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望海潮》《揚州慢》比較閱讀教學設計

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望海潮》《揚州慢》比較閱讀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望海潮》《揚州慢》比較閱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目標】

  1、比較賞析兩首詞的意象,體會獨特的意境。

  2、明確城市榮衰興敗折射歷史的興亡悲情和詞人的愛國情懷。

  3、培養學生對詩意的探尋,培養家國情懷。

  【教學重點】

  比較賞析兩首詞的意象,體會獨特的意境。

  【教學方法】

  講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觀演示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江南盛景自古讓人魂牽夢繞,尤其是素有美譽的杭州和揚州。

  有很多描寫杭州的詩詞: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林升《題臨安邸》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也有很多描寫揚州的詩詞: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二首》(其一)

  試問江南諸伴侶,誰似我,醉揚州。——蘇軾《江城子》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殷芸《《殷芸小說·吳蜀人》》

  這節課我們就共同走進柳永筆下的杭州和姜夔筆下的揚州。

  二、自主學習成果展示(學生白板展示,師生共同探討)

  兩首詞意象選取不同,組合方式不同,表現手法、所呈現的意境、所表達的情感截然不同,請結合詩歌語句,並分析比較。

  三、合作探究

  (一)這兩首詞意境特點、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二)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會變成一百年後的蕭條?

  明確:“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導致北宋滅亡是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和紙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

  《望海潮》《揚州慢》,一歡歌一悲吟,你更喜歡哪種情感表達?說明理由。

  明確:

  (一)歷史的真實:繁華和災難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花開花落,城市、國家就是在這樣的起起伏伏中向前發展的。

  (二)文學的審美表達:謳歌盛世和反映災難都是文學家的責任。

  五、鞏固提升

  城市不會洩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義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城市是我們望得見的山、看得見的水、看得見的記憶,請結合今天的學習,寫一段你的“城市記憶”。(100字左右)

  學生寫作事例:

  六、課堂小結:

  今天,同學們學習了兩首詞、兩個人、兩座城,以及同學們筆下的城,是記憶疊加的書寫,更是古今中外人類共同呼吸的印證。馮驥才先生在《城市為什麼需要記憶》中說“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一代代人創造了它之後紛紛離去,卻把記憶留在了城市中。”我們應當慶幸自己生於中國,我們有古老和年輕的城市,同學們高中努力學習,可以考西安交大,去古老的城市西安;可以考上海復旦,去年輕的城市上海。然後請你們和古人一樣,用文字,用文化記憶來書寫城市,這樣,城市的精神就能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了!

  拓展閱讀:

  《望海潮》原文:

  梅英疏淡,冰澌溶洩,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遊,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

  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望海潮》參考註釋:

  ①冰澌:冰塊。

  ②金谷:金谷園,在洛陽城西北,晉石崇所建,常在其中宴飲賓客。

  ③銅駝:銅鑄的駱駝。古洛陽宮門前四會道口置銅駝,夾路相對,時對銅遼街。

  ④西園:洛陽名園。汴京好西園。汴京也有西園。此借指汴京的名園。

  ⑤是事:事事,凡事。

  《望海潮》賞析:

  這首詞約作於作者貶官後重過洛陽途中。詞人透過今昔對比,抒發了痛感世事滄桑悲涼情懷。早春時節,舊地重遊,倚欄極目,滿眼惟是暝煙棲 ,與昔日的歌舞歡宴、桃紅柳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於是年華暗換、流水天涯的淒涼之情油然而生。秦觀詞向以“情韻”著稱,語言工巧,文字精密,這首詞中“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二句猶為膾炙人口。一個“亂”字,點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思路幽絕,令人激賞。起頭三旬寫初春景物。從“金谷俊遊”以下,以下,一直到下片“飛蓋妨花”為止,一共八句都是寫舊遊。換頭“西園”三句,人美妙的景物寫到愉快的飲宴。

  以上總結共十一句 寫舊遊。把過去寫得愈熱鬧,就愈襯出現在淒涼、寂寞。“蘭苑”二句從繁盛以孤寂,逼出“重來”句,點明懷舊之意。“煙暝”末五句又歸到“今”,“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詞中以“陳、隋小賦”手法極力鋪敘過去的歡樂,句法麗密,而目前的`悽清牢落,卻只以疏筆借景物點染,形成強烈的對照,感人至深。詞中“柳下桃蹊”幾句,把絢爛的春色,無處不在春光渲染得十分真切動人,充江了生意。整首詞典清麗,溫婉平和,氣骨不衰,含思幽絕,語意婉約,韻味很醇厚,是出色的長調。

  明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

  《揚州慢》原文:

  淳熙丙申正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壁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揚州慢》參考註釋:

  ①淮左:宋在蘇北和江淮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又稱淮左。

  ②竹西:揚州城東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風十里:借指昔日揚州的最繁華處。

  ④胡馬窺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兩次南下,揚州都遭慘 重破壞。這首詞作於1176年。

  ⑤杜郎:唐朝詩人杜牧,他以在揚州詩酒清狂著稱。

  ⑥青樓夢:杜牧《遺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⑦二十四橋:在揚州西郊,傳說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

  ⑧橋邊紅藥: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橋邊生紅芍藥。

  《揚州慢》賞析:

  儘管姜夔一生以遊士終老,但白石詞並不僅僅是遊士生涯的反映,展現在他筆下的是折射出多種光色的情感世界。誠然,由於生活道路和審美情趣的制約,較之辛詞,姜詞的題材較為狹窄,對現實的反映也略顯淡漠。但他並不是一位不問時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歷高、孝、光、寧四朝,其青壯年正當宋金媾和之際,朝廷內外,文恬武嬉,將恢復大計置於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嘆。淳熙二年,他客遊揚州時便有感於這座歷史名城的凋敝和荒涼,而自度此曲,抒寫黍離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詞中,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處”起筆,卻以“空城”作結,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虛處傳神,城池荒蕪、人煙稀少、屋宇傾頹的淒涼情景不言自明,這與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筆相若。“春風十里”,並非實指一路春風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詩意,使作者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反照今日的衰敗景象。“胡馬窺江”二句寫金兵的劫掠雖然早已成為過去,而“廢池喬木”猶以談論戰事為厭,可知當年帶來的戰禍兵燹有多麼酷烈!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認為:“‘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姜詞以韻味勝,其佳處即在於淡語不淡,其中的韻味反倒是某些濃至之語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僅益增寂悽,而且包含幾多曲折:下有同仇敵愾之心,而上無抗金北伐之意,這樣,清泠的號角聲便只能徒然震響在兵燹之餘的空城。詞的下片,作者進一步從懷古中展開聯想:晚唐詩人杜牧的揚州詩歷來膾炙人中,但如果他重臨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繾綣的詩句,因為眼下只有一彎冷月、一泓寒水與他倘佯過的二十四橋相伴;橋邊的芍藥花雖然風姿依舊,卻是無主自開,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橋”二句, 愈工緻,愈慘淡,可謂動魄驚心。蕭德藻認為此詞“有黍離之悲”,的確深中肯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