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1篇)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文選自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屬於溝通與應用板塊。《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裡行間灌注著自己的情感。

  【學生分析】

  1、初中已學過新聞作品,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它並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欣賞能力;

  2、情感比較豐富,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融入悲情題材作品的難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夠抓住看似平靜的敘述語言體會作者的強烈感情和本文的寫作意圖。

  2、過程與方法:

  ⑴ 使學生課前透過圖書館或電腦等蒐集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等資料,並準備小組交流發言。

  ⑵ 揣摩關鍵語句,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交流。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瞭解納粹分子的殘酷統治,培養愛國情感。

  【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聞,題目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大家知道奧斯威辛是什麼地方嗎?(學生概述。)

  有一部曾獲得多項奧斯卡獎的電影叫《辛得勒的名單》,真實地再現了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恐怖罪行,我們共同看其中一段(多媒體)。教師解說:成批的戰俘和無辜的百姓每天從世界各地運送到這裡。失去勞動力和沒有勞動力的人一下軍用火車後,立即被送到集中營裡的毒氣室成批地殺害。德國兵從屋頂倒下紫藍色的毒藥,倒完後立即把氣孔封上。不一會兒,裡面的人身上發青,血跡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鐘後,抽氣機把毒氣抽掉,大門打開了。屍體被運往焚屍爐燒焚。

  電影是以直觀的形式反映奧斯維辛集中營最惡的,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聞《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則是透過記述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訪問奧斯威辛的主觀感受來解釋奧得最惡的,今天就讓我們隨著美國著名記者羅森塔爾一起走進奧斯威辛紀念館,透過訪問死難者死受折磨的場所,喚起人們對災難的記憶。

  二、文字解讀與感情融合

  課前已經佈置了同學蒐集相關資料,下面就分別請小組代表,根據羅森塔爾參觀順序,到前面來向全班出示最讓小組震撼的一張圖片,並闡述理由。同時對於閱讀中的疑問,也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探討。

  學生依次臺前出示幻燈圖片,並闡述理由,之後,請一名同學做解說員,朗讀課文。

  三、交流質疑,深入思考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新聞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二戰後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後採寫的。發表之後,各大報紙爭相轉載,並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

  在老師自己閱讀時有一個失誤,沒有發現這是一篇新聞稿。有同學注意到這一點嗎?

  生:有,開頭的波蘭布熱金卡電。

  師:如果我把電訊的開頭拿掉,你還會覺得它是新聞稿嗎?它與過去閱讀的一般的新聞稿有何區別?

  或問:為什麼這篇並沒有寫下什麼新聞的報道會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為新聞史上的佳作呢?

  預設:

  1、景物描寫:

  納粹的集中營令人恐怖,作者為什麼在開頭偏偏要描述布熱津卡太陽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長勢喜人,在門前不遠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嬉笑、打鬧這樣祥和的景象?作者又為什麼說這種景象最令人毛骨驚然?

  反語,與歷史不相稱。控訴。

  2、標題吸引人:

  《奧》文,一方面,奧斯維辛太出名,人們已經瞭解了很多東西,的確沒有新聞可以報道了;另一方面,每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看到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這樣,雖然話語貌似平靜,卻表現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沒有什麼新聞,其實是講,這裡的臭名昭著的納粹行徑,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這裡從來沒有什麼值得張揚的好事;但是,沒有什麼新聞,我還是要寫,要繼續對納粹的歷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讓世人永遠不忘!

  3、寫作手法:

  作者報道集中營,為什麼用更多的筆墨寫參觀者的表現?與直接寫展覽本身相比,這樣寫所特有的表現力在哪裡?

  此文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於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記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斷,只是用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但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見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訊息,大都是第一種或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純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內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的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更能感染讀者。

  寫參觀者的表現是側面描寫,它對寫奧斯威辛的狀況有襯托作用。毫無疑問,奧斯威辛集中營,在許多經歷了那段歷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詞了。無需具體介紹集中營中那些粘滿無辜者鮮血的刑具怎樣令人望而戰慄,單是參觀者所不由自主地顯現出的表情、舉止以及驚歎,就足以使讀者的精神震撼了!

  4、文章雖是訊息,卻運用了一些典型細節,找出並說明好處。

  作用: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使新聞具有準確的客觀性和清晰的可視性,令人回味無窮。

  四、談收穫和感受

  著重引導學生從內容情感和寫法兩方面談談自己學了這則新聞的收穫,進一步把握課文,並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

  牢記歷史匯入播放影片:焚燒屍體。

  【教學總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突破新聞純客觀報道的原則,著眼於感人的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它召喚起人們關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它讓我們牢記歷史教訓,珍愛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下課!

  【板書設計】

  奧斯威辛沒有什麼新聞

  毒氣室、焚屍爐、盒子、照片。

  茫然、渾身發抖、驚懼萬分、感到窒息。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篩選資訊,抓重點、抓關鍵。

  3、瞭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重點:

  1、透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瞭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難點:

  透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1課時

  課型:教讀課

  教學方法:教讀法、談話法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新聞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透過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獲取資訊,瞭解社會。怎麼才能快速、準確地獲取資訊呢?下面,我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請開啟課本第49頁,用30秒的時間瀏覽這則新聞,回答以下問題:1、奧斯維辛在哪裡?布熱金卡在哪裡?2、人們訪問了哪些地方?

  二、講習課文

  (一)環節一:

  答案:1、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

  這是新聞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裡尋找。(插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背景資料)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於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燬了它,現在人們參觀的是經修復後建成的博物館。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屍爐、牢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裡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抓取資訊一般看標題和導語部分,進一步在主體裡尋找。這是從新聞結構上著眼。重要的資訊是新聞事實,閱讀新聞時還要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而新聞材料除了上述兩類外,還包括作者的主觀評價,因此重要資訊多在陳述部分,要分清陳述和評價。這是從新聞材料著眼。這是獲取資訊的一般方法,對大部分新聞適用。但是,並不是所有新聞的主觀評價都與事實截然分離的。下面,請同學們劃出表達作者評價的語句。

  (二)環節二:

  (以學生劃出的語句引導學生認識這篇新聞的特點)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而且並沒有透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湧。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細體會,說說句子的內涵。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裡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遊戲。”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為什麼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熱金卡出現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程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牆上寫著:“來到這裡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集中營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屍爐的煙囪裡爬出去。”)“木然”及對姑娘的描寫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透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長,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或許能為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發。

  4、(請劃出描寫參觀者的相關語句)“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他們表情茫然”“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者慶幸他沒有開啟門進去”“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7——15段,作者跟隨著參觀者的腳步,透過外顯反應表現參觀者的內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描寫暢所欲言,想象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重點講解議論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作禱告,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著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透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側面表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三)環節三:(歸納寫作特點)

  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而關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於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為“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統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背景材料後(即6段),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麼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在結尾,呼應前文,突出主題。

  (四)環節四:討論

  這篇新聞的語言富於表現力。思考:最後一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對納粹罪惡的憤怒譴責,還是對和平自由的希望?還是兩者兼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選代表發言)

  (五)總結

  作者透過借景抒情和側面表現的手法傳達了參觀者們的內心感情,表達了對納粹暴行的憤怒和對自由和平的嚮往。

  (六)佈置作業:

  1、找一則訊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寫一句話新聞。註明新聞的來源。

  2、完成課後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板書

  新聞事實

  新聞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片段2借景抒情

  7——15段動作神態描寫側面表現恐怖殘暴

  寫作特點:1、文字簡練、樸實。2、視角獨特。3、多用否定句。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篇3

  一、創設情境:

  1、學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介紹,包括震撼人心的圖片,配上《辛德勒名單》音樂,讓學生入境。

  2、假如你是一名記者,來到這個曾經的集中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一切,你會選擇什麼角度來報道奧斯維辛,或者你會將鏡頭對準什麼呢?

  二、研讀文字:

  1、標題設疑

  本文的標題《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疑問:為什麼說沒有新聞?

  既然沒有新聞,為什麼還要寫?

  作者寫了些什麼?

  帶著這些疑問走進文字。

  2、解決第三問:“作者寫了什麼?”

  鏡頭一:參觀者的反應和神態

  鏡頭二:奧斯維辛周圍的自然景物

  鏡頭三:廢墟上的雛菊花

  鏡頭四:年輕姑娘的微笑

  3、總結

  寫法:正如焦點訪談所說的“新聞就是用事實說話”,但有一類新聞,會把人類永恆不變的情感因素摻雜其間,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就是這類新聞的典範之作。

  角度:將鏡頭對準參觀者的反應和奧斯維辛集中營四周的景物,體現了作者的情感。表現了一位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責任感。

  4、回到開頭的問題“奧斯維辛到底有沒有新聞?”

  一樣的景點,一樣的遊客的震驚憤怒,這裡陽光明媚,的確沒什麼新聞。那作者為什麼要寫呢?用文中的話來說,“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齊讀6段。“這種不安的心情是什麼?”擔心人們遺忘歷史。

  三、拓展延伸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羅森塔爾1958年寫的,那我們今天讀這篇新聞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羅森塔爾希望人們不要忘記歷史,希望這類慘劇永遠不要發生,可是這半個世紀來,人類又有過多少戰爭,種族之間經過多少野蠻的屠殺,人類怎樣才能杜絕這一悲劇重演呢?

  四、以《集中營生還者的一封信》結尾。

  希望同學們在培養學習能力的同時,永遠不要忘了培養健全的天性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做一個大寫的人!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這篇新聞結構,品味作品中的細節描寫,理解記者的感情傾向。

  2、過程與方法: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品味細節。

  3、情感態度價值觀:深切地感受到了納粹對人的慘絕人寰的摧殘和迫害,熱愛和平

  【教學重點難點】新聞結構和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誦讀——鑑賞——分析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給大家看一段影片《辛得勒的名單》的影片。好,同學們,看完了電影片段,有什麼感受呢(剛才同學們都紛紛表示“恐怖”、“可怕”、“陰森”和“殘忍”),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它跟影片裡一樣陰森、恐怖和殘忍,這就是著名的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是二戰期間最大的“殺人工廠”,有400萬人在這裡遭到了殺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羅森塔爾的'著名新聞《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二、講授新課

  (一)同學們先快速朗誦一下這篇新聞,並找出這篇新聞的導語、背景、主體和結語。

  (二)分段

  好,同學們已經快速瀏覽了這篇文章,同學們找出了這篇新聞的導語、背景、主體和結語嗎?有沒有同學主動請纓的啊?好這位同學。這位同學說的非常好。

  1、導語(1-3):布熱金卡陽光明媚但曾是人間地獄。

  2、背景(4-6):引入奧斯維辛背景材料介紹奧斯維辛可怕的歷史。

  3、主體(7-15):隨參觀者腳步而行。

  4、結語(16):再次強調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好,現在已經找出了新聞的四個部分,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篇新聞,我們先看文章的標題

  (三)新聞標題

  我們先看新聞標題(板書),標題“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它是一個充滿懸念的否定句。我們知道,新聞內容的首要特點是“新鮮”,要求報道最新發生的事;而標題竟然劈頭就說“沒有什麼新聞”,看上去非常獨特,從受眾心理講,其實,這是欲擒故縱之,很吊讀者胃口(板書)。此外,標題還突出了文章主題(板書),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鮮東西了,因為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卻表現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四)新聞導語

  接下來再看導語(板書),1-3自然段是本篇導語。導語一開始的議論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

  同學們思考一下,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作者不喜歡這一切?

  這位同學說的很對,的確,這裡作者用的是反語,因為景象固然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布熱金卡曾經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裡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板書)。

  (四)新聞背景

  4-5自然段是新聞背景(板書),介紹集中營的方位、居民、環境、歷史等概況。作者援引具體資料與個人回憶錄要點等確鑿事實證明這裡曾經是“殺人工廠”(板書),有400萬人死在了這裡。

  奧斯維辛為什麼沒有新聞?奧斯維辛有什麼?為什麼要寫下這一篇沒有什麼新聞的新聞?在背景部分作者交待了自己的寫作動機。同學們能找出是哪一句嗎?

  對,這位同學找對了,在第6段的最後一句作者交待了作者的寫作動機(板書)“如果不說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裡遇難的人們。”強調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出於記者職業的神聖使命感,出於對遇難者在天之靈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報道他所見到的一切。這就再次拉近了記者與受眾的心理距離。

  (五)新聞主體

  接下來,我們來看7-15是新聞的主體部分(板書),一篇好的新聞,是需要非常生動的細節描寫,這篇文章的細節描寫非常的成功。我們來一起看看這篇文章主體部分的細節描寫。

  1、參觀者表情的細節描寫:在主體部分,作者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屍爐、女監房、試驗室、紀念牆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並沒有詳細描寫這些地方多麼的陰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終盯在參觀者身上,透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傳達他們內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讀者:

  ①一開始參觀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他們都是“默默地邁著步子”;他們清楚這裡每一個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會碰到什麼可怕的景象,所以總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

  ②後來,當想像中的場景和眼前的事物聯絡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感到震驚,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③再後來,看到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看到關押女犯人的盒子,有的參觀者竟然“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④最後,而到了執行絞刑的地下室,參觀者都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有一個參觀者甚至跪下來了。我們無從知道那些房間、那些盒子的具體情況,但是,透過參觀者的表情反應,我們卻能想見當年的殘酷景象,這些細節都給讀者以立體的視覺形象和強烈的情感震撼。

  2、有對歷史遺蹟、遺物的細節特徵的描畫,如“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麼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程序;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也許,這個細節象徵著正義是邪惡鎮壓不了的,自由與光明之花必將燦爛地開放。

  3、再如“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這是對歷史遺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寫,其後作者用追問——“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又在想什麼呢?”——來“放大”“加深”這一細節印象,啟發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這樣被蹂躪、踐踏和毀滅的!活著的人,要永遠牢記法西斯的罪惡,警惕法西斯幽靈的復活。

  4、除此之外,作者還有一些很精闢的議論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做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奧斯維辛,做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六)結語

  最後我們看結語(板書)。“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一句再次點題,呼應第6自然段首句,這不僅使全文結構收尾圓合,而且激發讀者舊事重拾,溫故知新。“這裡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遊戲”呼應首段,反覆展現今天布熱金卡的安謐、秀麗的風景,這是用樂景寄託對遇難者的哀悼,同時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後世之師”,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與幸福。

  (七)總結

  1、小結: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奧斯維辛,納粹的暴行使400萬人的生命被罪惡地奪去。這樣的悲劇屬於整個人類,我們應共同面對這樣的恥辱、這樣的罪惡。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活著的我們,更要銘記歷史,珍惜生命,愛好和平。

  2、作業:《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獲過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優秀新聞作品,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今天作業就是幾人合作,試寫一段頒獎詞。

  附:相關資料

  一、關於新聞知識的回顧

  1、新聞的定義:滿足人們對資訊的需求,講究真實、快捷地反映社會生活中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實用類文體。

  2、關於新聞的一些有趣的說法:

  ⑴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獵奇性質

  ⑵“能讓女人喊一聲:‘哎呀,我的天呀!’的東西,就是新聞。”——奇怪、驚訝、反常性質

  ⑶新聞,就是把東、南、西、北各地所發生的事情彙集起來寫成的報道。

  ——根據”NEWS”一詞所作出的解釋(N:NORTHE:EASTW:WESTS:SOUTH)

  3、新聞的特點:真實性、及時性、客觀性、篇幅小

  4、新聞的結構:

  新聞標題(訊息),它是用以揭示新聞內容的一段最簡短的文字。標題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訊息的主要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其字號一般大於正文,它通常被用來借代整篇訊息。新聞的標題可分為:主標題、引標題、副標題

  導語,就是訊息的開頭。形式上為訊息開始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一般為簡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聞事實或點出訊息中的新聞事實,目的和結論,引起讀者的關注和興味,誘導讀者進一步看下面的具體內容。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概括性強是其特點。

  主體是訊息的主要部分,是導語的具體化。主體部分圍繞所報道的事實展開具體敘述或說明。

  結尾(有時可無)是整個訊息的結束語,一般是訊息的最後一句話或最後一段文字。除基本要素“人物”、“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現。

  背景是指事件的歷史背景、周圍環境及其他方面的聯絡等,其作用在於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容和價值,起到襯托、深化主題的作用。

  5、新聞的要素:簡單稱為5“W”、1“h”

  5“W”:when(時間)、where(地點)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

  1“h”:how(如何)

  6、新聞的種類:訊息、通訊、特寫(廣義上還包括報告文學)

  ①訊息: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有新聞價值和社會意義的事實作出迅速、及時、簡明扼要的報道的一種文體。使用頻率高、數量多,是新聞報道中最常見的問題,故人們常常把訊息稱為“新聞”。可以說,狹義上的新聞即指訊息。

  ②通訊:一種比訊息詳細而深入地報道新聞事實的新聞體裁。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具體、生動、及時地報道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事件、情況和問題。

  ③特寫:一種“再現”新聞事件、人物或場景的形象化報道。強調視覺印象,以描繪為主要手法,往往擷取事件發展程序中的某個片段、細節或畫面,繪聲繪色,給人以特寫鏡頭般的感覺。有時也是新聞的寫作手法的一種表現。

  二、相關資料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的勞動營和滅絕營之一。有“死亡工廠”之稱。其遺址在距克拉科夫(Krakow)西南60公里的波蘭小城奧斯維辛(波蘭文:Owicim),今日已成為博物館和紀念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奧斯維辛建立了最大的集中營,這個小鎮因此聞名於世。納粹德國奧斯維辛集中營管理局控制的地區面積達40平方公里,集中營內共有3個主要營地和39個小型的營地,分佈在整個波蘭南部西里西亞地區。集中營內部壁壘森嚴,四周電網密佈,內設哨所看臺、絞刑架、毒氣殺人浴室和焚屍爐,由奧斯維辛一號、奧斯維辛二號、奧斯維辛三號組成,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行地。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指揮官魯道夫胡斯(RudolfHoess)供認,多達300萬人死於該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國家博物館已經將該數字修訂為110萬。集中營內關押著來自德國、蘇聯、波蘭、法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比利時、挪威、義大利、西班牙、中國等三十多個國家的猶太人、吉普賽人、戰俘、知識分子、抵抗組織成員、“反社會分子”、耶和華見證人和同性戀者。約90%的受害者是歐洲各國的猶太人,大多數受害者是被毒氣室的毒氣齊克隆B殺害,其他死亡原因是苦役、疾病、個別處決以及所謂的“醫學實驗”。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犯下滔天罪行的歷史見證。

  布熱金卡:(官方翻譯為比克瑙,奧斯維辛二號):這是一個滅絕營,其主要任務是在毒氣室進行大規模屠殺,有大約96萬猶太人,75,000名波蘭人和19,000名吉普賽人在此遇害。此外它也包括幾個較小的集中營:布達的農業營、加悔澤的養禽營、賴斯科的蔬菜營和一些醫學、化學實驗室。

  羅道夫弗蘭斯費爾南德霍斯:1900年11月25日—1947年4月16日),黨衛軍一級突擊隊大隊長(軍銜:中校),1922年加入納粹黨,1934年加入黨衛軍,1940年5月4日至1943年11月任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官。紐倫堡審判後被定為乙級戰犯,1947年4月16日被絞死在在奧斯維辛一號營地的焚化廠前。

  亞伯拉罕邁克爾羅森塔爾,1922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後到美國求學並加入美國籍。他在紐約市立學院上學時就是校報通訊員。1944年進入《紐約時報》後長期從事國際新聞報道,先後常駐印度、波蘭、瑞士和日本,並於1960年獲普利策獎的國際新聞獎。

  1963年返回《紐約時報》總部後,羅森塔爾從事編輯工作。1969年,羅森塔爾在《紐約時報》經濟陷入困境之際,推行大刀闊斧的變革,開拓廣告業務和擴大讀者群。他加強了《紐約時報》的都市新聞報道,增添了一個每天出版的經濟欄目和若干有關體育、週末休閒和科技的欄目,為報紙注入新的活力。羅森塔爾自1977年起任《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在總部工作期間,他長期主管國際新聞報道,樹立了嶄新的報道風格,為鞏固該報在美國新聞業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勞。1986年卸任後,他又成為一名專欄作家,為美國各大報紙撰稿,直到2004年才擱筆。2006年5月10日晚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4歲。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訊息與我們常見的訊息有什麼不同?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獲過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優秀新聞作品,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與我們常見的訊息有什麼不同?

  不同之處就在於記者在文章中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於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訊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它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2、使學生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展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

  2、討論交流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匯入

  開啟地獄之門,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間地獄”之稱的奧斯維辛作一次地獄之旅。

  二、幻燈片展示一

  遊覽過程:

  毒氣室和焚屍室——怒放的雛菊——死囚牢——女牢房——試驗室——紀念長廊——微笑的女孩——絞刑架

  1、看到“雛菊花在怒放”,你想到了什麼?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運用了對比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程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2、面對照片中注視著你的眼睛,面對女孩的微笑,你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樣的?

  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

  三、關鍵句理解

  1、“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在文中幾次出現,各有什麼含義和作用?

  1)強烈反差,奠定基調;

  2)首尾呼應,寄託提醒。

  2、為什麼作者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1)設定懸念,引導讀者;

  2)承上啟下,巧妙過渡;

  3)突出主題,迴環照應。

  3、是作者親自參觀這些地方嗎?如果不是,記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麼上面的?

  眾多的參觀者(遊客)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殘酷遺蹟,從而產生感受、反應;記者(羅森塔爾)觀察他們的感受和反應。

  開始時——“默默地邁著步子”、想象成了現實——“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看見毒氣室時——“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

  看到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死囚牢房時——“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看到狹小的女牢房時——“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看見試驗室時——慶幸“沒有開啟門進去”,否則會“羞紅了臉的”

  參觀紀念長廊時——沉思

  參觀執行絞刑的地下室時——“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參觀結束時——“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四、幻燈片展示二

  直觀感受參觀者的表情

  五、技巧探究

  1、這篇新聞與一般注重時效性和客觀性的新聞有什麼不同?

  不同點一般報道《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時效性最新發生的事件時效性不強

  報道內容客觀事件個人感受

  情感傾向客觀個人情感濃厚

  2、這篇報道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為新聞史上的佳作,現在請大家以評審委員會的身份給它寫一則頒獎詞

  奧斯威辛作為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殺人工廠”而為人們熟悉,各國記者紛紛報道它的殘酷、血腥。羅森塔爾本著記者的良知獨闢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的框框,著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博物館,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對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他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名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聞獎評審組把本屆普利策新聞獎中的最佳訊息獎頒發給《奧斯威辛沒有什麼新聞》的作者羅森塔爾。

  六、拓展討論:

  幻燈片:在地獄之門的思想者(羅丹)

  1、一個走在人類文明前列的的德意志民族為什麼會犯下滔天罪行?怎樣看待人類文明與罪惡的關係?

  2、莫泰利的詩

  七、結語

  希望我們能夠終結罪惡,開啟幸福和平的天堂之門。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2、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3、品味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4、牢記歷史教訓,樹立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鬥的雄心壯志。

  【教學重難點】

  1、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2、讓學生能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啟發式。

  【教具】幻燈片、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一、匯入激趣

  普利策新聞獎評審組頒獎詞

  二、奧斯維辛集中營介紹

  資料圖片ppt、展示:

  奧斯維辛集中營,壁壘森嚴,四周電網密佈,內設哨所看臺、絞刑架、毒氣殺人浴室和焚屍爐,由第一集中營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組成,用於消滅歐洲的猶太人,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行地,是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最大的滅絕營。約有4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在此經受嚴刑拷打,慘遭殺戮。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犯下滔天大罪的歷史見證。

  奧斯維辛是波蘭南部一個只有4萬多居民的小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蘭斯在這裡設立了它最大的集中營,這個小鎮因此聞名於世。當年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管理局控制的地區面積40平方千米,包括3個集中營:奧斯維辛主營、布熱金卡營、莫諾維策營。莫諾維策營又包括40個小集中營,分佈在波蘭南部整個西里西亞地區。1940年到1944年,奧斯維辛集中營成為希特勒的殺人中心,大約有400萬人在這裡慘遭殺害。許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餘的則被有計劃地殘殺。

  三、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按新聞的導語、背景、主體、結語幾方面概括一下這篇新聞的內容。

  一、導語:

  二、背景:

  三、主體

  四、結語:

  2、讓我們隨著參觀者的步伐走進集中營

  (1)、看了影片和課文以後,你們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有什麼印象?

  明確:

  (2)、作者又沒有直接寫集中營是如何殘害“犯人”的?你是如何體會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確:

  (3)、在文中第三部分7-15段找出參觀者表情變化的句子,討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

  明確:

  人們感情的變化,從側面證明了

  四、獨立思考,深入分析

  1、這篇新聞與我們常見的新聞在敘事和感情流露方面有什麼不同之處?

  常見新聞作品:

  本文不同之處:

  2、文章開頭寫“這裡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結尾又寫道“這裡陽光明媚,綠樹成蔭……”,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結構上:

  內容上:

  寫法上:

  3、“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有什麼作用?

  第一次:承上啟下。

  第二次:呼應前文,突出了文章主題。

  4、這篇新聞的主題是什麼?

  五、合作探究

  1、文章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新聞呢?請從文章中找出答案,並組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原因。

  明確:

  2、《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為什麼成為新聞史佳作?

  六、拓展延伸

  七、課堂小結

  歷史大潮滾滾向前,歲月可以沖淡一切,但有些東西卻是永遠無法忘記的,也是不能忘記的。雖然二戰早已經過去,但“奧斯維辛”仍舊在默默地提醒著人們:忘卻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要以史為鑑,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我們要團結一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我的責任!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聞寫作的敘事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習細節描寫和側面描寫,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歷史,體會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引導學生珍惜當下的和平。

  二、教學重難點

  透過參觀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洞察他們的內心感受,理解參觀者的感受,同時體會戰爭中人類面對的災難。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二)初讀課文,掌握順序

  1.通讀全文,找出本篇新聞作品的標題、導語、背景、主體、結尾,並說說每部分都寫了什麼。

  明確:導語(1-3)講述現在,背景(4-5)回憶過去,主體(6-15)參觀苦難,結尾(16)回到現在。

  2.根據大家劃分出的部分,我們不難發現,主體(6-15)參觀苦難,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是體現作者情感的部分,那麼參觀的順序是怎樣的呢?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不育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

  3.參觀者腳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呢?

  明確:恐怖。

  (三)抓住重點,體會情感

  1.引導學生劃出參觀者在參觀不同地點時的動作和表情。

  明確:毒氣室、焚屍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女牢房——“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2.開展小組合作探究:透過我們剛剛找到的那些句子,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參觀者怎樣的心理狀態?想想作者為什麼沒有直接去描寫這些地點,而是透過參觀者來表現集中營恐怖的。

  明確:

  (1)參觀者無不驚恐萬分。

  (2)運用側面描寫,從側面烘托這種恐怖的氣氛,比直接去描寫給讀者的衝擊力更大,讀者便不由自主的進入了參觀者的情境。

  3.回到開頭的部分,作者連用四個“不該”,讀一讀並體會其中的含義有哪些。

  明確:將奧斯維辛現在的美好與奧斯維辛過去的痛苦相聯絡,用“不該”二字進行連線,形成鮮明的對比,歷史上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奧斯維辛反差越大,就越讓人無法接受,也暗示著讀者不要忘記那個傷痛。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學過本課,談談自己對於戰爭的理解。

  2.觀看與二戰相關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拉貝日記》,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評。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會新聞寫作的特例,揣摩、理解意蘊豐富的語言,感受作者別樣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注重情感體驗,拉近與文字的距離;

  運用自主預【教學重點】

  揣摩、理解意蘊豐富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

  1.蒐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資料,小組內加以整合,完成對奧斯維辛的文字介紹、圖片展示工作。

  2.閱讀本文,試著用一句話概況新聞主要資訊,體會概括時與標題能否聯絡。

  3.閱讀中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運用剛學過的批註手法記錄下自己的寶貴思想。

  一、創設情境:

  1.學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介紹。

  2.如果用一種顏色(色調)來形容二戰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你的選擇是什麼?為什麼會做如此選擇?

  二、研讀文字:

  1.讀完課文後用一個詞來概括你的感受,並加以說明。

  2.如果把它作為普通新聞,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他給我們傳遞了怎樣的感受?以什麼方式表達?參觀者的感受怎樣?在文章中的作用?

  作者正是傳遞了一種反差,而這些矛盾的紐結處正是這則新聞的價值,每天數以千計的遊覽者來到這裡,感受同樣的恐怖,戰慄,震驚,窒息,恥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以一個給有的心態每面對這一切,到底什麼樣的心態是該有的。

  透過參觀者的感受來表述,無需贅述,因為事實本身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這是舊聞。

  看似千篇一律的參觀過程中,作者以敏銳的職業目光捕捉到許多極具新聞價值的種種反差。新聞的思想價值就非同尋常了。

  引導、組織學生尋找反差,分析作用。

  預設反差

  色彩,環境:

  灰色——綠色

  陰暗——明媚

  毀滅——新生

  殺戮——嬉戲

  恐怖——快樂

  惡夢——美好

  人物

  滅絕人性——羞慚自省

  死亡——微笑

  絕望——憧憬

  感情

  殘忍——不忍

  無恥——反省

  遺忘——銘記

  歷史——現實

  最可怕的是亡國先忘史

  在研究的過程中解決含義深刻的句子。

  方法:小組討論、發言

  同學們找到的種種反差恰恰是新聞的細節,是作者在二戰後14年,在奧斯維辛每天接待數以千計的參觀者的平靜生活中的“發現”,和平年代參觀奧斯維辛所帶給人的強烈的心靈震撼,作者向人們傳達的尊重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恰恰是這則新聞的價值與意義。

  1.回到色彩的問題,相信大家會替羅森塔爾說出他的答案。

  小結:作為讀者,讀這樣的文字如果沒有任何感受那是情感上的缺失;如果對意蘊深厚的文句領悟不深那是鑑賞理解上的欠缺;假如能夠受到心靈震撼,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那就是與作者一起延續了這則新聞新的藝術生命。

  三、拓展思考:今天學習此文的意義、價值?

  時間永是流逝,二戰的硝煙也漸漸遠去,羅森塔爾的思考,德國總理的懺悔卻在提醒我們奧斯維辛是人類歷史上無法跳過的一頁,請將“面對奧斯維辛,我們不該……更該……”的句子補充完整,並以此為開頭寫一段文字,展現你的思考。(200字之內)

  預設:面對奧斯維辛,我們不該(忘記、麻木、逃避……)更該(銘記、反思、直面……)

  學生展示

  結語:餘秋雨說,人類是需要廢墟的,沒有皺紋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樣,人類也是需要奧斯維辛的,沒有傷疤的歷史只會催生新的罪惡產生新的苦難。讓我們謹以這樣的思考紀念400萬在奧斯維辛被無情摧殘的生命。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篇9

  【自學目標】

  1、體會以樂景寫哀情、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等多種手法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獨到的新聞報道視角。

  3、理解平實語句中蘊含的豐富內涵。

  4、培養提煉重要資訊的能力和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的能力。

  5、培養不忘歷史、珍愛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導學過程】

  一、知識連結

  1、作家作品

  2、預習檢測(見《高考調研》)

  二、匯入設計

  所謂新聞是指社會上發生的新事情。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說,還必須是有價值的事情。如,1939年納粹德國對鄰國發動突然襲擊,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在當時是新聞;1945年,法西斯德國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中終於舉起了雙手,宣佈無條件投降,這在當時是新聞;2005年,德國總統克勒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舊址前,虔誠地代表德國政府向受害國和人民請罪,這在當時也是新聞。還有德國法西斯戰敗後,法西斯在奧斯維辛建造殺人魔窟,殘酷殺害400萬無辜者的罪行暴露於下,引起世人的極大憤慨,這在當時也是新聞,而且是重大的新聞。但13年後,當《紐約時報》記者A.M.羅森塔爾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採訪時,昔日德國法西斯鐵蹄下的大屠場已沒有什麼重要事情發生,有的只是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陽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奧斯維辛似乎沒有新聞發生。然而A.M.羅森塔爾卻以一篇題為“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的新聞報道獲得了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普利策新聞獎。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國普利策獎主席稱它是羅森塔爾寫得最好的作品。這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帶著主這個問題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整體感知

  1、本文側重從哪些角度報道的是一件什麼事?找出作者的足跡。讀完全文後,你對集中營的最突出印象是什麼?明確:抓住參觀的見聞和感受來寫奧斯維辛集中營。 可怕 悲慘 憤恨

  按參觀的空間順序:

  毒氣室 見——雛菊 感——恐怖 終生難忘

  焚屍爐 見——頭髮 嬰兒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渾身發抖

  女牢房 見——盒子

  感——驚懼 張大了嘴巴

  灰磚房——羞紅了臉

  長廊 見——照片 微笑的姑娘

  下室 見——絞刑架 跪

  感——窒息

  2、文章標題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沒什麼新聞”在這裡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理解的?既然沒什麼新聞,為何作者還要去報道呢?

  明確:

  (1)“沒有什麼新聞”,其實是說這裡發生的臭名昭著的納粹法西斯行徑,世人早已知道,沒有什麼好說的;

  (2)“沒有什麼新聞”是講這裡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惡行之外,沒有什麼值得張揚的事;

  (3)雖然這裡沒有什麼新聞.但是我還是要寫,因為基於一個記者的使命感,我要繼續揭露納粹法西斯的罪行,讓世人永誌不忘。

  (4)反映了“以史為鑑.反對戰爭,珍惜和平”這樣一個大主題,它跳出了傳統新聞“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激情洋溢地抒發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疾,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新聞的內容要素和結構特點;理解作者獨特的寫作視角,把握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準確、快速捕捉資訊的能力及新聞寫作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把握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和深遠內涵,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正視歷史,正確理解法西斯的罪惡,不要忘記歷史,珍惜現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培養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法西斯的罪惡;培養學生準確、快速捕捉資訊的能力及關心國內外大事的習慣。

  2.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作者的寫作視角;掌握新聞寫作技巧,學會新聞寫作。

  三、教學設想

  1、課時安排

  1課時

  2、教學策略

  圖文情景創設法

  取鏡採景法

  導學法

  強調對比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一些見證奧斯維辛集中營罪惡的圖片和文字,烘托氣氛,讓學生先動情,為課文講解奠定感情基調,幫助學生更準確的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課題與作者

  1、作者簡介

  亞伯拉罕邁克爾羅森塔爾。他被一位出色的新聞工作者。他為報紙注入新的活力,增添了一個每天出版的經濟欄目和若干有關體育、週末休閒和科技的欄目。並且有自己獨特的報道風格。本文則在1960年獲得美國新聞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

  2、奧斯維辛集中營:奧斯維辛位於波蘭南部小波蘭省境內,1940年4月27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姆萊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滅絕人性的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二戰結束時,整個集中營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熱金卡、莫諾維採三個主要集中營外,還有45個分營。營內採用毒氣等各種方法屠殺、虐待囚犯,5個焚屍爐平均每天焚屍1萬具。包括中國人在內的28個民族的400萬人死於集中營,其中猶太人最多,高達250萬。1947年被開闢為國家博物館。1979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整體感知——動情

  以帶問默讀的方式進行整體感知。

  主導問題:1、這篇新聞報道的題目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為什麼“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記者為什麼還要去報道,這個題目取得好不好?

  明確:①“沒有什麼新聞”——奧斯維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歷史而出名。人們已經瞭解了它很多東西。對於追求新聞時效性的記者來說,的確是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可供報道了。

  ②“為什麼又要寫”——但作者還是要寫,因為他此時已經不只是一個記者,更是一個被深深震撼的參觀者,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感情驅使作者必須為它寫一點東西,以祭奠亡靈,揭露罪惡。

  ③取得好,充滿懸念的否定句,以欲情故縱之筆引起讀者興趣。

  2、讀了課文之後,你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有什麼印象?是怎樣感受到的?

  明確:恐怖、慘絕人寰。在作者描寫的遊客驚恐、害怕的表情中感受到的。

  (四)課文賞析——動心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深入賞析課文:精巧的視角、精彩的細節、精煉的語言。

  1、精巧的視角

  選取一篇普通的短新聞,先讓學生自己分析它的寫作視角。

  新華社電昨晚十點,北京新華路中段一家KTV發生特大火災,造成6人死亡,12人受傷,其中3人傷勢較嚴重。目前,還不清楚火災原因,警方正在全力調查。

  明確:寫作視角是客觀報道、零度寫作。

  零度寫作:來源於法國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1953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寫作的零度》。現在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摻雜任何個人的想法,完全是機械陳述。但並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將澎湃飽滿的感情降至冰點,讓理性之花昇華,寫作者從而得以客觀、冷靜、從容地抒寫。多見於新聞寫作。也就是客觀報道。

  然後再與本文的寫作視角進行對比。

  明確:本文的寫作視角很特別,不同於以往新聞的寫作視角,在客觀敘述的基礎之上還有作者濃烈的主觀情感,突破零度寫作的傳統模式。

  弄清了寫作視角後再來看看這種獨特寫作視角下的具體內容,採用取鏡採景法,要求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攝影師,自己去抓拍鏡頭,體會作者的感情,參觀者在集中營裡看見了哪些東西?他們在看見這些東西時有什麼反應?用一個詞來概括他們的表情,討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

  明確:

  ①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焚屍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

  ②擁擠的囚犯宿舍——“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③遇難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④執行絞刑的地下室——這時,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人們感情的變化,從側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髮指!

  2、精彩的細節描寫

  課文的細節描寫滲入了作者濃烈的情感,也是獨特寫作視角的深入體現,採用導學法。

  ①課文中還有好幾處寫到了與奧斯維辛集中營不相稱的事物,如第八段寫到:“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津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請思考一下,這樣的一種反差和對比有什麼作用?

  明確:作者將這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組合成一幅令人難忘的畫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殘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會被徹底摧毀的,正義必定戰勝邪惡,連這種地方都能開出勝利之花,正義之花,地球上還有什麼邪惡不被打倒呢?

  ②在這裡作者突出的描寫了這個姑娘的形象,“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暖和地微笑著”,作者透過這樣的一位女孩要表達什麼?

  明確:美和善就是這樣被蹂躪、被踐踏和毀滅的,活著的人應該永遠銘記納粹的罪惡。

  ③課文開頭寫集中營所在地“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結尾又寫道:“這裡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和平的景象。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內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歡樂的小孩反襯集中營當年的暗無天日慘絕人寰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遇難者的懷念。如果他們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這一切,這樣寫有悲上加悲的效果。結構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時也照應了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沒有新聞,實乃憤激之言,首尾寫平靜的景物,暗示作者內心洶湧澎湃。

  3.精煉的語言

  這則新聞開頭和結尾的語言如散文詩般的優美,新聞主體的語言又不乏反諷和凝練,此處採用導學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首先引導學生品味如詩般的語言:

  在布熱金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

  這裡居然

  陽光明媚暖和

  一行行白楊樹

  婆娑起舞

  在大門四周的草地上

  兒童在追逐遊戲

  在布熱金卡

  本來不該有

  陽光照耀

  不該有

  光亮

  不該有

  碧綠的草地

  不該有

  孩子們的嬉笑

  在奧斯維辛

  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

  這裡

  陽光明媚

  綠樹成陰

  孩子們在追逐遊戲

  其次引導學生品味精煉的語言。

  ①“參觀者默默的邁著步子”,仔細揣摩“默默”二字,你能感受到什麼?

  明確:參觀者的心情十分沉重

  ②“從長廊兩邊的牆上,成排的人注視著參觀者”作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作者故意把視點顛倒,創設了真實的現場感,讓人身臨其境。

  ③仔細體會“夠了”二字的情感並說說它簡而味永的作用。

  明確:點到為止,卻餘音嫋嫋,其中蘊涵了豐富的情感:對受難者目不忍睹,耳不忍聞;對法西斯分子的痛恨;對歷史悲劇不再重演的祈望;對和平自由長存的美好祝願,這二字可謂簡而味永。

  (五)課文總結

  首先學生試總結課文的主題。

  明確:

  ①對法西斯殘暴行為的憤怒控訴。

  ②對受害者的哀悼,對歷史的反思。

  ③提醒大家“前事不忘,後世之師”。

  老師再總結課文。

  文章沒有陰森恐怖的鏡頭,沒有血腥的畫面,只是重現了新聞的事實真相,但透過細節卻能引發人們對生命,對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靜的敘述中抒發了對納粹殘酷暴行的沉重控訴,更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嚮往,同時提醒大家要珍惜現在和平安定的生活。

  (六)佈置作業——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1、觀察身邊的新鮮事,寫一則短新聞。

  2、課後觀看一部反映奧斯維辛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並寫觀後感作為本週的作文,字數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篇11

  一、說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本文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講述作者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裡行間蘊含著深深的情感。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教會學生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徵和結構方式,區分新聞事實與背景材料,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掌握分析新聞的方法,培養其閱讀新聞獲取資訊的能力。因此,我會以此為教學重點進行教學。

  二、說學情

  本文的授課物件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常見的新聞,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新聞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欣賞能力。文章寫於“二戰”勝利後的第十四年,離現在的時間比較遠,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對“二戰”的資訊瞭解的並不多。因此,我將佈置學生課前蒐集與課文所寫內容有關的歷史資料。學生對這則新聞中蘊含著的作者情感比較難把握,我會透過初讀、再讀、研讀等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去體味文中蘊含的情感。

  三、說教學目標

  透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本單元新聞教學的要求以及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新聞寫作中感情蘊含其中的特點,掌握分析新聞的方法,培養閱讀新聞獲取資訊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學生為主體,課前學生做好相關的預習。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反覆誦讀、圈點批註、分組討論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會這則新聞蘊含的情感和獨特的寫法,從而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交流鑑賞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反思歷史,珍愛和平。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學生特點、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1、教學重點:

  從品味新聞的語言入手,透過對細節的揣摩,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握其觀點。

  2、教學難點:體味新聞中蘊含的作者情感。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我運用誦讀、設疑、點撥啟發、學生討論探究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完成學習任務。

  2、學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我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圈點批註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領悟情感,學會賞析新聞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為了更好的實現以上教學方法,我將採用多媒體輔助傳統黑板教學,並利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階段:課前我的主要準備工作是備好課,蒐集作者和“二戰”以及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做好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資料,並對“新聞的客觀性”進行思考,積累感受。

  (二)課堂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我由一首來自奧斯維辛的詩《蝴蝶》匯入,並用多媒體演示詩歌《蝴蝶》內容,播放相關配樂,我深情朗讀後,匯入:這是一首感人的詩,它的作者叫巴維爾,是個猶太人,寫於奧斯維辛集中營。23歲時,法西斯把他投入毒氣室,一個年輕的生命從此隕落了,他只是死亡於此的上百萬猶太人中的一個。那麼,奧斯維辛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今天,就讓我們隨著美國記者羅森塔爾,走進這座恐怖的人間地獄。同時,我透過提問檢查學生課前準備的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藉助多媒體介紹作者和奧斯維辛集中營以及有關背景情況。

  【這樣的匯入為學生創設了情境,能很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有關作者及其作品相關背景的介紹,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新聞的內容。】

  2、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我先以新聞與一般的文章的顯著差別點是什麼,讓學生了解一般新聞的特點,引導他們注意本則新聞視角的獨特。

  接著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我板書生字詞,如:毛骨悚然song3、和煦xu4、踉蹌liagqiang4、祈禱dao3.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這則新聞並沒有寫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的事件,那麼它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

  (2)既然“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者為什麼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學生邊朗讀課文,邊圈點勾畫相關句子。學生朗讀回答相關問題。學生髮言時,我適時點撥,學生髮言後,我進一步明確,多媒體演示相關要點。

  【這一環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能使他們的情感隨著文中的參觀者變化著,有助於他們走進文字。圈點批註的讀書方法,旨在培養其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生透過自主學習,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感知全文,這有助於接下來對課文的研讀與品析。】

  3、再讀文章,揣摩細節。

  我進一步設疑,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思考以下問題,我來回巡視,適時啟發、引導。

  (1)文章的開頭描繪了一幅陽光明媚的美好畫面,但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結尾處也有樣的描寫,這樣寫有何作用?

  (2)本文有許多細節耐人尋味,請從文中找出幾例,仔細揣摩品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3)怎樣理解14段中“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這句話?

  學生回答後,我小結明確,並用多媒體演示內容要點。

  【這一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透過透過平等對話的方式設疑,一方面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體味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內容,這有助於接下來對文章寫法的鑑賞。

  4、研讀文章,賞析寫法。

  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以下問題:

  (1)文題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接著在第6段、16段中也用否定的語氣說到了這個意思。這一連串的否定句有什麼含義?它們在文中又有什麼作用?

  (2)本文有很多精彩之處,透過文中的敘述蘊含著作者的情感,給人以深深的震撼。請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後,說說其中蘊含的情感。

  (3)《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新聞與我們常見的新聞有什麼不同?

  小組派代表發言,我啟發、點撥,最後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小結。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教學重難點問題由易到難,透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這樣組織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深入理解文字,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

  5、拓展延伸

  我藉助多媒體介紹兩篇新聞稿《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引導學生就德國與日本面對歷史的不同態度,談感想,並以此進行課堂小結。

  【這一環節將行文與現實聯絡,實現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6、佈置作業

  請就身邊新近發生的事寫一篇小新聞。注意要選取有價值的事件,報道要真實客觀並學習本文將情感蘊含其中的寫法。

  【這個作業的設定,不僅能鞏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體會新聞中蘊含情感的寫法,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新聞寫作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重現新聞的事實:參觀奧斯維辛的經過與感受

  細節描寫:對法西斯的憤懣與控訴

  傳達作者的情感:對生命人性的思考,對和平的嚮往

  我這樣的板書設計層次清晰,它能夠系統、直觀地展現全文的內容、結構,並清晰、明瞭地指出了文章的重點與難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