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比熱容》教學設計(通用5篇)

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比熱容》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比熱容》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比熱容》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三節比熱容。比熱容的概念及其應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又因為比熱容的概念比較抽象,涉及到質量、溫度的變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三個物理量,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又是整個教材的難點。

  二、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a、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b、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2、過程與方法:

  a、透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b、嘗試用比熱容解釋海邊與沙漠晝夜溫差問題等簡單的自然現象,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教學重點分析

  重點:比熱容的概念和應用以及吸放熱的計算。

  比熱容是表示物質吸熱能力的物理量,與生活實際聯絡緊密,生活中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也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識點。

  突破重點的思路:從生活現象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從中體會比熱容的物理意義,為建立比熱容概念奠定基礎。

  四、 教學難點分析

  難點:理解比熱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熱容的知識解釋有關現象。

  突破難點的思路:比熱容的概念比較抽象,概念中涉及質量、溫度的變化和熱量三種概念間的關係,比較難理解,所以比熱容概念的理解及應用是本節難點。為突破難點,讓學生從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入手,解釋其含義,知道它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然後結合生活中的事例及應用加深學生的理解。

  五、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五步探究教學法、實驗法、推理歸納法

  學法:合作交流、討論法、實驗探究法、知識遷移法

  本節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採用五步探究教學模式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學生進行具體的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加深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利用推理歸納法逐步入深讓學生理解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和計算熱量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以實驗為載體,學會對知識的探究、應用和遷移。提高科學素養。

  六、 教學過程分析

  課堂結構設計:五步探究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激趣生疑;

  (二)整體感知 ,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動,交流分享;

  (四)實踐體驗,當堂內化 ;

  (五)遷移拓展,提高素養。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生疑

  設計活動:

  (出示圖片)同樣的日照條件,海水的溫度和沙灘不一樣。白天,海水涼,沙灘燙腳。傍晚,沙灘涼了下來,海水卻還暖暖的,這是為什麼呢?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揭開比熱容的神秘面紗。引入本節主題。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從生活走向物理”,也就是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入手讓學生堅信物理來源於生活,使學生感到物理並不陌生,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探索求知的慾望。

  第二環節:整體感知 ,自主探究

  設計活動:

  1、生活體驗,透過生活中常見的燒水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物質吸收的熱量與質量和升高的溫度有關。學生易於理解,為下一步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的影響因素奠定基礎。

  2、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先做實驗前的分析準備工作,然後學生按實驗小組分工合作,做好配合,注意觀察和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是物理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讓學生先經過自己的分析、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後經同學間的交流評估,設計出實驗方案,這一環節有利於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學會取長補短,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小組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三環節:合作互動,交流分享

  設計活動:

  1、交流探討,總結實驗結論

  2、引入比熱容概念,理解其物理意義

  3、從物理走向社會,利用比熱容知識分析實際問題

  4、推理、分析、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讓學生分析資料,歸納出科學結論,培養了學生分析、概括問

  題的能力;讓學生參與物理概念的建構過程,領會利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問題的思路,這有利於培養學生概括提煉的能力;從生活走向物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於熱量計算公式的得出,能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

  第四環節:實踐體驗,當堂內化

  設計活動:

  三道練習題,分別從比熱容的概念、應用和熱量的計算進行練習鞏固。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及時的進行補充和糾正,使學生準

  確掌握本節知識內容。

  第五環節:遷移拓展,提高素養

  設計活動:學生分析內陸與沿海城市的天氣預報資訊,從中發現問題,並用物理知識進行解釋。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從物理走向社會”,只有將所學的知識等加以運用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讓學生透過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中發現的問題,解決了生活中的疑問,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成就感。

  第六環節:課堂小結

  設計活動:

  簡要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

  1、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情況;

  2、比熱容的概念及應用;

  3、熱量的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本節知識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七、板書設計

  傳統設計模式,三個主題,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情況,比熱容的概念及應用和熱量的計算,簡潔明瞭。

  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比熱容》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知道水的比熱容較大,知道這一特點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

  3、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4、透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5、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比熱容概念的建立,制定實驗探究方案;理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數、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採用的是一種部分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小時候有一個夢想:去大海邊玩。同學們想去嗎?聽去過海邊的人講,海水很涼,砂石很熱,你想知道原因嗎?

  (創設物理情景,在自然匯入新課的同時,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離,並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慾望。)

  二、新知探究

  (一)、提出問題:生活經驗檢查

  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有什麼關係?與水溫升高的多少有什麼關係?請你用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來說明。

  1、用同樣的爐火分別燒一大鍋水和一小杯水,加熱到相同的溫度,誰吸熱的時間長?誰吸收的熱量多?

  2、把一壺水燒熱和燒開,哪種情況需要吸更多的熱?(這種設定問題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問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是什麼關係,更具開放性,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出結論:水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跟水的質量有關,和升高的溫度有關。

  學生得出:對於同一種物質,物體的質量越大,溫度升高的度數越多,吸收的熱量X越多XXXXX對於不同的物質,例如:一種是水,另一種是砂子,如果它們的質量相同,溫度升高的度數也相同,它們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

  (透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設定引導學生猜想物質吸熱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使探究目標更為顯性化。)

  (二)、猜想與假設:學生猜想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還可能與物質的種類有關。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1、實驗目的:讓相同質量的水和砂子吸收相同的熱量,比較它們溫度升高的多少來研究它們吸熱能力的差異。

  2、實驗器材:兩支酒精燈、兩個金屬盤、兩個鐵架臺(帶鐵夾)、兩塊石棉網、質量相同的XXXX和XXXX、兩支XXXXXXXXX、XXXXXXXX。

  (教師引導學生既然物質吸收熱量可能與質量、溫度變化、物質種類有關,那麼該實驗用什麼探究方法。)

  3、怎樣確定水和煤油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

  學生經討論認為:透過加熱時間的長短來間接反映物質吸熱多少。(教師強調:必須保證熱源相同且較穩定。體現轉換思想)

  4、動畫播放實驗過程資料記錄表

  展示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5、分析論證

  結論一: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的溫度不同。

  結論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不同。小結

  物體吸收的熱量不僅與物體的質量、物體溫度的變化有關還與物質的種類有關。

  6、交流與合作:提出問題:

  如何科學地比較不同物質的這種特性呢?觀察表格類比分析引導學生分析:

  表一採用“相同體積比較質量”,即用相同體積比質量,從而引入密度這一反映物質特性的物理量。

  表二應採用怎樣的方法從熱學角度比較物質的這種特性呢?結合表格中的資料談談你對比熱的理解:

  質量為m千克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t℃,吸收了Q的熱量?質量為1千克的這種物質,溫度升高△t℃,吸收了XXXXX熱量;

  質量為1千克的這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了熱量XXXXXXXX 。

  6、練習鞏固:主要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及生產生活的應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會,及時反饋矯正。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比熱容》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3.能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教學重難點

  1.比熱容的概念和熱量的計算。

  2.理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方案一:多媒體展示:炎熱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兩人在湖邊遊玩,為了納涼問題兩人發生激烈爭執,甲主張划船到湖中去,乙則認為在岸上散步更涼爽,你認為誰的意見對?

  學生思考、猜想、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可能岸上、湖中、兩者一樣三者觀點都有,到底哪種觀點對呢 ?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

  出示圖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曬得很燙,而海水卻很涼,你有這種感覺嗎?你想不想知道為什麼?

  推進新課

  一、探究物質的吸、放熱效能

  探究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效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較困難的實驗之一,設計和實驗操作的難度較大,需要注意及時指導和協助學生,以保證每組學生都觀察到相應的實驗現象,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下面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加以具體說明。

  (1)提出問題

  從生活中學生已經意識到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效能不同,這裡還要把這個比較籠統的問題描述為明確具體的可驗證的物理問題。教師可以予以引導:如果上面兩幅圖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也相等,顯然,它們吸收的熱量必定相等。那麼,不同物質(如水和砂子),在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相等時,它們吸收的熱量也相等嗎?

  這已經是一個可驗證的問題,其中包含限制條件,如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等、不同物質等,這些都可以透過實驗技術條件予以控制和測量,為下面設計實驗提供了基礎。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效能,需要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使其升高相等的溫度,比較各自吸收熱量的多少。這僅僅是一個實驗計劃而已,還要具體設計怎樣 實現這些要求。具體做法是:不同物質選擇水和砂子;質量相等要用天平稱 量;升高的溫度透過溫度計測量出來;水和砂子吸收熱量的多少透過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因此要用兩個相同的加熱源(如相同的酒精燈,但從安全性考慮,儘量不要用通常的“熱得快”等電加熱器)。另外,裝水和砂子的燒杯規格要相同,要保證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透過觀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樣溫度吸收熱量是否相等來驗證其吸熱效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攪拌,否則會受熱不均勻。實驗中也可選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對比進行研究,可以省去攪拌的麻煩。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屬易燃品 ,實驗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來,本實驗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

  記錄實驗資料的表格可以直接採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據需要自行設計。不管採用哪種,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義,包括其中的單位等,這是以後閱讀、使用和設計表格必備的知識。

  實驗的步驟要讓學生自己設計,以鍛鍊他們設計實驗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茲舉一例,僅供參考:①按照圖16.3-1和圖16.3-2所示,用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燒杯、溫度計等組裝兩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別稱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別倒入兩個燒杯中;③記錄水和 砂子開始時的溫度;④同時對水和砂子加熱,記錄在加熱1 in、2 in、3 in……時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溫度。

  本實驗的操作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同組學生互相配合,對實驗結果不要過於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結論即可。

  (3)分析與論證

  學生實驗取得資料後,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質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溫度時,加熱的時間長短是否相同?這說明了什麼?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描述結論時,初學的學生不一定能做到簡潔而準確,只要能大致地將問題表達清楚,就應該予以肯定和鼓勵。但教師一定要規範描述到“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物質吸收的熱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熱量比砂子吸收的熱量多”。

  二、比熱容

  比熱容的定義可以直接給出,但教師要引領學生解析其中的關鍵詞及其含義。如為什麼要限定“單位質量”“溫度升高1 ℃”,這是因為比熱容是以熱量來定義的,而熱量跟物體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都有關。比熱容是初中物理出現的唯一一個由兩個以上物理量來定義的物理概念,教師對概念的表述與單位的教學都要充分估計學生認知的困難,把鋪墊和引導做得細一些。

  對於比熱容的單位,要結合閱讀資料表“一些物質的比熱容”,明確其含義。因為熱量計算公式課標沒有要求,教學不必要補充傳統教材中的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不引入相關計算,而是把重點放在理解比熱容的物理意義上。

  透過閱讀資料表,要求學生知道水的比熱容最大,會利用水的比熱容較大的特點解釋有關現象。這裡可以設計學生討論交流活動:日常生活中為什麼常用熱水來取暖?汽車中為什麼用水來做冷卻劑?這些問題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了突破難點,教師應先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後彙報辨析,教師梳理總結。對於水的比熱容較大,教師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明確其兩方面的含義:質量相同、升高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吸收的熱量多,所以用來作發動機的冷卻劑;質量相同、降低的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放出的熱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熱水來取暖。

  三、熱量的計算

  展示問題1:①1 g水溫度升高1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熱量Q1=4.2×103 。

  展示問題2:2 g水溫度升高1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2=2×4.2×103 =8.4×103 。

  展示問題3:2 g水溫度升高50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3=50×8.4×103 =4.2×105 。

  展示問題4: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其質量、溫度變化、比熱容成什麼關係?

  學生討論得出:物體吸收的熱量與質量成正比,與升高的溫度成正比,與物質的比熱容成正比,計算公式:Q吸=c(t-t0)。

  學生自己推導得出:物體放出熱量計算公式:Q放=c(t0-t)。

  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一個完整的探究應包括哪些過程。

  2.比熱容的概念、單位及物理意義。

  3.Q吸=c(t-t0)。

  4.Q放=c(t0-t)。

  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比熱容》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比熱容是在溫度、熱量基礎上引出的一個重要物理量。教材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提出物體吸熱與什麼有關,從而引出不同物質吸熱是否相同的問題,透過實驗探究從而揭示物質的一種特性——比熱容。經歷實驗探究是正確認識比熱容的關鍵。對比熱容含義的理解及應用是本節的難點。在正確理解比熱容物理意義的基礎上,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Q=cm⊿t,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是本節的又一重點。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3、能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和關鍵

  重點:比熱容的概念和熱量的計算

  難點: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關鍵:做好水與煤油吸熱升溫的對比實驗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四、教法和學法

  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理解比熱容的含義。指導學生透過討論、分析和歸納去尋求知識,從而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程式設計

  (一)新課引入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進社會,這是新課程理念。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汽車發動機用水冷卻這一實際情景,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問題。情景引入合理,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二)水吸熱多少與什麼因素有關

  從生活經驗入手,聯絡燒水的過程,讓學生猜想水吸熱多少與什麼因素有關,並能說出猜想的依據。水的質量這一因素,學生容易理解。對於升高的溫度這一因素,學生理解有一定困難,在充分挖掘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需要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在這一環節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制定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資料,正確得出結論。設計本次實驗為下面做加熱水和煤油的對比試驗做好鋪墊,分散了難點。

  (三)比熱容

  實驗探究:

  1、提出問題

  在研究一種物質吸熱的基礎上,延伸到探究不同物質吸熱。引導學生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實驗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順利的關鍵,引導學生重點探討如下問題:選擇哪兩種物質進行對比實驗,如何控制變數,選擇實驗器材,測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對資料進行正確的分析論證等等。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按照設計方案,學生分組實驗,老師注意指導學生在實驗中正確操作,認真觀察和記錄資料。

  4、分析和論證

  選擇 學生有代表性的一組資料,組織學生討論。做好兩種物質的資料對比,學會分析資料,探究結論,先小組交流意見,再師生共同交流,最後確定實驗結論。

  5、評估

  交流實驗的得與失,操作是否規範,實驗誤差的原因,結論是否恰當,描述是否準確等等。

  比熱容的概念:

  討論如何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不同,引入比熱容的概念。在討論中注意尊重學生意見,適當點撥,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發現真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比熱容的含義,認識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學會查比熱容表,透過讀表,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四)熱量的計算

  在明確比熱容的物理意義的基礎上,解決簡單的熱量計算,讓學生討論,說出計算方法。從而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說明各個符號代表的物理量,及各個物理量的單位。特別明確⊿t、t、t0代表什麼溫度。

  例題1、投影顯示題目,明確題意,分析解題思路,解法示例。

  變式訓練:利用公式,分別會計算Q吸、Q放、c、m、t、t0、⊿t

  (五)、練習鞏固:

  題目見隨堂練。學生板演,為其他學生示範,同時引導學生髮現錯誤。

  教師指導做題,及時反饋矯正。

  (六)、課堂總結

  回扣目標,讓學生總結學到了什麼,有哪些疑問,及時補救。

  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比熱容》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並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數、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採用的是一種開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查比熱容表。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應把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由於比熱容的概念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溫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係,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以及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四、教法學法

  主要採用科學探究等方法開展本節教學,探究中用到了控制變數法、轉換法,給比熱容下定義時,用到比值定義法、類比法。

  五、教學用具

  教師用:多媒體及課件。

  學生用:鐵架臺、電爐子、石棉網、酒精燈、火柴、幹沙子、水、煤油、沙子、天平、溫度計、手錶、大燒杯、大試管、攪棒等。

  六、設計理念

  1.本節探究活動,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對課本提供的探究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使學生在探究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薰陶,體驗成功的愉悅。

  2.為幫助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努力使本節的教學活動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幫助學生構建“身邊的物理”,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七、教學程式設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