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範文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彈力選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了一些力學的知識,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種力的學習為過渡到本節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在本章內容中本節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整個章節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內容,可以為整個高中物理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體系,並且本節內容的一些彈力知識,也是高考必考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學知識,同時在生活中也瞭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們欠缺的是將我們實際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實驗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形變的概念,彈性形變和非彈性形變的概念。

  2.知道彈力的概念,產生的條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彈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變的,讓學生掌握彈力產生的原因。

  2.讓學生透過實驗知道實驗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關注及探索。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物理用物理,將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時培養他們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思維能力,邏輯判斷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形變、彈力的概念,彈力產生的條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學難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匯出。

  五、教學方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和結合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取瞭如下的講學方法:

  1.直觀投影法:透過ppt圖片等投影的方式進行直觀教學,充分調動起課堂氣氛和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知識結構形成的過程。

  2.實驗探究法:透過實驗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匯出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和內容,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學的知識和重點,充分顯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我進行分組分類進行討論,學生為主導,總結結論,初步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六、教學學具:橡皮泥、海綿、彈簧、木板、鐵架臺。

  七、教學流程:

  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請同學們回憶這樣兩個問題:

  1.什麼是力?

  學生: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學生:.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使物體發生形變

  關於第一個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將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個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物體形變時會產生什麼奇妙的事情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3-2彈力

  學生活動一

  給你桌面上的彈簧、海綿、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什麼叫形變?

  問題2:撤去力後,觀察有什麼不同?

  問題3: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

  問題4:用手擠壓桌面,它發生形變了嗎?

  老師:什麼叫形變?

  學生:物體形狀發生了改變

  學生:物體體積發生了改變

  透過學生回答,和學生一起總結得到形變的概念

  一、形變

  1、概念: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老師:撤去力後,物體的變化有什麼不同

  學生:彈簧和海綿撤去力後可以恢復原狀,橡皮泥撤去力後不能恢復原狀。

  老師:我們把向彈簧、海綿這樣撤去力後可以恢復原長所發生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把橡皮泥這樣撤去力後不能恢復原長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在形變後撤去作用力時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在形變後撤去作用力時不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

  老師: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為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如果用力過猛,彈簧形變數過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復原形。引出彈性限度。形變小時,能恢復原狀。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後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演示實驗一

  學生活動二

  全體起立,用你的手去擰你同桌的胳膊。同桌兩人互相感受。學生和我做一次實驗。

  我受壓迫——我要反抗——我對壓迫者生產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我受壓迫被形變——我反抗(要恢復原狀)——我對壓迫者產生彈力。(與我接觸的物體)

  透過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彈力的概念。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發生彈性形變。接觸

  演示實驗二

  找一個學生上講臺,讓學生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讓全班學生觀察木板的.形變方向,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的學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並說出來,全班學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學生一起總結彈力的方向。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老師: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變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為施力物體,木板給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變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為施力物體,手指給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學生活動三:

  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從我們的經驗來看,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隨著消失。

  一般來講彈力與形變的定量關係,比較複雜。而彈簧的彈力與彈簧形變數的關係則比較簡單那有什麼關係呢?

  探究彈簧彈力與伸長量的關係?

  器材:

  鐵架臺、彈簧、刻度尺、

  鉤碼(每個50克)

  問題5:採用什麼方法給彈簧施力?

  問題6:彈力的大小如何確定?

  問題7:什麼是彈簧的伸長量?怎麼測量?

  問題8:表格記錄資料,資料怎麼處理?

  今天我們學習了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大小。後面的摩擦力,電場力等力的學習都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發現,彈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要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現象,用理想的思維總結規律。

  八、板書:

  3-2彈力

  一、形變

  1.概念:物體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2.分類:彈性形變

  非彈性形變

  3.微小形變——放大法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接觸 .發生形變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4.大小: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F=k x ——胡克定律

  X=形變數【伸長量,壓縮量】K=勁度係數,單位N/m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1、形變:物體發生形變是力作用的結果,形變方式有形狀和體積的改變,任何物體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發生形變,只不過有些形變程度很小,只有透過儀器及實驗手段才能明顯顯示出來,在力的作用下不發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形變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彈性形變,一種是非彈性形變。

  2、彈力:彈力是接觸力,物體間產生彈力,兩物體必須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兩接觸物體是否發生彈性形變,可用假設法來判斷,若假設接觸的物體間有彈性形變,則有彈力作用,若物體所處的狀態與事實不相符,則假設不成立,無彈力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麼是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②.知道壓力、支援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彈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過程與方法

  ①.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②.透過探究彈力的存在,是學生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秘,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內容及應用。

  2、難點: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授課型別】新授課

  【主要教學方法】講授法

  【觀教具與教學媒體】 黑板、粉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問題1:力的定義是什麼?

  ——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問題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使物體形狀發生改變。

  問題3:能夠舉出一些外力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的例子?

  ——壓縮彈簧、擠壓海綿、用手彎曲直尺、小鳥壓彎枝頭、拉動橡皮筋等。

  二、新課教學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問題4:以上例子中各物體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物體的形狀或體積都發生了改變。

  結論: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上面所舉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體的形變都非常明顯,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變非常微小,無法看清。例如書本放在桌面上,桌面發生的形變;人站在地面上,地面發生的形變。這些形變我們需要透過儀器及實驗手段來判斷。任何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都會發生形變,只不過形變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擠壓海綿,海綿發生形變,鬆手後恢復原狀;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斷裂,無法恢復原狀。

  總結:物體發生形變,在撤去外力後,有些能恢復原狀,如例子中的海綿,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而有些物體由於形變過大,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從而不能恢復到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任何物體的形變如果超過了彈性限度,將不能恢復到原狀。

  演示:①.被彎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筆頭,放手後粉筆頭被彈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紙團,放手後小紙團被彈飛。

  問題5:為什麼粉筆頭、小紙團會被彈起?

  引導學生回答: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會對和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就被彈起。我們把這個力叫做彈力。

  問題6:如果粉筆頭、小紙團與形變的物體不接觸,會受到彈力嗎?

  引導學生回答:不接觸一定不會受到彈力。

  總結:彈力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直接接觸併發生形變。

  (二)幾種彈力

  學習了彈力的定義,我們通過幾種常見的彈力進一步來研究彈力的問題。 問題1:課本放在桌面上,根據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課本和桌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什麼呢?

  ——課本多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課本的支援力。

  問題2:它們是彈力嗎?為什麼?

  ——它們是彈力,因為它們符合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觸並且發生形變。

  教師精講: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由於重力作用而壓迫桌面,使書和桌面同時發生微小的形變。書要恢復原狀,對桌面產生垂直於桌面向下的彈力F1,這就是書對桌面的壓力;桌面要恢復原狀,對書產生垂直於書面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援力。

  學生活動:靜止的放在傾斜木板上的書,書對木板有壓力,木板對書有支援力,知道學生畫出力的示意圖,分析壓力和支援力的方向。

  物體;支援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援面指向被支援的物體。

  引導學生分析靜止時懸繩對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懸掛物由於重力的作用而拉緊懸繩,使重物、懸繩同時發生微小的形變。重物由於發生微小的形變,恢復原狀時對繩產生豎直向下的彈力F1,這是重物對繩的拉力;懸繩由於發生微小的形變,恢復原狀時對重物產生豎直向上的彈力F2,這是懸繩對重物的拉力。

  結論:拉力是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彈力有無的判斷可以採用假設法。

  產生彈力必須要接觸,但接觸的物體之間不一定有彈力。引導學生分析如圖4中靜止的小球與牆壁之間是否有彈力。

  結論:牆壁與小球之間沒有彈力。可以採用假設法,假設牆壁與小球之間存在彈力F,則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會靜止,會向右運動,這與題目中小球靜止相矛盾,所以牆壁對小球沒有彈力。

  這是判定相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有哦彈力的基本方法,說明兩物體接觸但沒有發生形變。

  (三)胡克定律

  結論:壓力、支援力都是彈力。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援面而指向被壓的

  演示:①.直尺彎曲不同的程度彈射粉筆頭,彎曲程度越大,彈射越遠。 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彈射小紙團,拉伸程度越大,彈射越遠。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也隨之消失。這是對彈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彈力與形變的關係,一般來說是比較複雜的,但是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係是比較簡單的。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伸長量或壓縮量滿足關係式:

  F=kx

  即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這個式子是由英國科學家胡克首先發現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彈力,x表示彈簧的型變數(既可以是伸長量,也可以使縮短量),k表示彈簧的勁度係數,其單位是牛/米,符號是N/m。生活中常說有的彈簧“硬”,有的彈簧“軟”,指的就是彈簧的勁度係數不同,彈簧的勁度係數和彈簧的粗細、材料、長度、直徑、繞法等有關,它反映了彈簧的特性。每根彈簧都有其特定的勁度係數。

  【佈置作業】 課本56頁問題與練習2、3、4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