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教學設計的論文

小學品德教學設計的論文

  一、以教材為依託,再挖掘,再整合

  如今的教材不再是課程的權威,只是一種文字,一個範例,一種憑藉,需要教師去挖掘,去延伸。品德課更要打破過去教師和學生圍著教材轉,課堂上灌輸幾條幹巴巴的理論的教學,強調“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倡“用教材教”,它反映了全新的教學觀。(一)加強學科融合,充分挖掘教材如教學“我愛秋天”一課時,按照“發現秋天→感覺秋天→欣賞秋天→讚美秋天”四步曲唱出了秋天的讚歌:透過給馬虎找錯誤,讓學生髮現秋天的特徵;通過錄相欣賞校園內美麗的秋天,來感受緩緩走近的秋天;隨後跟著錄相,走進秋天的田野,欣賞秋天的瓜果飄香,豐收喜悅;最後再以頌秋天的詩,做秋天的遊戲,讀秋天的信,唱秋天的歌,一步步深入教材,把教學活動推向高潮。特別是現行品德教科書,以其問題化、語境化、資源化的內容存在方式,建構出師生能“得到愉快、幸福與滿足,得到自我充分發展與自由,得到唯有人才有的一種最高享受”的有道德的適當生活。(二)密切家校聯絡,豐富拓展教材對於農村孩子來說,學習“農產品的家園”一課應該不是什麼陌生的事,因為孩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所以,教師可從自己鄉鎮實際出發,對教材進行了拓展、重組。課前,讓學生回家調查瞭解自己家一年四季都種植了哪些家作物?需要怎麼照料?什麼時候收穫?課中,讓學生彙報交流調查的情況,再歸類總結,從而得出我們家鄉農產品的種類、特點。課後,又讓學生在父母指導下試種一種豆類,每天觀察種子的變化,並用文字或圖畫記錄。這樣,透過指導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好課前調查,課上積極體驗、探究、討論,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體驗選擇說、寫、畫、演等形式表達出來,課後親自實踐,從而增大課堂教學容量,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多維的思維方式。

  二、以生活為舞臺,再引領,再關注

  魯潔教授認為:作為一門生活實踐的課程,從生活出發還必須讓它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與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斷髮生動態聯絡和作用中真正融入於生活世界,成為其中的一個“活性因子”去改善人們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去學會過一種有道德的社會生活。(一)引領學生關注和尊重日常生活在教學“家人關懷我成長”一課時,先讓學生課前去收集小時候用過的衣物等,問問爸爸媽媽自己小時候的一些趣事、傻事。課始,在背景音樂“讓愛住我家”的歌曲聲中,學生拿出收集來的兒時穿過的衣、褲、鞋、襪,試著穿一穿,再說說感覺怎麼樣?學生們紛紛拿起衣服往頭上套,可是怎麼也伸不進去,褲子只拉到膝蓋處,鞋襪就根本不用說了,只能鑽進兩三個腳趾頭,學生們紛紛嚷著:“太小了,根本穿不了!”從收集到試穿這一過程,學生們顯而易見地認識到:自己長大了!接著,又讓學生來說說,在自己成長的三千多個日日夜夜裡,家人無微不至地關心我、照顧我的感人故事。一段段回憶,一個個故事,撥動了孩子幼小但真摯的心絃。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充盈著孩子視覺和聽覺,構成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精神洗禮,把學生日常的、知覺的生活納入課堂學習中,並作為師生平等對話的內容,引發價值衝突,引導道德思考,進行道德判斷,逐步形成學生個體道德價值,從而萌發感恩之情。(二)引領學生踐履和嚮往美好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課旨在告訴學生不同職業的人們為社會作出了不同的貢獻,我們要尊重並珍惜勞動成果。課堂中,讓學生說說心中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來生活,同時引導學生:各種的勞動都是人們生活所必需的,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尊重的。還讓學生噹噹小記者,去採訪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瞭解各行業的特點,再談談採訪後的感受,並在現場模擬其中一些勞動場景。透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既體會到了勞動者的辛苦,又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嚮往。由此可見,把生活中學生當前所面臨的價值衝突,作為教學的資源組織來開展教學活動,才是最寶貴的道德教育時機,也才能真正促進學生道德人格的生成與確定。

  三、以體驗為渠道,再創設,再感悟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課程標準中用了“體驗、認識、感情”等過程性目標動詞來刻畫學生品德形成的過程,體現了在品德教學中實施體驗教學的迫切性。(一)精心創設學生樂於參與的體驗性活動如在教學“平安回家”一課時,進行了體驗式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1)情境體驗:搬掉教室裡的課桌,學生分成四組,兩兩相對而坐,中間用白紙條隔出斑馬線,又用課件播放汽車行駛的畫面,創設了一個逼真的“馬路”情境。(2)角色扮演:請來交警叔叔,教學生指揮做手勢,指揮大家過馬路。(3)自主活動:收集交通標誌,認識交通標誌,學做小交警,唱拍手歌等,讓孩子們在積極的體驗中獲得知識,落實行為。(二)努力提高體驗活動的實效性在教學“今天我進步了嗎”一課時,設計為三個活動版塊:活動一、今天的收穫。讓學生每天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進行反思,並做好記錄,內容有:今天我學到了什麼?進步了嗎?需要改正的地方有哪些?既讓學生收穫喜悅,也品嚐“痛苦”。活動二、門診病歷卡。設立了病歷般的“檔案記錄”,讓學生自己記下一些錯誤行為,幫助其分析原因,對症下藥。一般一張病歷記錄一個缺點,並由老師妥善保管好病歷卡,直到“病症”消失,再取回病歷卡。活動三、紙條傳真情。班級的後牆上設有一個老師信箱,學生如果有學習上、生活上的各種困難、煩惱,都可以寫在紙條上,賽進信箱,尋求老師的幫助。三個活動內容相對獨立,卻又連成一個體系,透過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從而切實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濛的雙眼帶來澄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而一個擁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肖川語)。品德教師必須樹立素質教育觀和科學育人觀,真正將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並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期啟迪學生道德思維,將學生道德品行引入健康發展軌道,只有這樣設計才能保障課堂實效性,提高課堂效率。“也許,就詩歌的語言規範而言,學生們的習作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詩歌。”[1]然而,當我們看到他們正在努力嘗試用所學的語言來表達心聲的那份投入和愉悅,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他們在書寫他們青澀歲月的情感詩篇。看到這些,作為教師,我很欣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