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下冊《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範文

八年級數學下冊《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範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數學下冊《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勾股定理是平面幾何有關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從邊的角度進一步刻畫了直角三角形的特點。學習勾股定理極其逆定理是進一步認識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後續有關幾何度量運算和代數學習的必然基礎。《數學課程標準》對勾股定理教學內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圖形性質和運動等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在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3、經歷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並能運用它們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節《勾股定理的應用》是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上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節、具體內容是運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需要經歷幾何圖形的抽象過程,需要藉助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這些都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應用意識;有些探究活動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交流,有助於發展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能正確運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學會選擇適當的'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體會數學建模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應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是重點。

  把實際問題化歸成數學模型是難點。

  二、教學設想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運用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的理念,我想盡量給學生創設豐富的實際問題情境,使教學活動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讓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一題多變的形式拓寬學生視野,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滲透化歸的思想以及分類討論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

  在教學設計中,儘量考慮到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注意知識由易到難的層次性,在課堂上,要照顧到接受較慢的學生。使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收穫和發展。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七個環節、第一環節:情境引入;第二環節:合作探究;第三環節:變式訓練;第四環節:議一議;第五環節:做一做;第六環節:交流小結;第七環節:佈置作業、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情景1:複習提問:勾股定理的語言表述以及幾何語言表達?

  設計意圖:溫習舊知識,規範語言及數學表達,體現數學的嚴謹性和規範性。

  情景2:腦筋急轉彎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是3和4,第三邊是多少?

  設計意圖:既靈活考察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還能考察學生三角形三邊關係。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圓柱體表面路程最短問題)

  情景3:課本引例(螞蟻怎樣走最近)

  設計意圖:從有趣的生活場景引入,學生探究熱情高漲,透過實際動手操作,結合問題逆向思考,或是回想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透過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從而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在活動中體驗數學建模,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第三環節:變式訓練(由圓柱體表面路程最短問題逐步變為長方體表面的距離最短問題)

  設計意圖:將問題的條件稍做改變,讓學生嘗試獨立解決,拓展學生視野,又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再將圓柱問題變為正方體長方體問題,學生有了之前的經驗,自然而然的將立體轉化為平面,利用勾股定理解決,此處長方體問題中學生會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類討論思想。

  第四環節:議一議

  內容:李叔叔想要檢測雕塑底座正面的AD邊和BC邊是否分別垂直於底邊AB,但他隨身只帶了捲尺。

  (1)你能替他想辦法完成任務嗎?

  (2)李叔叔量得AD長是30釐米,AB長是40釐米,BD長是50釐米,AD邊垂直於AB邊嗎?為什麼?

  (3)小明隨身只有一個長度為20釐米的刻度尺,他能有辦法檢驗AD邊是否垂直於AB邊嗎?BC邊與AB邊呢?

  設計意圖:

  運用勾股定理逆定理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正確合理選擇數學模型,感受由數到形的轉化,利用允許的工具靈活處理問題。

  第五環節:方程與勾股定理

  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記載了一道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意思是:有一個水池,水面是一個邊長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蘆葦,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這根蘆葦垂直拉向岸邊,它的頂端恰好到達岸邊的水面,請問這個水池的深度和這根蘆葦的長度各是多少尺?意圖:學生可以進一步瞭解勾股定理的悠久歷史和廣泛應用,瞭解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學會運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第六環節:交流小結內容:師生相互交流總結:

  1、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是建立數學模型求解、

  2、在尋求最短路徑時,往往把空間問題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條邊和另外兩條邊的關係,藉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兩條邊。

  意圖:鼓勵學生結合本節課的學習談自己的收穫和感想,體會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廣泛應用及它們的悠久歷史。

  第七環作業設計:

  第一道題難度較小,大部分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第二道題有較大難度,可以交流討論完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