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優秀的教學設計3篇

《次北固山下》優秀的教學設計3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次北固山下》優秀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次北固山下》優秀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律詩特點,讀出韻味。

  2、理解詩歌內容,讀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透過聯想,感悟情境。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讀出情感。

  【教學難點】

  品味意象,透過聯想,感悟情境。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老師檢測預習,請學生們齊讀詩歌。(學生齊讀)

  師:大家沒有讀錯字,節奏把握得還行。

  二、瞭解學習目標。

  幻燈片顯示學習目標:1、瞭解律詩特點,讀出韻味。2、理解詩歌內容,讀出情感。3、品味意象,透過聯想,感悟意境。

  (請一個學生大聲朗讀)

  三、活動一:瞭解律詩,讀出韻味。

  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一個“律”字,請學生們組詞。

  生:律師、法律、嚴於律己……

  師:《爾雅》中說:“律,法也。”律的本義是規定和法度。律詩又稱格律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法度最為嚴謹的一種詩歌體裁。

  幻燈片展示:律詩的章法: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有定字,句有定字:

  師:請同學們齊讀律詩的章法。(學生齊讀)。律詩是“有定句”,大家以句號為單位,數一數律詩是幾句?

  生:八句。

  師:不錯,八句以上的律詩我們稱之為“排律”。“句有定字”,再請一個同學來理解“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生:“五言律詩”就是每一句是五個字的律詩;“七言律詩”是指每一句是七個字的律詩。

  師:“五言律詩”簡稱為“五律”;“七言律詩”簡稱為“七律”;他們八句分為四聯,請大家根據每一聯的名稱的意思,思考一下應該對應哪一聯,連連線。

  幻燈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聯

  第三四句首聯

  第五六句頸聯

  第七八句頷聯(頷:下巴)

  (學生回答:老師提示根據人身體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記憶: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師:現在我說哪一聯,你們快速的讀出詩中的句子。(師生共同完成活動:或齊答、或開火車。)

  (二)、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1、律詩的平仄:

  師:“字有定音,音分平仄。”平仄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中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個字,該平該仄,必須逐字講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這樣分:

  幻燈片展示:平聲:約為今音的一二聲仄聲:約為今音的三四聲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師:平聲聲調漫長,有綿延之感;仄聲短促有力,含頓挫之意。請同學們在讀平聲時,延長聲調,一個平聲緩緩的晃一圈頭;讀一個仄聲時,晃半圈頭。我們用這種“搖頭晃腦法”把握韻律,還可以治療頸椎。(生笑)

  (活動練習:老師搖頭晃腦的範讀首聯,學生各自模仿亦搖頭晃腦的讀,選一兩個讀得好的表演一下)

  師:這樣平仄相間,形成了詩歌均勻而多變的節奏,抑揚頓挫,婉轉和諧,下面我們用“搖頭晃腦法”將這整首詩的平仄讀出來。大家看黑板的板書,為了方便大家區分把握平仄。老師用“─”表示平聲,用“│”表示的仄聲。

  黑板板書展示: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

  (活動練習:學生各自模仿亦搖頭晃腦的讀,老師搖頭晃腦的範讀,然後學生單個、齊讀表演。)

  2、律詩的押韻:

  師:律詩的音韻之美除了平仄婉轉和諧之外,在詩歌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是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這叫押韻。

  幻燈片展示:押韻:全首詩通押一韻,通常壓平聲韻。

  一三五七不論,二四六八分明

  師:現在請同學們在詩歌中找出押了韻的韻腳字是哪些。

  生:應該是:前、懸、年、邊。

  師:看看韻腳字都在哪幾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師:對的,這就是押韻的一個規律即:一三五七不論,二四六八分明。請同學們在讀韻腳字時,聲音適當的延長,這樣能使朗誦吟詠時,產生音韻和諧之感。

  (學生活動:學生先自己體會讀有韻腳字的詩句,然後加上平仄的“搖頭晃腦法”,一起齊讀詩歌。)

  師:這一次的'吟詠韻味十足,比課前的第一次讀得棒多了,但感覺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們進入到今天的第二個活動。

  四、活動二:理解詩意,讀出情感

  1、談初讀感悟:

  師:請同學們結合你的初讀感悟,思考一下這首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生:對家鄉的思念。

  師:很棒,你把詩歌的大致意思讀懂了。

  2、知人論世:

  師:讀詩還講究知人論世,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資料,並結合詩人的情感,思考詩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幻燈片展示:王灣,唐代詩人,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寫這首詩時,詩人經過鎮江到江南一帶去。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詩人的形象:一個漂泊羈旅、思念家鄉的遊子。

  3、深入研讀:

  師:請找出體現詩人漂泊外地、思念家鄉的字句,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交流討論,五分鐘後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題目的意思是作者暫時停泊在北固山下。

  師:是啊,這僅僅是詩人旅途中的一個驛站,不是最後的港灣。

  生:詩人在綠水之上乘著“行舟”,駛向青山之外的“客路”,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羈旅在外,車馬勞頓。

  師:你言簡意賅,很好的詮釋了首聯的含義。

  生:作者思念家鄉,寫了一封“鄉書”,希望“歸雁”能夠幫他帶回洛陽。

  師:“鴻雁傳書”是古詩歌中經常用的典故,同學們要把“歸雁”和“小燕子”這兩個“yàn”字區分開來。

  師:這首詩寫於什麼時候?哪一句詩點明瞭寫作的時令?

  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結合註釋看,這首詩應該是寫於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師:是啊,這個時候一般的人家都是親人團聚,其樂融融。而詩人卻孤身漂泊在外,且時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頓生思鄉之情?

  五、活動三:品味意象,聯想意境。

  1、師:詩歌一般來說是“詩中有畫”,你覺得哪一聯最有畫面感?

  (學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簡單的語言勾勒詩歌的圖畫。)

  2、師:現在請發揮你的想象,描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漲起來了,風吹著船帆鼓鼓的。

  師:是這樣的嗎?同學們,要描述詩歌的情景,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首先,請同學們找出這句詩寫了哪些景物?

  生:潮、兩岸、風、帆

  師:根據詩人的描述,想象一下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回答,老師點撥:兩岸闊是潮平的結果,我們可以感悟到潮水湧漲,江水浩渺。風“正”,“正”應該理解為“和、順”,微風和順;帆“懸”,“懸”是端端直直的高掛著,可見波平浪靜。

  師:那麼看到這樣的景物,詩人的心情會是怎樣?

  生:應該是心胸開闊,心情愉快。

  師:對的,這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3、總結提升:

  師:現在,我們歸納總結,如何品味詩歌意象,描繪情景。

  幻燈片展示:品味詩歌意象,描繪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點——悟情感

  第二步:發揮想象,綴連成文。

  六、學以致用:(課後作業)

  商山早行溫庭筠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發揮你的想象,描繪頷聯的情景。

  七、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透過三個活動,吟詠詩歌的韻味,品味詩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規律,希望同學們能將所學,應用到以後的詩歌學習中去,謝謝大家!

  《次北固山下》優秀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2、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麼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麼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湧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裡”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並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盪,後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麼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執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裡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絡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透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後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裡”“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次北固山下》優秀的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全詩,並能說出作者的寫作順序。

  【過程與方法】:透過品詞析句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對本詩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能夠體會詩中所體現的新舊交替的自然規律。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透過品詞析句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鑑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圖片,請學生思考兩個地區的不同,並請學生用學過或者讀過的詩句表達。學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天淨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兩相兼。”“船上管絃江面淥,滿城飛絮輥輕塵。”等等。教師先用鼓勵性語言肯定學生的表現,同時引題“其實,南方的春天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來的比較早,在北方還是冬天的時候就來了。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唐代北方詩人王灣羈旅江南時,殘臘逢春時所作的詩《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體出示王灣個人資訊如下:

  王灣(約693年-約751年),唐代洛陽詩人。王灣早年往來於吳楚間,為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定如下問題,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釋全文。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蒼翠的青山之外,泛舟於微波盪漾綠水間。湖水上漲,兩岸更顯開闊;風勢正順;白帆高高揚起。黑夜將去,旭日初昇海上;正值殘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該怎麼投遞家書?還是託付北歸的大雁,讓它捎到遠方的洛陽。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定如下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後回答:

  1.本詩創作的地點是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透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地點:客路青山外,舟行綠水前。

  此處既是景物描寫又表明了創作地點,語言自然工麗,境界卻很宏大開闊,為全詩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寫基調。

  2.頷聯也是寫景,那麼首聯的寫景與頷聯有何不同?

  透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首聯的寫景先寫山,再寫水,由山到水,是一種大景觀,奠定了全詩大格局的描寫基調,同時它還是一種動態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靜態美的意象,但“路”、“行”兩字立刻點出了作者所處於羈旅途中,化靜態為動態;而頸聯的寫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種“此身此地”的非常具體的小景觀,依然延續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調,本身漲水和揚帆都是動景,然而作者確實用了“平”和“正”來描寫,使動景卻顯現出靜態美,將春天於無聲無息處滋潤大地的感覺描寫得淋漓盡致。

  3.本詩創作的時間是何時?作者是如何展現的?

  透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本詩的創作時間是歲暮殘臘,破曉之時。作者並沒有直接寫時間,而是將時間蘊藏於寫景之中,“海日生殘夜”表明,是破曉之時,太陽趁著殘留的夜色從江面上升起,此處教師應明確:“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舊年”是指時節依然是殘冬臘月,但萬物已初現春的氣息。

  4.這樣寫有何好處?

  透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從語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繪了水中升起朝陽的情景,用“入”字描寫殘冬已展現的春的氣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進入,本身都是人的行為,此處為擬人的手法。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將景物人格化,賦予實景活潑的氣息,賦予全詩輕快的節奏;從內涵上看,此處展現了黑暗中孕育著光明,殘冬裡蘊藏著暖春。暗示了腐朽之處孕育著新的生機,使全詩除了語言優美和諧外,更蘊含著一層哲學意味。

  5.尾聯描寫了什麼?

  透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尾聯是抒發了思鄉之情。然而此處依然有虛寫的景“歸雁”,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此處要明確:本詩中的時間、地點和抒情都透過寫景的方式展現出來,句句寫景,但景中表明瞭時間地點,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業

  請同學們再想想以前學過哪些將哲思或者抒情蘊藏於寫景中的詩句,任選一首與本詩進行對比,將比較結果寫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名家名作,用自然工麗的語言描寫了江南殘冬逢春時的情景,朗朗上口,可讀性強,在課程中加設更多朗讀的環節有助於加強學生的語感和學生對詩詞的感悟能力,這個部分應該改進。另外,在解釋修辭手法時,應多多舉例,不但要舉本詩中的例子,還可以舉一些學過的詩文中的例子,這樣可以深化學生對修辭使用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有助於學生在寫作中主動使用修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