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方案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兩岸骨肉同胞的血脈親情,感受生命的珍貴和愛心的無價。

  2、正確、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透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輔助、課題卡片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遊戲匯入,感知給予快樂(摘蘋果的比賽)

  (出示大螢幕),有三棵蘋果樹,第一棵樹上結了80個蘋果,第二棵樹上結了100個蘋果,第三棵樹上結了150個蘋果。

  1、現在你來到了蘋果樹下,要和你的對手比賽誰摘的蘋果多,我們假設你們採摘的速度一樣快,你先摘哪一個樹上的蘋果?

  2、下面進行第二輪測試,還是這樣三個蘋果樹,不過這次你的對手是我——你的老師,要和你比賽誰摘的蘋果多,你先摘哪一棵樹上的蘋果?

  3、再來,請看題——還是這樣三棵蘋果樹,你又來到了蘋果樹下,你的對手也是一個孩子,已經幾天沒有吃飯了,很餓很餓。你和他比賽誰摘的蘋果多,你先摘哪一個樹上的蘋果?

  4、總結:你們讓我很感動,因為你們不僅聰明,還很善良很可愛,有一顆樂於付出,樂於給予的心。為此,我要送你們一句名言,是我從書中讀到的——“給於是快樂的!”(學生齊讀)希望我們永遠記住這句話。那麼,假如需要你給予別人的不是蘋果,而是你的鮮血,你的骨髓,你還能做到嗎?如果不僅僅是鮮血和骨髓,還有生命,你還能做到嗎?我們可以不立刻回答,但不能永遠迴避,我們要在學習中思考。

  二、泛讀整組課文,具體情境,初步感受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樣一組課文,一組以“給予是快樂的”為主題的課文,共有四篇課文,哪四篇呢?

  2、學生回答課題,老師貼課題卡片

  2、再讀課文。可以瀏覽每一篇課文,也可以讀一篇或兩篇,還可以只讀自己認為最值得讀的部分,讀的時候要想一想課文講了什麼故事?這些課文是怎樣來反映“給予是快樂的”這個主題的?

  3、集體交流。

  4、總結:從這些課文來看,“給於是快樂的”,就是小男孩的一個心願,就是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舉動,就是一句關心的話語,一個關切的眼神,就是一種無私奉獻,就是一種愛心。

  三、切入課文內容,指導朗讀,理解感悟

  1、《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和臺灣花蓮之間的故事,因為真實,因為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到底是什麼感動著我們?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小組交流:對學習小組內的學習夥伴讀幾遍你覺得特別令你感動的句子和段落。

  4、全班交流。(交流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以及感動的原因)

  範例:

  a、最後一段。朗讀:“小錢得救了……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感動的原因是小錢得救了。這是一個美麗的結果,患有嚴重白血病的小錢最終得救了,很多人在這樣的時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淚,這是一種感動。)

  b、第五段。朗讀:“針頭向皮膚刺去…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裡涓涓流出……”

  這段中有一個詞語“突如其來”,你們怎樣理解?

  (發生的時間很突然。餘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在突如其來的餘震中,還要進行著手術,真是令人感動。)

  c、第二段。朗讀:“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終於在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小錢只有18歲,就患了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難醫治,很可憐;骨髓很難找,終於找到了,真讓人高興。真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

  小錢患的是白血病,小錢的生命就像 “生命就像不曾開放就將面臨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重新綻放。”在這句話中找到一組反義詞嗎?

  (人們常說“生命如花”、“歲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讓生命更加美好是人類永遠的追求,於是你就有了這大悲大喜的感動,你的感覺是和全人類的感覺一致的。

  d、第四段。朗讀:“在這場災難中……期待著他的骨髓。”

  (這位青年不顧家人的安危捐獻骨髓,因為他知道——拯救生命更重要。給予是快樂的!很令人感動。)

  四、深入閱讀文字,整合資源,深刻體會

  1、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後,生命在人們無私的給於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讀讀課文,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2、學生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3、全班交流。

  範例:

  a、感謝為他捐獻骨髓的那位臺灣青年。

  (小錢患的是嚴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醫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對捐獻骨髓懷有恐懼心理,害怕會影響自己的健康,其實這是所有的醫學研究和臨床經驗表明,捐獻骨髓對於人體健康沒有影響;但是即使是這樣,也有很多人沒有捐獻骨髓的意願,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陸的中華骨髓庫中的庫存量只有4萬多份,臺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庫存23萬份,而我國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萬,需要更多的人志願捐獻骨髓。而這位臺灣青年就是這樣一位志願捐獻骨髓的先行者,小錢應該感謝他,我們也應該感謝他!餘震有大有小,房屋隨時都可能倒下來,生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卻冒著生命危險捐獻骨髓。並且他不顧親人的安危來為小錢捐獻骨髓。)

  引導學生進行想象:

  又一次餘震發生了,大地開始顫抖,房屋開始搖晃,窗戶上的玻璃啪地掉下來了,身體下的病床吱吱作響……但是,這個青年人——仍靜靜地趟在病床上。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需要多大的決心。

  感情朗讀第4、5自然段,讀出自己內心的感動。

  在大地震過後,在劇烈的餘震中,這位青年不顧親人的安危,冒著生命危險,為海峽另一邊的小錢捐獻骨髓,用自己的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b、他還會非常感謝李博士。

  (李博士冒著生命危險從臺灣青年身上抽去骨髓,並一路奔波送到杭州,為小錢作了骨髓移植手術。)

  (這位李博士就是臺灣的骨髓移植專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樣令人尊敬,他主持創辦了臺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徵集到23分骨髓樣本,成為全球最大的華人骨髓庫,救助了眾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攜帶著臺灣同胞捐獻的骨髓來到大陸。讓我們記住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

  深情地朗讀第5自然段。

  (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臺灣和大陸現在還沒有直接通航,臺灣當局不允許飛機直接飛到大陸,只有到香港中轉。儘管臺灣和大陸之間隔著一灣海峽,還有很多人為的阻隔,但還是不能阻隔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理解“奔波”,感情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C小錢還會感謝醫護人員朋友親人

  (是啊,這些人就在小錢的身邊,時時刻刻給予小錢關心、愛護和支援。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人關心、愛護這小錢,奇蹟才會發生;正是因為海峽兩岸這麼多人的愛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4、想象拓展,啟迪心靈

  (根據國際上骨髓捐助的有關規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內是不能見面也不能知道對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後就可以了。我們來想象一下,一年以後的某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會是怎樣的場景?小錢會對那位臺灣青年說些什麼呢?)

  五、總結全文內容,點明主題,深化印象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時刻,有很多的人需要我們去幫助,但是很少需要付出鮮血和生命。更多的時候需要幫助別人,給予別人也許僅僅只需要說一句溫暖的話,僅僅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但是,卻能給別人很大的鼓勵和幫助,也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很大的快樂,因為給予是快樂的,給,永遠比拿快樂!

  板書設計:

  杭州 臺灣

  骨髓

  小錢—————年輕人

  教學設計

  以讀為本 問題解決

  ——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的教學設計

  “以讀為本,問題解決”,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的,符合母語學習特點,也遵循了思維科學規律。

  (一)落實新課程理念

  以讀為本,就是把引導學生鑽研文字作為精讀課教學的根本。它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體現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本體,體現閱讀教學的基本特點——“要引導學生鑽研文字”。以讀為本,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在精讀課教學中的落實。

  (二)遵循思維科學規律

  思維是一切能力的核心,當然也是閱讀能力的核心。“問題解決”是思維科學理論的重要策略。在以讀為本的前提下,遵循思維科學規律,運用“問題解決”策略,圍繞問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想象和體驗,達到理解文字,體會思想情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從而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以讀為本”,是精讀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中要從“讀”出發,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培養精讀能力的目的。同時,它又是一種基本的教學策略,以朗讀和默讀作為基本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的潛心讀書作為教學活動的本體。

  “問題解決”,解決的包括“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問題,尤其是要解決對文字的“創造性的理解”。

  以讀為本的問題解決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問題的孕伏

  (二)問題的提出

  (三)問題的解決

  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我用了3個課時。前面案例展示的內容是我的第二課時。在第二課時,我設計了五個大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在課前進行的,是一個師生共同完成的摘蘋果的遊戲。在這個課前的交流中,透過數學知識的有效運用,從開始的搶著摘蘋果,到最後的讓蘋果,,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愉快的競爭氛圍,並順其自然地把學生帶進了“給予是快樂的”善良心境。不僅激活了孩子的思維,更燃起了他們情感的火花。是的,他們原本就是善良的,但是環境的薰陶這個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

  針對教材加強整合,圍繞專題組織教材,每組的前後內容互相聯絡,環環相扣的編排特點,我安排了第二環節泛讀整組課文,具體情境,初步感受。透過對整組課文的瀏覽和對有關段落的重點閱讀,瞭解四篇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結合課文中的故事情節或相關細節來感受和初步理解“給予是快樂的!”

  精讀課中問題的形成也要有個過程,是建立在讀書的基礎上的。課的匯入和初讀課文是問題的孕伏期。這一階段,我要求學生靜心讀書,並且準備了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讀書。使學生能各自竭盡所能地從文字中獲取資訊。在這個問題的孕伏期,學生已盡己所能解決了部分字詞,並用邊輕聲朗讀邊思考,或是邊默讀思考,甚至邊在書上畫注的方法初步把握了文意,初步瞭解文字的敘述順序,初步體會文字的思想感情。

  透過第三環節的切入課文內容,指導朗讀,理解感悟和第四環節的深入閱讀文字,整合資源,深刻體會,引領學生從在課文語境中初步理解語言和心中的感動,到整合教學資源,深刻體會“給予是快樂的”。

  這是在學生比較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對學生的問題,要引導歸納整理,並幫助明確主要問題。估計學生對講述令自己感動的句子和段落這個問題有困難,老師可適當補充鋪墊,並同時給予內容上的拓展。

  對梳理出的主要問題要重錘猛敲,騰出充裕的時間,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主要問題就是文字的思想內容的感悟,要解決的是文字理解上的重點和難點。主要問題的解決視問題型別而定,問題型別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屬於思想感情的領悟的,可以綜合運用重點詞句品味法,例如透過讓學生理解“突如其來”知道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冒著生命危險給小錢移植骨髓,令人感動。透過“凋零”和“綻放”這一組反義詞,讓學生感受到小錢的生命之花即將凋謝,多麼令人擔憂和惋惜。可以運用生活經驗聯絡法,例如引導學生想象餘震的景象,感受臺灣青年捐獻骨髓的場景,想象有一天小錢和臺灣青年見面後,小錢會對臺灣青年說什麼;還可以聯絡上下文的方法和感情朗讀等方法,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動表達出來。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敘事特點鮮明的記敘文,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多朗讀,多體驗,多想象,讓學生不僅清晰地瞭解的事情的來龍去脈,更激起了感情上的共鳴,所以在課程結束,總結全文內容,點明主題,深化印象這個最後環節的時候,學生都能認識到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時刻,有很多的人需要我們去幫助,我們給予別人也許僅僅只需要說一句溫暖的話,僅僅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但是,卻能給別人很大的鼓勵和幫助,也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很大的快樂,因為給予是快樂的,給,永遠比拿快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