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教學設計

陶淵明《飲酒》教學設計

  《飲酒二十首(其八)》是陶淵明的作品。此詩作於陶淵明看破東晉黑暗,辭官隱退之時。陶淵明在偏僻山村,沒有世俗侵擾,時常醉酒之後反而詩興大,下面給大家分享《飲酒》教學設計,歡迎借鑑!

  陶淵明《飲酒》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品味詩的意境美,感悟陶淵明的潔身自好的品格。

  2、體會詩中人、景、情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教學重點:體會詩中人、景、情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教學難點:瞭解詩的意境美,感悟陶淵明的潔身自好的品格。體會“陶詩”的思想意義及創作風格。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陶淵明的生平、故事、飲酒詩和田園詩。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國古代的進步知識分子,他們有著高尚的品格,往往與社會的濁流產生矛盾,與官場上的黑暗相對立,於是他們大多數會選擇一條路——辭官歸隱。東晉著名的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他棄官歸田後,做了許多悠然自得的詩,來表明他的心志,我們就以“走近陶淵明”為題,學習《飲酒》詩,透過詩中描繪的畫面,來欣賞一下這首詩的意境,體會他的內心世界。也認識一下作者的風格。

  二、學生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1、講述陶淵明生平、故事。

  2、陶淵明的田園詩。

  3、陶淵明的飲酒詩。

  三、朗讀、體會這首詩

  詩人悠閒生活中的佳作,他的詩風格自然淡雅,在朗讀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詩中有人有景有情,請大家熟讀後用一段話來表述詩的內容,描繪詩的畫面。另外。我們來體會一下,詩中作者的生活態度是什麼樣的?學生範讀、小組討論交流

  1、教師出示美景圖片,並進行示範朗誦。

  2、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把握詩意。

  4、師生共同概述詩意,品詩,朗誦。

  四、欣賞品味。

  1、名句品味。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成為寫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最後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後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體會、咀嚼。

  2、詩文詳解:前四句作者把房屋建造在人們聚居的地方,過去了隱居的生活。在《歸園田居》中有(開荒……八九間),但是,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只是為什麼呢?常言道:“心境自然涼”,作者能做到這點正是因為“心遠地自偏”,怎麼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經遠離了世俗名利、內心非常平靜,所以覺得自己的住處很僻靜了。接下來的四句前兩句寫人,生動的描繪出作者俯身看菊花的賞花的樣子,又在不經意間看到了南山,這裡,(問)“悠然”兩個字用的很好,可以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態。下兩句寫景,傍晚的時候,落日遮山,晚霞映襯,景色非常美麗,飛鳥呀結伴飛回了樹林。這四句,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恬靜優遊的情景。最後兩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麼呢?為什麼作者說沒有什麼可辨呢?因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要遠離名利紛爭、自得其樂,潔身自好,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語言去辨。問:在這裡作者達到了一種、什麼心態很境界呢?達到了物我兩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五、小結(板書)

  這首詩,詩人是隨心而寫的,是觸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動中,人與景融為一體,悠閒的生活與優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觀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學習這首詩,我們不但要欣賞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還要學習作者那種遠離名利紛爭,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

  六、教學後記:

  板書設計:

  飲酒人、景、情融為一體抒發作者不追求名利、潔身自好的品格和人生態度。

  陶淵明《飲酒》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反覆吟誦,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迴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嚮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於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他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品讀他的《飲酒》。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介紹:

  1、走近作者:1陶淵明其人: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青壯年時,曾做過江州祭酒和參軍一類的小官,但時間都很短,後任彭澤縣令,終因不滿官場黑暗,又不肯迎合權貴,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41歲歸隱田園。他在詩文中著力表現在田園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樂,開創了田園詩派,田園詩派創始人,被稱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2陶淵明其事:不為五斗米折腰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主要講陶淵明任縣令時,有一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嚮往自由隨性的人,就說出了這麼一句話,後來辭官,隱居山林,這個詞主要是說陶淵明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2.作品介紹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後即興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本文選的是第五首,格調最為閒雅有致。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裡悟出人生的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

  四、詩韻朗讀

  1、聽錄音範讀。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全詩。(注意朗讀時的語調、語氣、節奏處理)

  3、學生朗讀、背誦。

  五、畫面再現——理解詩意

  1、結合課文註釋,翻譯詩句。

  2、有疑問之處圈點勾畫出小組討論,然後小組展示。

  3、解釋加點詞語。

  結廬在人境  蓋房子    人世間     而無車馬喧  世俗往來的紛擾

  問君何能爾  陶淵明自稱  這樣,如此    悠然見南山 悠閒自得的樣子

  山氣日夕佳 氣象,景色   接近黃昏的時候 飛鳥相與還 一起

  欲辨已忘言  辨析

  4、翻譯詩歌

  住在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沒有世俗往來的紛擾。問你怎樣能做到這樣呢?心高志遠,住處自然偏僻寧靜。在東籬旁採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頭看到了南山。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來。這裡邊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卻早就忘了該怎樣用語言表達。

  、合作探究——品讀詩歌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什麼“而無車馬喧”?

  “車馬喧”是指世俗往來的紛擾,並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車馬喧鬧的聲音。“而無車馬喧”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祿,即使身居鬧市,也與身在深山無甚不同。

  2、“心遠地自偏”中的“遠”的物件是什麼?

  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3、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致志悠閒地採,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籬笆、菊、山、鳥、日、人景,由遠及近,構成了一幅質樸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的圖景,表達詩人迴歸自然後的悠閒自得的心境。

  4、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麼?

  不能。“見”寫出了詩人在東籬旁採摘菊花,無意中看到鬱鬱蔥蔥的南山時,心中的那種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著看的意思,用這個字,詩句就變得平淡無味了。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領會到的“真意”是什麼?

  “真意”指詩人遠離世俗,過著從容閒適的歸隱生活的樂趣。

  6、結合所學的詩句,說說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語言樸素自然。全詩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清新自然。

  情、景、理三者緊密融合。詩人寫了南山幽靜秀麗的景,以及自己不受塵俗干擾、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領悟出萬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最後用理語作結。

  、小結感悟——領悟詩道

  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透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了詩人遠離世俗,過著從容閒適生活的樂趣。

  2、千年歷史,歲月悠悠,多少帝王將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優美的文字,依舊鐫刻人心。讓我們在語文這一方天地中詩意的棲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

  古今合韻——穿越時空,跟陶淵明來一次心靈該得契合(《飲酒》改寫)

  把一座茅屋          心居之 身倚之      那結伴歸巢的

  修在人來人往的地方      菊花處 樊籬旁      飛鳥啊

  然而我卻           悠然抬頭         戀著舊林

  絲毫感覺不到         滿眼廬山色        守住信仰

  俗世的喧嚷          鎖住我

  有人問我           迷醉的目光        真者自然存

  為何你的心能如此靜躺     青山間的流嵐霧靄啊    存者且會真

  那是因為           因著黃昏         生活,

  我把它放置在         追逐陽光         本就應該

  一個遠離塵囂的遠方                   不思不量

  九、我的收穫

  用一句話寫你在本節課的收穫。

  、佈置作業

  發揮想象、聯想,描繪詩中的優美風光。

  1.展開聯想與想象,用簡潔的語言,描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展現的畫面。

  我來到庭院東邊籬笆下采摘菊花,悠然之間蒼翠巍峨的南山映入眼簾。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作者寫眼前景物,脫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韻,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描寫這句詩所展現的美景。

  夕陽西下,山上縹緲的雲氣形成美麗的景色,空中的飛鳥呼朋喚友地結伴飛回窠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