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作為有趣的“聲現象”的一節,要讓學生體驗到各種美妙的聲音。在體驗和探究中學會物理,從而由生活上升到物理,體現“生活——物理——社會”的理念。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能力。藉助於體驗、探究、觀看影片、自主學習等方式,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學習任務分析

  本章是學生構建“物理既有趣又有用”這一思想的重要章節,是學生進一步學習“聲音特性”、“噪音”和“聲音傳遞資訊與能量”的基礎。沒有這一節有效的知識構建和能力儲備,學生很難理解“聲音傳遞能量”和“噪音的危害與控制”。

  初三學生剛接觸“聲現象”,他們有大量關於聲音的生活經驗的見識與積累。但是他們缺乏對聲音的理性認識。本節課就要試圖為學生構建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論基礎;為他們構建“波”的概念打基礎。他們特別樂於探究,所以我採用合作探究、小組交流、欣賞影片等方式讓學生完成內容的學習。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複述聲音產生的條件;能複述聲音傳播的條件;知道真空不能傳聲。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能記住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經歷體驗聲帶振動的過程。

  合作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透過探究活動,學會認真觀察和合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更加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更加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和溝通。

  四、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五、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六、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七、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教師活動:播放一段音訊素材,有鳥鳴、羊叫、水流、汽車鳴笛、閃電雷鳴、鼓掌聲……讓學生聽並區分是哪種聲音。

  學生活動:認真聆聽音訊中的聲音,並說明聽到的聲音。

  預期成果:學生能區分聲源是哪個物體,回憶起生活中的一些常見聲音,對本節課產生很大的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情景,以興趣引導匯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新課教學

  模組一:探究聲音的產生,知道聲音產生的條件

  【環節1】體驗和觀察振動

  教師活動1:讓學生一手食指輕輕接觸喉嚨處,發出“啊——”的聲音,感受手指的顫動,藉此感受聲帶的振動。再讓學生嘗試不發聲而讓聲帶振動。然後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學生活動1:在教師的引導下體驗聲帶振動與發聲之間的關係。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師活動2:找同學代表,演奏古箏或者吹橫笛,讓大家聆聽並感受樂器的振動。

  學生活動2:認真聆聽,觀察古箏的弦的振動和橫笛笛膜的振動;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觀察的結果。

  預期成果:初步認識聲源,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為猜想提供依據。讓學生在交流分享中學會嚴謹的表達。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藝,一方面增加學習自信,另一方面活躍課堂氣氛,使大家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

  【環節二】合作探究中明白聲音產生的條件

  教師活動:給學生提供儀器:白紙、半盆水、音叉、小錘、尺子、橡皮筋等。要求學生用盡量多的方法使這些材料發出聲音。給學生4min左右時間,完成之後準備展示。同時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發聲的物體與它不發聲時的不同。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使白紙、音叉、水、尺子、橡皮筋等發聲。併為展示交流做準備。思考:聲源發聲與不發聲時的不同特徵。

  評價策略:教師和學生對學生的展示進行合理評價。從操作規範性、解說是否詳細準確等方面評價。

  預期成果:學生知道聲源的概念。透過合作活動了解聲音產生的條件是物理的振動。

  (設計意圖:保證學生充分動手,在合作中學會聲音的產生條件是物體的振動。有效的評價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劑,所以無論生生互評還是教師的評價都給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

  【環節三】透過逆向思維活動理解聲音產生於記錄振動的關係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如果需要記錄聲音,是否可以記錄下振動呢?讓學生自學教材第35頁最下面一段文字。再演示機械音樂盒迴圈播放音樂的過程(或者播放相關影片),並開啟音樂盒後面的振動振子。讓學生看到記錄有規律的聲音的方式其實就是記錄有規律的振動。

  學生活動:逆向思維思考振動與發聲的關係。自主閱讀教材領悟早期木紋唱片記錄聲音的方式。觀察音樂盒的振子與發聲之間的關係。

  預期成果:學生透過自學和教師引導,理解振動與發聲的關係。知道記錄下有規律的振動就會記錄下有規律的聲音。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讓學生深入瞭解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透過創設學生熟悉的情景機械音樂盒,並揭示其中奧秘,會讓學生讚歎物理的有趣有用性。)

  模組二: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環節一】知道氣體、固體、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教師過渡語:聲音由聲源產生,靠什麼傳播到遠方呢?

  教師活動1:演示真空罩內的鬧鐘發聲(或者播放影片)。教師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透過這個實驗(這段影片),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活動1: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說明自己的發現,感受聲音的傳播需要有介質。

  學生活動2:同桌兩人合作,做“桌子傳聲”實驗。做完實驗後交流討論:這個實驗說明聲音傳播需要物體(或物質)。

  教師活動2:得出氣體和固體都能傳聲的結論後,教師轉問:液體能傳聲嗎?你能用什麼例子來說明?

  學生活動3:列舉簡單的事例說明:釣魚時,魚兒怕大聲說話。

  如果學生沒有列舉出相關事例,就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潛水員在水中聽到遠處的動靜;在水中跳舞的運動員,可以聽到岸上的音樂聲。

  預期成果:學生得出規律:一切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明白物理學裡把傳播聲音的物質稱為介質,即: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知道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設計意圖:教師創設必要的情景引導學生認識介質對聲音傳播的重要性。在客觀條件有限的前提下,可以採用影片教學。讓學生領悟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環節二】知道聲音傳播的形式

  教師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第36頁,第三段。播放影片,展示聲波的傳播方式。引導學生依據導學案整理筆記。

  學生活動:完成自主學習和觀看影片,瞭解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並整理筆記。

  評價策略:把優秀的筆記在班級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整理筆記的方法,並給予鼓勵性評價。找1——2名學生代表對展示學生進行評價。

  預期成果:學生了解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

  設計意圖:培養良好的抓重點、會整理、擅長總結的習慣。

  模組三:瞭解聲速、回聲

  教師活動1:講解:對著遠處的山崖喊話,過一會聽到回聲。這說明:聲音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一段時間。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距離與時間的比值,我們叫聲速。教師呈現聲速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出2—3條規律,教師隨時準備評價和補充。

  學生活動1:針對資料分析一分鐘,再交流一分鐘。完成之後交流分享意見和結論。

  評價策略:學生得出規律後教師給予鼓勵性評價。也鼓勵生生互評。

  預期成果:透過討論,學生明白(1)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2)一般來說,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氣體中傳播最慢;(3)聲速與溫度有關。

  教師活動2:出示例題:小明面對山崖喊話,2秒後聽到回聲。小明距離山崖多遠?

  學生活動2:分析題意,正確解答。並總結透過回聲計算距離的方法。

  預期成果:學生明白根據回聲計算距離問題需要總路程除以二。並且,計算中學生記住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交流和自學中學會聲速的知識。教師的及時評價給學生以正確引導。有效的例題講解,對學生規範做題是很好的'示範。)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以相互提問的方式總結本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學得不明白之處。學生有疑惑,就讓其他學生來解答,不完善之處教師點撥。

  沒有疑惑後,學生整理課堂筆記。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善於反思和總結;並養成及時整理學習筆記的習慣。

  (四)課堂反饋:

  1.(A)凡是發聲的物體都在 ,發聲體的 停止了,發聲也就停止了.

  2.(A)15 ℃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 m/s

  3.(A)我們知道月球上沒有空氣,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聽不到對方的講話聲,這是因為 不能傳聲.

  4.(B)一名同學對著一口枯井大喊一聲,經過0.6秒聽到回聲。則這口枯井多深?(環境氣溫15 ℃,要求寫出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透過分層作業佈置,讓學生檢測自己學習狀況。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吃飽、吃好。)

  八、板書設計

  2.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源

  二、聲音的產生:振動

  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三、聲音的傳播:介質

  四、聲速:聲音傳播距離與傳播時間的比值

  回聲

  九、教學流程圖

  十、教學反思

  學習《聲現象》就應該讓各種生動、美妙的聲音充滿課堂。可以讓學生吹拉彈唱,可以讓學生模仿自然界的聲音,還可以擷取自然界的一些典型聲音……讓學生體會到聲現象就在我們身邊——這樣多種方式並存,就為課堂構建了和諧的背景。

  在這堂課的設計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透過體驗聲帶的振動來感知聲音的產生;透過合作探究知道聲音產生於振動、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透過觀看影片和自主學習瞭解聲波等概念;透過小組交流與合作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透過師生構建規範的做題步驟來理解回聲問題。多種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的興趣。這樣的課堂必然是高效的。

  同時,我的評價手段也是多元而有效的。透過師評、生評等方式,透過合作探究式評價以及課堂檢測式評價,讓學生有效的把握自我成長的進度和速度。這樣的課堂充滿了學生成長的氣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