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精選7篇)

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精選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有感情的朗讀誦背全詩。

  2、過程與方法: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啟發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引導學生了解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

  【學習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誦背全詩。

  【學習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學習方法】

  誦讀—自學—討論—探究。

  【學習流程】

  (一)預習檢測

  1、作者(),()代詩人,字(),號()。

  (二)課內探究

  1、讀一讀詩,想一想詩人憑什麼說是錢塘湖,而非其他?

  2、詩人說“行”,你能找出依據嗎?

  3、小組自由討論,詩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寫初春的西湖?

  4、古人對語言的錘鍊極為講究,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都是“吟安一個字,撫斷數根鬚”的結果,白居易、歐陽修、賈島都是其中的典範。本詩“亂花漸欲迷人眼”中的“亂”不僅寫出了花的品種數量之多,花開之多更顯出了一種勃勃的生機,詩中還有類似的妙筆,你能找出一些嗎?

  5、作者在全詩中流露出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三)訓練檢測

  1、詩中點明春臨西湖,交待作者遊蹤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寫出詩中的一組對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描寫春天草長鶯飛、百花初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詩中表明作者看不足、賞不夠,樂而忘返的留戀之情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詩中描寫初春景象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描寫春天景象的詩句很多,請寫出連續的兩句,並註明作者和出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2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詩歌的有關知識;

  2、理解詩歌內容,領會其中所抒發的感情。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誦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2、教會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透過精讀、誦讀、美讀,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1、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描繪西湖的詩文,體會西湖的美;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1、匯入:

  師:同學們好!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是公認的天下名勝。那西湖風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讓我們一起欣賞幾幅西湖風光圖片,親眼感受一下吧!(配樂,投影風光圖片)

  師: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感覺呀?

  師:西湖風光的確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遊覽一番吧?好!今天,就讓我們追隨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足跡,去做一次超越時空的西湖之旅吧!

  2、作者簡介: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今天帶領著我們遊覽西湖的這位導遊。誰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呢?(指一生說)

  (幻燈片出示)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與李白、杜甫合稱唐朝三大詩人,是唐代詩人中創作詩作最多的一個,代表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等。長慶三、四年間,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著詩人。在任期間,他寫下了很多有關西湖湖光山色的詩歌。請注意:錢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別名。

  3、背景介紹:

  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時候,到西湖遊玩,騎馬走在白沙堤上,遠看風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別的氣質吸引了,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曠神怡,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七言律詩,抒發了自己對春天西湖的讚美和熱愛的感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讀一讀,領略詩之韻。

  (1)朗讀詩歌的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學生自讀詩歌。

  師:請同學們先自由朗讀一遍詩歌。

  (3)點名朗讀,同學糾正,師適時板書讀錯的字。

  (4)聽錄音。

  師:俗話說“三分詩七分讀”。讀詩也是講究技巧的,下面請同學們聽錄音,在聽讀的過程中,注意聽準字音、劃出節奏。

  師:現在我們來對照一下,看看我們畫出的節奏是否正確,如果有差錯,請迅速更正。(幻燈片)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5)齊讀詩歌一遍。

  師:現代作家梁曉聲說“讀書是一種幸福”。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享受這種幸福吧!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爭取能夠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2、譯一譯,通曉詩之意。

  師:在同學們誦讀聲中,不知不覺我們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現在我們面前,現在如果請白居易先生做導遊,他所吟誦的古詩啊,我們可能聽不大懂,怎麼辦呢?下面就讓我們進入第二個環節:譯一譯,通曉詩之意。

  (出示投影)請自由朗讀詩歌,對照課文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如有疑難,可與小組內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

  (1)三分鐘後,比誰能正確講解詩句意思。

  (2)生自學;師巡視,將學生有疑難的共性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3)指名學生翻譯詩歌。

  師備案: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繁多而五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遊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4)全部講完,學生齊讀詩歌一遍。

  師:好!同學們對本首詩的內容理解得不錯了!下面讓我們再次朗讀詩歌,注意:邊讀邊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表現的意境。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後討論:詩中所寫的是春天的哪一個階段,找理由說明:

  明確:寫的是早春,早鶯、新燕、亂花、淺草。是“早鶯”,而且幾處,不多,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是不多的幾家,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而春天百花爭豔,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草初生,故“淺”,也是早春景象。

  2、詩中寫了哪些景物?怎樣寫?

  明確:春水,春雲,春鳥,春樹,春泥,春花,春草,春水初漲,春水淙淙;白雲重疊,同湖面相連,水雲相接連成一體;早鶯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剛回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而春天百花爭豔,眼前一片奼紫嫣紅,數量多,顏色豔,使人眼花繚亂,便有迷亂之感;草初生,剛能淹沒馬蹄印。

  3、品讀詩,賞妙筆

  (1)古人對語言的錘鍊極為講究,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都是“吟安一個字,撫斷數根鬚”的結果,白居易、歐陽修、賈島都是其中的典範。本詩“亂花漸欲迷人眼”中的“亂”不僅寫出了花的品種數量之多,顏色之豔,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眼花繚亂,便有迷亂之感;更顯出了一種勃勃的生機。

  (2)詩中還有類似的妙筆,學生討論找出並說說妙在哪裡?

  明確:初、低、早、爭、暖、新、春、漸、淺。

  (3)想象詩中優美的意境,教師配樂朗誦。投影錢塘湖的春景圖

  明確:在一個明麗的春日,我信馬來到錢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繞到賈公亭西。一場春雨剛過。雲氣同湖面上的微波連成一片,像貼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漲得滿滿的,快要跟岸齊平了。遠處近處都有黃鶯婉轉的叫聲,這些春天的使者們,嬉戲追逐,爭著搶著往向陽的枝頭飛。誰家新歸的燕子在湖邊飛上飛下,它們忙著銜泥築巢。沿途繁花東一簇,西一叢,快要讓人眼花繚亂了。而路上的春草剛從土裡鑽出來,剛夠遮住馬蹄。春神把花掛在樹上,把草鋪在地上,供人們盡情賞玩,而我最迷戀的卻是湖東一帶,這裡綠楊成蔭,白堤靜靜的躺在湖邊,安閒,自在,真要讓人留連忘返了。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詩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最愛”,表達作者對錢塘湖美景的讚美熱愛之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請學生回答:面對美好的大自然,我們應持什麼樣的態度?

  3、西湖是我國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是馳名世界的旅遊勝地,有著“人間天堂的美譽”。歷代文人詠贊西湖的詩文很多,你們能舉出一些嗎?

  例:蘇東坡《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五、課堂總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擷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開頭寫“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蔭裡”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六、佈置作業:

  1、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2、賞析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七、板書設計:

  所行孤山寺賈亭西湖東白沙堤

  對春天

  西湖春景圖所見水漲雲舒鶯歌燕舞花亂草綠的喜愛和

  讚美之情

  所感最愛湖東行不足

  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和學習能力為指導思想。本詩篇的'學習主要是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進行不斷的誦讀去體會詩歌的魅力,感受中華詩詞的韻律美。

  文以載道,經典古詩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載體。處世為人的哲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都蘊含其中。

  教材分析

  1、《新課程標準》對學習古詩文的要求:初中語文新課標對古詩詞的標準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與審美情趣”。這個目標體現了初中古詩詞教學更突出“誦讀”、“欣賞”。

  2、《錢塘湖春行》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三單元主要是說“山川之美”,學習本單元可以獲得美的享受,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學習本單元的要求是反覆誦讀,藉助聯想與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風物之靈秀,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懷。

  3、中華上下五千年,無數的文人志士用文字抒寫了自己的情懷,為後人留下了文化寶藏。古詩文字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對古詩詞的學習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特別是古詩誦讀。

  學情分析

  無論在學習的哪個階段,古詩文鑑賞永遠是一個難點。大多數同學對古詩文的學習都保持一種排斥的態度。八年級的學生雖然之前對古詩文有所接觸,在七年級的時候也做過相應的訓練,但是在鑑賞能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發現同學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誦讀。他們在讀詩詞的時候完全是沒有感情地機械地去讀,讀不出詩歌的美感與意蘊。希望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誦讀的方法,真正地愛上古詩詞,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教學目標

  1、掌握誦讀詩歌的方法

  2、有感情地反覆誦讀,體會中華詩詞的語言美

  3、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感悟詩人的情感態度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掌握誦讀詩歌的方法

  2.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有感情地反覆誦讀,體會古詩語言美與情感美。

  教學模式

  1.教法:

  誦讀法,對話教學法,情景教學法

  2.學法:

  預習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策略

  訓練與練習策略、啟發式教學策略、歸納策略、探究策略

  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影片等多媒體素材。

  教學過程

  一、未雨綢繆

  (一)課前預習

  1.掌握本文字詞,熟讀全文,瞭解文章大意,對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記號。

  2.利用圖書館、網路等資源,認識並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在課前讓學生透過預習打破與文字的陌生感,所謂“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二)對話匯入

  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古往今來,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成為祖華文化的命脈。在古詩文的學習中,朗誦顯得尤為重要,所有的理解、學習、延伸都要紮根於誦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共同走進誦讀的世界。那麼,同學們以前讀過白居易的詩嗎?

  學生:讀過,《賦得古原草送別》、《池上》、《憶江南》......

  設計意圖:會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增進彼此的感情。緩解學生的緊張感,使學生迅速跟隨老師進入狀態。

  二、知人論世

  介紹作者與該詩創作背景(幻燈片形式呈現)

  設計意圖:瞭解作者及背景簡介可以幫助學生解除閱讀障礙,體會詩歌情感,做出知人論世的評價。品味語言的精妙,提高誦讀的興趣。

  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體會詩歌情感性。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並初步賞析詩歌。

  3、培養學生想像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4、瞭解我國古代詩歌重要性,培養閱讀詩詞興趣。

  目標2是對方法理解,為重點。難點是目標3,由學生自身弱點和學生對教材適應情況決定的。

  教法學法:

  新的語文教材更為注重學生想像能力培養,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在發現理論中認為:“應可能的讓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過程中去。”葉聖陶也有理論:“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

  初一學生形象思維為主,活躍好動,再加上詩歌教學一定的難度性。必然採用靈活多樣、形象直觀的方法突破難點。方法定為;

  1、情境法(直觀畫面,音樂)

  2、誦讀法(反覆誦讀)

  3、討論法(交流體驗)

  4、競賽法(提高興趣)

  教學過程:

  一、預習

  預習要求;

  1、熟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2、瞭解詩人及創作背景

  透過課前預習對新課有一個感性認識,為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作準備,並且可以培養學生讀書習慣。提高釋詞識字能力。

  二、學習詩歌,授之以漁

  1、第一步,匯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伴著優美的旋律,在碧綠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在‘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詩句中我們走進春的世界”。

  由學生熟悉的詩句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播放流動的春景為課堂創設情境。隨著柳枝搖曳,伴著春花競放,他們會很快走進萬物復甦、爭奇鬥豔的春天裡。把學生思維引入了正軌,激發了興趣。

  2、介紹詩歌方法,授以新知。

  讀詩

  想詩

  解詩

  賞詩

  悟詩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一方法符合初中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並且遵循了循序漸進的規律。

  3、用方法學習本詩。

  “讀詩”——

  利用多媒體聲、像具備的特點,展開詩句所對應的圖景。學生跟著讀可讀出節奏、讀出輕重音。在朗朗書聲裡,在生動的畫面中學生快樂的學習著。

  “解詩”——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說說詩大意。

  ★找出詩中所繪景物並且尋求遊蹤。

  這一步由學生討論完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解詩是解作者、解詩意,對初中學生而言透過這一步驟可以拓展知識面,同時為後幾步的學習貯備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詩”——

  ☆景中有情嗎?將你感觸到的說給同桌聽。

  ☆自由誦讀,融入詩情(配樂)。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指出“一切景語皆情語”,可見景產生於情,情是作品的靈魂。悟也就是悟詩情。以情為橋樑與詩人交流容易產生共鳴,體會到了情才會看到詩詞的精妙。這一步我仍然讓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將誦讀作為手段來讓學生悟情。這樣學生口、腦並用,在熱熱鬧鬧的課堂裡大膽的發揮。

  “賞詩”——

  ◆點選賞詩辦法

  A、抓字眼(抓關鍵字,美詞美句)

  B、品詩情(如遊子思鄉情、憂國憂民情、熱愛自然之情等

  C、現畫面(找出隱藏著的圖畫)

  D、品詩韻(如平仄和諧、末字押韻,對仗、對偶等)

  ◆賞析詩歌(寫、畫)

  教師點選賞詩方法目的在於發揮其主導作用。初中生三年下來不會閱讀、賞析詩歌是屢見不鮮的事情。在這裡提供方法在於為他們終身閱讀和賞析詩歌奠定基礎。

  葉聖陶曾說:“文學鑑賞猶如採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獲,只要你動手,就會採到晶瑩的礦石。”讓學生將體會到的用筆寫下來,或者鼓勵他們用畫筆將腦海中已有的圖畫勾勒出來,這樣,他們是會有所收穫的。在他們尋找美的過程中,表達與創造已經和諧統一。

  “想詩”——

  請一位“小導遊”將遊者帶到錢塘湖遊覽。遊者可以閉上雙眼,在“導遊”描繪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飛翔觀光。伴著跳動的旋律,學生心兒也會隨之跳動。這時候他們獲得的不再僅僅是呆板的掛圖,而是著有情感的活生生錢塘湖春景。

  “讀詩”——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用競賽形式讓學生進行誦讀。這一讀不僅把前幾個環節有機銜接了起來,在書聲裡,詩情、詩意、詩韻綜合感受。同時,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是最後一步,也是總結性一步。

  三、延伸性閱讀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用捕魚方法捕魚是教學最終目的。這一階段是知識的鞏固運用性階段,同時也是能力深化培養的階段。用本課所授方法自學此詞可以培養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總結:

  1、這堂課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例子的原則。

  2、具有實踐性。

  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5

  1、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培養學生賞鑑賞詩歌的能力,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領悟詩中描繪的意境,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

  (3)、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會觀察生活,欣賞生活中的美。

  2、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賞鑑賞詩歌的能力,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領悟詩中描繪的意境,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

  3、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會觀察生活,欣賞生活中的美。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匯入】情境匯入

  老師讀小學時從課本中瞭解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中學一畢業就和父母一同去了蘇杭二州,身臨其境地感受了那裡的景色,我暫且不去評價這句話的真實性,下面先把我們當時拍下來的景給大家看,讓你們自己去親自感受一下那裡的景色究竟有多美! (課件展示圖片)

  用一個成語談談感受好嗎?(大飽眼福,美不勝收)的確美極了。那大家還想不想進一步觀賞一下西湖風光呢?好,滿足你們的願望。

  這節課,老師就陪大家到風光旖旎的西湖,也就是錢塘湖遊覽一番,我們請曾經擔任過杭州刺史的唐朝詩人白居易做咱們的導遊。讓他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西湖,遊覽西湖。現在我們就跟隨白居易進行“錢塘湖春行”。(板書)

  【講授】作者、背景簡介

  解題:錢塘湖是西湖的別稱,不言而喻“錢塘湖”交代了遊覽的地點,除此之外從詩題中我們還能獲得哪些資訊呢?時間是在春天,事件是出遊。

  作者白居易我們並不陌生,從小學到現在我們讀過他的許多詩,下面我們再進一步來了解一下他。誰願意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今天的導遊?

  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與李白、杜甫合稱唐朝三大詩人,是唐代詩人中創作詩歌最多的一個。他的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詩王”之稱。著有《白氏長慶集》,代表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

  3、背景介紹。

  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時候,到西湖遊玩,騎馬走在白沙堤上,遠看風景迷人的西湖,不禁被它獨有的魅力所吸引,他心曠神怡,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七言律詩。

  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去遊覽了,那就讓我們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向美麗的西湖進發吧。

  【講授】初讀詩歌

  1、首先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詩歌,注意聽準字音、劃出節奏。

  2、現在大家就大聲自由朗讀詩歌。要讀準字音和節奏,並試著體會詩歌情感。

  3、指名朗讀。

  4、全班齊讀。

  現代作家梁曉聲說“讀書是一種幸福”。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享受這種幸福吧!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爭取能夠讀出美感,讀出韻味。

  【講授】理解詩意

  剛剛我們已反覆朗讀了詩歌,下面咱們來具體觀賞一下詩中描繪的這些美景。看看圍繞著詩眼“春”,詩人重點勾畫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大家先根據老師的提示,試著理解一下這兩句詩的內容。

  這兩句寫了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景色。(板書)隨著詩人的腳步,我們能看到哪些景物呢?有水、雲。(板書)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廣闊的水面和低垂的雲腳,似乎還能看到岸邊植物的倩影映照在光滑的水面上,讓人看了不禁神清氣爽、心情舒暢。

  大家不妨閉上雙眼去靜靜地體會!(播放鳥的叫聲)咦,什麼聲音?鳥鳴聲。哪裡來的鳥鳴,讓我們隨著聲音走近去看看。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大家看到了什麼景象?

  隨著叫聲,我們看到了兩種可愛的小生靈!他們是——鶯和燕。(板書)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上枝頭去歌唱,也許剛才正是它們在一展歌喉呢;而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了銜泥築巢,告訴人們春天來到了。真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啊!從這一聯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帶我們遊覽的正是哪個時節的景色?早春

  其實早春的勃勃生機還不只這些呢,還有繽紛多彩的春花和淺淺的春草。不信你看!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亂花”是繁亂的、繽紛多彩的小野花。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一聯詩所寫的景色?

  這兩句寫的是花草(板書),著重寫詩人的感受,他騎著馬,感受到馬兒在淺淺的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不知不覺便沉醉其中,不願醒來,更不忍離去,彷彿這樣的美景永遠都欣賞不夠。

  所以詩人“最愛湖東行不足,”最喜歡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總是遊覽不夠,尤其是“綠楊陰裡白沙堤。”那綠色楊柳下的白沙堤。(板書)

  “行不足”就是看不夠遊覽不夠的意思,說明這湖東的美景讓作者流連忘返!哪兩個二是作者內心情感最直接的表達呢?“最愛”

  此時我們眼前所見的這座堤岸就是白居易筆下的白沙堤,是為儲蓄湖水灌溉農田而建造的,因為最初以白沙鋪地,所以稱為白沙堤。現稱白堤或斷橋堤。

  從這一聯詩中我們能讀出詩人對它獨有的偏愛。大家想一想為什麼見過那麼多美麗景色的白居易會最愛這白沙堤呢?它有什麼特別之處嗎?景色之美固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他被這為民造福的白沙堤所觸動,想到它能福澤百姓,才對它鍾愛有加。其實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也做了許多造福百姓的好事,後人將白沙堤稱為白堤就有紀念白居易的意思。

  剛剛我們已經隨著詩人的腳步欣賞到了這麼多的美景,他是按照什麼順序描寫這些景物的呢?按照“行”的順序——也就是遊覽的蹤跡“遊蹤”,從全湖的標誌性建築“孤山寺”寫起,以最愛的“白沙堤”為終點(板書),寫了這一路所見的景色,使得整首詩的結構十分嚴密。

  現在同學們對詩歌的內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嗎?那就讓我們再次朗讀詩歌,這回老師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請同學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景色,並體會詩人置身其中時所蘊含的情感。

  (先自己體會,再指名朗讀)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了?對西湖早春風光的喜愛和讚美之情。(板書)

  【講授】賞析詩歌

  大家覺得這首詩寫得怎麼樣啊?一字概括——美!哪裡寫得最美?下面就分小組交流一下,你覺得詩中哪句寫得最美?哪個字或詞用得最妙?並說明原因。(課件出示問題)

  1、首聯:

  “水面初平”由於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來上升了不少,眼前是一片廣闊而又靜謐的湖水,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雲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西湖水墨圖。

  正當詩人默默地觀賞西湖那靜如處子的神韻時,耳邊卻傳來了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打破了他的沉思,於是他把視線從水雲交界處收了回來,從而發現了自己實際上是早已置身於一個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2、頷聯:

  “早”、“新”這兩個字,寫出人們初見鶯燕時的喜悅,早鶯出來了,新燕歸來了,人們彷彿正帶著滿臉欣喜的神色,用手指指點點,迎接給人們捎來春意的使者。

  “暖樹”是向陽的樹枝,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黃鶯之所以爭搶著飛上向陽的枝頭,是因為春寒料峭,它們還有些懼怕春的寒意;加上個“春”字,說明冬天已經過去,泥土已經解凍,變得柔軟溫潤,透著春的氣息,大自然已經從冬的沉睡中慢慢甦醒過來。此時不知誰家的燕子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體現出一種動態之美,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簡直把小燕子給寫活了。

  大家注意了,(課件)詩人用的是幾處、誰家,而不是處處、家家,範圍上是有很大限制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現在還是初春,還沒有到處處鶯歌燕舞的時候,可見作者使用語言極有分寸,而且因為少而更帶有欣喜之情。

  3、頸聯:

  “亂”字,使我不禁聯想到朱自清的《春》中的名句,他是這樣描繪的“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句話給“亂”字做了最好的詮釋,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花的生機勃勃。

  “淺”字說明草也就是寸許光景,才從土地裡鑽出來,還嫩嫩的、綠綠的,剛能遮沒馬蹄。大家能不能聯想到比這更早的時候草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曾經學過的其他描寫早春草色的詩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看來以前的知識大家掌握的很好,這正是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的名句。

  4、尾聯:

  “綠楊陰裡白沙堤”留給人們無盡的遐想,一片嫩綠掩映下的白沙堤像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是多麼的令人陶醉啊!

  5、總結:

  分析下來我們會發現,整首古詩使用的雖然都是極其普通的字眼,但這些字其實都是經過作者仔細推敲過的。春水初漲與堤岸齊平、春雲舒展貼近湖面、鶯在有陽光照到的樹上歌唱、燕子啄泥銜草忙著建造新巢、春花鮮豔美麗令人眼花繚亂、春草生機勃勃剛剛沒過馬蹄。就是這樣一些看起來普通的字眼,卻把西湖早春景美描繪得淋漓盡致,令人神往。大家想一想,讓景色生動傳神原因,除了詩人語言的魅力以外還有哪些呢?他對景色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對眼前這自然美景的無限熱愛。其實,詩人在這無邊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嘗沒有融入其中,成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呢!看來咱們請這位導遊來為我們介紹西湖美景,真是個明智的選擇!

  下面同學們就自由品讀詩歌,感受詩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根據剛才我們遊覽的整個路線,爭取把整首詩背誦下來。

  有感情齊背。

  【講授】小結

  (課件出示詩歌)我們來縱觀整首詩,詩的前六句景中有情,後兩句情中有景。作者從孤山寺北面寫起,至白沙堤為止,寫了不同的初春之景,我們讀這首詩,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美景的感覺。

  【講授】拓展

  其實呢,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在杭州做過刺史的可以說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應當就是白居易和宋代的一位大文豪?蘇東坡。無獨有偶,蘇軾也曾寫過描繪西湖風光的傳世佳作。有誰知道嗎?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宋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像這樣描繪西湖湖光山色的詩篇還有很多,課下大家可以查詢並積累一些。正是美麗的西湖賦予了這些文人創作的靈感,也是他們為西湖增添了永恆的詩意。

  【測試】堂堂清

  1、從鳥兒的活動中,描繪春的活力和萬物復甦的春意的詩句是?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2、詩中勾畫出湖上早春輪廓的詩句是?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3、生動勾畫出春天原野欣欣向榮畫面的詩句是?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作業】課後作業

  我們家鄉的風景雖不及西湖美景那樣令人沉醉神往,但也別有一番韻味,更值得我們去喜愛和欣賞。只要我們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的懷抱,用我們的慧眼去捕捉身邊的美,相信每個人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課後同學們也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我們眼中家鄉美麗的春天!

  【活動】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起)

  遊 水 雲 喜

  鶯 燕

  蹤 花 草 愛

  白沙堤(終)

  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用心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透過精讀、誦讀、美讀,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為主,學生為主,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授課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 匯入新課

  2、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詩人。他的歌政治傾向非常鮮明,重視諷喻,崇尚簡單易懂。代表作有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詩歌;

  2、 用心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

  3、 準確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

  1、點名朗讀,同學糾正。

  2、聽錄音朗讀,感染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劃出節奏、標出韻腳)

  3、學生齊讀詩歌一遍 (注意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1)、透過詩歌的題目,我們可以發現什麼資訊?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遊西湖的?

  (2)、作者遊西湖的路線是怎樣的呢?

  (3)、此詩寫的是西湖什麼時候的景色?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來?

  四、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請放聲朗讀詩歌,對照課文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如有疑難,可與同桌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

  2、生自學;師巡視;教師抽查學生自學情況。

  3、指名學生譯講詩歌 。

  五、三讀課文,品味探究。

  1、詩中為突出早春的特點,描寫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3、舉例說明本詩中引用了何種修辭手法?

  4、詩中直抒胸臆的詩句是哪句?

  5、師生共同歸納賞析詩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詩句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進行排列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七、課堂達標訓練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中的“漸欲”和“才能”表現了 ( )

  (2)這首詩是寫( )作者的興趣不在於介紹某一處名勝或某一種景物,而是從總體著眼描繪( )

  八、課外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

  2.根據你對《錢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寫為一篇小短文,題目自擬。

  九、教師寄語

  最後老師根據這首小詩,送給大家一幅對聯,希望同學們 都能做一個富有詩情、詩心之人:

  鶯歌燕舞,奼紫嫣紅,西湖處處春明媚

  詩情畫意,齊歡同樂,心海時時愛暖盈

  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漲雲舒

  賈公亭 遊 春 鶯歌燕舞

  白沙堤 蹤 蹤 花亂草綠

  西 湖 早春圖(最愛)

  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錢塘湖春行》。

  2、理解詩歌內容,抓住本詩所描寫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徵,感受西湖的美。

  3、體會詩人對西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2、理解內容,體會詩人對西湖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人準確的語言,領會詩歌意境美。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解題。(明確目標)

  1、師:.古代詩文是我國文化長廊中的瑰寶,唐朝時期,詩的發展達到高峰,湧現出許許多多著名的詩人,其中有一位成就很大,寫詩最多的詩人,他就是大家已十分熟悉的白居易,(板書)誰能給同學們介紹一下白居易。

  2、學生介紹白居易。

  3、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首著名的詩歌《錢塘湖春行》。(板書課題)

  4、解題: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西湖又名西子湖,其名出於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在不斷地吟唱著具有“人間天堂”美譽的西湖。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白居易筆下的西湖,即錢塘湖的春景。

  5、交代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落實目標)

  1、詩範讀,劃出節奏,提示易讀錯的字音:

  啄春泥 (zhuó)沒馬蹄(mò) 白沙堤(dī)

  2、學生練讀。

  3、指名讀。

  4、齊讀。

  5、明確讀詩方法。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即全詩八句,每句七個字。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個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做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6、疏通詩意。

  學生自由朗讀,依據註釋疏通詩意,瞭解每聯的內容。

  詩意略

  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閃光水色。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

  教師點撥:全詩分兩部分,前四句寫到湖邊,後四句寫湖東,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描寫的景物渾然一體,構成完整的形象。

  7、再次齊讀全詩,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三、品析詩句。

  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春天哪一時段的西湖之景?(初春)你是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的?請找出來,並對這些字詞進行品析、欣賞。

  1、學生獨立思考。

  2、小組合作交流。

  3、班級集體討論。

  重點明確以下幾方面:

  ⑴“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漲,“低”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

  ⑵“幾處”“誰家”突出數量的少,“早鶯”“新燕”之“早”“新”也說明此時為初春。

  問: 有人提議把這句改為“處處早鶯爭暖樹,家家新燕啄春泥。”你們認為可以嗎?為什麼?

  (明確:不可以。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緻入微的,“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

  ⑶“亂花”“漸欲”說明亂花僅處於漸欲迷眼的階段,也證明是早春,但我們可以想象到,不久,奼紫嫣紅開遍的景象就會出現

  ⑷“淺草”“才能”說明小草還很小,突出初春草的特點。

  相機板書:

  初平 低

  幾處 早鶯

  初春 誰家 新燕

  亂花 漸欲

  淺草 才能

  四、拓展延伸。(目標練習)

  1、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從詩中的哪些詞可以體會出來?

  明確:表現了詩人對錢塘湖美景的喜愛之情。從“最愛”“不足”可以體會到。

  2、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3、小結:有人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一大樂事。”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了一首好詩,想必已感受到些許生命的愉悅,希望大家在以後的日子裡“讀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

  4、目標檢測

  (見小卷)

  板書設計:

  初平 低

  幾處 早鶯

  初春 誰家 新燕

  亂花 漸欲

  淺草 才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