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該節在本章中是重點內容,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人體只靠營養是不能生活的,人的生活還需要呼吸,因此在人體營養的基礎上設定了本章。呼吸系統是人體和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系統之一,人體透過呼吸作用,為人體的運動和其他生理活動提供能量。而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是呼吸的重要過程。教材中設計了實驗、圖片、模擬演示的教具等來幫助學生探索這一生理過程。

  編寫意圖:因為學生處於迅速發育的時期,對自身的一些生理現象充滿好奇,本文透過呼吸這一生理活動的學習,進一步揭示人體的秘密。

  依據大綱、新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髮展,確定目標如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測定胸圍差,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並理解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測定胸圍差,培養學生測量資料的能力和分析能力,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

  (三)教學難點

  肺泡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由於七年級學生沒學物理學中的氣體的擴散作用,且肺泡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比較抽象)

  二、教學方法

  1、教法及依據

  根據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集中注意力時間短的特點及其認知水平,設定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參與創新意識。依據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這一特點,運用演示、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使抽象的過程轉化為直觀的動畫。

  2、學法: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觀察、合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解決問題,讓學生透過觀察、動手、分析、推理完成對事物的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聲、色、圖、像”等特點,形象生動地展示動態變化的特點,將“胸廓變化、肺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製成一個動態過程,可使抽象的過程轉化的更加直觀、形象。

  四、課前準備

  軟尺

  自制模擬膈肌運動的模型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的裝置

  注射器

  自制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程式設計

  (一)匯入新課

  在複習的基礎上以問題的形式匯入新課,如複習後請同學思考:空氣入肺後,在肺內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慾望。

  (二)探索過程

  1、測胸圍差

  教師提供軟尺,引導學生閱讀,組織交流,給予評價。選一組學生到臺前給全班同學操作,其他同學觀察操作過程,然後交流操作中的優點及不足,尋找合適的測量方法。然後教師組織全體同學分組測量,記錄資料,測量結束,讓學生試著提出問題。教師出示討論題目:你認為胸圍差的差別與什麼有關?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積的變化嗎?胸圍差的大小說明了什麼?

  2、在討論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做深呼吸動作,親自體驗探討引起胸廓變化的肌肉,學生交流討論,隨後課件展示胸廓變化的動態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確認引起胸廓變化的肌肉,學生交流討論,隨後課件出示胸廓的動態變化圖,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確認引起胸廓變化的肌肉。

  出示思考題1:胸廓容積變化時,肺有變化嗎?若有變化,肺到底是怎麼樣變化的?學生推測,陳述觀點。引導學生用實驗證明,教師出示自制模擬膈肌運動的模型,透過模擬演示,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自己分析,獲取結論。(因為模型是一模擬模型,需先分析裝置代表的名稱)學生演示前,引導學生認識膈肌變化與胸廓的關係,這樣可降低學生探索問題的難度。

  思考題2:肺擴大與縮小時,肺內氣壓又是如何變化的呢?(注壓力與體積的關係對於初一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為了降低難度在此設定實驗,教師演示學生跟做),用拇指封住注射器筒口,往裡推針把,直到推不動,再將拇指鬆開,使針把回位。教師引導學生在親自感知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得出結論,肺擴張,肺內氣壓下降;肺回縮,肺內氣壓升高。

  思考題詞:吸氣導致胸廓的擴大,還是胸廓的擴大導致吸氣?學生分組討論,互相交流,得出結論。

  3、拓展延伸:請同學聯絡實際,說出生活中常見到的與呼吸有關的現象,如會游泳的同學可能有這樣的體會,剛下水時,如果水超過胸部,你會感到呼吸有些吃力,這是為什麼?等引導學業說出一些生活現象,分析討論,學以致用。

  4、回扣重點:外界氣體是怎樣進入肺的?小組合作討論,教師投示表格:表格見附頁。

  在總結歸納的基礎上,深挖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過渡銜接

  氣體入肺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學生作出推測,讓學生設計方案進行探究。教師出示實驗裝置,一生演示,其他學生觀察現象。教師出示思考題:為什麼設定甲瓶?用口吹入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了什麼?(培養學生科學獲取知識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環境中的氣體與撥出的氣體成分的比較表分析(充分利用課本資料),人撥出的氣體與環境中的氣體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並進行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在肺內發生了氣體交換。那麼這種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呢?以問題自然過渡到肺泡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

  (三)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課件展示“肺的內部結構圖”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肺適於發生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在分析肺內部結構的基礎上,教師補充氣體的擴散作用(因為初一學生對氣體的擴散原理不太瞭解,教師可採用噴灑香水的方法,讓學生親自感知氣體的擴散,教師給以點拔氣體的擴散方向,為何擴散。

  針對性練習

  學生做同步練習題,深化理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達到探究深化的目的。

  合作探討

  外界空氣中的氧是如何到達人體的血液的?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思考、探索,並給經及時的反饋,補充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思維延伸

  氧最後是在細胞中的什麼部位被利用的?引導學生聯絡前面學習的知識,自己解決困惑。

  課堂小結

  小組表達交流自己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收穫,讓學生自己小結。

  課後實踐

  課後測量自己的肺活量,並和其他同學的肺活量進行對比。訓練學生的技能,引導學生參與課後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效果分析:本節課運用了實驗教學,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多種學習方法,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控了課堂氣氛,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創新能力。預計教學效果良好。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的第二節。包括兩部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這兩部分是有內在關聯的統一的整體。本節課安排學習呼吸道對空氣處理之後,僅憑學生已有知識理解本課有挑戰性。另本節上承消化系統,後續迴圈系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這本書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助於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2、三維目標

  2.1知識與能力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概述肺泡與血液的交換過程

  2、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透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透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提取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測量、比較肺活量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3、教學重難點

  3.1教學重點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概述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3.2教學難點

  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二、學情分析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也是邏輯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之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看,初中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好發表意見,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學中,要運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是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也要創造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在知識掌握方面,學生由於先前已經學習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等相關知識,但是形不成邏輯體系。在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上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本課的教學活動。

  三、教法學法

  我們常說:教無定法,應該“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改革中以人為本的思想的具體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多媒體教學,各種方法相結合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是教學矛盾的一個方面,學生的學是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組織教學,運用探究學習小組完成本課教學任務。

  四、教學媒體與資源的選擇與應用

  1、“肺與外界氣體交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運用影片讓學生感知氣體進出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圖形、理解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2、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以豐富的圖片、影片等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認知活動,逐漸認識到生殖過程。

  3、課前準備:將全班學生按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原則每4人分成一組,形成若干學習小組,組織形式為分小組合作學習,選擇一名小組長負責落實本次學習任務

  五、教學過程

  六、教學評價與反思

  (一)教學評價

  新課標要求“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生學習的能力”。本課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條件,在親歷獲取資訊、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獲得生物學知識;較好地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

  (二)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較好的達到:

  1、因學生知識容量限制,在設計教學案是增加“氣體流動的原因、胸廓結構、氣體擴散作用”等知識,為學生自主學習鋪路搭橋等。

  2、因“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難度大,我預設學生體驗、演示實驗、列舉孫悟空進入體胸腔幫助人增大胸腔體積等案例,幫助學生理解。

  在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以下問題:

  1、在編寫教學案時,問題預設不精細,學生在設施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等環節時,存在較大困難,在今後教學中應多從學情入手,在印教學案前,應按教學案設計進行課前模擬授課,找出問題,及時調整。

  2、為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生物學科採取課上預習、討論、展示。但因本課教學內容多,學生若在課堂中完成預習、討論,則學生的課堂展示環節很有限,有很多學生的想法不能得到展示;故教學內容多的課,應將教學案提前發給學生,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提前預習,課堂上進行討論、展示時間就比較充分。

  3、因教學時間限制,本課教學中留給學生展示質疑機會有限,在今後教學中,應採取多種措施,鼓勵學生敢提問題、多提有價值的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