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的創立-歷史教學設計

科舉制的創立-歷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透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透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有的學者從“文化”的廣義角度看待科舉制度,認為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中“最顯凸的創發”。本課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第一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隋朝產生的背景和創立的過程及作用,第二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唐朝逐漸完善的過程,第三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對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從當前的考試匯入(側重於考試的'功能)

  那麼科舉制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是我們這節課的內容。

  一、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瞭解科舉制創立的背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負責察訪與之同籍計程車人,瞭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現材料,並據此做出簡短的總評語。“家世”也稱“品”,本人才德謂之“狀”,中正官註明士人“品狀”後評定其等第。等第分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讓學生探討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員大多隻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朝廷和國家出力。

  (2)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於中央集權。

  怎樣解決這些弊病呢?利用考試選拔官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