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的課堂教學設計

《蝙蝠和雷達》的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蝙蝠為什麼能在夜間飛行。以及飛機夜間飛行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從而培養學生閱讀科學作品的能力和興趣,激勵學生從小熱愛科學的興趣。

  2初步掌握一般說明文的閱讀方法。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分兩步出現)

  1示圖,認識蝙蝠,介紹蝙蝠。

  2示圖,認識雷達,簡介雷達。

  3引導學生思考課題:蝙蝠是一種夜間飛行的哺乳動物,雷達卻是一種現代化的推測裝置,它們是不是同一類事物呢?(不是)課題用一個“和”字把蝙蝠和雷達兩種不同的事物聯絡在一塊兒了,為什麼會聯絡在一塊呢?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透過學習來弄清楚。

  二、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生字。(正音)

  2自由讀課後作業題(1)中的詞語,聯絡課文上下文理解詞義。有困難的可查字典。

  3處理自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

  三、按小組分自然段齊讀課文。

  要求讀得比較流暢。

  四、默讀課文並思考:

  1。初步說出課文主要內容。

  2。課文每個自然段講了什麼內容?用一句話概括。讀後邊討論,邊板書。

  五、根據板書,引導學生討論分段:

  1課文該怎樣分段?說說你的根據。

  2概括段意,擬出小標題。

  六、指名分段讀課文。

  七、作業:練習寫字詞,熟讀課文,並聯系課文內容思考課後作業題。

  第二課時

  一、速讀課文。(讀後要求說出課文主要介紹了什麼)

  二、講讀課文。

  (一)指名讀第一段。瞭解課文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及問題的解答。

  (二)閱讀第二段。

  思考:

  1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做了幾次試驗,都是怎樣做的?試驗說明了什麼?

  2第二段哪句話是主要的句子。

  3簡介常識性課文的一般敘述方式。

  (三)閱讀第三段。

  1找出這段的主句。

  2圍繞這句話,課文是怎樣具體敘述的?再讀課文。要求:

  (1)讀懂有關詞語。

  (2)說出蝙蝠是怎樣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

  3學生口述蝙蝠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過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板書)。

  4啟發學生說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領“發出超聲”,耳朵的特殊本領是“接收超聲”。

  5科學家揭開的秘密回答了課文前面提出的這個問題?

  6練習朗讀。

  (四)自由輕聲讀課文第四段。(要求學生根據上段學習方法進行自學)

  1找出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飛機是怎樣靠雷達探路的?(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邊讀邊填寫)

  3這段的敘述回答了前面課文提出的哪個問題?

  4練習朗讀。

  5總結。小朋友學得真好,這個板書是我們師生共同完成的,課文開始提出的問題,透過同學們的認真學習,已經完滿地解決了(邊講邊擦掉“?”號)。

  (五)看課題,引導學生說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

  (六)啟發學生聯絡課外閱讀中瞭解的有關仿生科學的知識進行交流。

  (七)佈置作業

  [評:《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說明文。教學中,要重視語言文字的挖掘,傳授科學知識,激勵學生熱愛科學,還要使學生掌握說明文一般寫法和閱讀方法。教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讀、想、說、議、練,努力做到融發展語言、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於一體。

  一、教給方法,注重規律

  1按照整體原則,沿著由篇章、段落到句子、詞語的路子進行。先讓學生透過讀課文後,瞭解到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能安全夜航。教會學生每接觸一篇文章,通讀後大致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寫什麼的方法。

  2理解“怎麼寫”。在教學中簡單介紹常識性課文的一般寫法,引導學生了解這篇課文的敘述方法是先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來解答問題。在解答問題的段落中往往有一個主句,而其餘的文字則圍繞這個主句進行敘述。本教學設計,以教會學生找一段話的主句(即抓基本要點),然後讓學生去體會課文是怎樣圍繞主句進行分析、推理、概括的。這一主線是貫穿於始終。做到了以教示法,使學生在學中悟法,掌握一般說明文的規律。突出常識性課文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突破難點,循序漸進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超聲波為什麼能探路的道理,知道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因為裝上雷達靠無線電波探路,這就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要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第一步,透過第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髮現“段落圍繞一個主句進行敘述”的規律,為下面重點段落的學習,初步打下基礎。

  第二步,從第六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上面學到的知識規律。先讓學生找到第六自然段的主句“蝙蝠就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然後再看課文是怎樣圍繞主句具體敘述蝙蝠怎樣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

  這部分板書的出現,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用箭頭、圖示形象而逼真地標明蝙蝠怎樣探路夜飛,使學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發出超聲,耳朵能接收超聲的這種特殊本領。這部分的板書,便於口述,加深印象,從而起到了幫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第三步,教學第七自然段,放手讓學生熟悉運用上面所學到的知識規律。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也能夜間飛行,我著重指導學生理解的部分是:“相當於蝙蝠的嘴和耳朵”。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第一部分板書,用相似的有關文字和線條表明飛機夜飛的道理,我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部分板書。(略)

  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印好的小練習紙條發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並讓學生說出填寫的道理,並按圖示的內容,口述出飛機靠雷達夜航的過程。這樣的筆練加口練,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改變了過去閱讀教學只是單一的口說答問的形式。整個板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這樣,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凝成了一個新的有機整體。

  三、溝通聯絡,激發思維

  1在學生掌握了圍繞段落的主句進行敘述的方法後,聯絡第5課《海底世界》,讓學生比較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異同點,從而懂得科學性的課文一個段落的主句可以放在這段的前面,也可以放在這段的後面這一知識規律,進一步引導學生去閱讀相類似的課文。

  2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於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於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麼呢?讓學生們聯絡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3在這堂課的環節中,我有意識地安排了處處聯絡課外閱讀知識。如講到科學家第一次試驗蝙蝠的眼睛蒙上後鈴不響時,我設問:照這樣說蝙蝠的眼睛是不起作用的囉!有誰從課外書中瞭解到這方面的知識?讓學生運用課外書中的知識,蝙蝠的眼睛不起作用,是因為它的視力已退化,是動物世界的“盲人”。又如,講到雷達的熒光屏能顯示無線電波所反射出來的物體時,讓學生講自己在課外書中所學到的有關知識,以加深對課外知識的理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