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2篇)

人教版《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2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賈平凹的作品,寫了“我”童年和夥伴做風箏、放風箏。語言樸實,概寫做、放飛風箏,層次清楚,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順序把事件的過程交待得一清二楚,細緻的心理描寫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色。

  【學生情況分析】

  就學生的年齡和心理來講,對這篇童真童趣的課文,一定會很感興趣,因為貼近他們的生活,情節會引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學後大部分學生會嘗試做風箏、放風箏的樂趣。

  【設計意圖】

  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裡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為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裡的快樂”作鋪墊。

  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3、積累課文中生動的詞語。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指定生詞,並積累生動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弄懂所述內容。

  3、抓住文中描寫心情的詞、句體會放風箏經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體會在做、放、找的過程中孩子們心情變化及描寫心情的詞句是重點。

  2、引導理解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怎樣把心情變化寫具體是難點。

  【突破重難點的設想】

  用實物“風箏”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它,用實際操作、觀察,解決做、放風箏這兩個重點。

  用表演及結合實際的方法理解心情變化的詞句使學生體會出快樂與傷心的具體描寫。

  【教具準備】

  風箏7個(實物)、課件(放風箏)、錄音機、彩粉筆、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激

  引入

  1、請學生讀課題《風箏》:

  師:風箏,對同學們來說並不陌生,它在我們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下面大家開啟41頁的資料袋,先了解一下。

  2、引入:

  除資料袋中的風箏外,你還知道哪些?(自由搶答,先舉手為先。)

  3、師:今天我們來學一篇關於風箏的課文(板書:風箏)

  二、師生共同學習生字

  1、學生要認識5個生字注音(注在文中的字上,同學互相檢查),然後用課件放出帶有要認識字的詞句或段,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認識這5個字。

  2、學習要求會寫的12個生字:

  ⑴先出示生字卡片(教師舉著)分行讀,然後把生字卡片固定在黑板上。

  ⑵讓學生先分析字形結構,進行歸類(指一名學生到前邊進行歸類排列)。

  ⑶再讓學生指出難寫的字,師生共同書空後讓學生把生字寫在本上,然後在小組中分別讀帶有這些生字的句子。

  三、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通、讀準、讀流利,為交流做準備。

  2、聽錄音(展示課件、看“放風箏”的畫面),學生思考:

  ⑴文中寫了關於風箏的幾件事?

  ⑵哪一句概括地講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聽、觀察並思考。)

  3、分小組討論,弄清以上問題,畫出關鍵詞(學生交流後教師歸納。)

  板書:

  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第一句概括全文:做、放、快樂。

  四、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做風箏

  1、自由朗讀課文:

  ⑴分7個小組觀察風箏(課前準備實物自由觀察。)

  ⑵大家發現風箏有什麼特點和它所用的材料各是什麼嗎?

  (前後桌、同桌自由談論,然後各組指一個代表在班上進行交流,講的好的有小紅花獎。)

  2、教師啟發抓住重點詞:

  如果你們每個人都自己做一隻風箏,當時你心理會怎麼想呢?有興趣、高興嗎?文中是怎麼描寫的:(憧憬、希望、快活)

  (學生自己談方法、找關鍵詞,教師歸納。)

  板書:

  做風箏、充滿希望、快活。

  五、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積累新詞。

  2、自已結組,課餘時間去放風箏,為下節課的示範表演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新課

  1、聽寫詞語。

  2、教師:還記得做風箏大家的心情怎樣嗎?

  板書:

  做、充滿希望、快活。

  3、引入:

  上節課老師讓大家去放風箏,大家去了嗎?那這節課就要比試比試了,看哪組放得與文中描寫的情節最像。

  二、精讀3~4自然段—放風箏

  1、放課件,再展示放風箏的畫面,並指名有感情地朗讀3~4自然段,然後請一組同學到講臺上示範放風箏。

  (其他組先競爭再演示,限制三組,並評出小紅花表演獎)〈要求動作到位)

  2、教師:大家放風箏時高興嗎?(搶答)如果你正放得高興時風箏突然因線斷而飛走了,你會怎樣呢?(自由搶答,說出自己的感受。)

  那文中又是怎樣描述的呢?(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板書:

  放風箏、興奮快樂、大驚失色。

  3、學生自由結組探討“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是什麼情景。(可說可用動作表演)

  三、學習5~8自然段—找風箏

  表演朗讀(1人讀、幾個人找→自創動作)體會“垂頭喪氣”

  板書:

  找風箏、傷心、垂頭喪氣。

  四、師生共同體會關鍵的詞句,並總結全文

  1、找出具體描寫心情的詞句讀一讀(看誰找得又快又準)

  2、師生共同抓住關鍵的詞句勾勒出“我們”心情的變化過程(用彩筆):

  3、教師小結:

  童年是金色的陽光,童年是一首歡快的歌,童年的憧憬、童年的快樂,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裡。願同學們在童年,在金色的秋天裡多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吧!

  五、談學習收穫,佈置作業

  1、學完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收穫?

  如:學會字、詞、做風箏、放風箏和別人合作等等,只要學生能談就可以。

  2、秋天裡很多快樂的趣事,可供我們去嘗試,如:放風箏、採集標本等等……做時把過程記下來或畫下來,準備在班上與大家進行交流(可看一看48頁口語交際的要求)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2

  一、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精心、希望、依然、飛舞、拼命、奔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繼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秋天裡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4.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2.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

  三、教學準備

  老師:

  1.ppt課件

  2.風箏實物

  學生:

  1.預習課文

  2.蒐集關於風箏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蒐集的關於風箏的資料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同學們請看,這是什麼?(示風箏實物)生說。讓生說放風箏的感受。

  有一群孩子和我們一樣,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風箏(板書課題)。請大家齊讀課題。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分享其中的的快樂吧。

  (二)初讀感知,瞭解大意。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要求:

  (1)把生字連上詞用直線話劃出來,多讀幾遍。

  (2)一邊讀一邊想:課文圍繞著風箏講了一件什麼事?

  2.檢查初讀情況

  (1)課件:檢查詞語——生字。

  ①指導書寫“磨坊”

  ②學生練習

  (2)接讀課文,及時表揚。

  (3)說課文大意。(提示:我和小夥伴_、_、_的情景)

  隨機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分別是哪個自然段講的?

  (三)朗讀感悟,體會心情。

  1.默讀思考(課件):用波浪線輕輕地劃出描寫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不同心情的語句,多讀幾遍,體會體會。

  2.彙報交流,隨機板書:做風箏:憧憬

  放風箏:快活

  找風箏:焦急

  3.你對哪部分最感興趣?說說理由。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彙報,師隨機點撥:

  (1)做風箏

  ①引導理解“憧憬”、“依然”。

  ②啟發想象:假設你是其中的一個孩子,你會想些什麼?

  ③思考:為什麼做好的風箏什麼也不像,我們卻依然快樂?

  ④齊讀:讀出快樂心情。

  (2)做風箏

  ①風箏剛起飛和飛到空中時是什麼樣子?理解“凌空飛起”“翩翩飛舞”(動作)。

  ②佳句賞析:“風箏越飛越高,……拼命地奔跑”。

  師: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快樂)

  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生說。

  ③指導讀出幾近瘋狂地快樂心情。

  (3)找風箏

  ①理解“大驚失色”、“垂頭喪氣”(情緒低落,失望)。

  ②朗讀體會。

  (四)拓展延伸。

  我們的“幸福鳥”還能找到嗎?請大家展開豐富的想象,續寫結尾。

  1. 學生寫,師巡迴指導。

  2. 展示。

  (五)總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第10課風箏,不管是做風箏、放風箏還是找風箏,都充滿了童年的樂趣(板書)。

  五、板書設計:

  做:憧憬

  10.風箏 {放:快活 }樂趣

  找:焦急

  六、作業設計:蒐集和風箏有關的古詩。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3

  1、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討疑難問題。

  3、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學情分析

  魯迅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偉人,但《風箏》是比較有難度的文章。所以本課對作家作品的介紹主要以學生回憶為主,而對《風箏》主題的把握,語言的分析儘量做到深入簡出。

  3、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活動】風箏

  一、匯入

  1、請同學們談談最喜愛的玩具。

  2、簡介本文的作者魯迅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看註釋1,選自《野草》,看PPT野草介紹。

  二、閱讀課文,教學新課

  (一)自主朗讀課文

  1、朗讀要求:

  ①讀準字音;②停頓恰當;③讀出感情;④讀出重音。

  2、根據課文的內容,快速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①散文回憶了哪兩件事?(“我”毀掉了弟弟的風箏,後來我知道自己錯了,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不記得了。)

  ②哥哥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二)分析思考

  1、哥哥的態度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在第幾段?

  (第五段。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2、哥哥以前是怎麼對待弟弟的呢?用課文的詞回答。

  (虐殺。)

  3、虐殺是什麼意思?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虐殺?

  (虐待人至死。這裡是指精神上的。“……踏扁了。”)

  這些動作給我們什麼感覺?要求學生多次讀,讀出我當時的粗暴,憤怒。

  4、我只不過是踏扁了弟弟的風箏,課文為什麼說是“虐殺”?

  (破壞了心愛的東西。)

  追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風箏是弟弟心愛的東西?

  (苦心孤詣;多日拾枯竹;……大概十歲……風箏,買不起……呆看……小半日)

  有感情地朗讀,要求讀出弟弟對風箏的痴迷。

  5、哥哥把這麼可愛的小兄弟的風箏踏扁了,他的感覺怎麼樣?弟弟怎麼了呢?

  (傲然。弟弟絕望地站在小屋裡)

  追問:絕望留在小屋裡的弟弟會想些什麼,做什麼?

  6、弟弟曾經那麼喜歡風箏,曾經那麼絕望,後來他記得這事嗎?

  學生討論,答案不強求統一。

  7、面對“虐殺”,弟弟為什麼會毫不反抗,全然忘卻呢?

  (封建傳統兒童教育的弊端。)

  8、哥哥心裡是愛弟的,起先的虐殺是糊塗的愛,而後的“不幸”是痛苦的愛。文中讀出魯迅心中想表達的是什麼?

  (1、魯迅對於小兄弟的感情 2、對於自己的錯誤該怎麼辦 3、怎樣看待遊戲)

  三、課堂總結

  文章中心的兩個要點:

  懺悔:我對弟弟的“精神的虐殺”——自我譴責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卻。

  四、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個概念。

  2、有關天性的名言。

  3、說話訓練課文中說“我”想送弟弟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和他一同放,想像一下,當時去放風箏的場景。用50個字,100個字,寫在插圖下面。

  (師評:寫得真好。讓我們心裡暖暖的,你們心中有一份情,讓他們能快樂。魯迅心中也有一份情,希望天下的孩子快樂。所以,他後來又寫了一篇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他在文章中說,:“愛,就是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扛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

  這本書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在這本書裡面,還放了幾十張兒子的照片,每張照片上,他都題上了自己的名字,這件事,看起來容易,但是真的做起來卻很難。 (學生讀:他是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的天使,)

  我們最後來體會一下。我們來體會魯迅心中的溫情。

  老師配樂朗讀文章第二段。

  同學們,記住這個風箏,記住玩具是兒童的天使,記住魯迅告訴我們的故事,記住魯迅心中的溫和。

  五、板書設計

  風箏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秋天裡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

  3、表達:引導學生體會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看清、記清“做事的步驟好人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玩”的過程和方法寫清楚的。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教學難點: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變化寫具體的

  第二課時

  一、課文大意回顧

  師:文章圍繞風箏寫了哪幾件事?

  (學生彙報,教師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前兩個自然段,一起感受了小朋友們做風箏時的快樂。風箏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麼?(生:放風箏!)那讓我們一起去草地上放風箏吧!

  二、朗讀感悟

  1、放風箏

  1)步驟(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寫動詞)

  對比,體會孩子們放風箏嫻熟(出示):

  一個人用手託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鬆,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在天空中翩翩飛舞著。

  對比:我們來到廣場上開始放風箏,一個人拿著,另一個人牽線,風箏一下子飛上了天空。風箏飛得好高啊!

  師:這兩種哪種寫得好?為什麼?(生彙報)

  師:第一種寫法中,寫清楚了放風箏必須的動作步驟:“託、牽”是準備,“放”是開始,“一緊一鬆”是讓風箏升空的必備動作,牽線人飛快地跑,才能讓風箏在空中飄,並且飛去起來。

  2)感受快樂

  師:你們合作地很棒,看!這隻寫著小夥伴們的名字,叫“幸福鳥”的風箏,它飛起來了,越飛越高!

  課件出示:“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裡拼命第奔跑”

  師:他們會喊些什麼呢?(生彙報)

  師:幸福鳥越飛越高,我們的快樂也越飛越高,你能為大家讀出這越來越濃的快樂嗎?

  (指名讀,評議指導、齊讀)

  師:村裡的人看到了說什麼?這句話要讀出怎樣的語氣呢?

  (指名讀,評議指導)

  2、找風箏

  師:不僅如此,我們還有更快樂的呢!

  課件出示:“從早晨玩到下午,我們還是歇不下來,牽著風箏在田野裡奔跑。風箏越飛越高,似乎飛到了雲彩上”

  師:正當大家玩得高興的時候,忽然來了一陣風—風箏吹走了。此時孩子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你又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

  (生彙報: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師:此時,孩子們會呼喚著什麼呢?(生1:幸福鳥,你快回來!生2:……)

  你能讀出他們此刻的心情嗎?

  (指名讀)

  師:儘管我們千呼萬喚,也沒能留住“幸福鳥”,風箏沒了怎麼辦?

  出示第五段:我們都哭了,在田野裡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一抬頭,看見遠遠的水面上半沉半浮著一個巨大的木輪,不停地轉著,將水揚起來,半圈兒水在閃著白光。那裡是我們村的水磨坊。

  師:我們到底有沒有找到幸福鳥呢?(齊讀6—8自然段)

  師:幸福鳥找到了嗎?這裡作者用了一個省略號就結束了了,你覺得作者省略了什麼?(生:彙報)

  師:你能把作者省略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嗎?

  出示:文章中作者描寫心情的詞句。

  快活:心理充滿了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

  更快活: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

  著急、傷心: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哭、垂頭喪氣。

  師:你也試著像作者這樣寫一寫找風箏的過程吧!看誰能寫得具體、生動。

  (學生寫作,展示評議)

  總結:小小的一隻風箏,牽動著大家的心,但是不管風箏有沒有找到,孩子們一定能找到的是什麼?(生:快樂、幸福)

  三、作業

  習作:回家繼續完成續寫,並修改。

  板書設計

  做風箏:快樂

  放風箏:更快樂

  找風箏:傷心、著急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肅殺、訣別、嫌惡、什物、驚惶、瑟縮、傲然、虐殺、寬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詣”等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濃濃的親情。

  2、進一步掌握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3、借鑑本文在鋪陳誤會和衝突中寫親情的方法。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德育目標〗

  1、感受文中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2、引導學生體味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意,體味本文在兄弟間發生的誤解衝突中展現的濃濃的親情。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圈點勾畫的閱讀方法,在自主閱讀中質疑問難,深入探究。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艱深難懂的語句,理解其深刻內蘊。

  【教學方法】

  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難點較多,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可能在通讀兩遍後,仍然難以把握文章的要點,因此,可先讓學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畫出來,然後質疑問難,合作討論。採用先整體感知課文然後研究具體問題的思路進行閱讀。對少數需要聯絡特定寫作背景來理解的疑難語句,教師宜作必要的引導、講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佈置預習: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色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設計問題。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和過程中。用錄音矯正讀音,以彌補普通話不準之缺陷。用小黑板先把板書設計寫好,以便課堂上好展示,免得耽誤課堂時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在圈點勾畫中找出本文難以理解的問題,全班同學討論解決,教師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玩過風箏嗎?一般在什麼季節玩?我們學過的課文有寫到過風箏的嗎?(《春》“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風箏是報春的天使,孩子們因為渴望春姑娘的來臨,才用風箏去迎接她,打扮她,讚美她。

  人世間,什麼感情最珍貴?當然是親情了。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絃,感人至深,在誤解和衝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可是有個孩子卻無端地被剝奪了玩風箏的權利,讓我們去看個究竟吧。《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後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讚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裡。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作者、作品簡介

  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猛烈抨擊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為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20世紀02年代陸續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雜文集。魯迅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野草》,散文詩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有的篇目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如《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一覺》等;有的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後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別》《死火》等;有的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如《希望》《死後》等。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2、學生根據自己聽讀或預習的情況,把文中的生字列在黑板上後,自己動手查字典分別注音。

  3、學生將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發現的難詞寫在黑板上,然後查詞典註釋並走上講臺為同學解釋。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內容分析:

  《風箏》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最純美的感情,魯迅的《風箏》就是在溫馨與和美中,在矛盾與衝突中展現濃濃的兄弟之情。它講述的是“我”童年時因為風箏與弟弟發生了一次無法補過的誤解和衝突,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愧疚。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魯迅的兄弟之情,也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點難點定為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二、學生學情分析:

  《風箏》面對的是一群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0世紀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們認為親情就是溫柔的話語,是細心的呵護,是鼓勵與支援,是牽掛與思念;再說,這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所以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篇透過矛盾與衝突展現親情的文章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另外,還考慮到剛進初中的學生對難學課文學習注意力容易分散,產生學習疲勞,且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所以教師必須做到兼顧全體,合理設定教學目標,靈活安排教學過程。

  三、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按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積累“虐殺、苦心孤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濃濃親情。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討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悟親情的含義,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重點放在對“精神虐殺”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體驗文章主旨上;將有創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為教學的難點。

  課時安排及目標內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思想的深邃,選材的精巧,結構的別緻,加上語言運用的高超藝術功力,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我在教學上安排兩節課的時間,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積累文中重點詞語,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提出疑難問題;第二課時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疑難問題和理解主旨。

  課前準備:

  學生:

  ①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並製成問題卡片。

  ②從網上或圖書館查閱魯迅的資料,瞭解其生平、作品及風格,製成卡片,準備交流。

  ③預習課後練習一、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

  ①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包括風箏的圖片、歌曲。

  ②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及疑難問題,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③問題情境的設計儘可能讓每個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四、選擇教學資源:運用多媒體網路資源及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料。

  五、選擇教學策略:

  1、整體設計思想:依總-分-總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先整體感知課文,再探究一個個區域性性的疑難問題,最後進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預習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與作品對話、與學生對話、與教師對話、與作者對話,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變一言堂為眾言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等等。

  2、教學方法的確定:針對本篇課文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和組合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激情引趣,朗讀法感知文字,圈畫法品味重要詞句,創設問題情境法來啟迪思考;“自主質疑、合作探究、討論表演”等多種訓練手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從質疑開始。這篇課文難點較多,正是探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先把問題統統提出來,再整理一下,有步驟地探究。

  其次,引導學生聯絡語境探究疑難。有些句子之所以難懂,是因為跟常情不合,但是聯絡語境便能解讀。

  最後,設定一個典型環節——合作表演。這篇課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主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還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與人物對話的活動。

  4、本設計的特色或亮點:

  (1)新課的匯入:如歌曲匯入法,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

  (2)問題情境的設計:要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出發,注意目的性、把握難易性、力求新穎性、強調開放性、體現層次性,採用整體分解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區域性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礎上歸納主旨。

  (3)典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入文字,充分解讀,或完成角色互換,直白內心。如合作表演時,要創設一種生動活潑、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走入情境,體驗情感,採取學生與作者對話的表演方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探索、交流、表達,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簡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電腦課件展示,有聲有形,引發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

  (2)互談感受:前後左右自由互談兒時放風箏或玩其它遊戲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課:風箏或其它遊戲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如果有人剝奪你遊戲的權利,你會有什麼感受呢?今天我們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誤解與衝突。那麼,就先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於風箏的故事吧。(投影課題並出示目標:見課件)

  (4)瞭解魯迅及作品:課件展示魯迅生平、作品;學生自由朗讀,並對照卡片做筆記。

  (二)整體感知,朗讀思考。

  (1)檢查預習,訂正字詞。(見課件)

  (2)聽讀課文並感知(課件展示,課文配樂配圖朗讀。)

  課件顯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麼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聽讀課文以後,你有哪些感受?(可從“我”的角度,也可從小兄弟的角度談。)學生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再啟發提問。)

  [教師小結]:透過閱讀,我們感悟到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我們要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是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三)自讀課文,理清思路。

  (1)師生共讀。(提問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據“我”的情感經歷安排文章結構的?)

  (2)討論明確:看風箏——憶風箏——議風箏。(板書)

  (四)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1)學生與作品對話:在預習提問的前提下,看看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以四人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問題卡片,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質疑,準備小組內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投影儀展示學生的問題卡片。)

  (2)學生與學生對話: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下節課每組選派一名中心發言人陳述本組討論結果,不同意見或尚未解決的難題可在老師的啟發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答案不必強求一致,學生可保留自己的觀點,尊重其獨特理解與感受。)

  (五)佈置作業,課外拓展。

  (1)網上搜索並閱讀《風箏》賞析作品。

  (2)準備課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品味語句。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對課文主體內容再次整體感知,同時佈置思考問題準備交流探究。師生與作品對話:

  (1)師範讀1、2自然段,生思考[問題情境一]:

  1、“我”見到風箏為什麼會產生“驚異和悲哀”的心情?(聯絡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為什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多角度探究)

  [討論明確1]: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

  [討論明確2]:這裡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2)指名朗讀課文(3—4段),四人小組討論下列[問題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麼不同的態度?[板書]“我”:嫌惡小兄弟:喜歡

  2、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在課文中分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出來),並說說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孩?——天真、活潑、聰明。

  3、我為什麼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出息呢,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學生各抒己見)

  [討論明確3]:從剛才同學們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並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受舊思想、舊觀念影響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讀第5—11段。思考[問題情境三]:

  1、“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這件事做錯了嗎?我在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答案在第幾段?(劃出並自讀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作者為什麼說“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聯絡“懲罰”一詞,就比較清楚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3、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明確後在書上劃出,這是本文重點,可讓學生自由感悟。)

  [教師小結]: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不準兒童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的天性。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願望,只是因為有悖於大人們的“信條”,就不能發展,就得不到實現,甚至要為此付出代價,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被糟踐的雖然只是一隻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為什麼總想補過?兄弟已全然忘卻,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呢?

  (提示學生結合語境思考與討論。)

  [教師小結]:作者的為人嚴肅認真,富有自省精神。因為始終沒能得到弟弟的寬恕,設想的補過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為自己對弟弟“精神虐殺”式的管束,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乾二淨。作者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問題情境四]:末段的語句如何理解?(集體朗讀)

  (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教師在學生討論時可以適當提示背景資料。)

  [討論明確]:“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二)體驗反思,合作表演。

  學生與作者對話:

  (1)假如你處在作者這個位置,你會如何做?找同桌同學表演,分別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虛擬空間,穿越歷史,透過與文中人物對話,加深主題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師生與作者對話:

  (1)討論:請四人小組討論,從你對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體感知與區域性探究的基礎上,對主題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理解。)

  (2)讓學生自主品析、研討主旨,自己去發現並分析鑑賞,老師當好穿插引導的中介,並站在學生的角度參與活動。對他們的見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創意的予以表揚。

  (3)主題討論提示: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於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後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4)主題探究提示:

  1、透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

  2、透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透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說明我們應注重遊戲對於兒童的重要作用,並批判了落後的兒童教育思想。

  4、透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說明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不幹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衛。

  (四)課堂總結,提出希望。

  教師與學生對話:

  (1)文章中心的兩個要點:

  懺悔:我對弟弟的“精神的虐殺”——自我譴責。說明“我”對弟弟的自省。(板書)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卻。也說明弟弟和“我”的親情。(板書)

  (2)教師總結:《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透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並用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五)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1)與本文對比閱讀《滿天的風箏》,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課後練筆。文中小弟弟說:“有過這樣的事嗎?”弟弟似乎全然忘卻了,毫無怨恨。那麼,如果弟弟沒有忘,請你想象一下當哥哥有此行為後,弟弟會怎麼想,怎麼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7

  活動目標:

  1、透過畫面觀察及想象,理解繪本內容,感知故事的趣味性,願意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感知並理解小動物與其所放風箏之間的對應關係,並能有依據地猜測。

  活動準備:

  PPT、自制繪本

  活動過程:

  一、匯入

  師:公園裡要舉辦風箏大會了,許多的小動物都帶上了自己喜歡的風箏來參加,我們來看看來了哪些小動物,他們是誰呀?那你覺得這些小動物們都會帶來哪些風箏?為什麼?

  二、幼兒自主翻閱繪本,並記錄

  教師:到底小動物們會放什麼風箏呢?我們一起去繪本里找答案吧,請你們輕輕拿出椅子底下的繪本,在繪本中尋找答案,注意,音樂聲停止的時候再把繪本送回到椅子下去。

  三、饞人的風箏

  師幼共讀繪本

  1、小貓帶來了什麼風箏?(出示圖片)原來是小魚風箏啊,小貓為什麼要放小魚的風箏呢?

  2、小狗帶來了什麼風箏?那我們來看看小狗到底帶來了什麼風箏?(出示圖片)原來是肉骨頭風箏啊!

  3、小猴子帶來了什麼風箏?(幼兒猜測)那我們來看看小猴子到底帶來了什麼風箏?(出示圖片)原來是桃子風箏啊?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4、熊貓帶來了什麼風箏?(幼兒猜測)那我們來看看熊貓到底帶來了什麼風箏?(出示圖片)原來是竹子風箏啊?

  小結:跟我們剛才猜想的一樣,小動物們帶來的風箏和它們喜歡吃的食物有關係。

  三、很不一樣的風箏

  師:小蜜蜂看到小動物們玩得那麼開心,它也來了。小蜜蜂可能會放什麼風箏呢?為什麼會用到這麼多風箏線?

  幼:蜂蜜風箏、花朵風箏、小蜜蜂風箏,因為有很多蜂蜜、花、小蜜蜂所以用到很多的線。

  教師:你們說的都很有意思,那我們一起看看,到底蜜蜂爸爸和蜜蜂媽媽在放什麼風箏?

  幼:小蜜蜂、愛心

  師:奧~是小蜜蜂風箏呀,為什麼小蜜蜂的爸爸媽媽會把小蜜蜂當著風箏放?

  幼兒:因為蜜蜂爸爸媽媽愛他們

  小結:很多隻小蜜蜂圍成一個大愛心,是因為蜜蜂爸爸媽媽深愛著小蜜蜂,就像你們的爸爸媽媽深愛著你們一樣。原來小動物們放的風箏不僅可以是自己喜歡吃的食物,還可能是自己喜歡的人呀!

  四、完整講述

  五、討論

  1、小動物放風箏的時候心情怎麼樣?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幼:開心

  原來放風箏是一件讓人心情愉快的事。

  2、小動物們都放著自己喜歡的風箏,那你們想不想去放風箏呢?

  3、你們想放什麼風箏?為什麼?

  那好吧!今天老師也給小朋友準備了風箏,那我們一起去放風箏吧,出發吧~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樂意透過上網或查閱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資料,或動手做一做風箏,舉辦一次小小風箏展覽會。

  課前準備:

  教師: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放風箏的片斷,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製作風箏的有關材料。

  喚起情感,匯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匯入學習:有這麼一群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出示課題,帶著情感朗讀課文第一段。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指名學生讀,一人讀一個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寫“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畫好後自己讀一讀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覆朗讀。

  5.引導發現、生疑:讀後有什麼發現,產生什麼疑問,與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點:一是讀中發現:“我們”的心情在做風箏是挺高興的,放風箏的非常高興,找風箏時很難受。二是讀中生疑:我們的心情為什麼會起這樣大的變化?)

  細讀深究,體悟情感

  1.學習第2自然段。

  a、讀一讀:激勵學生多人次地讀這一段。

  b、說一說:讀了這一段,你知道寫了些什麼嗎?

  c、想一想:角色轉換,想象:如果是你在做著風箏,你心中會想些什麼呢?

  d、找一找:同學們所想象的可以用這段內容中的哪幾個詞語來表示或代替。

  e、結一結:(師)原來做風箏的快樂就在於它充滿著憧憬和希望。

  f、賞一賞: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嚮往、渴望、喜悅)朗讀全段。

  2.學習第3自然段。

  a、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幹什麼?

  b、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放風箏畫面。

  c、引導表達: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麼,與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裡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e、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f、深入賞讀: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課堂練習。

  1.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a、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b、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c、練習書寫生字、抄寫詞語。

  2.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課外延伸

  上網蒐集或查閱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製作資料袋,放到班級園地裡展示。

  第二課時

  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表達出感情。

  細讀深究,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嗎?

  b、說一說:說說你讀後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採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麼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第5.6.7.8自然段

  a、師問:假如你高高飛著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b、師引: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麼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c、生讀:在讀中讓學生逐漸表現出孩子們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心情來。

  d、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來的?

  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為什麼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學生交流。

  實踐活動,親身體驗

  親自動手做一做自己喜歡的風箏,到田野、到操場、到廣場去放一放風箏,感受一下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9

  一、總體構思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2、閱讀與學法指導:質疑法與討論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2、難點:文章深層的情感體驗與思想教育。

  教學策略:調動學生情感,充滿感情地感悟、體驗、討論、交流。

  資源與教具:CAI輔助教學

  (二)教學思路:

  從情感角度切入,說說讀讀,初識人物,把握情感基調,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從而帶動對全篇的深入研讀和領悟。利用已學知識,理清線索,瞭解記敘文六要素。這篇散文思想深刻,可以透過整體感知課文,在情境劇中讓學生走進文字,充分解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領會寫作意圖。

  二、過程設計

  (一)教法:

  利用任務驅動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再現情境。讓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交流、表達。

  (二)教學流程及學法

  <一>匯入:

  聽歌激情:播放歌曲《三月三》。

  作者簡介。

  <二>學生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學法: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字詞的註解,然後搶答競賽。

  <三>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兩件事?

  學法:合作討論,交流。

  <四>播放情境劇一:

  思考:

  (1)“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麼的態度?

  (2)從哪些神態和動作可以看出小兄弟對待放風箏的態度?

  學法: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五>播放情境劇二:

  思考:

  (1)本文的記敘要素(出示課後第二大題表格),

  (2)“我”為什麼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在“我”的眼裡弟弟應怎樣做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

  學法:對於思考(1),學生分組合作完成,然後進行搶答。

  對於思考(2),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六>情感體驗:

  指名朗讀第五自然段,邊聽邊思考:

  (1)“我”是怎樣認識到錯誤的呢?

  “我”錯在哪裡?

  (2)文中講“我”受到了懲罰,“我”受到了什麼樣的懲罰?

  (3)讀了這篇課文,你感悟到了什麼?

  學法:對於思考(1)、(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各抒已見。

  對於思考(3),分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小結。

  (三)板書設計構思

  好的板書不僅起著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在教學中,小結時展示展翅飛翔狀的蝴蝶風箏,風箏上壓著“封建思想”這一沉重的枷鎖,鮮紅的“精神虐殺”,色彩眩目,這承載著童年夢幻的風箏怎堪重負,怎能自由地展翅飛翔?然後教師引入小結語:“這是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這是一個天真聰明的孩子,你看,別人做的是蟹風箏,蜈蚣風箏,他卻能做蝴蝶風箏,多美的蝴蝶風箏,可是卻由於‘我’的虐殺,這隻蝴蝶風箏最終未能如願以償地飛翔於藍天上,這是正是當時兒童的悲哀,正由於這種封建思想的束縛,孩子童年的夢想和追求被無情地扼殺了。”

  (四)教學探討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有深刻的社會背景,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經歷。這是初一學生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對於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不宜講得過深,而且文章底蘊豐富,語言含義深刻,理解本文主題是難點,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可引導學生多角度挖掘,允許學生有獨特感受。

  三、設計亮點

  本篇文章是是學生進入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的魯迅的文學作品,因此對於魯迅應有個簡略的瞭解。本文的內容豐富,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應是多向的,但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主題,學生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本設計創設了與課文情節相似的充滿童趣的情境劇,幫助學生走入情境,體驗感情。採用整體分解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區域性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礎上充分解讀,歸納主旨。

  本課的重點在內容理解。情感的體驗上,所以整個教學過程提出的問題比較多一點。但本設計提出的問題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連貫的、緊扣文章內容的,這樣就把學生的思維與課文的內容聯絡起來,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學生才會與教師一道,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索、交流、表達。

  四、專家點評

  本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標準,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由於他們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一個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二)、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本文意蘊豐富,在“情感體驗”的教學環節中,重點讓學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認識魯迅,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運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討疑難問題

  3.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和比較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二、教學重點

  多角度理解課文

  三、教學設計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擬用三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查閱魯迅的資料,堂上交流。

  教師: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準備資料要充足,便於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第一課時

  認識魯迅,既為理解《風箏》做好準備,又為以後學習魯迅的文章及課外閱讀奠定基礎。

  1.學生交流查到的資料

  (要考慮到——學生有的家裡沒有書面的'相關資料,有的沒有電腦無法上網查,一些學生查的資料過多或不全面)

  2.開啟網站:《魯迅紀念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以下內容,作簡要的筆記)

  生平簡介、主要作品、文學地位——這三部分的內容在網上有文字資料,教師在介紹的過程中告訴學生要記的內容,讓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精神實質——在“音容笑貌”欄選擇三幅照片:

  1903年魯迅在仙台學醫時的,簡要介紹“棄醫學問”的經歷、詩歌“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1925年魯迅在北京,寫作《風箏》時已人到中年。簡要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1930年9月50歲生辰在上海的留影,與書上的彩頁插圖相同,是魯迅精神的寫照。

  作業:認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魯迅《風箏》線上朗讀

  第二課時

  匯入:以智慧啟迪智慧,以思想啟迪思想,魯迅先生的《風箏》傳達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濃濃的親情,它還啟發我們進行多方面的思考…今天就讓我們認真閱讀,開動腦筋,迸發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投影:配照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的的確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配魯迅照片)――學生齊讀,複習第一課時的重點內容.

  出示學習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節課已完成);運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討疑難問題(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和比較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請一名學生讀,明確學習任務。

  請學生朗讀課文:正音解詞――12名學生隨機點,使每個學生集中精力認真聽讀,做好朗讀準備,教師將學生讀錯的字寫在黑板上及時訂正,檢查預習情況。(朗讀前投影風箏圖片,希望學生在聽讀時聯想起畫面,豐富課文內容。)

  投影要掌握的字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題一:文章講述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要的話概括。2文章以什麼敘述方式講述故事?理清全文的結構.(回答要點:1什麼人在什麼時間發生什麼事,表達什麼什麼感情或思想;2倒敘及倒敘的結構特點,複習敘述的幾種方式)

  思考題二: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麼?“我”為什麼不許小弟弟放風箏?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對待自己的錯誤,魯迅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你認為有哪些問題值得思考,願與大家交流?(這部分問題以學生合作交流學習為主,學習小組討論。現在的各種資料很多,學生在預習時大部分會看參考書,知道問題的基本答案,教師提問主要是藉以瞭解學生預習情況,瞭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還是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會由此蔓生出其它的問題---為什麼要寫故鄉的風箏,“不幸”怎麼理解,弟弟為什麼不記得,“悲哀”“無可把握”如何理解,“肅殺的嚴冬”指什麼等等。這些問題學生小組內解決不了的,教師組織全班同學分析解答,需要用到第一課時的知識----時代背景、封建思想。)

  作業:

  (1)閱讀《滿天的風箏》,比較與《風箏》不同的情感。

  (2)回想一下自己玩過的遊戲、玩具,哪個最難忘?或者也曾象魯迅一樣與兄弟姐妹之間發生過沖突爭執,有什麼感情體驗?明天與大家交流。

  第三課時

  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和比較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1.學生質疑、解難

  2.補充閱讀《人性的柔弱是如何消失的——李林榮》(名家評《風箏》——既可以作為這篇文章的小結,也可從另一個角度引發學生思考。)魯迅《風箏》課文原文

  3.檢查、交流昨天的作業。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語句所表達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在對比中發現將人物寫具體、形象的方法:細節描寫、環境襯托

  2、透過探討,理解文章的意義,明白遊戲是兒童的天性的真正意義。

  情感目標:

  1、能夠概括出魯迅在這篇文章中體現出來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親情的偉大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所表達意義,對比體會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魯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遊戲是兒童的天性的意義。

  教學方法:朗讀、對比教學儀器多媒體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時間:12、6、7兩天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和人物。知道倒敘的特點。學生活動內容與方式預期達效果反思記

  一、佈置預習:

  1、學生讀課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至少10個,注音並解釋詞語。

  2、教師準備與魯迅相關的知識資訊

  二、匯入激情: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引發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放投影,圖片、音樂)(或者以詩來引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稱東風放紙鳶。”是一首寫孩童們歡歡喜喜放風箏的詩,)

  簡談感受:你們喜歡放風箏嗎?能和大家談談放風箏時的感受嗎?誰來給大家描繪一下看風箏的人的表情?

  引入正課:風箏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於風箏的故事。(板書課題、作者)

  2、簡介作者:

  三、整體感知

  1、聽錄音朗讀課文概括故事。要求從時間、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話概括:這是一個______的故事。 (為什麼?)板書(這是一個______的故事)由此我們可以將文章分為幾部分呢?板書分段:時間順序 北京的冬天—兒時—中年—現在(這種記敘的方式叫作倒敘。投影倒敘的意義。將一件事的結果或者是情節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說,然後再按照順序來敘述的方式。)

  2、略說人物 自由朗讀集中寫風箏事件的兩段後,說說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大致會這樣說:______

  四、研讀課文中的難句

  1、朗讀體會

  提問:讀全文,我們能感受到全篇都籠罩著一種怎樣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寫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來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

  學生從抒寫“悲哀”的句子中就表達隱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語句進行自主提問。即你感覺文中的哪些語句理解起來比較難。教師將提出的問題歸納成以下幾個,先由四人小組合作探討,然後在全班進行交流。

  ①教師示範提問:看見風箏本是令人快樂的,為什麼在我卻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②“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的?

  ④文章結尾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我為什麼要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四面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有沒有別的含義?

  五、佈置作業:

  解釋並自己記住下列詞語的意義:伶仃、訣別、瑟縮、嫌惡、恍然大悟、苦心孤詣、虐殺、肅殺寫在書上的空白處第二課時:理解文中的重點句,對比感悟如何將一篇文章寫得更加具體、生動。

  板書設計

  風箏 魯迅 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是一個______的故事時間順序: 北京的冬天 — 兒時 — 中年 — 現在 這種記敘的方式叫作倒敘。

  文章分為四部分

  多角度認識文章的主旨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歌頌兄弟情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於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嚴於自我解剖

  3、可以從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遊戲是兒童的天性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後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課後記

  《風箏》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魯迅諸多優秀回憶性散文中的一篇。寫了他童年時,因為風箏與弟弟發生了一次無法補過的誤解和衝突,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愧疚。筆觸細膩,情感悽婉,適合於用聲情並茂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本文所體現出來的親情帶有很深的時代烙印,要透過社會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嚴厲的自責精神充塞在字裡行間,這更是文章的動人之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傳神的動作、心理活動描寫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課外查閱、蒐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準確理解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兄弟間的情感

  用科學的態度來分析這種情感的真實性,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

  結合實際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親情觀,學習作者敢於承認錯誤及嚴厲的自責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教學步驟:

  (一)佈置預習

  1、給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上網、上圖書館查詢有關資料:

  ① 1925年左右中外社會狀況

  ② 魯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實生字詞的音和義

  3、讀課文,瞭解大意

  (這個環節體現了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具有蒐集資訊的能力目標:能運用和檢索多種工具書,運用多種現代媒體接受和獲取資訊。)

  (二)情景匯入

  在大螢幕上展示課文“放風箏”的插圖,同時播放《春之聲》圓舞曲。用直觀的畫面和歡快的旋律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進行畫面的細緻描述,內容的大膽揣測。為課文學習設定情景,營造氛圍,自然匯入。

  (三)整體感知

  師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揚的旋律中,朗讀全文,力求讀準字音、讀對重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產生聲情並茂的朗讀效果。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或個別回答,或集體討論,或分組辯論。教師適時點撥,力求掀起探討的熱潮,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1、“我”回憶了有關“風箏”的什麼故事?用自己的話簡單複述

  2、"精神的虐殺的一幕"具體指什麼?你如何看待這種行為?為什麼?

  老師幫助學生進行問題分解,步驟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會採取這種方法嗎?為什麼?

  ② 如果你是弟弟會採取什麼行為?為什麼?

  ③ 為什麼哥哥會這麼做?

  ④ 為什麼弟弟沒有反抗?

  ⑤ 你認為哥哥愛弟弟嗎?

  3、你更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4、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有哪些困惑之處?

  (五)加深感悟

  讓學生自選文中最精彩的部分進行自由誦讀,進一步深切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

  (六)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

  課文與《漫天的風箏》一文的異同的討論

  2、課外閱讀魯迅《朝花夕拾》、《野草》、《吶喊》中的文章,寫一篇讀書心得,準備開討論會或交流會。

  (體現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課文只是學生學習的一個例子,要能引導他們走出課堂,去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四、教學評價:

  新課標對第四學段(7—9)年級教學目標的三緯融合是這樣說的: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意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本教案的設計力求體現新課標要求,體現新的教學理念下,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板書設計:

  毀

  我 風箏 弟

  情

  嚴厲 自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