需要從基礎學習,這些基礎教學將會穿插在課堂之中。

  四、 教學措施

  1、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瞭解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

  2、以課改理念設計、教學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

  3、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團隊精神增強合作意識。

  4、透過教學活動,讓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來練習,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

  5、、注意對不同的學生加以輔導和培養。對學有困難的學生加強個別輔導,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鼓勵他們開拓思維,勇於研究。

  6、加強自身業務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根據資訊科技課的學科的特點,深入研究資訊科技課的教法和學法,使每個學生學有所獲,學的輕鬆、愉快。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篇6

  一、學生現狀分析與機房設施:

  六年級下冊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個別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大部分學生不具備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

  二、教材編排特點:

  教材採用山東教育出版社《小學資訊科技》(六年級下冊),共六個單元,包含了以下內容:

  1、欣賞電腦動畫。

  2、動畫製作好幫手。

  3、繪圖工具

  4、逐幀動畫

  5、形狀漸變動畫

  6、運動漸變動畫

  7、實踐活動

  教材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使學生逐步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但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可作適當地調整。

  三、本學期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2、瞭解資訊科技的應用環境和資訊的一些表現形式。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

  1、資訊科技概念、術語的理解和運用。

  2、學會一些操作程式。

  3、使學生明確應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四、教學方法:

  1、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

  2、重視上機操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蒐集資訊能力。

  4、注意對學生介紹當前流行的資訊科技知識。

  5、注意寓教於樂,發展學生想象創造的能力。

  五、課時安排:

  1、欣賞電腦動畫-2課時

  2、動畫製作好幫手-4課時

  3、繪圖工具-5課時

  4、逐幀動畫-4課時

  5、形狀漸變動畫-5課時

  6、運動漸變動畫-6課時

  7、實踐活動-2課時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篇7

  全冊教材的目的和要求:

  1、初步瞭解程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全冊教材共十二課,可分為三個單元。總課時十五

  單元內容如下:

  1、我們來訓練小海龜;

  2、小海龜登臺表演了;

  3、看看小海龜的高招。

  學生情況分析及教學措施:

  教材是小學《資訊科技》六年級(下冊),供已經具有一定資訊科技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小學生使用。學生經過3個學期的學習,已經對資訊科技具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操作能力。教學中採用任務驅動的方式,透過小學生易於接受和掌握的Logo語言的學習和訓練,讓學生初步瞭解程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

  繪圖是Logo語言中最主要的功能,它透過控制一個“海龜”圖示,在螢幕上描繪爬行路徑的軌跡,從而完成各種圖形的繪製。除了繪圖功能,我們可以用Logo語言的命令編寫程式,直接指揮機器人畫畫、做數學題、滅火、走迷宮、踢足球、做遊戲,還可以指揮機器演奏動聽的樂曲,做你想要做的許多事情。

  學期研究課題:

  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篇8

  新世紀,資訊科技將成為更新最頻繁、發展最迅速、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之一。為了適應科學技術特別是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需要以及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為此,從小學好計算機就成為學校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使每個小學生掌握有關計算機的知識特制定計劃如下:

  一、教材分析:

  小學“資訊科技”教科書共分三冊,六年級學習第三冊。今學期學習第三冊下。本冊分為三個單元:神奇的LOGO王國;演算法思想初步;資訊科技的初步。

  二、教學目標和任務

  目標是培養學生以下幾種能力:

  1、操作能力:(1)學習一些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方法。(2)學習常用軟體的使用方法。(3)學習怎樣利用計算機輔助於其它學科的學習。

  2、思維能力:利用常用的一些操作軟體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推理能力。

  3、想象能力:根據畫圖過程想象圖畫的樣式等。

  4、創造能力:指導學生利用計算機創造出優美的圖畫,優美的音樂等。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活潑開朗,大部分學生遇到問題能積極動腦思考。總的來說兩個班整體學習風氣欠濃厚,上課不能專心聽講,積極動腦,主動大膽的回答問題。但大部分同學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目的明確,上課積極動腦,遇到不懂的問題能主動問老師,勇於發言,勤學好問,是班裡的學習標兵。

  從以前的學習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學習認真,積極動腦動手,掌握了許多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本學期要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之上,加深對計算機的認識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掌握用電腦使用的技巧,掌握LOGO和演算法思想的一些基本操作。

  四、教學措施: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微機的積極性,首先讓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能使學生在學習中自願的學、主動的學。

  2、採取邊講解,邊上機實踐的原則,做到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

  3、對於學生操作中的故障,教會學生處理的方法。

  4、加強備課,特別是上機課的備課與準備工作。

  5、發揮更多的自然優勢搞好教學。

  6、發揮學生的好動性充分利用課餘時間上機。

  7、利用優生指導差生的方法進行教學。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篇9

  一、情況分析

  (一)班級情況分析:

  1、本班共有學39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8人,從上學年考試成績分析,學生的基礎的知識、概念掌握還算牢固,口算及乘法口訣掌握還好。但粗心大意的還比較多,靈活性不夠,應用能力較差。但總的來說大部分學生對數學比較感興趣,但接受能力不強,學習態度較端正;也有部分學生自覺性不夠,不能及時完成作業等,對於學習數學有一定困難。所以在新的學期裡,在端正學生學習態度的同時,應加強培養他們的各種學習數學的能力,以提高成績。

  2、本班級學困生有千家怡、馬文斌、千陽肖、千纖等學生。這些同學自覺性不夠,缺乏刻苦鑽研的精神,總想偷懶,不做作業或者抄別人的作業。今後首先還是加強學習習慣培養,如學前的預習、課後的複習等。在書寫上還要繼續提高要求,只有讓學生在認真書寫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認真思考。因此要在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探尋良好的學習方法,採用各種激勵機制,讓孩子迎頭趕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倍的認識,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數學廣角—集合(重疊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數字編碼)等。

  這學期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是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四邊形,所以培養他們的計算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是關鍵。在教學中加強數學數量關係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審題,提高解題能力。最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多尋找方法,使他們樂學,願學。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絡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3、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加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4、提供豐富的現實學習素材,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5、逐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三、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會正確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並會進行估算。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於10),會讀、寫分數並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會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篇10

  一、教材分析

  選用的教材是,浙江攝影出版社的《小學資訊科技》六年級下教材。此冊教材分兩個單元,第一單元是“學習好幫手”,第二單元是“與機器人零距離,本冊教材有以下特點,從內容上看:

  1、知識點介紹重點突出,有詳有略,適當分散、更易入門。

  2、學習方式為學生構想,更多樣。課本中涉及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有自學、討論、動手實踐、小組合作等

  3、與學科結合更緊密,體現知識的綜合運用。如房間的佈置、周曆的製作、編制古詩集等。

  二、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對豐富多彩的形象知識比較感興趣,對資訊科技這門課程本身與其他

  三、教學進度安排表

  第一週:課堂常規教學

  第二週:漢字的發展

  第三週:世界之最

  第四周:房間的佈置

  第五週:鋪地磚

  第六週:編制古詩集

  第七週:周曆製作

  第八週:我們的生活變化多

  第九周:二十年以後

  第十週:畢業留念冊

  第十一週:認識機器人

  第十二週:走近機器人

  第十三週:機器人郵遞員

  第十四周:機器人導遊

  第十五週:機器人衛士

  第十六週:機器人避障

  第十七週:期末考試

  四、本冊的教學目標:

  1、透過資訊科技手段的運用,來綜合學習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2、瞭解機器人的一般知識,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意識。

  3、以網路中的各種實際應用為主線,突出網路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體現網路對生活的改變以及網路的實際應用價值。

  4、能夠運用搜索引擎查詢自己需要的資料。

  5、INTERNET:瀏覽網頁。

  五、教學措施與方法:

  1、加強資訊科技基礎教育。班級學生中運用資訊科技的基本能力普遍較差,文字輸入、排版、製作幻燈片等掌握得不紮實,所以要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加強這方面的練習,切實提高全體學生駕馭資訊科技的能力。

  2、注重直觀教學,充分利用“實物”、圖片、影片等教育手段,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3、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教學中更多地給予學生表現自己,展示自我的機會,注重教學民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4、要跳出資訊科技來教資訊科技,注重學科間的有機融合;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並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篇11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人本期承擔六年級的資訊科技教育教學工作任務,每週每班安排二個課時,另外加上學校部分電腦的維修工作。

  雙基掌握情況:

  本期入學的新生,儘管初中階段均開設了資訊課,但由於受客觀條件(師資、上機條件等)的限制,一部分初級中學的資訊課有其名而無其實,據我們調查個別學生尚不具備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力,但學生大多語、數、外等文化基礎課底子較好,這為教學好本門課提供了保障。

  二、教育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品質和資訊素養,為加快社會資訊科技的發展而努力學習。使學生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2)智育目標:期評及格率達到100%,優秀率達60%。

  (3)雙基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資訊科技的基本概念,樹立良好的資訊意識,培養良好的資訊道德品質。

  2、提高學生的資訊科技素養,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發展學生的資訊科技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一定的人生規劃能力。

  3、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並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進行某些創新設計。

  三、教材分析:

  本期所用教材為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研究開發中心資訊科技教材,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6年審查透過的高中《資訊科技必修》教材,必修模組是以“資訊處理與交流”作為構建知識體系的主要線索,在貼近真實社會生活的基礎上,必修教材按照“資訊的獲取與評價——資訊的加工與表達——資訊的釋出與交流——資訊的儲存與管理”的邏輯線索組織起來的內容體系。

  課標中必修模組有4個主題“資訊獲取”“資訊加工與表達”“資訊資源管理”“資訊科技與社會”,該教材把“資訊科技與社會”進行分解,融入以“資訊處理與交流”的主線中,“資訊資源管理”也滲透到“資訊獲取”章節內容當中。全書共分為五章,各章內容前後呼應,對教與學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啟示作用。第一章是各章的總領,第二、三、四、五章則圍繞資訊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安全維護的線索展開,前面內容為後面作鋪墊。對於課標提到的計算機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則先從自動化資訊加工的個性化(程式設計技術)以及智慧化(人工智慧)地解決問題入手,然後再到使用通用軟體工具(文字、表格及多媒體技術)人性化地解決問題。

  該教材選擇了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例項作為學習活動的例子,如“心繫奧運”、“選課管理”等;每節透過例項引入正文內容,在呈現過程中提供相關學習資源,並利用“實踐”欄目引導學生思考和完成相關認知活動;每章都設定了“綜合實踐”,以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及過程體驗進行提煉與遷移運用;穿插了有關資訊科技與社會問題、資訊倫理道德問題的知識和學習,對學生養成良好的資訊習慣和行為可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該教材的“實踐”“綜合實踐”設計精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幫助學生內化知識和習得技能有很大益處;認真考察該教材的正文內容與閱讀資料,我們會發現兩者除了內容翔實之外,也可以看得出兩者不同的作用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對學生閱讀教材以及啟發學生思考會有不小的幫助。該教材的幾大特色:

  (1)各章內容之間前後呼應,形成一個完整而嚴謹的學科知識體系。全書以“資訊的處理與交流”為內容線索,資訊資源管理的內容分別滲透在第二、四、五章當中,也十分注重技術應用的效率、思想方法的提煉與總結。

  (2)從技術思想、文化價值發現進行課程內容改造與建設。如資訊獲取與表達是人本能,從感覺剝奪實驗開始;文字是表意工具;文字輸入與內外碼;表格中反映出來的二維關係;技術與技術價值——資料與關係;文化陣地——話語權;演算法與程式設計——如何呈現技術?翻譯軟體的使用。

  (3)教材中沿著明確的資訊處理過程來安排實踐內容。例如第六章的“資訊整合”是以第五章的“多媒體資訊加工”為基礎進行綜合,使學生在掌握必要技術技能前提下體驗軟體工程設計流程和思想方法,這可能比較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基本需要。資訊釋出的活動以第二章網路資源獲取過程為基礎,讓學生對網路檔案在網路上的釋出過程和方法進一步加深理解。

  四、教研教改自學活動及主要措施:

  1、教研課題:資訊科技如何進行課改

  2、參與集體備課8次,相互聽課16節,上公開課2節。

  3、接受名師或同科老師的指導或幫助青年老師提高教學水平或與同行老師互教互學。

  4、主要措施:

  (1)落實好學校常規管理制度,認真備好、上好每一節課;備課時應做到“三備”,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上課時要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尤其是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2)精心組織每一次上機課的教學;做到上機有教案、有準備、有目的要求。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自身教學業務水平;

  (4)及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獲得教學反饋資訊,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5)把資訊科技課與其它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與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與課改實驗結合起來;

  (6)引導學生合作與交流,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資訊的獲取,還讓他們學會加工資訊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