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的課堂優秀教學設計(通用5篇)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優秀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雙減背景下的課堂優秀教學設計(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優秀教學設計 篇1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2、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先由學生講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愛,為本課的教學奠定基礎。再讓學生熟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感知後,抽取重點段落進行詳盡地分析。在教學的最後階段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並引導其欣賞羅中立的名畫《父親》。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及示教學突破】

  1、重點:

  ⑴對父親背影描寫的效果與作用。

  ⑵體會文中樸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⑶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詳略得當的敘事特點。

  2、難點:

  作者的寫作極其“誠實”,引導學生加以體會。

  【教學突破】

  作者在描寫父親的背影時,用了多個動詞,這些詞將父親頹唐的老境和我對父親的憐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加以分析。另外,對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討就會體會到作者是在“誠實”的寫作,這正是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教學準備】

  1、查閱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

  2、對名畫《父親》的相關資料應有所瞭解。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1、匯入課文,介紹背景資料。

  2、敘述事件,進入新課學習。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4、朗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5、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6、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

  一、匯入課文

  教師活動:

  1、師:同學們,一個月的寒假剛剛過去,大家一定和父母親人們在一起渡過了一個快樂的新年,感受到了濃濃親情。請大家回憶一下,你父母疼愛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動了你呢?

  抽學生講述。

  2、師:很好,剛才大家講了讓自己最感動的事。本課描寫的是“背影”,是讓作者望而淚下的父親的背影。它到底是怎樣的呢?

  3、板書課題,介紹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

  學生活動:

  1、積極思考,回憶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踴躍發言,講述最讓自己感動的事,注意情節的完整性。

  2、聽了教師的話,均感到好奇:背影有什麼好寫的呢?看著背影就能落淚,可能嗎?對新課學習產生興趣。

  3、仔細聽教師講述,作相應記錄。

  二、朗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教師活動:

  1、抽幾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

  2、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⑴人物、事件、地點。

  ⑵不能理解的詞句。

  ⑶自己認為感人的地方。

  ⑷寫背影的語句。

  學生活動:

  1、分段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

  2、默讀課文,在文中劃出相關語句。

  三、深入理解

  教師活動:

  1、師: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兒,常常出現在開頭或結尾。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麼?

  2、師:這篇文章主要寫什麼?我、父親、我和父親之間還是我的家庭困難?

  3、師:文章一共寫了父親幾個背影?請試著概括一下。

  4、其中寫得最詳細的背影是在什麼情況下見到的?

  5、與學生共同理清文章脈絡,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書設計)

  學生活動:

  1、生:是課文第一句話,“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2、生:文題是背影,寫父親的愛子之情,還有我對父親的眷戀。

  3、生:一共寫了四個。

  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惜別背影(父子分手)

  再現背影(別後懷念)

  4、生:父親買橘子的背影。

  5、討論發言,理清文章脈絡。

  四、本課小結

  本課由學生講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愛匯入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有了感情基礎。隨後學生透過反覆閱讀知曉了文章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理清了文章脈絡,對文中滲透的濃濃愛意有了較為切實的感受,為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五、課末板書設計參考

  背影

  朱自清

  開篇破題惦記背影(思念父親)事情經過悲涼氣氛(別時家境)2~3

  鋪墊背影(細心關照)4~5望父買橘刻畫背影(望父買橘)6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父子分手)結尾抒懷再現背影(別後懷念)7

  第二課時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1、重點研讀第6段。

  2、感受文中樸實語言所飽含的深情。

  3、閱讀理解2、3、4、5段。

  4、進一步感受父親對“我”體貼入微的關懷。

  5、輔導學生完成隨堂練習。

  6、完成隨堂練習。

  一、重點研讀第6段

  教師活動:

  1、抽一個學生朗讀第6段。

  2、師:課文哪兩個地方著重寫了父親的背影?

  3、組織學生討論:在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中,作者用了一些極富表現力的詞語來作細緻描寫,請把這些詞找出來加以體會,並說說這段描寫在文中有什麼效果?

  4、師:我看到父親的背影,為什麼“淚很快流下來了”,又為什麼怕父親看見?

  5、組織學生討論:課文中“我”總共流了幾次淚?分別是在什麼情景下流的,表明了什麼?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書設計)

  6、師:父親為什麼“心裡感到很輕鬆似的”?

  點撥:父親覺得總算儘自己的能力為兒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輕鬆。

  7、師:在送別過程中父親說了幾句話,是哪幾句,這幾句話有何意味?

  點撥:這些話蘊含著許多憐惜、體貼和依依不捨之隋。

  學生活動:

  1、充滿感情的朗讀。

  2、思考回答。

  生:一是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時候;另一個是父親送我時下車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時候。

  3、在討論過程中注意感受文中關鍵詞的作用及樸實語言所飽含的深情。

  注意文中動詞和形容詞的表意作用,重點體會“攀”、“縮”、“傾”等詞的表達效果。

  4、生:作者領會到父親的愛,禁不住淚流滿面,卻又怕父親看見擔心。

  5、積極參與討論,在教師指導明確答案。

  6、用心體會。

  7、生:“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裡邊沒人。”

  二、閱讀理解2、3、4、5段

  教師活動:

  1、讓學生細讀第2、3、4、5段。

  2、師:“我”與父親見面的背景如何?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書設計)

  3、師:4、5段中的哪些事情體現了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我當時感受到這種關懷了嗎?

  讓學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寫的語句,重點探討“我”前後心理的變化。

  4、師:“其實我那時已20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這句話有何作用?

  學生活動:

  1、細讀相關段落,感受父親對兒子體貼入微的關懷。

  2、生: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

  3、生:父親本打算讓茶房陪我上車,後來終究不放心,決定自己去。送我上車時特地選了一個靠近車門的位置,又囑咐茶房照顧我,並再三叮囑我路上要小心,這些都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懷。

  4、研討這句話的作用。

  三、完成隨堂練習

  教師活動:

  1、抽學生完成隨堂練習一,瞭解學生對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

  2、導人隨堂練習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後加以明確。

  學生活動:

  1、藉助工具書或查閱相關資料完成字詞練習。

  2、獨立思考重點字詞在文中的含義,在教師指導下深入體會。

  四、本課小結

  本節課著重對課文第6段進行了分析,引導學生感受到了作者樸實、細膩的描寫中所蘊含的深情,分析了一些動詞、形容詞等在描寫中的表達效果。另外,本節課還對課文的前半部分進行了分析,使學生對文中的父子之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五、課末板書設計參考

  背影

  朱自清

  三次流淚:

  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感動之淚(望父買橘父子離別)

  傷心之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見面背景:

  祖母死了

  父親失業

  第三課時

  教師指導

  1、指導學生寫作。

  2、引領學生品析名畫。

  〖學生活動

  1、用樸實細膩的描寫來刻畫人物

  2、品析《父親》,培養藝術鑑賞力,得到美的薰陶

  一、小作文

  教師活動:

  1、導人課後思。考與練習二,指導學生進行寫作。

  2、鼓勵學生髮言,朗讀自己的作品。

  3、當場點評。

  學生活動:

  1、嘗試用樸實的語言來描寫某個人做某件事的過程和情景。

  2、舉手朗讀自已的作品。

  3、聽教師點評,找出不足點加以完善。

  二、名畫賞析

  教師活動:

  1、對油畫《父親》的創作背影作相應介紹。

  2、讓學生細細品味,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感受。

  3、加以點評,對學生進行情願教育,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書設計)、

  學生活動:

  1、聽教師講述,思考作者的創作意圖。

  2、品析。

  3、在教師引領下用心體會。

  三、本課小結

  學以致用,本課的小作文就是針對作者在這篇課文中的寫作手法對學生進行的訓練。而名畫賞析除了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力外,還應根據其創作背景及作者的創作意圖作一些更深層次的探討。

  四、課末板書設計參考

  父親

  羅中立

  背景:經過辛勤勞動換朱的一片金色的豐收景象

  古銅色的老臉

  車轍似的皺紋

  犁耙似的手

  破舊的茶碗

  缺了牙的嘴

  我們精神上的父親

  五、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背影》是篇傳統課文,有報道說某出版社在編選教科書時打算將這篇課文刪去,其理由有二:一是父親的形象不夠瀟灑;二是父親攀爬月臺是違章行為,且很危險,會給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可就這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教學探討與反思】

  1、整體把握內容最好從理清全文脈絡人手,全文的脈絡舒以列表板書。

  2、文中所流露的真摯感人的父子之情很容易感知,不用在上面花太多時間。應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心理的變化。課文寫得十分坦誠,作者在文中前後的心理是不同的,起初認為父親說話不漂亮,暗笑他的迂,後來看到父親爬月臺的背影,才良心發現,感受到父親的愛。深入體會“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優秀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鞏固本課生字、新詞,能根據課文內容填寫詞語。

  2、能找出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3、4、5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加深對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的理解,更加熱愛我國民族文化。

  教學準備:投影片

  一、語言匯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莫高窟》這篇課文,齊讀課題。

  2、複習:透過上節課我們已知道了莫高窟的位置和概貌。誰願意給我們介紹介紹。(生敘述)

  二、學習課文

  1、過渡:我們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以其遍地的文化遺蹟,滄桑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而聞名於世。莫高窟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所以我們把她稱作祖國西北的一顆(生:明珠)她是歷代文人墨客爭相稱頌,各國旅遊愛好者竟相前往的聖地。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藝術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同學們想不想親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這顆“明珠”?

  2、師:默讀2-4自然段,思考:為什麼說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

  生答:那裡有兩千多尊彩塑,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壁畫,面積不大的藏經洞裡有六萬多萬件文物。

  師板書:彩塑兩千多尊

  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

  藏經洞六萬多萬件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我們先去看看彩塑吧。瀏覽第二自然段

  2、師:你們看到了什麼?生答

  (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安詳。)

  3、從他的朗讀中你聽到了什麼?

  (慈眉善目、威風凜凜、強壯勇猛、神態安詳)

  這些彩塑可以用哪些詞來形容?(相機板書:精妙絕倫)指名再讀

  4、哪位來描述一尊你最喜歡的彩塑?

  5、此時,你就站在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前,你會說些什麼?

  6、本文的結構和我們以前所學的哪篇課文結構一樣。(小鎮的早晨總分)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師:研究敦煌的學者說國:“敦煌的藝術的載體主要是彩塑和壁畫。”我們已參觀完彩塑,再去欣賞欣賞壁畫。

  默讀,並劃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2、交流,朗讀

  3、師:壁畫的圖案、色彩是絢麗多姿的,內容豐富多彩的,有(引讀:)。

  4、課文幾處都出現了這樣的句子,這樣的好處是什麼?

  我們也來寫寫

  出示:遊人們神態各異,有,有,有。其中。

  5、看著這些,你的腦海浮現哪些描繪它的詞語?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師:可是,正如餘秋雨所說:“偌大的中國,竟容不下幾卷經文?我好恨!”莫高窟步履蹣跚地走過了它二千多年的歷史,大量文物雖然被掠走了,---(引讀第四自然段)

  2、師出示資料

  3、師:然而,不管這些文物流落到何處,上面始終刻著兩個字——中國。莫高窟屬於中國,而且只屬於中國。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1、指名讀

  2、當你看到了這一尊尊彩塑,一幅幅壁畫,看到這藏經洞裡的珍貴文物,你會想些什麼呢?引導學生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畫”去聯想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結晶”的意思。板書: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3、透過朗讀的方式來讚美一下古代的勞動人民。

  三、拓展延伸

  1、師:面對這藝術殿堂,一定讓你感慨萬千,此時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前最想說什麼?

  2、師:敦煌的藝術古老而又年輕,她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讓我們用著名作家餘秋雨的詩句來結束全文

  她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

  她把人性神化,付於造型,

  又用造型引發人性,

  於是,

  她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

  一種聖潔的沉澱,

  一種永久的嚮往。

  她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

  在她的懷抱裡,

  神人交融,時空飛騰。

  於是,

  她讓人們走進神話,

  走進寓言。

  在這裡,

  狂歡是天然秩序,

  釋放是天賦人格,

  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我們是飛天,

  飛天就是我們。

  (六)欣賞

  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安詳。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會發出怎樣的讚歎?

  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壁畫上的飛天,有的對鏡梳妝,姿態優雅;有的撲蝶嬉戲,流連花間;有的手託果盤,採摘蟠桃;有的彈琴吹簫,自我陶醉;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拂,漫天遨遊;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優秀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說是寫景,其實作者在用優美的語言描寫霧凇美景的同時,也介紹了霧凇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悟霧凇的美,理解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悟作者的用詞之精妙,感受文字背後的意境之美,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是本課的難點。

  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生活在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區,根本沒有見過霧凇,甚至有的同學根本不知道霧凇是什麼,因此,在學習中,學生無法找到建構的舊知,給教學帶來了困難。因此,上課時可以藉助網路解決了這個問題,製作了課件,運用大量的霧凇圖片,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透過朗讀,感受霧凇的奇特和美麗。

  2、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景象,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透過感悟霧凇的'奇特美麗,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感受霧凇的美麗,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引導感悟,以悟促讀

  教學過程

  一、詞語遊戲,揭題質疑。

  1、這節課是上午的最後一節課了,大家一定很辛苦。我們先來玩一個漢字遊戲,怎麼樣?(形聲字,根據偏旁猜意思)

  大家看這一組漢字:蜻、晴、清,“青”表示它們的讀音,而我們能夠根據它們的偏旁猜出每個漢字不同的意思。這就是形聲字。

  看,老師出示松樹的“松”,給它加偏旁,“凇”猜猜和什麼有關係?

  字典中解釋凇是在地表或地面物體上,雲霧或雨滴以及除霜、露外的水汽凝結成的冰晶。

  2、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課文就和它有關係,看課題,一起讀。讓我們一起把課題寫在黑板上,注意生字“霧”的寫法。

  3、同學們,每年隆冬時節,當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的時候,我們走進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而美麗的風景,那就是吉林霧凇。它與長江三峽、雲南石林、桂林山水齊名,為全國的四大自然奇觀之一。

  4、那麼關於霧凇,你最想知道什麼?

  5、趕快開啟課文,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去找答案。

  二、自讀課文,理清思路。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遇到難讀的詞語或句子多讀幾遍,想想課文主中講了哪些內容?

  2、交流:

  (1)這篇課文有不少生字新詞,老師把它們分別放在句子中,誰勇於挑戰?

  A、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

  B、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裡,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

  C、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裡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當的讀音)

  (2)其實本課還有幾個多音字,誰能讀好含有這些多音字的句子:

  A、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湧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

  B、樹木被霧氣淹沒了。

  C、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

  (3)大家都能掃除詞語或句子障礙。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能解決你們剛才的疑問嗎?

  (霧凇的樣子,霧凇的形成,人們對霧凇的讚美。)

  三、創設情境,品讀想象。

  1、你們想看看霧凇嗎?來輕輕地跟隨老師的腳步一起走進吉林。(看影片、師範讀第一自然段)

  2、看到這,你們想說什麼?(你覺得霧凇怎麼樣?)(隨機板書:美麗動人)

  3、帶著這種感受大聲地讀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4、請生讀,霧凇美在哪?從哪體會到它是聞名全國的奇觀?

  (十里長堤綴滿枝頭—多、壯觀;銀光閃爍潔白晶瑩—色澤美麗)

  5、誰也抓住了這些詞語讀好第一自然段,給我們再現吉林霧凇奇觀?(出示第一自然段)

  6、霧凇不僅聞名全國,還享譽世界呢!好多外國友人都爭相來到這裡,就為了一睹霧凇的風采。一起讀。

  7、霧凇不光美在它的顏色和光澤,還美在它的姿態。第三自然段用一個詞來形容它的姿態怎麼樣?(千姿百態)

  8、沿著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掛雪,戴玉披銀,一個有一個姿態,你覺得它們像什麼?

  出示:吉林霧凇潔白晶瑩,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態!

  總結:霧凇奇特的景象,帶給大家無窮的想象。

  四、以讀感悟,瞭解成因。

  1、潔白晶瑩的霧凇如銀髮飄飛,似排排雪浪。它能成為聞名全國的奇觀,不僅在於它奇特的景象,還在於它那奇妙的形成過程,誰能用書上的一句話說說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出示: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的季節裡,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

  4、一起讀。這句話告訴我們霧凇形成需要幾個條件?

  (隨機板書: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

  5、那麼這飽和的水汽從何而來?水汽遇冷怎樣形成霧凇的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一說這一奇特的形成過程。

  6、生默讀。

  7、交流:

  (1)飽和的水汽從何而來?

  句子:“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裡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這樣,松花江流經市區的時候,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瀰漫著陣陣霧氣。”

  師:水汽在哪裡?

  師:從當年12月到第二年2月,松花江那裡的氣溫是多少?(零下30攝氏度)水庫裡排除的水,水溫是多少?(4攝氏度)

  (4攝氏度左右的飽和的水汽遇冷就在江面上凝結成了濃重的霧氣。就像是冬天你撥出的熱氣就成了白色的水汽,夏天就看不到了,道理是一樣的)

  師:所以,水庫的水在四攝氏度,水流經市區的時候——

  師:瀰漫陣陣霧氣,說明霧氣怎樣?(很濃很大)還有哪些詞體會到霧氣濃,有飽和的水汽?(湧、籠罩、淹沒、模糊)

  (2)有了過於飽和的水汽,還需要遇冷,向我們今天的氣溫能形成霧凇嗎?(板書:足夠的低溫)

  (3)有了霧凇形成的這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讓我們一起輕輕地欣賞它的形成。

  出示句子:

  ①指名讀:這蒸騰的霧氣……最後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②霧凇的形成過程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你會用兩個字?(慢、輕)

  ③你來“慢慢地、輕輕地”讀一讀這句話。

  (4)看圖片:看這蒸騰的霧氣就是這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這就是凝結。

  (4)霧凇慢慢地輕輕地在不斷變化著:最初——,逐漸——,最後——

  五、讚美霧凇。

  1、過渡:一夜之間,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樹,柳枝綴滿了潔白晶瑩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樣美麗動人。人們漫步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發出了怎樣的讚歎?

  2、用唐代詩人岑差的詩句(出示)來讚美霧凇的壯美景象真是再貼切不過了。一起讀

  六、佈置作業。

  1、霧凇如雪般潔白,似銀樣閃爍,晶瑩的霜花“綴滿”枝頭,奇妙的美景綿延千里,形成的過程又是如此神奇美麗,難怪作者說它是——(聞名全國的奇觀)板書奇觀

  2、

  假如你是一名小導遊,你會怎樣介紹吉林霧凇?

  假如你是一名小作家,你會寫些什麼?

  假如你是……,你會……

  板書設計:

  晶瑩潔白銀光閃爍

  景觀

  千姿百態瓊枝玉樹

  霧凇奇觀

  成因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優秀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透過自學認識並積累文中精彩的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從描寫人物語言、神態等重點詞句中感悟人物特點;

  3、讀寫結合,學會閱讀寫人文章,領悟寫法特點。

  [學習重點]:

  讀懂哈爾威船長在輪船被撞時即將沉沒時,是怎樣井然有序地展開救援。

  [學習難點]:

  理解課文中含意比較深刻的句子,感悟船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學習。

  1、介紹有關雨果的作品,引出主人公——船長。(出示雨果的圖片及介紹)

  2、板書課題,探討課文是屬於寫什麼的文章,引導學生質疑:船長做了什麼?這是一個怎樣的船長?引導學生學習回憶寫人文章的方法。(順勢課件ppt出示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初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思考提出的問題。

  1、學生自由閱讀全文,在讀的時候標記生字新詞,才提出的問題並試著讀準生字新詞的讀音,想一想剛才提出的問題。

  2、讀完後,先同學之間交流對問題的見解,再指名說說。

  3、全班交流,指明說說。

  (1)再說說自己在文中積累了哪些生字新詞?師ppt出示自己挑選的詞語,認一認,並思考每一組詞共同表現的內容。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層次線索。

  1、陰森森剖開嘈雜一窩蜂不可開交(遇難)

  2、巍然屹立沉著鎮定調遣井然有序沒有鬥毆(救援)

  3、猶如鐵鑄紋絲不動沉入深淵忠於職守(殉職)

  (2)船長做了什麼?根據提示的關鍵詞說說引導學生概括全文內容。

  (3)這是一個怎樣的船長?可以用自己的話語來概括,也可以用文中的話語來概括。抓住關鍵詞:忠於職守。

  二、細讀課文,瞭解船長在危難時刻的表現,感悟船長的優秀品質。

  <一>、瞭解遇難時人們的表現。

  1、讀課文相關內容,標記遇難時輪船的狀況與人們的表現。想一想當時的情形。試著邊讀邊做批註。

  2、讀後說說遇難時的情形。體會人們一片恐慌的情景。(在深入體會的基礎上出示輪船沉沒時慌亂的影片,進入情境的體會當時人們的心情。)引導思考:此時人們都在想什麼?

  <二>、讀懂全船一片恐慌時,船長如何指揮救援,感悟船長是如何忠於職守的優秀品質。

  1、讀一讀船長指揮救援的內容,想一想船長是如何指揮救援的。標記印象深刻的語句,並做好相應的批註。從他的表現中你認識到了一個怎樣的船長?

  2、讀後小組內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指揮救援的過程:先是大吼,然後是與機械師對話,在對話後作出命令,指揮控制,提醒,催促。救援中,在救援過程中,你對船長印像最深的描寫是——(生結合有關重點句談看法,師出示相關句子,針對學生的看法適時點撥補充)。

  4、在救援之中我們讀到最多的還是關於船長的——語言。從這些語言與神情之中,我們還看到了一個這樣的船長——(學生說)

  <三>、瞭解船長殉職的情形,讀懂船長這樣做的原因,進一步體會船長的忠於職守。

  1、讀一讀船長殉職時的內容,劃一划船長殉職時的樣子,想一想船長在想什麼。

  2、讀完後表達自己的見解。也可以提出疑。

  3、師做適當的補充,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船長的忠於職守。課件出示:完成填空;哈爾威船長,這是一個的船長;這是一個的船長;這是一個的船長;……

  4、面對這樣一位了不起的船長,你最想向他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引導學生透過感情朗讀來表達對船長的敬佩之情。

  三、回顧全文,瞭解文章描寫上的特點。懂得如何寫人。

  1、哈爾威船長讓人印象深刻,是因為雨果在人物刻畫中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你領悟到了一些什麼?

  2、總結全文。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優秀教學設計 篇5

  【設計目的】

  《孔乙己》一文的對話描寫在全文中佔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關人物的對話,對把握全文、領會主旨有著特殊的作用。本設計擬從人物的對話切入,以對話教學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去領悟魯迅先生“畫眼睛”“勾靈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進而引發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劇的一生及當時社會世態之涼薄。

  【設想及步驟】

  一、以師生課前談話匯入新課

  教師舉例阿累的《一面》引發學生回憶文章裡面有關魯迅先生的肖像描寫,指導學生得出感受:每處筆墨均極為簡省,可描寫的人物形態特點卻逼真感人。讓學生體會到肖像描寫對揭示人物性格特徵的作用,由此引出魯迅先生描寫人物時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同時向學生進一步介紹:在魯迅看來,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時候,還有“幾乎無須描寫外貌,只要以語氣聲音,就不獨將他們的思想感情,便是連面目身體也表示著(《魯迅全集》第4卷第466頁)”的另一高超手法,從而將話題由外貌描寫方面自然過渡到語言描寫方面。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入手,去分析其對揭示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和深化文章主題的作用。從而匯入對新課《孔乙己》語言描寫這一成功範例的探究性學習。

  二、明確人物語言的主要表現形式──對話

  1、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對話的概念:

  廣義的對話就是人物所說的話,主要指兩個人之間的口語交流,即“會話”,但也包括一個人有時的“獨白”。“言為心聲”,對話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徵的一面鏡子,是人物袒露內心世界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

  2、由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話的段落,並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讓學生在文中用序號按出現的先後順序依次標出。

  三、師生討論,共同分析文中的對話

  1、學生找出文中的七個對話段,並明確其中有五個是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的(學生回答,教師必要時加以指點)。

  2、師生先就找出的五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的對話,依次展開討論。

  (分別在4、6、7、8、11段以上四處對話也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幫助學生理解:這種可笑在我們讀者心中卻並非輕鬆,而是飽含著一種辛酸。)

  3、師生討論分析另兩處對話。

  (分別在10、12段。教師要藉助掌櫃之言語,去觸發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從文中感受當時社會世態之涼薄,封建社會里的那種陰森的人際關係又是多麼的冷酷無情!從而對文章的主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四、引導學生探究文中人物語言的其他作用

  教師設計問題:“言為心聲”,在上述這些話中,除前面所提出的作用之外,有的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動,有些還透過語詞的斷斷續續或與標點的靈活運用相結合,生動地描摹人物神態……要求學生從文中各找一兩個例子予以說明。

  五、引導學生歸納小結

  1、概括文中七個精彩對話的特色:繪聲繪色,如聞如見。

  2、孔乙己的形象:

  3、本文反映的社會問題:社會人際關係的冷漠,尤其是“對於苦人的涼薄”(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

  六、練習設計

  課後注意細心觀察周圍不同人物的語言並作二三個片段描寫的練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