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人版高二《留侯論》教學設計

魯人版高二《留侯論》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謀”的觀點及其獨到新穎之處。

  2、分析文章以“忍”字貫串全篇,層層議論、逐步深化的思路。

  3、體會蘇軾史論汪洋恣肆、雄辯有力的特色。

  課前預習

  1、寫作背景

  張良,字子房,與蕭何、韓信併為漢初三傑,為輔佐高祖劉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為韓人,當秦滅韓之時,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鐵椎狙擊秦始皇,事敗不成,乃匿名逃亡。後楚漢相爭時,子房運籌帷幄,輔佐漢高祖打敗項羽,事成不居功,自請封於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2、內容簡介

  《留侯論》是一篇史論散文。本文根據《史記 留侯世家》所記載張良圯上受書以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留侯一生事蹟很多,可論者不少,作為一篇史論,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有重點、有所側重地選擇材料,蘇軾則是緊緊圍繞題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豐富的材料中,只選取了兩件最能體現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書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輔佐劉邦定天下並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來源,即“得忍”,後者是留侯之“忍”的歷史作用,即“用忍”。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論,是進獻給皇帝以應試求官的。文章透過對張良的評論,向皇帝和考官顯示了其非凡的才華。

  3、預習課文

  (1) 結合課下注釋自讀文字,把重要註釋寫到文字中。

  (2) 給下列括號前的字注音。

  卒( )然臨之 圯( )上老人 刀鋸鼎鑊( )

  賁( )育 倨( )傲鮮( ) 腆( )

  彼其( ) 不稱( )其志氣 肉袒( )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學案中的字音。

  2、誦讀課文,讀準字音和斷句。

  3、理清全文思路。

  (1)總領全文,提出論題“忍”字。

  (2-4)寫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人。

  (5)寫留侯用“忍”。

  (6)析史遷之疑,駁太史公之見。

  二、課堂探究 學習課文1-3段

  (一)梳理基礎知識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 ),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 )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 )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 )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 )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 )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 )見( )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世人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 )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 )刀鋸鼎鑊( )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鋒( )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 )亦已危矣!千金之子( ),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材,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 )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 )傲鮮腆而深折( )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 )大事,故曰:“孺子( )可教也。”

  (二)當堂檢測,翻譯下列重要句子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世界上有堪稱“大勇”的人,當突然面臨意外時不驚慌失措,當無故受到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的抱負很大,而他們的志向又很遠。

  2、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

  觀察老人用以含蓄地表達自己意見的,都是聖人賢士相互間勸誡的道理。

  3、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一個立法嚴厲、苛刻的政權,它銳利的鋒芒不能觸犯,而當它走到末路時就可以乘虛而入了。

  4、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

  所以,老人故意用傲慢無禮的行為重重地刺激他,讓他能有忍耐之心,然後才可以去完成偉大的事業

  (三)課文內容分析

  1、讀課文第一段,說說作者所談論的中心是什麼?採用什麼方法突出這一中心的?

  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現對比,表明豪傑之士的過人之節為能忍

  2、從第二段文字出發,分析圯上老人出現的用意是什麼?

  抓重點句:且其意不在書

  簡說有關張良的傳說,指出第二節為破典引事,從而證明作者的獨闢蹊徑。

  3、讀第三段,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一個人成功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提示:研討重點語句“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之計謀,以僥倖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為深惜者也”

  明確:首先要有傑出的才能,其次要有過人的氣度。突出了作者對“賢而能忍的重視”

  補充引導:張良存在的不足是什麼。 張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 從而得出一個觀點,忍小忿而就大謀。

  《留侯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人:何緒奇

  一、檢查預習

  必有過人之節(節操) 卒然臨之而不驚(突然)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怎麼)

  所以微見(表現)其意者 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互相)

  其平居無罪夷滅者(殺戮) 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只是)

  二、課堂探究 學習課文4-6段

  (一)梳理基礎知識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 )。莊王曰:“其君能下( )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 )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 ),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 ),而項籍之所不能怒( )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 )用其鋒( )。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是婦人女子,不稱( )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二)當堂檢測,翻譯下列重要句子

  1、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如果只有報仇的志向,而沒有屈從忍耐的功夫,那不過是普通人的所謂剛強。

  2、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觀察漢高祖劉邦所以取勝、而項羽所以失敗的原因,就在於能夠忍耐或不能忍耐。

  3、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高祖劉邦能夠忍耐,儲存強大的兵力以等待項羽的衰亡,這是張良教會他的。

  4、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由此看來,劉邦還有剛強而不能忍耐的盛氣,除了張良,又有誰能替他補正呢?

  (三)課文內容分析

  1、結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項羽”,說說論及這些人物對錶現文章中心的作用?

  正襯和反襯,有力地證明了能忍則成大事,不忍則壞大事的道理

  2、太史公的猜測之誤,對錶現張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麼作用

  張良名顯天下,不是因為魁梧奇偉,而在於賢而能忍併成就了大業。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3、蘇軾的《留侯論》並沒有全面論述或評價張良。那麼,這篇文章選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經歷呢?透過這幾件事,蘇軾認為張良能夠最終獲得成功的主觀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⑴尋人刺秦;⑵圯上受書;⑶輔漢建功。在於有“能忍”的過人之節,“忍小忿而就大謀”。

  4、談談文章是怎樣以“忍”字貫串全篇,評述張良一生的?

  明確:⑴第一段,提出論點,認為所謂豪傑之士的過人之節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書,“其意不在書”,而是為了使張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鄭伯和勾踐為例,說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漢相爭為例,證明張良以個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輔佐劉邦建立功業。

  ⑸第五段,以張良的貌不驚人,說明張良外柔內剛正是其“過人之節”。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畢現,可謂“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為中心,貫穿全篇,層層議論,逐步深化。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又是張良的心靈成長的歷程。

  《留侯論》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

  必有過人之節(節操) 卒然臨之而不驚(突然)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怎麼)

  所以微見(表現)其意者 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互相)

  其平居無罪夷滅者(殺戮) 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只是)

  二、課堂探究 學習課文4-6段

  (一)梳理基礎知識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 )。莊王曰:“其君能下( )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 )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 ),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 ),而項籍之所不能怒( )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 )用其鋒( )。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是婦人女子,不稱( )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二)當堂檢測,翻譯下列重要句子

  1、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如果只有報仇的志向,而沒有屈從忍耐的功夫,那不過是普通人的所謂剛強。

  2、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觀察漢高祖劉邦所以取勝、而項羽所以失敗的原因,就在於能夠忍耐或不能忍耐。

  3、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高祖劉邦能夠忍耐,儲存強大的兵力以等待項羽的衰亡,這是張良教會他的。

  4、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由此看來,劉邦還有剛強而不能忍耐的盛氣,除了張良,又有誰能替他補正呢?

  (三)課文內容分析

  1、結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項羽”,說說論及這些人物對錶現文章中心的作用?

  正襯和反襯,有力地證明了能忍則成大事,不忍則壞大事的道理

  2、太史公的猜測之誤,對錶現張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麼作用

  張良名顯天下,不是因為魁梧奇偉,而在於賢而能忍併成就了大業。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3、蘇軾的《留侯論》並沒有全面論述或評價張良。那麼,這篇文章選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經歷呢?透過這幾件事,蘇軾認為張良能夠最終獲得成功的主觀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⑴尋人刺秦;⑵圯上受書;⑶輔漢建功。在於有“能忍”的過人之節,“忍小忿而就大謀”。

  4、談談文章是怎樣以“忍”字貫串全篇,評述張良一生的?

  明確:⑴第一段,提出論點,認為所謂豪傑之士的過人之節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書,“其意不在書”,而是為了使張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鄭伯和勾踐為例,說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漢相爭為例,證明張良以個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輔佐劉邦建立功業。

  ⑸第五段,以張良的貌不驚人,說明張良外柔內剛正是其“過人之節”。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畢現,可謂“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為中心,貫穿全篇,層層議論,逐步深化。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又是張良的心靈成長的歷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