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四單元複習教學設計示例

高三第四單元複習教學設計示例

  一、目標點選

  本單元學習的四篇課文,一篇節選自司馬遷《報任安書》,三篇節選自《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共約三千年的歷史。它的人物傳記,善於把主要事件和細節描寫有機結合起來,文筆生動,感情濃厚。《史記》對後世的史學和文學影響深遠,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學習本單元,要理解課本的思想內容,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進而品味《史記》的語言。同時要結合已學過的作品,參考有關資料,閱讀《語文讀本》中所選的《史記》裡的文章,以便對《史記》有更多的瞭解。

  二、要點回顧

  《報任安書》這封信中司馬遷自述了創作《史記》的原因,展現了司馬遷的偉大人格,表現了“幽而發憤”、“自陳己志”的主題。信中還表明記載三千餘年曆史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闡述了他的榮辱觀和生死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隱忍苟活,只為完成《史記》,內心的波瀾,顯示了他的不屈的鬥爭和堅忍不拔的精神。這封信表面是回答朋友的要求,實際是借題發揮,抒發胸中塊壘,交代了忍辱創作的原因,表明了“棄小義雪大恥”的思想。

  為表達複雜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採用了迂迴曲折的章法結構。在欲盡處停頓蓄勢,在宜伸處又作停留,不一氣瀉盡,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尋味。另外,為了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一致,這封信所用語言是極其動人的。如描寫自己的處境:“腸一日而九,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那種無限痛苦躍然紙上,令人倍感悽滲。文中用大量排比句,有的以兩句、三句為一組,有的以五句、六句為一組,甚至竟有一連用九句的,來表達情感。最有氣勢的是“四不辱”、“六不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等,表達的思想的一氣貫下。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廉頗和藺相如,一個是富有沙場經驗的宿將,一個是智勇雙全的外交家,為了保衛趙國,在軍事和外交上作出了貢獻。文章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件事。反映了兩種矛盾: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廉、藺兩人之間的矛盾。透過矛盾衝突,展示了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維護團結的精神,廉頗勇於改過的可貴品質。同時,反映了在秦強趙弱的形勢下,趙國君臣配合,外交不卑不亢,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軍事上嚴密戒備,保障了國家的安全。

  本文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藺相如本是門客,在和氏璧的去留難定的矛盾尖銳時刻,被推薦出來。“完璧歸趙”是藺相如只是在秦國完成的,為此,他經歷了兩個回合的尖銳鬥爭。第一回合,他後發制人,臨機應變,突出地顯示了他的智謀。第二回合,舌戰強敵,臨危不懼,突出地顯示了他的以勇氣。“澠池之會”,他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針鋒相對,使趙國取得了外交勝利。“負荊請罪”是在國內的矛盾,他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多次避免與廉頗衝突,表現出以國為重,不計私仇的精神。文中著力描寫了藺相如,對廉頗深謀遠慮、忠心為國、勇於改過則簡略帶過。

  《屈原列傳》透過寫屈原的生平事蹟,特別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相攸關,讚頌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也處處流露出作者鬱鬱不平之氣和“悲其志”的嘆惋。本文表現了品格高尚,富有才幹,忠君愛國的屈原在黑暗腐 敗的政治環境下,一再被罷黜放逐,忠心一片,無處可表,只能憤恨而亡的悲劇,實際上寄託了作者司馬遷對傑出人才不幸遭遇的憤慨。

  本文把寫人物的生平事蹟與評價人物的品格情操結合在一起,因此,這篇傳記中敘議結合,穿插的議論佔全篇一半。開篇敘事,強調屈原的才幹。但屈原生活的政治環境惡劣,滿心的悲憤,而作《離騷》。對於《離騷》,司馬遷主要採用了議論的手法評價了它的作者屈原,展現了屈原在方正與邪曲的鬥爭中的鮮明立場和不懈的鬥爭精神以及正道直行的高貴品質;也讚揚了屈原高超的藝術素養。這些議論不僅塑造了政治家屈原的形象,而且塑造了文學家屈原的形象。接著,歷敘了楚國一系列失敗,司馬遷透過議論點明這些失敗都是排斥屈原的惡果,屈原個人的遭遇關聯著楚國的安危。最後,寫屈原行吟澤畔,與漁父的對話,表明了屈原的耿介不阿的操守,可以說,夾敘夾議的手法使屈原的形象得到較好展示。

  《信陵君竊符救趙》記敘了信陵君禮賢下士和竊符救趙的始末,表現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謙遜作風和急救人之困的義勇精神。信陵君的仁義的謙遜,文章裡具體寫的是他親迎侯贏,他的“下士”是希望“得士”,而“得士”,也是希望“士為國用”。另外,秦國圍趙,就魏國來說,唇亡齒寒,信陵君深明大義,冒了極大危險,奪得兵權,擊退強秦,保衛了趙、魏的安全,這表明他急人之困的大無畏精神和遠見卓識。

  本文著力刻畫了信陵君的形象。首先,他“仁而下士”並“不敢以其富貴驕士”。文章詳寫了他親自結交侯嬴這件事。信陵君聽說侯嬴賢,就往請,後為他置酒宴賓,親自駕車去接,侯生直坐尊位,信陵君執轡愈恭;侯生要他枉道訪友,他便引車入市;侯生令他久立市中,信陵君顏色愈和,色終不變;宴會上,遍贊賓客,併為壽侯生前。這些表明了信陵君思才如渴、慧眼識賢、仁而下士的品質。其次,他有著急人之難、救人之危、愛民如子的仁愛思想。秦圍邯鄲,無以求趙,便計不獨生,決心與趙俱死;當侯生為他策劃救趙,估計要殺晉鄙時,難過得掉淚;矯殺晉鄙後,則下令“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軍中,史歸;獨子無兄弟,歸養。”這些都表現了信陵君的仁愛。

  三、方法指津

  文言文學習須從誦讀入手,透過反覆的誦讀,增強文言語感,體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脈絡,汲取文章的精髓。誦讀不是一般的朗讀,須帶有一定的情感,運用正確的語調,讀出人物的語氣和作者的情感。

  以《信陵君竊符救趙》第7段為例:此段共有五處對話,其中三處是侯生說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說了一處。侯生的第一處說話是分析晉鄙可能的態度,提供處理的辦法,讀的時候要沉穩從容、鏗鏘有力,顯示出人物此時莊重果決的情態和料事如神的特點。侯生的第二處說話連用兩個反問句,這是對“公子泣”的強烈不滿,在侯生看來,生死關頭,需要的是剛毅果斷的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婆婆媽媽,作兒女之態,只會壞事,因此讀此句時應當用顯著的上升語調,語氣嚴肅而帶有譴責的意味。侯生最後一處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決心,以堅定信陵君完成大業的信念,語氣平緩中帶有壯烈,悲愴中透著自豪,但不宜過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處說話是針對侯嬴責備的說明,語氣中既有自我的辯解,又有對侯嬴的敬重,同時還有不想殺晉鄙而又不得不殺的感嘆,因此,誦讀時當用稍為低沉舒緩的語調。而朱亥的一處說話是對“公子請”的回應,話語中透著“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誦讀時當用流暢快速的語調,並使用較高的音量。

  四、考點例析

  [考點]1.瞭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例析]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後面問題。

  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為臨市椽,不見知。及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惟獨莒、即墨不下。燕引兵東圍即墨,即墨大夫出與戰,敗死。城中要相推田單,立以為將軍,以即墨拒燕。頃之,燕昭王卒,惠王立,與樂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問於燕,宣言日:“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惟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樂毅因歸趙,燕人士卒忿。田單又縱反問曰:“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先人,可為寒心。”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自十倍。田單知士卒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約降於燕,燕軍皆呼萬歲。田單又收民金,得千鎰,令即墨富豪遺燕將,燕軍由此益懈。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譟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叛燕而歸田單,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

  《史記·田單列傳》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乃縱反間於燕。 B.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

  C.而城中鼓譟從之。D.燕軍擾亂奔走。

  2.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田單是齊國田氏較遠的宗親,起先未被上司瞭解。燕軍攻打齊國,包圍了即墨,即墨守將戰死,田單被推舉為將軍。這使他後來得以立下不朽的戰功。

  B.田單善於審時度勢,利用敵人的矛盾。惠王與樂毅有隙,他乘機詐言樂毅緩攻即墨是待機圖變,混淆了惠王的視聽,樂毅最終離職,齊國消除了一大威脅。

  C.田單深諳戰略藝術,他誘使燕軍犯下令即墨民眾髮指的罪行,以激發己方同仇敵愾;又假裝投降,派遣富豪打人敵軍以作內應,麻痺對方,瓦解了敵軍鬥志。

  D.田單的戰術很巧妙,他佈下火牛陣,縱牛直衝燕軍,繼之以士卒的追擊,百姓的助威,一舉夷殺燕將騎劫,摧毀了燕軍。先前被侵佔的七十餘城全部收復。

  (2001年全國高考試題)

  [思路解析]1.A(A項中的“反間”,《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原指利用敵人的間諜使敵人獲得虛假的情報,後專指用計使敵人內部不團結。B項中的“南面”,《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義項:一是指“南邊”,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單說“南”而不說“南面”;---是古代以面朝南為尊位,君主臨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為君叫做“南面為王”、“南面稱孤”等。C項中的“鼓譟”,《現代漢語詞典》也將其古今詞義的不同作了明確的說明:“古代指出戰時的擂鼓吶喊,以壯聲勢。今泛指喧嚷:鼓譟一時。”D項中的“擾亂”,《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攪亂,使混亂或不安”。這說明用了“擾亂”一詞包含著行為主體的一種行為上的故意,它是一個及物動詞,其後必須帶上賓語。而在原文中的“擾亂”,在古代也是一個常用詞語,既可以用作及物動詞表示“破壞”、“打亂”,又可以用作不及物動詞表示混亂。而原文中的“擾亂”恰恰用的是不及物動詞用法,表示“混亂”,因而這裡的“擾亂”與現代漢語不同。)

  2.本題是對閱讀材料整體文意的綜合考查,著重在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與分析。為了適當降低難度,四個選項中未涉及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僅僅從閱讀材料反映的內容著眼,要求能夠讀懂全文,不要出現誤會,構擬這類試題中的錯誤項,常常是在大體準確的文意概括與分析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要求能夠正確識別。本題C項所擬題面是“田單深請戰略藝術,他誘使燕軍犯下令即墨民眾髮指的罪行,以激發己方同仇敵愾;又假裝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敵軍以作內應,麻痺對方,瓦解了敵軍鬥志。”原文中的表述是“田單又收民金,得千鎰,令即墨富豪遺燕將”,這裡送給燕軍的是金千鎰,而並非富豪自身打人敵軍作內應,這兩者之間顯然有較大差異。A、B、D三項在對文意的概括與分析上沒有錯誤。按照題乾的要求,這道題的正確選項為C。

  五、遷移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題。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惡吳起日:“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夫魯小國,而有佔勝之名,則諸侯國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文侯問李剋日:“吳起何如人哉?”李剋日:“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與士卒分勞苦。文侯以吳起善用兵,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日:“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日:“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日:“善。”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因與武侯言日:“夫吳起賢人也。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試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吳起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

  太史公日: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選自《史記·吳起列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黑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君疑之,謝吳起 謝: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為相,尚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 捐:撤除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黑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②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B.①起之為人,猜忍人也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①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D.①然行之於楚②然睹促織,隱中胸懷

  3.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吳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組是()

  A.①將而攻齊,大破之②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

  B.①臥不設席,行不騎乘②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

  C.①以為將,擊秦,拔五城②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D.①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②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國進攻魯國時,魯國想用吳起做將軍,又因吳起娶了齊國女子為妻而猜疑他。吳起為謀取將軍職位,就殺掉自己的妻子,以表明他不依附齊國的立場。

  B.魏文侯聽說吳起賢明,又很有軍事才能,就重用吳起為將軍,讓他率兵進攻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時,忌妒吳起,就向魏武侯進讒,吳起害怕獲罪,就離開魏國,馬上到楚國去了。

  D.吳起在楚國擔任相職,申明法度,賞罰分明,裁減閒職,廢除部分貴族爵位,觸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終於在楚悼王死後招至殺身之禍。

  5.聯絡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太史公司馬遷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充分肯定了吳起具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其軍事著作《兵法》在世上廣泛流傳。

  B.借用吳起勸說文侯推行仁政,而自己在楚國行事刻暴少恩,說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道理。

  C.司馬遷認為正是由於吳起行事殘暴狠毒,缺少仁德,才招致在楚國的殺身之禍。

  D.吳起既事魯君,又事魏文侯、武侯,終事楚悼王,太史公認為他缺乏從一而忠的忠君思想。

  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譯文: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譯文:

  [參考答案]

  1.A(謝絕、摒棄)2。C(A項“而”均為連詞,表因果關係,譯為“因而”;B項“之”均為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C項“則”均為連詞,第一個表承接關係,譯為“於是”,第二個表假設關係,譯為“那麼”;D項“然”均為連詞,錶轉折關係,譯為“但是”)3.A4.B(魏文侯聽說吳起“貪而好色”但很有軍事才能)5.D(司馬遷沒有談到吳起“缺乏從一而忠的忠君的思想”)6.(1)山河的險固形勢多麼壯美啊,這是魏國的瑰寶。(2)能夠做的人不一定能說,能夠說的人不一定能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