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吃蟲的植物》的教學設計

關於《吃蟲的植物》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茅膏菜和豬籠草的外形特點,知道它們是怎樣吃蟲的,以及能吃到蟲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發對植物的探究興趣。

  2、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舉例說明方法的作用。

  3、能夠嘗試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兩種植物在寫作方法上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學 習作者的表達順序,為仿寫做鋪墊。

  教學重點:

  1、瞭解茅膏菜和豬籠草的外形特點,知道它們是怎樣吃蟲的,以及能吃到蟲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發對植物的探究興趣。

  2、能夠嘗試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兩種植物在寫作方法上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學 習作者的表達順序,為仿寫做鋪墊。

  教學難點:

  1、瞭解吃蟲的原因。

  2、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舉例說明方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9課,請大家齊讀課題。

  1、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自然中的兩種植物,大家還記得它們是誰嗎?——(板書:茅膏菜 豬籠草)

  2、平時我們看到的大都是蟲子吃植物,而這兩種植物卻是?此時你有什麼問題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先來看看茅膏菜為什麼能夠吃掉蟲子。

  二、引導學習“茅膏菜”部分

  (一)理解茅膏菜為什麼能夠吃到小蟲子?

  1.抓住“柔毛、黏液”,聯絡“馬上被它粘住”,體會黏液粘性很強,並聯系資料知道黏液還能消化小蟲。 (依據學生髮言出示句子)

  預設:

  學生能抓住“柔毛、粘液”並聯系下文“要是小蟲落在上面,馬上就會被它粘住”,知道茅膏菜是靠粘液粘住小蟲子的。教師可繼續引導學生關注“馬上”,體會柔毛上的粘液粘性很強,所以粘小蟲子的速度很快,讓小蟲子跑不了。

  2.出示資料,知道黏液還能消化小蟲,感受神奇。 茅膏菜的葉子上長滿了感覺靈敏的、像露珠一樣的柔毛,上面佈滿腺體, 能分泌消化酶。當昆蟲飛過來來取食時,葉子捲起,最終把小蟲消化掉。 自己讀一讀,誰來說說你又體會到什麼?

  過渡:你們發現了嗎?就是因為這位同學把茅膏菜的外形上有粘液和它粘住小蟲子聯絡起來思考,就知道茅膏菜為什麼能吃蟲了。

  (出示表格,提示學生聯絡思考)

  這樣的粘液,讓你有什麼感受?(神奇)那你們想不想看看這神奇的粘液啊!(出示圖片)

  3.抓住“又嫩又綠”,知道茅膏菜還用顏色和新鮮吸引小蟲,體會美麗、神奇。 過渡:茅膏菜除了有黏液粘住和消化小蟲子,還有什麼原因能讓茅膏菜吃到小蟲子?

  預設:學生能關注到“又嫩又綠”,結合生活實際,葉子對吃蟲有什麼作用? 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茅膏菜的葉子除了綠,還很嫩,自己要是小蟲子,也肯定想

  飛過去咬一口。進而使學生體會到葉子的吸引作用。

  4.播放影片,使學生知道半月形葉片能夠緊緊捲住小蟲的作用。

  過渡:還有什麼原因讓茅膏菜吃到蟲子?與後邊吃蟲哪有聯絡?

  (如果學生說不出來,先播放影片)

  看完影片,如果你就是那個小蟲子,你渾身什麼感覺?

  預設:學生能透過看影片,發現半月形的葉子能夠緊緊地捲住,使小蟲難以逃脫,非常神奇。讓學生帶著觀看影片的感覺再來讀這句話。學生能夠抓住句子中的“緊緊地卷、怎麼”讀出茅膏菜的葉子把小蟲卷得很緊。

  5、總結原因,再次深化神奇的感受

  我們看,在剛才的學習中,我們是把茅膏菜的樣子和怎麼吃蟲聯絡起來想,知道了它為什麼能吃到蟲子。你能看著表格把茅膏菜為什麼能吃到蟲子總結一下嗎?

  自己說說,指名說

  (二)有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體會茅膏菜是捕蟲能手,感受吃蟲植物的神奇。

  過渡:第一自然段學到這裡,你知道茅膏菜為什麼能夠吃掉小蟲子了嗎?如果讓你給它起一個名字,你會起什麼?

  預設:學生可能會說“吃蟲的能手”,“吃蟲的專家”等等

  過渡;一種不能移動的植物,卻能成為吃蟲的能手,你有什麼感覺?(神奇) 有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

  (三).比較第一部分中描寫吃虫部分的異同,體會舉例子對於表現事物特點的作用。

  1.描寫吃虫部分比同,引導學生認識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過渡:透過課文第一自然段,特別是後兩句對茅膏菜是怎樣吃掉蟲子的描寫,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吃蟲植物的神奇。那在課文第一部分裡,還有沒有寫茅膏菜吃蟲的內容呢?(第2自然段)

  既然都是寫吃蟲的內容,那麼第1自然段的最後兩句和第2自然段會不會有什麼相同之處呢?請大家快速瀏覽這兩部分內容,找一找它們的相同之處。 預設:學生瀏覽相關部分後,能夠抓住“粘、卷”發現,這兩部分在寫茅膏菜吃蟲的經過,特別是主要的吃蟲動作時都是相同的。

  2.兩部分內容比異,體會舉例子能夠生動表現事物特點的作用。

  過渡:既然茅膏菜吃蟲的過程都是一樣的,課文為什麼還要寫第2自然段的呢?它們會不會有什麼不同之處呢?請大家再來讀讀這兩部分內容,比一比,這兩部分內容有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出示兩部分內容)

  預設:學生能夠發現,在第二自然段裡,課文不僅寫茅膏菜是怎樣捉蟲的,還描寫了蒼蠅被捉時的聲音、動作。

  3.引導學生抓住這些詞或短語朗讀這一段,感受畫面的生動。

  有感情的`讀一讀,抓住描寫不同的語句中你感受到什麼?

  指名讀第2自然段,其他同學閉眼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舉這個事例有什麼好處?

  預設:學生能在朗讀中逐步感受到,有了這些內容,能讓自己想象出蒼蠅被吃時的畫面,更加感到茅膏菜是吃蟲的能手,非常神奇。如果學生說出“生動”有困難,教師可在引導的基礎上點明。

  總結:這也就是舉例子對錶現茅膏菜這種事物特點的作用!也正是因為課文舉了

  這個例子,才讓我們更清楚、生動地知道茅膏菜為什麼能夠吃到蟲子了。

  三、比較第一、三自然段的相同之處,遷移第一自然段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一)比較兩個自然段的相同點

  過渡;課文還為我們介紹了另外一種吃蟲的植物——豬籠草,同樣都是描寫吃蟲的植物,這兩個部分在內容上有什麼相同之處呢?請你迅速瀏覽這兩部分內容,找找它們有哪些相同之處。

  預設:學生能夠發現這兩個自然段都是先寫植物的外形,再寫吃蟲的方式。 (課件出示相關內容)板書:樣子 怎樣吃蟲

  (二)遷移學法,自主學習第三自然段。

  過渡:既然這兩部分內容這麼相同,那麼我們就借鑑學習茅膏菜的方法,將豬籠草的樣子和怎麼吃蟲聯絡起來想豬籠草為什麼能夠吃到蟲子。

  教師出示學習步驟:

  四、學生依據思考方法,自主體會豬籠草為什麼能夠吃到蟲子?並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交流,感受豬籠草是吃蟲的能手,十分神奇。

  (一)學生默讀第三自然段,依據方法自主思考“豬籠草為什麼能夠吃到蟲子”?

  (二)依據思考出的內容,進入“自己就是一棵豬籠草”的情境,交流“豬籠草為什麼能夠吃到蟲子?”

  過渡:看來同學們已經對“豬籠草為什麼能夠吃到蟲子?”這個問題胸有成竹了,那如果你就是一棵豬籠草,你會怎樣向我們介紹你為什麼能夠吃到蟲子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