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教版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家鄉的驕傲教學設計優秀課件教案

廣教版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家鄉的驕傲教學設計優秀課件教案

  家鄉的驕傲

  一、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家鄉的歷史。

  2、知道近代家鄉以來著名的人物及重大事件。

  3、知道改革開放以來家鄉取得的成就,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

  4、掌握幾種簡單蒐集資料的方法和調查的方法。

  二、設計思路

  本課承接上三課的思路,從家鄉的自然景觀、人為風情,延伸到認識和了解家鄉的歷史和變化,從而在設計思路上與前三課一氣呵成,使學生對養育自己成長的家鄉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人數和了解,進一步萌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並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三、教學活動

  活動準備在;

  1、 讓學生課前透過各種形式收集有關教學歷史及名人的資料。

  2、 讓學生分組從不同的角度瞭解教學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

  3、 讓學生蒐集家中不同歷史時期的照片。

  活動一 參觀當地的歷史博物館

  有條件的地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歷史博物館,瞭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故事,樹立發憤圖強的愛國志向。教師要注意做好活動的組織工作。此活動可以結合少先隊進行。

  活動二 故事會

  讓同學們將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家鄉名人的故事透過故事會的形式向大家講述出來,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奮發向上的激情。

  活動三 老照片和新照片

  讓學生將蒐集到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新老照片向同學們展示出來,並說說其中的故事,由此感受改革開放以來家鄉所取得的成就。

  活動四 我為家鄉繪新圖

  要求同學們或為家鄉做一件小事,或設計一句廣告詞,或畫一副宣傳畫,以此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並將自己的作品在全班同學目前展示出來,說說自己的創意。選出學生中最具創意的作品,也可以將學生的作品做成一個小型展覽。

  四、活動實施建議

  1、此課的教學要求教師一定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要重在啟發學生感受改革開放以來家鄉所取得的成就,萌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和氛圍,讓學生自由發揮,將自己的所想所感表達出來,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

  3、在調查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髮揮團體合作精神,做好分工合作,從而保證全面、準確的資料資訊的獲得。

  五、教學評價

  1、知道家鄉的歷史和歷史上的名人及其簡單的事蹟。

  2、能夠說出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3、知道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獲得資料的不同途徑及手段。

  4、具有初步表達自己創意的能力。

  附錄二:小學品德與生活發展性評價方案

  一、評價目的

  品德與生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透過對品德與生活的評價,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水平、行為轉變的情況做出確認,以促進學生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的形成。

  二、評價原則

  1、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品德與生活不能只憑借書面測試評價學生,必須運用多種方法對不同目標、不同內容進行評價。凡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方法都應得到肯定和讚賞。

  2、評價時機的全程化

  生活與品德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因此,評價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後進行,而必須伴隨於教學全過程,既要有終結性評價,更要注重過程性評價。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

  3、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學生應參與教學評價,反思自己的道德行為,並對教師的教學狀況提出自己的看法,家長、社會及有關人士共同參與評價,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

  三、評價內容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重點考核學生的道德認識、判斷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學習評價分為認知能力評價和行為能力評價。

  認知能力評價。是評價學生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內容要求的範圍內,對有關道德和生活內容的認識和初步理解能力。各年級的考察範圍,應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和要求,適當考察過去學過的內容。

  行為能力的評價。是評價學生在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內容要求的範圍內,在認知基礎上的行為表現和行為習慣。行為能力的考察是檢查學生是否能應用所獲得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行為能力的考察是檢查學生是否能應用所獲得的道德認識和社會認識去指導自己的行為,評價別人的行為,通常與考察貫徹《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綜合起來進行。

  評價的具體內容: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品德與生活的基本理念,簡單的說就是“愛”,有了愛才會快樂的成長。讓學生熱心參與、細心探究、用心體驗,真心去愛。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去尋找答案。

  2、道德品質。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尊紀守法、關心集體、保護環境、誠實可信、維護公德;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能對個人的行為負責,表現出所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等。

  3、交流與合作。熱心參與交流合作,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能綜合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等。

  4、學習能力。對有關課本內容有一定的認識和初步理解能力,運用學過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有學習的願望與興趣,具有初步探究和創新精神。

  5、個性與態度。在認知基礎上的行為表現和行為習慣,對生活和學習有著積極的態度,愛家人、愛同學、愛老師、愛大自然。

  四、評價方法

  學生學習評價一般透過課堂觀察評價(見表)和階段性評價兩種途徑進行。評價方法和手段,應堅持倡導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鼓勵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透過評價,努力創設有利於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學習的氛圍,可以採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平日表現記錄、測驗與考試、及時評語、評議等方法。評價形式採用書面檢測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反應小學生道德與認識的行為表現,應與履行小學行為規範的情況相結合。

  品德與生活課堂觀察記錄專案包括:是否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討論;是否善於與人合作(聽取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見解);是否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收穫;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和行為習慣是否有“愛”; 觀察學生是否自信(提出不同的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學習活動是否有濃厚的興趣,有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

  五、評價結果的呈現形式

  在呈現評價結果時,應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評價可以採用等級制的方式,定性評價可以採用評語描述的形式,評語可以補充等級的不足,對學生的評價會更全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