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學設計方案(通用10篇)

《山行》教學設計方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行》教學設計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山行》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材簡解

  杜牧的《山行》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

  目標預設

  知識與技能:瞭解詩句的含義,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做到熟能成誦。透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以分步解讀,入境悟情等方式透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秋天,發現欣賞自然之美,激發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基於本人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本課的重點難點定為

  1、透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體會詩的意境;

  2、激發學生對秋天的欣賞美的欣賞,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媒體選擇和應用

  1、網上有關圖片的下載;

  2、杜牧《長安秋望》,王維《山居秋暝》,李商隱《霜月》古詩下載;

  3、古箏曲《漁舟唱晚》。

  設計理念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觀事物和詩人思想感情的有機統一,它是詩的靈魂,可以說,沒有意境就沒有了詩:“詩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誦秋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將一幅絢麗的秋景圖展現於我們面前。教學中我把握情與景的統一,引導學生走入詩境,感受詩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設計思路

  基於以上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思路:

  一、情境匯入,初體詩境。

  二、分步解讀,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四、整體誦讀,體會詩韻。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初體詩境

  1、談談秋天的印象。

  2、出示圖畫或課件,配樂朗誦《山行》。

  3、理解詩題,簡介作者。

  【設計意圖: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講解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感知秋天,進而引入古詩,透過圖片直觀感受,引發學生了解全詩的興趣。】

  二、分步解讀,入境悟情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1)運用不同手段理解“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讓學生聯絡實際,展開想象理解;

  “斜”教師用“簡筆畫”演示;

  “寒山”讓學生查閱工具書或教師講解。(從該詞當中瞭解古詩所寫的季節)

  (2)出示句式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教師引導學生講句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講句意。

  【設計意圖:緊扣重點詞,理解“遠上”、“斜”、“寒山”相應詞語,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古詩的凝練與本詩意境。】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或課件,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的地方。

  相機突出“生處”這個詞義的難點。

  (2)試著讓學生自己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自學三、四句。

  (1)根據學法指導,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教師深入學生,瞭解反饋。

  (2)彙報交流,教師對重點處點撥。

  4、引導學生領會全詩的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突出“詞義句意理解”的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力求改變“講詞語——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聽著音樂,隨著老師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導學生把景物說具體。

  2、面對這麼多的景緻你想做些什麼呢?

  (1)放聲朗讀這首詩。

  (2)畫一幅畫。

  【設計意圖:愛動、富於想象、形象性強是兒童的共同特性。教學時對於繪畫基礎較好的學生,可指導學生根據詩意作想象性繪畫(非技術性)。教學中應讓學生儘可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繪出來。詩中之“畫”形象化、直觀化了,不但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創造美的意識。】

  (3)當導遊介紹此處美景。

  ……

  【設計意圖:能在課堂上完成的想法讓學生當堂即做,如朗誦詩,不能當堂完成的可作為家庭作業佈置給學生,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給了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

  四、整體誦讀,體會詩韻

  1、學生誦讀,怎樣才能讀得美?

  2、學生彙報,教師點撥。(讀出節奏美)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範讀——個別讀——小組讀——齊讀)

  【設計意圖:古詩是古代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瑰寶,它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適宜誦讀。採用不同形式的讀,既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又可使學生情感昇華至對美好景物的熱愛。】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1、出示杜牧《長安秋望》,王維《山居秋暝》,李商隱《霜月》。

  2、學生自由誦讀。

  【設計意圖:這幾首詩都與秋天有關,學生透過自讀,領悟古代詩人筆下秋天的千姿百態之美。】

  《山行》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材簡介]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

  從題目中的“行”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敘事中寫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著是一條行為主線,圍繞“行”我們可以思考、探究這些問題:誰“行”?什麼時間“行”?怎樣“行”?“行”中見什麼?心情怎樣?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和詩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愛”看出詩人的“喜秋”之情,這是一條情感主線,可以看作是“詩眼”,圍繞“愛”著力引導學生體會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標預設]

  1、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字詞和詩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的自然之美,體會詩人“喜秋”之情。

  3、讀寫互動,展開想象,分組分句描寫秋天美景,豐滿文字。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以“愛”為詩眼,引導孩子登寒山,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詩境之美和自然之美,體會詩人“喜秋”之情。

  2、教學難點:在理解詩句、感受詩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句描寫,豐滿文字。

  [設計理念]

  嘗試構建基礎板塊、核心板塊、發展板塊的三段式古詩課堂教學新模式。

  [設計思路]

  基礎板塊:以“行”為主線,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核心板塊:以“愛”為詩眼,感受秋色,體會詩情——發展板塊:以“寫”為目標,訓練寫話,豐滿文字。

  [教學過程]

  一、基礎板塊——以“行”為主線,朗讀背誦,理解詞句。

  1、直入、讀背:課前要求同學們預習了古詩《山行》,詩很短,只有4句28個字,能讀通嗎?能背了嗎?

  (生讀,正音“斜”;生背,激勵。)

  2、解題、質疑:

  我們先來看題目,你知道了什麼?(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圍繞“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誰“行”?什麼時間“行”?怎樣“行”?“行”中見什麼?)

  3、自讀、理解: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詩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對話、理解:

  (1)誰“行“?(杜牧。我們不僅要關注詩句,還要關注詩人。簡介杜牧:唐朝詩最出名,唐朝有兩個姓“杜”的詩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詩寫得可好了。)

  (2)什麼時候“行”?怎樣“行”?(“霜葉”,深秋季節的一天;“晚”傍晚時分;“停車”,是坐車而行。可見,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從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車在山中行走,行走時間長了,應該挺累的。)

  (3)“行”中見到了什麼?(寒山、石徑、白雲、楓林)

  寒山:怎樣的山才稱為“寒山”呢?(深秋季節,天氣冷了,滿山的草兒枯黃了,枯葉落了,陣陣冷風吹過,讓人感覺到寒意,所以稱為“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是怎樣的石頭小路呢?(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向山的遠處延伸。)

  白雲:白雲究竟是什麼?(山高,有煙霧,像白雲。)白雲在哪兒?白雲處看到了什麼?(在白雲飄浮的遠處,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為。杜牧停車是因為什麼呢?(喜愛傍晚時分的楓樹林子。)

  5、說說句意:能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能理解,說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設計理念:古詩教學不應是零起點,古詩簡短,學生有了預習的基礎,教學匯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讀、背誦。然後圍繞“行”字,引導學生質疑,自學嘗試理解後,重點以問題導引方式引發學生交流、對話,教師適當追問、指點,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塊——以“愛”為詩眼,感受秋色,體會詩情。

  1、過渡:秋天,樹葉凋零,綠草枯黃,寒風習習,讓人心裡不舒服,還會有點傷感,這就叫“悲秋”。而杜牧見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樣的心情呢?你能從詩句中找到表達心情的詞嗎?

  2、詩眼:“愛”字就表達了詩人喜愛秋天景色、熱愛秋天、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見,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從詩句中你能讀出杜牧愛秋天的什麼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自主對話,靈動生成,體會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愛楓林:在夕陽的映照下,楓葉紅豔豔的,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豔;楓樹火紅火紅,像燃燒的火焰跳動著;楓林連成一片,滿眼紅彤彤的,紅得壯觀。

  愛寒山:漫山草木雖然都枯黃了,但在杜牧眼裡是一片金黃,象是鋪了一地金子。

  愛石徑:石頭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遠方延伸,給詩人指引方向,給詩人帶來希望。

  愛白雲:極目遠眺,遠處白雲升騰飄浮,住房若隱若現,詩人恍若身處仙境,詩人會如聞雞鳴,如見炊煙。

  4、朗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秋色美景圖,我們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讓我們讀出秋色的美麗、詩人的喜秋。

  [設計理念:體會詩意、感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靈魂所在,是讓學生感受古詩的魅力所在。教學中,抓情感詩眼“愛”,體會到了秋天景色的美麗,感受到詩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古詩的神韻,使古詩教學充滿魅力。]

  三、發展板塊——以“寫”為目標,訓練寫話,豐滿文字。

  1、過渡:杜牧筆下的秋色是美麗的,我們也用自己的筆來描繪出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現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寫看到的山是怎樣的?山路是怎樣的?第二句寫白雲是怎樣的?人家會使你聯想到什麼?第三、四句是重點,寫傍晚時分的楓林怎樣紅。老師給個句式:傍晚時分,夕陽映照,一片片楓葉 ,一棵棵楓樹 ,一大片一大片的楓樹林子 。

  3、寫話:第一組同學寫第一句的寒山、石徑,第二組的同學寫第二句的白雲、人家,第三組的同學寫第三四句的楓林,第四組同學任意寫一個景色。要寫出景色的美麗,寫出你的喜愛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的預設)

  生:我坐在馬車上,看到連綿起伏的高山上草兒一片金黃,象鋪上了一層金子。一陣風吹來,一片片樹葉飄落下來,象一隻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一直伸向遠方,帶著我一路向前。

  生:我極目遠望,遠處白雲飄動,隱隱約約看到幾座房子,我彷彿聽到了小狗的叫聲,看到小孩遊戲的身影,這真是人間仙

  境啊!

  生:車行了好久,已經到了傍晚時分,我連聲喊:“停,停,快停車!”只見在夕陽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楓葉被秋霜染紅了,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豔;那一棵棵楓樹火紅火紅的,整個兒象是燃燒起來;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楓林連成一體,紅得那樣壯觀,紅得那樣可愛,紅得那樣熱烈。我深深地愛上了這美麗的楓林,愛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結:把這三段話聯起就是一篇好作文,這就叫改寫古詩。課後作業就是改寫古詩《山行》。

  [設計理念:在理解詩句、感受詩境的基礎上,堅持“讀寫互動”的理念,把“寫”擠進課堂,讓學生分組、分句改寫詩句,交流後再作為作業來完成。這樣的寫話實在、可操作,既訓練了寫話,又豐滿了文字。]

  《山行》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3、透過“山”“小路”“楓林”“霜葉”等詞引領學生透過想象,在詩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麗。

  4、學習古詩新唱,培養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多元吟誦,練習背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田字格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情境匯入。

  師:同學們,在星期六,幾個小朋友一起到田野裡玩,小明看見樹上的橘子綠綠的,橙子黃黃的,掛在枝頭,就高興地說:“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誦古詩。”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沒背出來,誰來幫幫他?(出示圖片)

  生回答。

  師:對呀,“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課件出示山行圖)。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古代詩人杜牧也非常喜歡秋天的美景,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古詩——《山行》。(板書:《山行》)

  2、齊讀課題,讀準“行”字。

  ①師板書,生書空。

  ②齊讀課題。

  師:誰能說說“山行”是什麼意思?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現在我想請我們小朋友自由朗讀一下這首詩,注意要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出示要求: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2、再讀古詩,初步感悟詩境。

  師: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那我們就再讀一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讀詩句,感悟詩境

  (一)詩畫結合,品讀一、二句。

  1、(出示圖片)師: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這幅圖片中,你知道詩人在那兒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雲、人家。師:是呀。相機板書:(山 石徑 白雲 人家)

  師:這樣的景色美嗎?

  師:這麼美的景色,那我們就美美的讀一讀吧。(學生反覆讀詩句。(指名讀;開火車讀;男女生賽讀;齊讀。))

  2、理解“寒山”。

  ①師:小朋友們,在第一句裡有一座座什麼樣的山呢?

  生:寒山。

  師:為什麼是寒山呢?請看張圖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圖片)

  ②瞭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時候的山。

  3、(出示圖片)認識生字“徑”、“斜”。

  師:小朋友,在這句詩裡面,有兩個生字朋友,他們很想和我們交朋友呢!(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4、(出示圖片)師:同學們,我們現在已經成為了字寶寶的好朋友了,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這幅圖片,“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山上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誰能用詩句來說一說呢?

  多幾個學生回答

  (二)詩畫結合,品讀三、四句。

  1、回憶《秋葉飄飄》。

  (出示圖片)師:說得太好了,你們都是小詩人。我也來給小朋友們背一首詩:“不是蝴蝶,不是小鳥,是紅葉舞,黃葉飄,像秋姑娘發來的電報,告訴我們秋天已經來到。”誒,這描寫的是什麼景物呢?

  生:楓葉。(板書:楓林)

  師:這裡的楓林美嗎?(出示楓林圖)

  2、學生反覆讀詩句。

  師:確實很美,詩人杜牧也留戀這傍晚時分的美景,而停下車來欣賞。(出示圖片)誰來讀一讀?

  ①自由讀。

  ②指名讀。

  ③小組賽讀。

  ④齊讀。

  3、(出示圖片)師:小朋友們讀得真好,老師帶來滿山的楓葉來獎勵大家!你們覺得這個楓葉的顏色怎麼樣呢?

  生:很紅。(板書:紅)

  師:對呀,因為了有這些紅紅的楓葉,讓我們覺得這裡的景色更美了。(出示多張楓林圖)

  4、理解“坐”、“於”。(出示圖片)

  ①齊讀。

  ②填空。

  詩人停下車是 喜愛傍晚楓林的景色,

  經過霜打的楓樹葉, 早春二月花還紅。

  ③瞭解“坐”是“因為”;“於”是“比”。

  5、認讀“楓”、“於”,並書寫。

  師:同學們學得很認真,有兩個字寶寶想請大家把它的名字寫一寫。(出示圖片)

  ①討論交流識記方法。

  ②師範寫,生書空。

  ③生書寫,師巡視。

  師:同學們,寫字時要注意寫字的姿勢,做到:頭正身直腳放平,五指執筆筆桿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個生字寫2次,爭取一次比一次寫的漂亮。

  ④評議。

  師小結:“楓”字要寫的左窄右寬。

  【設計理念:按照我校上學期精品研究中“隨文識字”的做法去落實,使識字與閱讀相結合。並嚴格落實新課標關於學生課堂要寫字10分鐘的要求,改變“滿堂說”的課堂,讓學生不僅掌握生字的寫法,還養成書寫的好習慣。】

  四、讀中悟情,多元吟誦,古詩新唱。

  1、讀中悟情。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已經理解了詩意,但是沒有讀出詩的節奏,讀出詩韻味。我們現在就一起來找一找讀古詩的方法吧!(出示圖片)

  ①師範讀。

  師:古詩有很多種讀法,你們喜歡哪一種方法,就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自由讀一讀。

  ②學生自由體會讀。

  ③指名讀。

  ④齊讀。

  2、欣賞“古詩新唱”。

  師:古詩不僅僅是吟誦,還能編成一首動聽的歌曲呢!現在我就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去欣賞一下吧。(出示圖片)

  ①學生欣賞歌曲《山行》。

  ②生小聲跟唱。

  ③複習歌曲《贈劉景文》。

  【設計理念:落實個性朗讀,老師不要限制學生一定要學生感情朗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還引入古詩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創意地教古詩,快樂地學古詩”。】

  3、背誦古詩。

  師:同學們,我們跟著詩人杜牧一起欣賞了這深秋時節美麗的景色,那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詩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誦。(出示圖片)

  ②指名背誦。

  ③小組比賽背誦。

  ④齊背。

  五、拓展運用

  1、師:描寫秋天的古詩還有很多很多,如:在王勃的《騰王閣序》中有一句經典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示課件)

  師:我們欣賞了這麼多的美景,這麼美的景色我們也來說一說寫一寫吧。

  2、說說寫寫。(出示課件)

  我喜歡春天 , 因為 春天到處一片綠色 。

  我喜歡夏天 , 因為 。

  我喜歡秋天 , 因為 。

  我喜歡冬天 , 因為 。

  ①自己寫一寫,師巡視。

  ②指名讀一讀自己所寫的內容。

  【設計理念:一節課學習一首古詩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關作者的詩歌和同型別的詩歌,並讓學生有選擇說一說,寫一寫。】

  六、全文總結

  師:同學們,秋天是一個多彩的季節,是一個豐收的季節,讓我們把這麼美的詩送給你的同學和在座的老師們。(齊背)

  七、作業佈置

  1、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收集更多有關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八、板書

  4、古詩兩首

  山 行

  杜 牧

  《山行》教學設計方案 篇4

  目標預設:

  1、學會古詩《山行》,讀準“斜”,理解“寒山”“坐”“石徑”等字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山行》,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並能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重點難點:

  1、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古詩。

  2、難點:讀懂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設計思路:

  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透過自己來讀懂,於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後,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透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方法:

  自主識字、小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引入:

  1、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穫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2、板書課題。

  3、介紹作者:

  同學們,你們知道杜牧嗎?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4、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輕聲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朗讀古詩,正字正音,引導讀出古詩的節奏之美(斜:xia)。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麼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景色?

  4、師生交流。

  板書:(山 石徑 白雲 人家 楓葉)

  三、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麼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麼?這幾戶人家在什麼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雲深處”。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在山上飄浮白雲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山行》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教材簡介]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作,寫的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這首詩沒有一點深秋淒涼的景象,而是一幅濃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鮮明,生機盎然的美麗油畫。

  二、[目標預設]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詩的意思,瞭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三、[重點、難點]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它們讀起來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營造的意境或美麗、或淒涼、或明快、或哀怨,引領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一直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 “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透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的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澱。

  五、[設計思路]

  1.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透過豐富的畫面想象,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透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自主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

  (3)本課古詩教學把觀看圖象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對理解詩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課,簡介詩人,配樂欣賞詩文。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創作這些瑰寶的是許許多多偉大的詩人。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詩人?這節課,老師再為大家介紹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牧的《山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時,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寫下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一下。

  放課件,教師配樂範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這麼美的詩,你們愛讀嗎?那就大聲的讀吧!讀時要注意讀準字音,自由讀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古詩,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出示掛圖)同學們,在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提問:

  (1)楓葉什麼時候會變紅的?

  (2)楓葉被霜打過之後,就會變得特別紅,特別漂亮!你們看,即使是春天的鮮花,也不見得有它這麼美麗的紅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氣怎麼樣?

  (3)尤其是山上,天氣更冷了!你們還看到了什麼?

  2、那你們能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麼?

  3、師小結:你們看,這兒有火紅的楓林、彎彎曲曲的石徑、繚繞的白雲,多美啊!杜牧,看到這樣的美景,忍不住吟誦起來,寫下了這一首讚美秋天著名的詩。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4、楓葉如此紅豔,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看到滿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湧,我的心在顫動,這經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指名讀。

  (1)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指導研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①、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5、(在反誦讀之後)誰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之後,很快就明白了古詩的意思,而且對於古詩所描繪的秋色圖,在透過眼睛看,嘴巴讀,腦袋想之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誦讀詩歌,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挑戰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2、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創作。

  1、同學們,我們的校園也非常的美麗,現在請同學們把美術課上畫的校園一角的圖拿出來,請你也給自己的畫題一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嘗試作詩,教師不失時機地個別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山行》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寫好生字。

  2、理解重點詞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注意:行的讀音是後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二、詩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請大家自由讀古詩。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斜”在這裡應該讀xié,有人認為應該讀古音,但現在不提倡。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詩人描繪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學生自讀。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看文中插圖。

  這幅插圖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什麼叫“寒山”“石徑斜”

  [ 多媒體演示:小徑彎曲、人家在白雲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解決關鍵詞“坐愛”“ 楓林晚” “於”的意思,先讓學生說,教師再點撥。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①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鞏固練習

  1、找出古詩中要求寫的生字。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後找小夥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範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4、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雲 人家霜葉

  情: 熱愛自然

  教後記:

  發現的問題有:

  1、課堂上教師的話比較多,而讓學生自己思考表達的時間不夠充分,讀詩還顯得不夠,特別是對於基礎較弱的學生,如果沒有課前充分的預習,似乎聽得一知半解。

  2、古詩的每句話裡都有十分重要的詞語,只有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才能理解詩意,進而感悟情感。在教學每句詩時,應該更加紮實地讓學生知道詞語的意思,讓他們說說,進而用自己的話說說本據詩的意思,而不是蜻蜓點水式地想當然以為孩子們會知道,其實,真正不需要老師點撥學得好的學生是非常少的,老師的教是服務於學生的學。

  3、提問不夠整,沒有明確的主問題貫穿整節課,或者是備課時有這種想法,但課堂操作中卻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或是無法靈活應付,這也說明課前的預設還不夠充分,備課還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課是一門藝術,當我們設計某個教學環節時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我設計這個環節目的是什麼?有效嗎?這個環節能達到本節課的目標嗎?如果熱衷於表面的熱鬧而變成低效的課堂,受害的不僅是老師,更是學生們。

  其次,對於知識點的講解一定要清楚明瞭,因為語文字身是個包羅永珍的科目,教師不要以主觀的臆想或感覺來告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鑽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讀課文,課前做做必要的習題,先考慮教什麼,再考慮怎麼教,這才是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

  最後,教學時應該有貫穿全課的主問題,這首詩應該緊緊抓住“詩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麼?”來教學,找出景物,理解關鍵詞,初步感知詩意,配合圖片創設情境悟出詩情,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詩歌的味道。

  《山行》教學設計方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山行》,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理解詩的意思,圖文結合體會詩的意思和意境,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圖文結合體會詩的意思和意境。

  三、教具:

  掛圖、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1、匯入

  提問: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對,秋天已經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了。“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橙黃橘綠時” 指的就是絢爛的秋天。

  你覺得秋天什麼最美?

  揭題:有一位詩人,他也喜歡秋天的景物,他寫了一首描寫秋天景物的詩《山行》(板課題:山行),這位詩人就是杜牧。杜牧,唐朝著名詩人,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杜牧對江南美景情有獨鍾,寫下許多詩篇。有一首詩以它優美清新的風格傳誦千古。這首詩就是《山行》。

  2、初讀感知

  (1)“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詩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麼呢?

  翻開課本到十四頁,自由朗讀《山行》,要求讀準字音,聲音洪亮。(學生自由朗讀約5分鐘)

  (2)指名朗讀,請兩位同學朗讀。

  (3)同學們一起讀一讀這首詩。

  3、精讀感悟

  (1)詩中有哪些景物?

  板書: 寒山、石徑

  白雲、人家

  楓林晚、霜葉紅

  請同學們欣賞掛圖,看看圖中有沒有這些景物。

  (2)現在讓我們跟隨詩人去欣賞這些美景 (用小黑板出示古詩)

  ①(結合掛圖)詩人坐在馬車上正慢慢走來,他首先看到了什麼?(寒山、石徑) 為什麼詩人說這座山是“寒山”呢?

  若學生不能理解,則引導:深秋時節,天氣漸涼,山上草木枯黃,陣陣秋風向詩人吹來,詩人會有何種感受?

  石徑就是石頭小路。

  “遠上寒山石徑斜”,詩意:山間的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

  ②詩人抬頭看,又看到了什麼?“白雲生處有人家”

  這句詩中,有沒有你們不理解的詞語?請同學說一說這句詩的意思。 看圖,有白雲的地方是什麼樣子? (虛無縹緲,就先人間仙境)

  人家又在什麼地方?

  在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③詩人這時突然叫道:“停車。”這是為什麼呢?“停車坐愛楓林晚”

  同學們現在都是坐著上課的,但是這裡的“坐”和我們平常理解的不一樣,這裡的“坐”是“因為”的意思,因為它比較特殊,所以同學們像這樣,用筆在書上記一記。

  ④這樣的景色太美了,詩人太喜歡這景色了,以至於發出一句感嘆“霜葉紅於二月花 ”。

  詩人為什麼說“霜葉”啊?引導:這首詩描寫的是深秋的景物。被秋霜打過的楓葉就是“霜葉”。

  二月花就是春天的鮮花,請同學們有一個詞語來形容二月花。如學生無法回答,我會提示:老師會用漂亮來形容二月花,也會用五彩繽紛來形容二月花。

  二月花是如此的美麗,但是詩人卻說“霜葉紅於二月花”,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花還要紅豔,詩人將霜葉與二月花作比較,可見霜葉是有多美啊,詩人是多麼的熱愛這景色啊!同學們帶著喜愛的語氣有感情的朗讀這兩句詩。

  4、現在你們就是作者,用你的話向我們介紹這些美景。指名回答。

  遊戲:老師說詩意,學生說詩句。

  老實說詩句,學生說詩意。

  5、詩句這麼美,風景這麼美,我們要帶著讚美、熱愛的語氣朗讀,再次自由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這些美景。

  五、作業

  鋼筆描紅

  《山行》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作者主要以秋天為主題、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瞭解、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詩人筆下的深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瞭解詩句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透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設計思路】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於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播放香山楓葉的錄影)

  師:你們感覺這怎麼樣 這麼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麼做 讓詩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2、板書: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引導學生自讀。

  3、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 (喜歡)我們怎麼才能把它學好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後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

  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二、品讀古詩、領悟意境

  1、明確目的、交給方法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但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還要能理解古詩的意思、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呢 你們都知道哪些好辦法呀 (學生自由說)

  下面我們就運用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方法同位合作學習這首詩。學習要求:(1)讀一讀這首詩。(2)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互相討論、再和同伴說一說詩的意思。

  2、再讀古詩、品讀詩句

  (1)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書)從這些景物中、你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為什麼

  (2)解讀感悟詩句。(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誰來讀第一句 透過自學你弄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還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機點撥: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斜:作傾斜解釋、這裡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雲生處:生、生出、存在。指白雲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②說一說第一句的意思 這些景物給了你什麼樣的感受

  ③誰來讀一讀 (個別讀、齊讀)

  過渡: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映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這麼一幅寧靜、悠遠的景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麼呢 他看到什麼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①欣賞楓林、感悟詩境。(出示楓林圖)

  師:同學們、這些楓葉美嗎 在你的眼中這些楓葉又像什麼呢

  生:紅葉像天邊的火燒雲那樣鮮豔、那樣壯觀。

  生: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麼嬌豔。

  ……

  ②師:在作者的眼裡、這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豔、還要美。誰來說說、春天的花是怎樣的

  生:爭奇鬥豔。

  生:五彩繽紛。

  生:生機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楓葉為什麼紅於二月花呢 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後更加明豔動人。

  ④還從哪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豔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相機理解"坐"。)

  ⑤同學們、詩人喜愛楓林僅僅是因為楓林很美嗎 感受楓葉不怕霜凍、越冷越紅的精神氣質。

  ⑥指導朗讀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傍晚的楓林美得像一幅畫、連站在林中的詩人也成了畫的一部分、他怎能不發出這樣的感慨、誰來讀一讀第二句

  (3)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1、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不僅自己讀懂這首古詩、還讀得很有感情。那麼、誰能看著畫面、邊想象邊用自己的話再來描繪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著畫面說)

  2、配樂背誦

  (1)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2)配樂齊誦

  四、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深秋山林圖的練習紙)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五、總結學法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透過正確流利地讀古詩、看圖片想象畫面、理解詩意、學完以後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希望同學們以後也運用這樣的方法多讀、多背古詩。

  六、識字、寫字

  1、徑、霜:怎麼記住這兩個字 看田字格、同桌記一記。

  2指導寫"霜":說說要注意什麼

  3、教師範寫。

  4、學生描紅、臨寫。

  【作業設計】

  1、回家給畫塗上顏色、放進你成長記錄袋裡。

  2、收集兩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寒山 石徑

  山 行 白雲 人家

  (喜愛 讚美) 楓林 霜葉

  《山行》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古詩《山行》。

  2.學會古詩《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理解古詩《山行》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用具:

  小黑板,音樂圖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1.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後人傳頌。

  3.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麼景色呢?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麼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景色?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徑”“飄”

  2.讀這兩個字,應注意什麼?

  3.指名讀課文。

  4.回答問題: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理解詩句。

  1.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2.為什麼稱為“寒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麼?

  讀第二句。

  理解“白雲生處”。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麼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麼?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句話的意思。

  5.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於”。

  紅葉比什麼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說說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六、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七、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山行》教學設計方案 篇10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目標預設』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設計理念』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於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設計思路』

  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了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深秋在詩人筆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學的過程中,在以識字為重點的基礎上,我利用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練習說話,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過程』

  一、觀看楓葉,匯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請學生說出它的名字並說一句說話(可以是介紹楓葉的,也可以是讚美楓葉的)。看誰說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同學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設計意圖:一下子就使得學生進入課堂學習,提起興趣。】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麼。讀了詩題,還有什麼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杜牧,唐代詩人,有“小杜”之稱,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流傳下來的詩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4、(放音樂)師:同學們可以隨著音樂再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首先先了解詩題的意思與作者,為學好古詩打好基礎。配上音樂讓學生讀,意境更唯美。】

  三、設定情境學詩,隨文識字。

  1、配樂齊讀古詩。

  2、出示幻燈片(老師將圖片順序打亂)學生討論:

  (1)每幅圖上畫的是什麼?(學生自己選擇想說的圖片)

  圖意:第一幅: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第二幅:山頂上白雲繚繞,飄著縷縷炊煙;第三幅:夕陽下詩人停下車來駐足楓樹下欣賞讚嘆;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楓葉。

  練習說話:讓學生總結每一幅畫上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學習了古詩,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再次討論:每幅圖片的內容和詩中的哪一句有聯絡?

  3、既然我們已經觀看了和這首詩有關的圖片,那請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及身邊的“無字詞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4、小組彙報交流。

  (1)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詩中是怎樣寫的?

  (生:遠上寒山石徑斜)哪個字寫出了石板路的特點?(斜)

  (2)楓樹覆蓋的山頂上飄著縷縷炊煙。從詩中哪個詞看出人家在哪兒?(白雲生處)指導朗讀:白雲生處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楓葉,詩中說:霜葉紅於二月花,為什麼說紅於二月花呢?(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後更加明豔動人。)

  (4)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

  (5)從哪句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答: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豔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6)師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致作為名句千古流傳。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在頭腦中展開豐富的想象。

  5、指導朗讀,進行朗讀比賽。

  (1)瞭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麼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練讀。指名讀。

  (3)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4)想象漫遊: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5)對呀,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讀,不但讓學生融入了美麗的秋景中,而且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從讀中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

  五、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1、想象著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後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圖畫,然後指導背誦。

  六、作業。

  請你今天回去畫一幅秋景圖,然後配上這首古詩,並把古詩美美地背誦給父母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