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範文

最新《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範文

  [學習重點]

  1、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為先秦歷史散文傑作的基本內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知識,以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學習難點]

  1、掌握正確誦讀方法,養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餘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鑑賞燭之武的嫻熟而精要的外交辭令。

  [文習賞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後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作者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具有獨立創見的歷史著作。它儲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顯然,傳統“天命”、禮教思想時有流露,這是歷史侷限性。

  《左傳》又具有很高的文字價值。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敘事委婉詳盡,情節富於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合攻打鄭國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兩的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儲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圍,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出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燭之武,不計前嫌,受命於危難中,義無反顧奔赴敵營。在大國國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晉間互爭霸權,權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談,句句打動對方。終於說服秦君,解除國難,燭之武的言行,體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愛國思想。

  課文按故事情節的發展分為四段:第一段寫秦、晉國圍鄭;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第3

  段寫燭之武智退秦師;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本文主要寫燭之武說退秦師,因此燭之武的外交辭令是本文記敘的重點,從而塑造了燭之武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後的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關係和矛盾的瞭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躍然紙上。至於其他方面就寫得較為簡略。文章波瀾起伏,亦張亦弛,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敘事中注意伏筆與照應,從而使結構嚴謹。

  [課文重點儲存]

  要重視積累,對常用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要寓詞於句,從意義和用法兩方面透徹理解,應牢記:積累是運用的前提。

  詞類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於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範”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②縋,zhuì,字的左邊為“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

  意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採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追”而來。

  ③共,本為象形字,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④闕,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詞

  1、詞類活用:

  ①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②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③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⑤領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⑥即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⑦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⑧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2、古今異義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①東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

  古義: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來。

  ②行李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古義:缺少的東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義:疲勞。

  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①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省略介詞“於”)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省略主語“燭之武”)

  ③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誌。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4、狀語後置

  以其無禮於晉(介賓短語“於晉”作狀語,後置,翻譯時要調整為“於晉無禮”)

  [典型例題啟用]

  [例1]下面對文言句式的判斷,相同的.一組是()

  ①夫晉,何厭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為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③為省略句,應為“諸候子孫其繼有在者乎?”④為判斷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斷。

  答案:A

  點評:

  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時多瞭解文言句子的各種型別(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據各類句型的特點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來判斷。

  自測題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組是()

  A、秦軍汜(sì)南夜縋(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闕(jué)秦許君焦瑕(xiá)

  C、秦伯說(yuè)杞(qǐ)子楊孫戍(shù)之

  D、逢(féng)孫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與,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貳:兩個

  B、晉軍函陵 軍:駐軍

  C、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增加

  D、以亂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無能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說,與鄭人盟

  ④失其所與,不知

  4、下列加點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點詞語沒有活用的一項()

  A、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B、越國以鄙遠

  C、既東封鄭

  D、鄭既知亡矣

  6、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B、何厭之有

  C、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D、以其無禮於晉

  7加點詞意義和用法與其他各項不同一項是()

  A、鄰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來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課內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8—12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夜縋(用繩子拴著從城牆上下來)而出

  B.越國以鄙(偏僻)遠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來,共其乏困

  D.闕(使……缺,損害)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9、“以為”的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B.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D.以為得之矣

  10、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君知其難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還也

  D、失其所與

  11、對“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B、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C、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D、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12、燭之武的話表現了外交辭令中“婉曲”這種表達方式的是()

  A、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C、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18題。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外內棄之

  棄:厭棄

  B、不亦誣乎

  誣:荒謬

  C、焉用文乎

  文:文飾,動詞

  D、以綿上為之田

  田:田地

  14、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是()

  ①祿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不同

  B、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也相同

  C、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也不同

  D、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B、不食其食,身將隱

  C、介之推不言祿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對介之推讓祿一事的分析,最確切的一項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態度和在榮譽地位面前的謙讓精神。

  B、介母三次設問,表明她是一個關心兒子但並不願違背兒子意願的人。

  C、本篇頌揚介之推母子不求賞賜,不圖浮名的品行。

  D、晉侯是個卑鄙小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17、對文章寫介母三次設問的目的,判斷不正確的是()

  A、誘導兒子追求名利。

  B、考驗兒子是否堅決隱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寫介母是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人。

  18、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譯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譯文:————————————————

  ③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④譯文:———————————————

  [創新拓展練習]

  19、仿照下列句子寫兩句話。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內容有聯絡意義。

  例句: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隻送給兒童,一隻送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隻送給早春,一隻送給晚秋。

  A、————————————————————

  B、———————————————————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