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標語文古詩詞教學案例分析

高中新課標語文古詩詞教學案例分析

  下面為大家提供的是高中新課標語文古詩詞教學案例分析,歡迎瀏覽。

  [案例背景]

  一:筆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兩個班的語文課,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和教師想像的相差甚遠。早些年的高中生們對古詩詞喜歡得顛來倒去地背,許多學生書或筆記本的扉頁上都認真地寫著最喜歡的詩句,而現在這種現象已經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已提不起太大的興趣。有時,在課堂上聽完聲情並茂的課文配樂朗誦後,望著學生一臉冷漠,筆者心中塞滿了無助與無奈。有時,筆者在課堂上提到一句詩,很少有同學能接到下一句。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背誦古詩是應付檢查。

  二:我們學校規定禁止學生把手機、Mp3、Mp4等各種通訊和娛樂工具帶入校園,可是我班文藝委員許燕上自習時聽Mp3,我非常生氣,班幹竟然帶頭違紀,拿到辦公室一聽,裡面有毛寧的《濤聲依舊》、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周傳雄的《寂寞沙洲冷》、鄧麗君的《但願人長久》《芳草無情》、周杰倫的《東風破》《青花瓷》等等,她噘著嘴說是為了學習古典詩詞,我想她確實不是狡辯,這些流行歌曲的確都與古典詩詞有關,心中怒氣消解了許多,批評其違紀的同時更多的讚揚„„

  我陷入了思考: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了沒有?然而,這些問題卻往往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詩詞教學方面能否迎合學生達到一種默契,或許古典與流行之間就有一種默契。

  [案例原因探尋]

  經調查瞭解,這種現象並非筆者所教的學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於是,筆者想:現在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已興起了讀背古詩之風,為何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古典文學底蘊反而變得如此貧乏?到底是誰傷害了我們的學生?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高中生對古典詩詞學習興趣的減退?如何才能重新喚起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呢?

  由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開始了深一層地思考。

  (一)造成現狀的客觀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衝擊下,學生的閱讀空間狹小,閱讀品位降低。

  現在的高中生課業負擔都非常重,再加上網路、電視、廣播和流行音樂的衝擊,學生課外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可謂少之又少。在這麼有限的時間裡,我們的學生都在看些什麼書呢?我們經常看到有老師從學生那裡沒收到動漫、武俠或者言情一類的書。我的學生是理科班,整天忙於數理化,他們沒有太大的興趣也沒有大塊的時間來讀長篇名著,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的閱讀侷限在這類書中。這些書在學生眼中可謂圖文並茂,情節引人入勝,通俗易懂,攜帶方便,便於隱藏,而且一箇中午就能讀上一本,所以在學生中有一定的市場。

  經常性的閱讀這些書,使得學生的語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們經常可以聽見學生張口就來周星弛的口頭禪:“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經典臺詞“曾經有一段愛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說話方式阻礙了他們思維的發展,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品位難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詩詞就沒精打采,無興趣去讀。

  2、課本中所選的某些詩篇確實與學生有一定距離,不能吸引學生。

  如《離騷》,就有不少學生反映這首詩古奧難懂,提不起興趣。《離騷》雖然是我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源頭,距離學生的時代比較久遠。雖然前面學生已經接觸了《詩經》,但對於楚辭,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仍然是陌生的。從字面上看,障礙特別多,學生也就沒有了讀下去的慾望。

  3、呆板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槍殺了學生的學習古詩詞的激情。

  不少教師平時教上古典詩詞,篇篇逐字逐句串講,老師講的多,學生自己體驗的時間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詩詞鑑賞課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讀課。而事實上古典詩歌不同於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賞古典詩歌的課堂上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敗,也難怪學生不喜歡。古典詩詞鑑賞課要充分考慮文體的特點,既要有利於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又要有利於學生鑑賞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

  (二)造成現狀的主觀原因

  現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對古典詩詞學習的認識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1、“長一點的詩歌,學起來費時費力,又難懂,學了就忘”

  這是一種畏難心理。學生生性好動,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他們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時間比較短,記憶深度不夠。許多同學看到課後“背誦”兩個大字就頓生反感,讓他們自覺靜心背背古典詩歌是不容易。而實際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鬧中輕鬆學好語文同樣也是不太現實的,要想在學習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學古典詩詞落伍了,不夠現代”

  古典詩詞不是外語,而是我們民族古代的語言形式。學習古典詩詞就是回望我們民族文化的血脈源頭,沒有它,我們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學習我國古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我們就愧對於祖先,愧對於血管裡流動的'中華民族的熱血。但學生主觀上沒有認識到這些,他們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喜歡流行歌曲,卻不知有許多歌詞都是由古典詩詞改編而來的。所以他們會覺得學古典詩詞是“落伍”,跟不上時代。

  3、“為了考試,我願意在語文課堂上讀讀古典詩詞,在課外我從來不讀這些詩詞” 這些學生很實際也很純粹,他們學習古典詩詞就是為了考試時的得分。抱著這種應試心理,學生就變得功利、浮躁,不肯靜下心來多讀多背,至多背幾句“名句”“考點句”。 但是古典詩詞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學習古典詩詞,從語言的範例中學習語言,能豐富語文素養,培養語文能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閱讀與鑑賞中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古典詩詞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佔有的地位,在教材中所佔的比重大。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五冊一共安排了三個單元學習中國古代詩詞, 作為選修教材蘇教版《唐宋詩詞選讀》專題的詩詞有助於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增進文學素養,豐富文化底蘊,充實語文知識,增強語文能力,從而更有利於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

  在《課程標準》)誦讀篇目中所佔的數量多。《課程標準》附錄“關於誦讀篇目的建議”中要求會背誦一定數量的古典詩詞:《詩經》,如《氓》等;楚辭,如《離騷》等;唐宋詞,如李煜《虞美人》、蘇軾《念奴嬌》、辛棄疾《永遇樂》等。同時,高考作為一種選拔和導向,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對古詩詞的重視。詩歌鑑賞題加上名句默寫,在整張試卷分值約佔8—15分。

  [案例素材整理]

  “溫柔敦厚,詩教也。”《課程標準》中指出:“加強誦讀涵永,在誦讀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創意和構思、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唐詩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教學古典詩詞不應該是機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讓學生知道到底學什麼,怎麼學,教師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養成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只有深入到學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內在的原因,找到癥結所在,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對症下藥。

  我想讓學生產生並保持學習古典詩詞的熱情,進而養成基本的欣賞能力,在古典詩詞課堂教學中,就要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作者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與情的交融。既然同學們如此喜歡流行歌曲,我細緻地做了蒐集和整理,透過考察發現古典詩詞進入流行歌曲是當代歌壇上一道特殊景觀,也為我們古詩詞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進入流行歌壇的古典詩詞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並且融合了古典與現代元素的表現形式。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的融合體現在音樂和文字(歌詞)兩個方面。

  我先說音樂的融合。在這類作品中,作曲者並不拘泥於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據今人的審美趣味進行再創作,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尋找結合點。就是說,既有意識地吸收中國古典音樂,同時又引入現代音樂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諸多方面都能給人一種現代感,但又有別於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傳唱較廣的古典詩詞歌曲,如《別亦難》(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電視劇《紅樓夢》插曲,曹雪芹原詞)、《滾滾東逝水》(電視劇〈三國演義〉插曲,楊慎《臨江仙》詞)等,也都具有上述特點。應該說,在這種音樂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義,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決定歌曲的成敗。實際上,為古典詩詞譜曲較之為一般的歌詞譜曲具有更大的難度,對作曲家的文學修養、音樂修養、審美水準有著更高的要求。《別亦難》的作曲陳剛是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滾滾東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當代樂壇上的重量級人物,這種融合是古詩詞很容易進入到流行歌壇。

  在這方面,專輯《淡淡幽情》可以說最具有代表性。《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鄧麗君演唱的古典詩詞歌曲專輯,劉家昌、梁鴻志、黃霑、古月等人作曲,寶麗金唱片公司出版。共收入十二首歌曲:1、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獨上西樓);2、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幾多愁);4、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芳草無情);5、秦觀的《桃源憶故人·玉樓深鎖多情種》(清夜悠悠);6、聶勝瓊的《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有誰知我此時情);7、李煜的《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胭脂淚);8、歐陽修的《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萬葉千聲);

  9、朱淑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人約黃昏後);10、柳永的《雨霖霖·寒蟬悽切》(相看淚眼);11、辛棄疾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欲說還休);12、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思君)。從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為詞,其中五代詞3首,宋詞9首。而以豪放詞著稱的蘇軾被選入的也不是他豪放詞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而是《水調歌頭·中秋》。

  再者除了音樂的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詞的融合恐怕更值得我們關注。由於古今語言、音樂的差異,情感表現方式的差異,很多歌詞作者往往不拘泥於古典詩詞的原來的字句,而將其作為一種據以再創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襲,或釋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與新創作的歌詞有機地融合起來,從而成為當代流行歌壇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觀。這就是我所說的“文字的融合”。例如黃安演唱的《新鴛鴦蝴蝶夢》:

  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明朝清風四飄流„„

  ——《新鴛鴦蝴蝶夢》

  顯而易見,這是以李白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一詩為藍本的。我們對照李白的原詩: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不難看出,黃安詞基本上是李白詩句的沿襲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現的主題有了一些變化。李白抒發的是古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抑鬱苦悶,而黃安表現的則是現代人不求天長地久,只求今天擁有的愛情觀。人們對愛情失去了信心,他們不是把愛情奉為一種信仰和歸宿,而是把愛情當作一個驛站,一種緣分,人世悲歡,緣來緣去,好聚好散。新詞迎合了現代人的愛情心態,所以儘管在內涵上較原詩單薄了許多,可仍能得到不少現代聽眾的喜愛。

  李修安作詞陳富榮作曲梅豔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也是一個例子。這歌詞是這樣的: 是你吧,高高掛在蒼穹千年啦,看盡了人世離與散,多少功名似塵埃。

  是我傻,總是在寂寞夜裡望,你時圓時缺時迷惘,彷佛告訴我生命本無常。

  來吟一首老詩,喝一杯老酒,明月啊,別笑我痴,別笑我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床前明月光》

  雖然用李白詩題,而且把李白的原詩嵌入歌詞,但它所傳達的卻不是李白詩的原意。思鄉之情在歌詞中只是一種若有若無的陪襯,歌詞側重表現的,是現代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一種孤寂感和空虛感。不過,月的意象所負載的內涵與古詩所寫的倒不乏相通。我們從字裡行間隱約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獨酌》、蘇軾《水調歌頭》的意境。

  比如流傳頗廣陳小奇創作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化用了唐人張繼的名作《楓橋夜泊》, 我們看它的歌詞: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後卻發現又回到你面前。

  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久違的你一定儲存著那張笑臉,許多年以後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濤聲依舊》

  可以看出在這些歌詞中,作者把古典詩詞的意境和現代人的情感成功地進行了對接,仍有《楓橋夜泊》的畫面,但更多的是現代人的離情別恨。昔日舊情的悵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憶與期待,思念與無奈,在反覆的傾訴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又悱惻纏綿。語言是地道的歌詞的語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詞的句式,雖然某些表述如“漁火溫暖雙眼”, “鐘聲敲打無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與詩頗為接近,但整體而言則是歌而非詩。

  瓊瑤作詞的《在水一方》幾乎是《詩經·蒹葭》的白話解釋,而《當》的歌詞則是化用古樂府詩《上邪》。臺灣著名女作家瓊瑤不以詞作者見稱,但是根據她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插曲卻有非常濃郁的古典詩詞意味。比如《在水一方》,這是瓊瑤的詞、林家慶作曲。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願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我願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卻見依稀彷彿,她在水的中央。我願逆流而上,與她輕言細語,無奈前有險灘,道路曲折無已。我願順流而下,找尋她的足跡,卻見彷彿依稀,她在水中佇立。

  ——《在水一方》這差不多就是對《詩經·蒹葭》的白話翻譯。而《還珠格格》中的主題曲《當》,則是化用古樂府詩《上邪》,這我們前面提到過。《當》的歌詞是這樣的, 當山峰沒有稜角的時候,當河水不再流,當時間停住日月不分,當天地萬物化為虛有,我還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溫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當太陽不再上升的時候,當地球不再轉動,當春夏秋冬不再變換,當花草樹木全部凋殘,我還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戀。

  ——《當》

  瓊瑤對中國古典詩詞十分熟悉,這類歌詞既源自某一首古詩,同時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讀和人生感受,並與電視劇中人物性格刻畫、氣氛渲染有機結合,營造出一種清新明麗、婉轉深情的意境。

  基於以上有關古典元素的流行歌曲素材整理,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做了若干探索和嘗試。

  [案例描述]

  具體古詩詞的教學操作中我選擇以下幾個方面實踐:

  一、 匯入新課:

  藉助流行歌曲來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讀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聽聽徐小鳳演唱的《別亦難》,教讀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教師可以播放鄧麗君演唱的《幾多愁》《胭脂淚》;教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師可以讓學生聽聽王菲演唱的現代版的《明月幾時有》;透過“聽”的形式,在悠揚旋律的伴奏下,誘導學生不再拒絕古典詩詞,沉浸於詩詞,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

  二、比較鑑賞:

  在鑑別中,藉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學生與詩人和作品的感性溝通,加強了詩詞的理性體悟。 1, 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並且展示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楊慎《臨江仙》)歌曲和歌詞,藉助音樂體味和感受這首詞和蘇軾的詞異曲同工,同為詠史懷古,也各有千秋。

  2,學習蘇軾的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並且展示了臺灣的周傳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較不同意境,蘇軾的詞所要傳達的是經歷烏臺詩案之後、貶居黃州,抒發其個人幽憤寂苦之情;而周傳雄化用詞中一句的意境表達的卻是詠歎愛情的緣分,人世德悲歡,在愛與愁之間的傷痛。

  三、作業設定:

  這種作業設定較以往作業的設定學生願意做、主動做、想著做。

  學習完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後,播放並展示了《還珠格格》中的主題曲《當》的歌曲和歌詞,告訴同學們化用古樂府詩《上邪》,和我們剛學過的作品都表現了愛情永恆這一主題,模仿《當》的歌詞,把《無題》擴寫稱一篇抒情散文

  總之,在這些教學情境的設計和嘗試中,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而時常在教學中,在動聽的音樂聲和學生意猶未盡的討論中,伴隨著陣陣掌聲,鈴聲響起。

  [案例思考]

  這些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們耳膜的被我們忽視的流行歌曲,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素材,從而為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詩詞教“活”、讓學生學“活”,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材,那麼最好的教材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是大語文活動,應突出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覺得語文教學應實現四個“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語文教學如果遠離了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二是走向實踐,語文惟有運用於學生的實踐中,融合到學生的血液裡,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永恆的精神財富;三是走向綜合。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只有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並加以積澱,才能成為一種綜合素養。四是走向智慧,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

  以上是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的點滴感受,或許在正確理解並踐行新課標之後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