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通用11篇)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依據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

  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四章:細菌和真菌

  第三節:真菌

  二、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章第三節《真菌》。本章教材按照宏觀——微觀——宏觀的順序,第一節《細菌和真菌的分佈》讓學生感知細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們的分佈和生存條件;第二節《細菌》認識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透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真菌分佈十分廣泛,並透過細菌的學習瞭解微生物一些特點。但對真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繁殖卻不清楚,透過本節學習學生可以在心中明確真菌的主要特徵,併為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和《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打下基礎。

  三、學情分析

  1.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課外知識較豐富,所以本節教學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慾望,在師生互助,生生互動中不斷的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2.學生的能力水平

  初二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多數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很感興趣,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不滿足教師對教材知識的簡單重複,所以我設計由學生調查常見的真菌有哪些。學生思維偏重於直觀形象思維,對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所以在分析觀察酵母菌、青黴和蘑菇後,共同總結真菌的結構特徵。

  3.學生的情感水平

  學生對真菌的認識具有片面性,透過學習,幫助學生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培養愛護環境的情感和熱愛科學的態度。

  四、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教學中依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把學習的鑰匙交個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首先結合真菌是不是植物話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自己親身體驗和調查去交流感悟真菌的多樣性。真菌的共同特徵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部分,我創設多種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分析,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學習,獲取真菌是真核生物的知識,同時也提高了能力。利用圖片和實物觀察,介紹蘑菇的組成,為後續指導學生製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於製作孢子印這部分內容,學生較感興趣,透過展示和交流,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五、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1.舉例說出各種常見真菌。

  2.知道酵母菌、青黴、蘑菇的形態結構特點。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透過觀察酵母菌、黴菌和新鮮蘑菇,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動手和科學探究能力。

  2.透過製作孢子印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團結與互助精神。

  2.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

  3.激發學生生態學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六、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真菌的結構特點和孢子生殖方式。

  突出重點:

  1、圍繞觀察酵母菌、青黴和蘑菇的實驗組織教學,讓學生明確觀察目的、順序,使用合適的實驗器材,觀察酵母菌、青黴和蘑菇。

  2、用發黴的桔子和蘑菇的孢子印做演示實驗,理解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學難點: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青黴,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突破難點:

  1、課前複習顯微鏡的使用,細菌的特點。

  2、充分利用實物、圖片,比較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七、教學方法

  教法:示例法、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

  學法:透過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透過觀察實驗進行探究學習、透過調查活動和探究實驗進行合作學習。

  八、教學準備

  教師:

  1.課前讓學生分組選擇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查閱資料和調查。

  2、準備酵母菌培養液、青黴、蘑菇、放大鏡、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吸管、鑷子、解剖針、解剖刀、吸水紙、碘液。

  3、製作孢子印。

  4.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

  1、小組成員分工協作,透過查閱資料,儘可能多地瞭解真菌,製作PPT和調查報告。

  2.準備發黴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膠袋中,透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

  九、教學策略

  本節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儘量鋪設路子讓學生去表達他們所瞭解到的真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構建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科學觀的積極性。

  1、在課前佈置調查活動內容,開展調查活動。課上小組的代表上來彙報調查結果以及小組自評,形成良好的科學氛圍。透過交流認識到真菌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透過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結合酵母菌的電鏡照片,瞭解酵母菌的結構特點和出芽生殖;利用顯微鏡觀察青黴,結合電鏡圖片瞭解黴菌的結構特點;透過觀察蘑菇,瞭解蘑菇的結構特點。然後歸納總結真菌形態結構的共同特徵和營養方式。

  3.準備發黴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膠袋中,透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展示蘑菇製作好的孢子印,瞭解蘑菇的孢子生殖。

  4.最後列表比較細菌和真菌的異同點,讓學生對真菌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十、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展示青黴和蘑菇。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食用蘑菇、木耳、香菇等營養價值很高的真菌;但我們也經常為桔子長毛、饅頭長毛、衣物發黴而苦惱,對於這些令我們既愛又恨的真菌,你最想了解哪些問題?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上,辨認真菌。由學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創設情景,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匯入新課。營造開放的教學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課前讓學生分組,自己選擇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查閱資料,寫出調查報告。學生分組展示自己調查報告。

  《常見的真菌》、《怎樣區別毒蘑菇》、《食用真菌的營養》等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

  二)、真菌的結構梳理問題,從認識真菌結構方面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小組合作,結合“觀察指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表達、合作能力。

  1、觀察酵母菌組織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區分細胞壁、細胞質和細胞核。製作酵母菌臨時裝片,觀察觀察酵母菌,染色後,觀察酵母菌的結構和出芽生殖。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認識酵母菌的結構。

  2、觀察青黴組織學生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培養皿中培養好的青黴,再用顯微鏡觀察青黴的菌絲和孢子,注意它的形態與顏色。觀察培養皿中培養好的青黴。自學課本77頁青黴結構圖。每組派代表介紹各組的觀察結果。培養實驗觀察和表達能力,認識菌絲和植物器官的不同。

  3、觀察蘑菇組織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準備的蘑菇,注意它的形態結構。用手撕蘑菇,觀察它的斷面。自學課本77頁蘑菇結構圖。用放大鏡觀察蘑菇的子實體(菌蓋、菌褶和菌柄),蘑菇是由菌絲構成的。培養實驗觀察能力,理解蘑菇是由菌絲構成的。

  三)、真菌的營養方式教師: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更容易採到蘑菇?為什麼夏天,受潮的糧食、衣服和皮鞋常常發黴長毛;而乾燥的糧食、衣服和皮鞋就不長毛?

  教師:你們能不能從真菌的生活習性上推測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屬於哪一種?學生:真菌適於生活在溫暖、潮溼,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學生:酵母菌、青黴和蘑菇都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為生,真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適時引導,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引發思考,由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來解決問題。

  四)、真菌的繁殖準備發黴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膠袋中,透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透過多媒體展示,觀察孢子的釋放過程。

  觀察思考,知道真菌是靠孢子來繁殖自己的,說出孢子適於繁殖的種種好處。觀察思考,真菌是怎樣繁殖後代的呢?是否和細菌一樣是分裂生殖呢?

  青黴生有大量的孢子,孢子很輕,能隨風飄散到各處,它們遇到合適的環境,就能發育成新個體。所以,我認為真菌是靠孢子來繁殖後代的。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並將知識迴歸生活。

  五)、製作孢子印展示孢子印,引導學生探究製作孢子印的實驗過程:

  1、選取新鮮的蘑菇作為實驗材料。用解剖刀將菌蓋從菌柄上取下來。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紙上,扣上玻璃杯。

  3、第二天,拿開玻璃杯和菌蓋,就可以看到白紙上留下與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狀孢子印。

  學生觀察並討論:

  1、選取什麼材料?

  2、如何能防止孢子被風吹散?

  3、如何根據蘑菇孢子印的特點,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數量、形態和作用?鼓勵學生提問,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技巧,動手能力得到了鍛鍊。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真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學生總結真菌的共同特徵:

  1、真菌有多細胞的,也有單細胞的。

  2、細胞中沒有葉綠體,營養方式是異養。

  3、具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細胞壁。

  4、靠孢子繁殖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課堂練習:

  1、蘑菇有根、莖、葉嗎?蘑菇的生長需要光嗎?為什麼蘑菇不是植物?

  2、瞭解細菌的繁殖特點,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3、你還有哪些想知道的問題?學生分組討論,解釋現象,激發學生探討生物奧秘的熱情,產生共鳴。

  學以致用,情感昇華。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酵母菌、黴菌、蘑菇

  二)、真菌的主要特徵

  1、單細胞或者多細胞(菌絲)

  2、有細胞核——真核生物

  3、營養方式——異養(多腐生)

  4、繁殖方式——孢子繁殖

  三)、製作孢子印

  教學後記:

  1、新教材要求開發和運用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的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使我們的教學活起來,組織學生進行調查活動、收集資料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徑,課前我已經佈置了學生分小組調查,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寫出調查報告,然後小組課上彙報調查報告。

  2、在整個教學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學,努力創造一個和諧、民主、並充滿激情的課堂氛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夥伴。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聽與接受,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透過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透過觀察實驗進行探究學習,透過調查活動和探究實驗進行合作學習。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究、發現、體驗與感悟,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圍繞觀察酵母菌、青黴、蘑菇的實驗組織教學活動,並結合科技發展和社會的熱點問題,拓展了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加上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讓初中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學習,從而很好的完成了本節的教學目標。

  4、學生對顯微鏡掌握不熟練,導致課堂推進有些障礙,課堂預設內容沒有來得及充分展開,如能在問題預設方面再做些改進,課堂效果會更好。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 篇2

  一、設計思路

  真菌這部分內容是初中生命科學基礎教學內容,教師以教材為載體,透過教學活動的設計,努力使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生命科學探究能力,尤其是提高理性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用教材內容穿針引線,通過幾則恰當的教學活動:輔以實驗、多媒體圖片影片、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獲取感性認識,解惑釋疑,突破知識的難點,提高對微觀生物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其形態、結構和功能的描述、歸納、表述能力,學會在觀察中發現問題,並進行深入的思考,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與思考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念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思維訓練中主要運用聚合抽象訓練法和生疑提問訓練法,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同時,將學習內容與生活聯絡,使學生儘可能多的參與到生活、知識和應用中,體會生物科學知識的價值。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教學設計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第二冊《生命科學》第五章《生物的類群》第3節的第二課時的內容。在《上海市中學生命科學課程標準》中對該節內容的學習要求為B級水平(其中黴菌的培養和觀察實驗為A級水平)。教材主要介紹了真菌中的三類:酵母菌、黴菌和大型真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與繁殖方式,本節教材的特點是文字多,文字部分偏重於概念和原理,生命科學術語較多。這給學生的學習與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對教材的授課內容重新進行了整合,在此之前進行了細菌的教學。在本節課中關於腐生做了弱化處理,腐生會在後面的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中做詳細的比較討論學習。

  2、學情分析

  在前一課時,學生已經學習了細菌,對微生物類群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在植物與動物類群的學習中,學生已進行了生物的營養方式的學習,這為本節的教學打下了基礎。同時學生在生活中,對於真菌中的部分種類都有過接觸與瞭解,藉此,師生對話可以順利展開。八年級的學生已在《科學》學習中已具備初步科學探究素養,如實驗現象的觀察與描述,比較與歸納等,預設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這些能力得以再進一步提高與發展。學生對於部分微觀世界的真菌的生殖方式、形態結構沒有過直觀體驗,這成為了本節課的難點,因此教師著力透過教學中與生活相聯絡,以抽絲剝繭地引發疑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實驗圖片實驗等觀察,思考,討論等解決問題,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以實驗、圖片、影片等為載體,透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工具,使用恰當方法仔細觀察微觀生物,在觀察中發現問題,並進入深入思考。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與思考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念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真菌中的某些生物或多或少存在著感性認識,因此教學中首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透過學生描述生活中對於真菌的認識,切入課題。然後以實驗等活進行,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本地探究式教學,透過觀察與思考,依次瞭解真菌中主要三個類群的生物的細胞結構、營養方式、繁殖等方面的特徵,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自主歸納真菌的主要特徵;並引導學生互動,用科學、明確、簡潔的語言,完善對真菌的描述及歸納總結的語句;藉此活動過程同時,也在瞭解真菌特徵的基礎上,使學生能體驗真菌的多樣性,並能對真菌與人類、自然界的關係進行思考。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酵母菌、青黴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生殖方式。

  2、知道真菌的主要特徵。

  過程與方法:

  1、在青黴、麴黴的觀察活動,學會觀察微觀生物的方法、運用科學語言描述其形態結構。

  2、從觀察中發現問題,比較不同菌類的異同,歸納真菌的主要特徵。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與發酵有關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真菌種類、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營養方式的多樣性。

  2、從真菌的多樣性,感悟比較全面看待微生物與人類、自然界的關係。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實驗觀察青黴、酵母菌的形態特徵和生殖方式。

  2、真菌的主要特徵。

  難點:

  1、用觀察微觀生物的方法認識它們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生殖方式,運用科學語言描述其形態結構。

  2、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比較不同菌類的異同,歸納真菌的主要特徵。

  六、教學準備:

  課件、發黴的橘子和麵包、放大鏡、課前製作的蘑菇孢子印。

  七、作業設計

  1、根據真菌的特徵,嘗試推斷他們與人類的關係?(下一課時進行分析)

  (評價:

  優:能初步根據學到的知識進行推斷,並提供理由,同時指出一節課

  所學內容的侷限性。

  良好:能初步根據學到的知識進行推斷,並提供理由。

  需努力:簡單說出部分關係/無證據支援/無法作答

  2、是否能僅根據本節課內容進行全面的判斷?(在上一題的基礎上展開)

  (評價:

  優:能根據教師提示再思考,並能主動收集更多證據說明

  良好:能根據教師提示再思考

  需努力:無法作答)

  八、教學反思

  從已經實踐效果看,設定的教學目標適合絕大部分學生,採用的教學方式適合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選用的影片、圖片、閱讀等材料適當,能達到了預期的教學設想。

  1、在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三維教學目標,目標比較具體、適切,針對性較強,具有操作性和可測性。

  2、注重學生親身體驗,透過動手培養黴菌,學會簡單的微生物培養方法的同時真切體驗到真菌無處不在。在後續的課堂觀察實驗中,更多地培養了學生在實驗中認真觀察,科學描述,比較歸納等科學素養。

  3、在教學中,教師避免了透過簡單的講授讓學生獲得新知,而是結合教材載體,層層設疑,引起一系列師生、生生互動對話。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與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歸納出真菌的特徵,並以此為基礎思考真菌與人類的關係。有效思考帶來了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4、在教學過程中圖片、影片等學習載體針對性強,均有較高的有效性,不可替代性。

  5、在學生課堂觀察黴菌的實驗中,教師提醒學生不要把鼻子等湊近黴菌時,若學生提出:為什麼不能湊太近時,教師需把握好這一良好的教學契機,可以提醒學生推測可能的不利原因。

  對教學中生成性問題的思考:產生問題應該值得教師關注,首先肯定學生的思考,一般更多地引導學生從尋求答案的途徑去發揮學生在課堂後的討論、探索,呵護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和學科興趣。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 篇3

  學科

  生物

  年級

  八年級

  課型

  1.新授課

  1、學生談經驗

  2、學生在黑板上畫蘑菇,體會子實體的結構,做鋪墊。

  3、啟發學生注意鑑別毒蘑菇

  4、啟發學生畫蘑菇。

  課題

  第三節真菌

  2、黴菌

  1學生觀察、思考

  2在組內組間交流

  3彙報觀察討論的結果

  1、啟發學生完成觀察與思考

  2、教師巡視,參與討論

  3、老師點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能說出常見的真菌種類;

  2、說出青黴和麴黴在形態、結構和顏色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說出真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4、能描繪出真菌的特徵

  能力目標

  1、學會用放大鏡觀察的能力;

  2、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3、動手動腦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會防黴,健康生活;

  2、學會正確利用真菌,快樂生活。

  3、酵母菌

  學生回憶單細胞真菌──酵母菌

  啟發學生回憶酵母菌的有關內容

  二、真菌的繁殖

  1、學生注意聽,回顧相關內容

  2、學生觀察瞭解孢子的位子,結構

  3、學生出示孢子印

  4、學生體會孢子繁殖

  5、學生探究孢子發育成新個體的環境條件

  1、由形態結構中的孢子切入

  2、啟發學生觀察圖

  3、啟發學生製作(出示)孢子印

  4、啟發學生參與模型製作

  5、啟發學生思考:孢子如何發育成新個體

  重點、難點

  重點:

  1、認識日常生活中覺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

  2、觀察能力的訓練。

  難點: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設計

  三、小結

  1、學生總結真菌的特徵

  2、運用:

  (1)防黴變,

  (2)試養殖

  1、啟發學生利用板書,小結出真菌的特徵,教師點撥

  2、啟發學生學以致用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2、觀察並認識常見的真菌;

  3、描述真菌的營養方式和繁殖形式;

  4、瞭解食用菌養殖的一般過程。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真菌的主要特徵、真菌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2、難點:真菌的主要特徵、真菌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課前準備

  1、有關真菌的圖片和影片資料

  2、用麵包、柑橘培養的真菌

  3、常見的食用菌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匯入:生長中的真菌錄影

  觀看錄影

  提供錄影資料,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認識真菌的細胞結構特徵

  觀察青黴或麴黴的菌絲,嘗試分辨兩種菌絲;觀察酵母菌的圖片,總結真菌細胞結構的共同特徵

  提供資料,指導學生觀察、比較

  認識真菌的營養方式

  觀察發黴的食物,解釋黴菌的營養方式

  提供實物資料,指導學生觀察

  認識真菌的繁殖方式

  觀察圖片,解釋黴菌的營繁殖方式

  提供圖片資料,指導學生觀察

  認識常見的食用菌,鞏固對真菌主要特徵的理解

  辨別各種常見的食用菌,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徵和繁殖方式

  提供圖片和實物資料,知道學生觀察和分析

  孢子印的製作和食用菌的栽培

  操作

  提供資料,指導學生操作

  教學過程設計

  匯入: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在生物界裡,還有一種菌類,它的樣子和細菌有很大差別,這就是真菌。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經常被我們忽視的生物吧:(放錄影)

  學生:觀看錄影。

  主要教學過程:

  教師:從錄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構成真菌的軀體的主要是什麼結構?

  學生:菌絲。

  教師:真菌的菌絲長得都一樣嗎?(指導學生觀察根黴和青黴)

  學生:不一樣,有的透明,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黑色的。

  教師:雖然菌絲的結構不一樣,構成菌絲的細胞結構卻是一樣的,讓我們比較一下構成黴菌菌絲的細胞和細菌的細胞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細胞核。

  教師:對,真菌的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但沒有葉綠體。另外,黴菌還是多細胞的生物,而細菌的每個細胞都是單獨的生命體。不過,也有單細胞的真菌,例如酵母菌。(示圖片)它雖然是單細胞生命,但是它的細胞結構也是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的,而不具有葉綠體,所以也是真菌。

  教師:摸一摸真菌菌絲扎進麵包

  (柑橘)的地方,和沒長黴的地方比較,有什麼感覺?

  學生:很軟。

  教師:這是為什麼?錄影裡是怎麼說的?

  學生:菌絲分泌的物質將麵包(柑橘)分解了。

  教師:可見,真菌也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教師:為什麼菌絲的顏色不同呢?我們放大看一下(展示圖片)。

  學生:是菌絲頂端一個個小圓球的顏色不同。

  教師:這些小圓球也是一個個細胞,不過它們和構成菌絲的細胞不同,這些細胞可以隨空氣散放到各處,一旦遇到適宜的條件,每個細胞都可以發育成一個新的黴菌個體。這些細胞就叫孢子。總結黴菌的繁殖方式。

  學生:孢子繁殖。

  教師:除了酵母菌和黴菌以外,你還知道其他的真菌嗎?

  學生:蘑菇。

  教師:讓我們認識一下各種好吃的蘑菇(展示實物和圖片)

  學生:積極發言,分辨香菇、口蘑、木耳等;

  教師:為什麼說蘑菇是真菌?你能從這張圖片中尋找出支援蘑菇屬於真菌的證據嗎?(出示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並回答)多細胞的,也是由菌絲構成的,也有孢子,也有細胞壁、細胞核等。

  教師:(播放蘑菇孢子散放的錄影)不同種類蘑菇的孢子形狀和排列方式是不一樣的,可以透過孢子印來觀察(指導學生製作孢子印)

  教師:蘑菇也是由孢子繁殖的,我們收集蘑菇的孢子,不也就能繁殖蘑菇了嗎?確實可以。但是等待孢子萌發實在太慢了,我們有更節省時間的方法(指導學生操作或提供資料讓感興趣的學生課後操作)

  學生:選擇製作孢子印或食用菌栽培。

  教學反思

  我認為這節課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課程開始時播放的一段錄影。對於真菌的結構,學生們最不容易理解的就是“菌絲”的概念。由於菌絲和我們熟悉的動植物的器官、組織相差很遠,在缺乏感性認識的情況下,就很難產生深刻的理解。另一位老師為我提供的這段錄影,非常生動形象,極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點。讓我感嘆:如果能有適宜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收穫會更多,教師講起課也更省時省力。

  收集課程資源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這段錄影的獲得是一個很偶然的機緣,但也是由於我每時每刻都注意收集才能將它很好地儲存下來。曾經聽到一個故事:“有人向一位剛上完一節出色的公開課的特級教師提問:‘您準備這節課用了多少時間?’這位教師回答:‘要說時間短,我準備了十五分鐘,要說時間長,我準備了一輩子。’”我覺得每一位有志於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老師都應當如此。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黴菌和蘑菇的營養方式,透過青黴、麴黴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等認識真菌的主要特徵。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標:

  1、透過觀察青黴、麴黴及新鮮蘑菇的形態,提高觀察能力。

  2、透過製作孢子印,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3、透過模擬實驗,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正確認識作為分解者的真菌,理解真菌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學生樹立生態學的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認識真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學難點

  1、怎樣識別青黴和麴黴。

  2、真菌的繁殖方式。

  3、如何製作孢子印。

  教學方法

  觀察法、模擬實驗法、實驗法、合作交流、資源共享法。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

  (1)提前組織部分學生親手培養蘑菇和黴菌。

  (2)課件

  (3)學生分組實驗用的剪刀、燒杯、放大鏡。

  2、學生準備:

  (1)部分同學培養蘑菇和黴菌。

  (2)各種顏色的紙片。

  (3)查詢一些有關真菌的資料。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師:首先請同學們一起來欣賞這幾幅圖片。在和諧、優美的自然中,有各種型別的生物分別做著自己的貢獻,它們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共同維繫著大自然的平衡。它們分別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有一類是什麼呢?

  學生:還有一類是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教師:前面我們剛剛學習了細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真菌。

  2、提出問題

  展示課題:第三節真菌

  教師:對於真菌,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內容?

  有部分同學親手培養了一些真菌,還收集了一些資料,今天我們一起來資源共享!

  3、創設情境,展開新課

  展示自己培養的蘑菇和黴菌。

  教師:蘑菇用我們的肉眼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屬於一類大型真菌;桌面上的黴菌就不同了,它們比較微小,屬於一類較小的真菌。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還有很多,你認識它們嗎?它們與人類的關係如何?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

  1、展示各種各樣的真菌圖片

  觀看、認識、討論交流

  教師:其中,很多蘑菇的營養價值很高,例如我們可以食用的有?有的藥用價值很高,例如?是否所有的真菌都是有益的?由此,你還能聯想到生活中還有哪些真菌?

  2、根據學生的回答可以透過連結展示圖片

  收集資料突出的同學上臺展示一些野生蘑菇的圖片,資源共享分析蘑菇的生活環境

  剛才我們研究的都

  是日常生活中稱為蘑菇的一些大型真菌,對於微小的黴菌,我們如何識別它們呢?

  3、青黴、麴黴的異同點

  觀察,比較青黴、麴黴顏色上的不同。

  放大觀察,比較青黴、麴黴形態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透過不同點,我們可以區分青黴和麴黴;而它們的相同點反映了所有多細胞真菌的主要特徵:大多數真菌是多細胞的,菌體由菌絲組成,生有許多孢子。

  它們的細胞結構怎樣?

  連結真菌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比較圖。

  學生:觀察比較細胞結構有什麼不同?判斷真菌的營養方式如何?

  教師:真菌細胞不斷地從周圍吸取有機物,形成許多菌絲,當長到一定的時期,就會在菌絲頂端產生許多孢子。孢子有什麼作用?

  二、真菌的生殖

  模擬自然:探究真菌的生殖方式

  一起來活動:模擬自然界的風吹和震動,把裝有黴菌的塑膠袋放在手裡,拍打幾下,傳給下一個同學,依次傳給小組內的多個同學,然後觀察塑膠袋的內壁上有什麼變化?

  學生觀察發現:塑膠袋內瀰漫著許多孢子,有許多粘附在塑膠袋的內壁上。

  孢子多而輕,容易被風吹散,在自然界,空氣中到處瀰漫著真菌的孢子,一旦遇到合適的環境,就會萌發長出各種各樣的真菌。例如,黴菌的孢子萌發長處黴菌,蘑菇的孢子萌發就會長處蘑菇。你想知道蘑菇的孢子生長在什麼地方嗎?觀察孢子印的顏色和形態,瞭解不同的蘑菇孢子的顏色排列形態不同。

  當我們把這些孢子收集起來,散到一定的培養基上,就會栽培出蘑菇來。想知道蘑菇孢子的萌發過程嗎?請我班培養蘑菇的小專家介紹蘑菇的成長日記。

  [回顧與整理]

  1、各種各樣的真菌

  2、真菌的生殖

  [練習與應用]1、2

  [探索與實踐]

  1、想進一步瞭解蘑菇的營養與美食嗎?據真菌的營養保健作用設計美食方法。

  2、你想自己栽培蘑菇嗎?請與栽培過蘑菇的同學交流。

  編寫思路: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在前面的教學中,同學們已經知道,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可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類,但是由於生產者和消費者比較直觀,學習起來比較容易,而分解者一般都是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用肉眼比較難看清,所以比較抽象,也比較難學。新教材提倡宏觀與微觀結合起來學習,本節課是這一指導思想的集中體現。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黴菌和蘑菇的營養方式。

  能力目標:

  1、運用製作及觀察青黴、麴黴臨時裝片的技能。

  2、運用製作孢子印的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參觀當地的食用菌養殖場,體驗食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

  2、透過真菌和人類關係的認識,體驗從正反兩方面辯證地看問題。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3、觀察能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

  1、運用製作及觀察青黴、麴黴臨時裝片的技能的培養

  2、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圖示法、實驗法

  四、教學準備

  用橘皮、饅頭、麵包片培養青黴和麴黴,新鮮的蘑菇,幾種食用或藥用真菌,製作有關青黴、麴黴、蘑菇和酵母菌的結構CAI課件,製作孢子印,製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器材,製作孢子印的實驗器材,一袋酵母,一個發酵的蘋果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由學生熟悉常見的真菌,展開話題,使學生進入“菌”的探究學習)

  師出示各種大型真菌: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東西,大家看你認識這都是什麼嗎?

  生托起盤子介紹自己認識的各種真菌

  師:你最熟悉的其中的什麼?

  生:蘑菇。

  師:你吃過或者聽說過哪種蘑菇?

  生介紹自己吃過的蘑菇

  (二)新授:

  1、探究蘑菇

  (課間由班長帶領學生在校園採蘑菇,上課交流收穫。由此探究出蘑菇的生活環境和營養方式,產生新的疑問:蘑菇是怎麼繁殖的?透過製作孢子印,對孢子的看、摸、拍、等探究,認識蘑菇的繁殖方式。透過參觀蘑菇大棚的影片,使學生了解蘑菇的養殖過程和方法。透過蘑菇的營養價值的介紹,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區分食用蘑菇和毒蘑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師:那麼你採過蘑菇嗎?

  課前我佈置了班長帶領一些同學到校園裡採蘑菇,收穫如何呢?

  班長:沒采到

  師:你們到哪兒去採的?

  班長:草叢裡

  師:為什麼到那裡去採?

  班長:以前下雨後,同學在那裡見過蘑菇

  師:請見過蘑菇的同學說說那裡的環境?

  生:陰暗、潮溼、落葉比較多

  師:為什麼現在那裡沒有蘑菇了呢?大家能幫忙分析一下嗎?

  生:這幾天比較乾燥

  生:氣溫太低

  師:分析得很好,現在大家能總結一下蘑菇的生活環境嗎?

  生:溫暖、陰暗、潮溼、有機物比較豐富的地方

  師:同學們根據蘑菇的生活環境,你能不能推測出蘑菇的營養方式?

  生:它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應該屬於異養

  師:我們吃的蘑菇大多是種植的還是野生的?

  生:種植的

  師:那種蘑菇是種種子嗎?

  生:種孢子

  師:孢子是什麼樣的呢?你見過嗎?

  生:沒見過,太小了

  師:我們可以透過製作蘑菇的孢子印來認識它們,這是老師製作的孢子印(出示孢子印),想做一個嗎?你面前就有蘑菇、剪刀、培養皿裡有紙,我們可以邊學邊做。

  螢幕顯示蘑菇的結構圖

  師:我們看到的蘑菇是蘑菇的地上部分,叫子實體,由菌蓋和菌柄構成,菌蓋的背面是菌褶,裡面有大量孢子。我們用剪刀將菌柄剪去,將菌蓋扣到培養皿裡的白紙上,再扣上燒杯,就可以了。

  師:做好了就別再動了,下課後帶走,明天你就可以看到美麗的孢子印了。

  你為什麼要用扣上燒杯?

  生:孢子太小,別讓風吹走

  師:你面前有老師提前製作好的孢子印,拿起來,能看到什麼?

  生:有一圈白粉一樣的東西

  師:這裡面就有大量的孢子。一個蘑菇能產生這麼多孢子,那麼蘑菇是單細胞的還是多細胞的?

  生:多細胞的

  師:你摸一摸孢子什麼感覺?

  生交流

  師:拍一拍,孢子不見了,咱們剛才幫蘑菇傳播後代了,現在教室裡就有了大量的蘑菇孢子,過幾天,你們就可以在教室裡採蘑菇了。

  生:不可能

  師:為什麼?

  生:蘑菇是長在溫暖潮溼、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教室沒有它們生存的環境。

  師:哦,教室裡採不到蘑菇了,那麼我們想收穫蘑菇,還是去一下蘑菇大棚吧。

  螢幕顯示學生興趣小組參觀蘑菇大棚的影片,介紹蘑菇的養殖方法。

  師:現在知道蘑菇是怎麼種植的了嗎?

  老師從蘑菇大棚帶來了幾個蘑菇棒,裡面已經有大量的菌絲,送給沒有采到蘑菇的小組,請他們細心培育。

  師:蘑菇,被稱為21世紀的健康食品,富含維生素和氨基酸,同學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應該多吃點。,有利於大家的生長髮育。

  毒蘑菇

  過渡: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呢?

  生:毒蘑菇不能食用

  師點選圖片:這是一些毒蘑菇。專家建議,不熟悉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採摘食用,小心中毒。

  2、探究黴菌

  (透過展示觀察發黴的食物,思考生活中物品發黴的現象,探究黴菌的生活環境和營養方式。按肉眼、放大鏡、顯微鏡觀察的步驟,由宏觀觀察到微觀觀察黴菌,邊觀察邊質疑,逐步探究黴菌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並區分青黴和麴黴。)

  過渡

  師展示帶來的發黴的橘子和麵包:老師還給大家帶了些橘子和麵包,但沒儲存好。

  生:長毛了,發黴了

  師:這些毛我稱它為什麼?

  生:黴菌

  師:這些黴菌靠什麼生活呢?

  生:分解橘子、饅頭裡的有機物生活

  師:它們的營養方式是?

  生:異養

  師:黴菌長什麼樣?下面你可以仔細觀察你桌上的黴菌,可以利用放大鏡。

  學生觀察

  師將兩種黴菌放在投影儀上,放大,顯示。

  師:你有什麼發現,有什麼疑問?

  生:橘子上的黴菌是綠色,麵包上的黴菌是黑色還有的是黃色。

  師趁機介紹長在橘子上的是青黴,長在麵包上的是麴黴。

  生:橘子上的黴菌下面是白色,上面是綠色

  生:它是一絲一絲的

  師:生物學上叫它菌絲,也就是說黴菌是由由菌絲構成

  生:上面有小黑點,小黑點是什麼?

  生:為什麼下面的毛是白色,上面是綠色?

  師:小黑點與生殖有關,你猜是什麼呢?

  生:孢子

  師:你看到的青黴是綠色,其實就是因為它的孢子是綠色的,下面的菌絲是白色的。

  麴黴是黑色的或黃色的,也是因為它的孢子是黑色的或者褐色的。

  師:你還有什麼疑問?

  生:菌絲裡面是什麼樣?

  生:孢子是什麼樣的?

  生:青黴和麴黴有什麼區別?

  師:要知道答案,我們需要藉助———顯微鏡,將黴菌做成裝片來觀察。聯絡前面我們做過的洋蔥表皮細胞裝片,我們該怎麼製作黴菌裝片呢?

  生討論交流:擦片、滴水、取材(用牙籤挑取)、蓋片。

  師點選螢幕,顯示製片步驟,提示取材該注意問題。

  師:下面就繼續我們的發現之旅吧,這個組先觀察青黴,這個組先觀察麴黴。

  生分組實驗,師巡迴指導。

  師分別將一個製作效果好的裝片置於顯微投影儀上展示。

  然後引導學生交流他們在顯微鏡下的發現。

  學生到螢幕前上指出自己的發現:

  1、青黴的菌絲是多細胞的。

  2、青黴的細胞中有細胞核。

  3。有很多散落的孢子

  4.它們頂端的孢子排列的象個掃帚。

  另一組學生指出自己的發現:

  1、麴黴的菌絲是多細胞的。

  2、麴黴的細胞中有細胞核。

  3。有很多散落的孢子。

  4.它們頂端的孢子排列成放射狀。

  師邊總結邊板書:也就是說青黴麴黴都是多細胞的,細胞中有真正的細胞核。

  (如果學生製作的裝片效果好,應該能看出青黴和麴黴的孢子排列的形狀不同,學生指出後,教師可以直接歸納青黴和麴黴的區別。如果製片效果不好,學生看不出孢子的排列,就螢幕顯示教師顯微拍攝的青黴、麴黴的孢子排列圖片,學生區分)

  3、探究酵母菌

  (由生活中的現象,推測出酵母菌的營養方式。透過觀察顯微鏡下的酵母菌照片,探究酵母菌的結構和生殖)

  過渡

  師:老師這裡還有一種菌,(出示酵母)這裡面有什麼菌?

  生:酵母菌

  師:我們家裡做什麼的時候用到它?

  生:做饅頭

  師:還有什麼要用到它?

  開啟裝蘋果的塑膠袋,生聞。

  師:什麼味?

  生:酒味,釀酒用到它。

  師:那你能不能推測出它的營養方式?

  生:異養

  師:想不想看看酵母菌的廬山真面目?

  生:想

  螢幕顯示教師拍攝的酵母菌在顯微鏡下的照片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交流自己的發現:有的學生能發現酵母菌是單細胞的,有的說是多細胞的.。

  師給予表揚:你們觀察得很仔細。

  螢幕顯示酵母菌在進行出芽生殖的圖片

  師:酵母菌的確是單細胞生物,兩個長在一起是一個酵母菌在進行出芽生殖。

  師補充:酵母菌在條件適宜時進行出芽生殖,在環境營養缺乏時進行孢子生殖

  我們再將它們放大,注意觀察它的結構。

  4、探究真菌的特徵

  (透過比較酵母菌和細菌,探究出二者的不同,並透過比較蘑菇、黴菌、酵母菌,進一步歸納出真菌的主要特徵。)

  師:酵母菌與我們上節課講的細菌有什麼不同呢?點選圖片

  大家將它們的特點,填寫在你的導學提綱上的表格裡,進行比較。

  生填寫完後,在投影儀上展示,並歸納出它們的不同

  師:它們雖然都是單細胞的,名字都帶菌字,是不是同一類?

  生:不是

  師:我們今天探究的這三種菌類,酵母菌、黴菌、蘑菇,它們有沒有共同的特點?

  生:有

  師:哪些共同特點?

  生交流

  師:所以它們屬於同一種菌類?

  生:真菌

  師:剛才同學們歸納的就是真菌的特徵

  點選螢幕出現真菌的特徵

  (三)學以致用:

  木耳、銀耳、靈芝等為什麼都是真菌?

  生交流

  (四)延伸:

  師:課堂上的我們觀察用的饅頭橘子課後怎麼處理?

  生:扔垃圾箱裡

  師:扔掉後它們變成了什麼?生:無機物

  師:誰的功勞?

  生:真菌和細菌

  師:真菌除了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外,還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下節課繼續探究。

  (五)盤點收穫:

  生交流收穫和遺憾之處,教師進行鼓勵。

  (六)作業設計:

  1、有一種堪比黃金的中藥,冬蟲夏草,到底是蟲還是草呢?課後查閱資料,下節課交流。

  2、課外實踐:查閱資料,自己動手養殖食用菌。

  板書設計:

  真菌

  蘑菇黴菌酵母菌

  營養方式:異養異養異養

  生殖方式:孢子孢子出芽生殖或孢子生殖

  結構特點:多細胞菌絲,多細胞,有細胞核單細胞,有細胞核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與分析:

  內容

  認識各種各樣的真菌

  真菌的繁殖

  分析

  真菌一節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瞭解真菌的結構,更重要是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特點,同時瞭解一些食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

  教學目標與分析:

  教學目標

  真菌的主要特徵

  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黴菌和蘑菇的營養方式

  知道真菌的生殖方式

  分析

  由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真菌,透過有關的圖,來了解它們的結構特點,及青黴、麴黴的共同點及不同點、營養方式等從而得出它們的營養方式和繁殖方式及特點

  問題分析與診斷:

  這裡講到真菌繁殖方式是孢子時,可能會與細菌一課當中的芽孢弄混,在此可提醒學生,初一曾學過的蕨類植物的孢子繁殖是差不多的,理清概念

  教學條件支援及分析:

  需要學生對常見的真菌有一個大概的認識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

  日常生活中的真菌,同學們平時見過後有哪些?木耳、香菇、靈芝、還有桔子發黴之後的青綠色的黴斑、麵包上黴變長的毛、糧食黴變都是由麴黴引起的及衣服發黴等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從前面的課當中我們已經知道比細菌大,所以真菌大多是多細胞的,也有單細胞的如:發酵用的酵母菌

  真菌的形態結構

  有單細胞的(酵母菌);有多細胞(青黴、麴黴、蘑菇等)

  所有真菌的菌體都是由許多細胞連線起來的菌絲體構成

  講述:下面我們以青黴和麴黴的比較來了解真菌的內部結構(見P63頁圖)

  青黴與麴黴的比較

  不同點:青黴菌直立生長的菌絲產生的孢子呈掃帚狀,呈青綠色;麴黴呈放射狀,呈黃、黑、褐色

  共同點:①都是由許多細胞連線的菌絲構成

  ②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③都是透過產生大量孢子繁殖後代

  ④都沒有葉綠體,所以它們的營養方式是異(透過現成有機物生活)

  總結:真菌的主要特徵:有單細胞有多細胞;都由菌絲體構成;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無葉綠體

  (二)、真菌的繁殖

  講述:剛剛我們已經瞭解了真菌都是孢子繁殖包括蘑菇也是,蘑菇的孢子在菌褶上,在初一講蕨類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的特點是什麼?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容易萌發呢?

  孢子繁殖:孢子比較輕,可飄散到各處,只要在適宜的環境中就可以萌發

  (三)、課後練習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黴菌和蘑菇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3、學會用放大鏡觀察青黴和麴黴的形態結構,培養觀察能力。

  4、瞭解一些食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

  2、觀察能力的訓練。

  難點: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三、課前準備

  教師:用橘皮、饅頭、麵包片來培養青黴和麴黴,為每個小組提供長有長黴的麵包和長有長黴的水果;製作有關青黴、麴黴和蘑菇結構的CAI課件。指導學生製作孢子印、製作模型模擬孢子的傳播。

  學生:複習七年級上冊有關單細胞生物的內容中酵母菌的結構;查閱有關真菌的知識;製作孢子印。

  四、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三節真菌觀看課件,生機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從生物圈的角度來認識真菌作用。播放CAI課件,關重展現各種各樣的真菌,創設問題情景,啟發學生思維,匯入本節課的地內容。

  各種各樣的真菌學生根據觀看的課件內容,並觀察實物標本,結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見識以及自大搜集的資料,相互交流自己對真菌的瞭解。提供實物標本及自己蒐集的資料,參與學生討論,及時評價和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和課本外獲取資訊的能力。

  觀察與思考用放大鏡觀察培養皿中養好的青黴和麴黴,注意看它們的形態和顏色。觀察新鮮蘑菇的形態。討論:1、青黴和麴黴在形態和顏色上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共同點?2、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容易採到蘑菇?這說明了什麼?3、黴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們的營養方式有什麼相同的特點?提供長有長黴的麵包和長有長黴的水果。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同時讓學生觀察青黴和麴黴以及蘑菇的結構圖,瞭解分們的形態結構。

  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學生回憶,結合新知識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出示酵母菌的插圖,與學生共同瞭解有關酵母菌的知識。

  真菌的繁殖觀察自己在課前製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進一步瞭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態及作用,從而瞭解真菌的繁殖方式。在課前指導學生製作新鮮蘑菇的孢子印、指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真菌是透過什麼來繁殖後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才能發育成新個體?瞭解真拉塔基亞的繁殖特點有什麼意義呢?

  透過模擬實驗體驗孢子的傳播過程。完成課堂練習,鞏固本章所學知識,瞭解一些食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帶領學生做模擬實驗"孢子的傳播過程"。與學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真菌的繁殖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2)說出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青黴、麴黴的形態、顏色及新鮮蘑菇的形態,提高觀察能力。

  (2)透過觀察孢子印,運用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資訊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2)學會正確利用真菌,健康快樂生活。

  【教學重點】

  真菌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黴菌,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教學方法】

  本節以觀察、討論法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培養皿中培養好的青黴,吸管,鑷子,顯微鏡,解剖針,放大鏡,酵母菌培養液,載玻片,蓋玻片,稀釋的碘液,吸水紙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師:我們在餐桌上會吃到芹菜等蔬菜,也會經常看到蘑菇、銀耳、木耳等,仔細對比它們的形態,你想知道些什麼資訊呢?

  生:可能會提出很多問題,如:蘑菇、銀耳、木耳是植物嗎?它們有根、莖、葉嗎?為什麼它們不是綠色的?

  師:蘑菇、木耳、銀耳和芹菜等蔬菜不一樣,它們沒有根、莖、葉,沒有葉綠素,不屬於植物,而是屬於真菌。那麼真菌具有什麼特徵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真菌》。

  二、新知導學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

  師:真菌是多種多樣的。(圖片展示多種多樣的真菌)觀看圖片,哪些真菌是你認識的?

  生:觀察圖片並指出自己所認識的真菌。

  師:這些真菌有些是多細胞的,比如:猴頭菇、平菇、靈芝、冬蟲夏草、牛肝菌等;也有一些是單細胞的,比如酵母菌。有的是可以食用的,如蘑菇(平菇、猴頭菇)、牛肝菌等;有的是可以藥用的,如靈芝、冬蟲夏草等。這些真菌具有什麼樣的結構呢?

  (二)真菌的結構

  1.酵母菌的形態結構

  師: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的真菌,我們平時所食用的麵包、饅頭、乳酪等發麵食品都離不開酵母菌。酵母菌的細胞結構有什麼特點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酵母菌。請同學們參照教材的實驗步驟,完成實驗,並完成與實驗相關的練習。

  生:完成實驗,並將結果相互交流

  實驗:觀察酵母菌

  目的:認識酵母菌的形態結構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養液,載玻片,蓋玻片,稀釋的碘液,吸水紙

  實驗步驟:

  1.取一滴酵母菌培養液,滴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觀察。能看到一個個橢圓形的細胞,細胞中有明顯的液泡,這就是酵母菌。

  2.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引,對酵母菌進行染色。在顯微鏡下能看到酵母菌細胞中染上顏色的細胞核和澱粉粒。有的細胞上長出大小不一的突起,這是酵母菌的芽體。

  師:酵母作為一種真菌,它與細菌、植物細胞的結構是否相同呢?我們一起來比較觀察。(展示酵母菌圖片與細菌、植物細胞圖片)對比觀察:

  (1)酵母菌由哪些結構構成?

  (2)酵母菌和植物細胞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什麼?

  (3)酵母菌和細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什麼?

  生:(討論後回答)

  (1)酵母菌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液泡和細胞核構成。

  (2)與植物細胞相比,酵母菌沒有葉綠體。

  (3)與細菌相比,酵母菌有成形的細胞核,屬於真核生物。

  師:那你能推測出酵母菌的營養方式嗎?

  生: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以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屬於異養生物。

  師:透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發現,成熟的酵母菌細胞會向外生出與自身相似的突起,這個突起就是芽體。當環境適宜的時候,芽體會逐漸長大,脫離母體,成為一個新的酵母菌個體。這樣的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如果環境不適宜,酵母菌就會進行孢子生殖。

  2.黴菌的形態結構

  師:黴菌也是一種真菌。很多黴菌對人類是有害的。到了夏天,我們經常會看到發黴的食物,(展示發黴的食物)這就是黴菌大量繁殖的結果。黴菌的形態結構又是什麼樣的?讓我們來進行下面的實驗。請同學們按照教材中的步驟認真進行實驗,並完成相關練習。

  生:進行實驗並將結論交流

  實驗目的:認識黴菌的形態結構

  材料用具:培養皿中培養好的青黴,吸管,鑷子,顯微鏡,解剖針,放大鏡

  方法步驟:

  1.從培養皿中取出一塊長有青黴的橘子皮,墊上白紙,用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一條條直立生長的白色絨毛,這就是青黴的直立菌絲。其頂端長有成串的青綠色的孢子。

  2.用解剖針挑取少許長有孢子的菌絲,製成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青黴顏色呈_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成掃帚狀。

  師:黴菌的菌絲都是一樣的嗎?(展示圖片並提出問題,仔細觀察圖片並結合教材相關內容討論下面的問題:圖中序號代表什麼結構?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真菌?青黴的細胞中有葉綠體嗎?你能推測出它的營養方式嗎?

  生:(到螢幕上指出並講解)在營養物質表面向上生長的,叫直立菌絲;深入到營養物質內部的,是營養菌絲。

  師:你認為這些菌絲有什麼作用呢?

  生:營養菌絲深入到營養物質內部,吸收營養。

  師:是的,黴菌的菌絲是由很多細胞首尾相連而成,屬於多細胞真菌,這一點是和酵母菌不同的。黴菌的結構和酵母菌相似,也沒有葉綠體,要靠吸取現成的有機物來生存,屬於異養生物。我們已經知道酵母菌主要通過出芽生殖,那麼黴菌的生殖方式又是什麼呢?

  生:孢子生殖

  師:非常正確。透過觀察,我們發現青黴掃帚狀的分支末端有成串的綠色孢子,青黴就是透過這些孢子來繁殖後代的。夏天,發黴的麵包也會發黴,這種黴菌叫做麴黴。麴黴氣生菌絲的頂端膨大成球狀,表面呈輻射狀的著生著球形的孢子,麴黴就是用這些球形的孢子來繁殖的。可見,黴菌都是透過孢子來繁殖後代的。

  3.蘑菇的形態結構

  師:蘑菇是一種大型真菌,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們在哪裡可以採到蘑菇呢?這說明了什麼?

  生: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後,在潮溼的樹幹或草地上容易採到蘑菇。這說明細菌適於生活在溫暖、潮溼、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師:蘑菇由哪些結構構成?認真觀察蘑菇的相關圖片並閱讀文字,並回答下列問題。(出示蘑菇圖片)

  (1)指出各部分結構的名稱。

  (2)蘑菇的菌體由菌絲構成,是多細胞的真菌。靠地下菌絲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機物;不含葉綠素,屬於異養生物。

  師:蘑菇又是如何進行生殖的?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8內容,試著描述製作孢子印的步驟。生:(閱讀教材內容並回答)1.選取較大的新鮮蘑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將菌蓋從菌柄上取下來。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紙或玻璃板上,扣上培養皿或玻璃杯。

  師:第二天,拿開培養皿(或玻璃杯)和菌蓋,可以看到在白紙(或玻璃板)製作好的孢子印了。(展示孢子印圖片)仔細觀察,白紙上留下的孢子印是與菌褶排列一致的?排列形狀呈放射狀?

  生:討論後將填空補充完整。

  師:觀察孢子的大小和顏色,你有什麼發現?你認為孢子和蘑菇的繁殖有什麼關係?

  生:孢子很小,呈褐色。蘑菇依靠孢子進行繁殖。孢子成熟後會散落下來,落到適宜的地方就會萌發出菌絲。

  師:我們一起來欣賞幾幅用孢子印製作的圖畫。(展示圖片)很漂亮是不是?相信你也可以製作出更漂亮的圖畫。請同學們回家之後自己製作孢子印圖畫,用手機拍下照片,併發到班級群裡與大家分享。我們比一比誰的更漂亮!

  拓展延伸:

  蘑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但是很多蘑菇是有毒的。比如(展示圖片):蛤蟆菌、毒紅菇、花褶傘等。怎樣鑑定蘑菇是不是有毒呢?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法來辨別:1.顏色鮮豔,不生蟲蛆;2.菌蓋頂部有黏液或瘤狀突起;3.受傷後變色,有腥、臭、辣、苦等氣味;4.菌柄上有菌環。因此,對於從野外採回來的蘑菇,一定要仔細辨別,千萬不要隨意食用!

  (三)真菌的生殖

  師:回憶酵母菌、蘑菇和黴菌的生殖,你能總結出真菌的生殖方式嗎?

  生:(觀看圖片並總結)大多數真菌用孢子繁殖後代,酵母菌除了用孢子繁殖,也可以出芽生殖。

  (四)比較細菌和真菌

  細菌和真菌與我們人類的關係都非常密切,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徵有哪些異同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並完成表格中的內容。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酵母菌、黴菌和蘑菇,它們都屬於真菌。對於真菌,你有哪些收穫呢?(出示酵母菌、黴菌、蘑菇圖片)你能把你今天的收穫跟大家交流一下嗎?

  生:說出自己本節課的收穫,共同總結真菌的特徵。

  三、精華提煉

  真菌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有細胞核,屬於真核生物;不含葉綠素,異養生活,多為孢子生殖。

  四、典型試題

  1.細菌與真菌在結構上的共同點是(D)

  A.都是多細胞生物

  B.都有細胞核

  C.都是分裂生殖

  D.細胞內沒有葉綠體

  2.下列敘述中,不屬於真菌特徵的是(D)

  A.細胞的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質、細胞膜和成形的細胞核

  B.真菌中的蘑菇和黴菌是多細胞的,酵母菌是單細胞的

  C.真菌產生的孢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能發育成一個新個體

  D.真菌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板書設計】

  酵母菌:單細胞有細胞核無葉綠體異養出芽生殖

  黴菌:多細胞有細胞核由菌絲構成無葉綠體異養孢子生殖

  蘑菇:多細胞有細胞核由菌絲構成無葉綠體異養孢子生殖

  真菌特徵:單細胞或多細胞,有細胞核,屬於真核生物;不含葉綠素,異養生活;多為孢子繁殖。

  【教學反思】

  本節課由學生所熟知的實際生活匯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分別對酵母菌、黴菌、蘑菇等常見真菌進行了觀察探究,透過對比歸納,總結出真菌的特徵,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酵母菌的各部分結構在顯微鏡下並不能全部看清,對青黴和麴黴的菌絲的觀察也有一定難度。結合多媒體課件及探究實驗,不但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使知識更加明確,而且課堂氣氛明顯比在教室上課活躍。這是計算機與課程整合的優勢,用鮮活的影片錄影及直觀的圖片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也避免了老師“填鴨式”的滿堂灌。師生的互動性較高。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嘗試利用酵母菌進行發酵作用,描述發酵作用的現象,推理總結髮酵作用的實質;

  2、嘗試利用發酵作用製作食品,舉例說出發酵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舉例說出其他細菌真菌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

  3、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和運用食品保鮮的一般方法;

  4、舉例說明人類對其他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嘗試利用酵母菌進行發酵作用,描述發酵作用的現象,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和運用食品保鮮的一般方法。

  2、難點:發酵作用的實質、舉例說明發酵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1、有關發酵實驗錯誤操作的影片資料

  2、適合飲料瓶口大小的打孔橡皮塞,插入玻璃導氣管;澄清石灰水

  3、學生製作的發酵麵糰、米酒或其他發酵食品。

  4、其他影片資料和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

  教師:在學習本章前,同學們曾經進行了一次情感投票,大多數同學認為細菌和真菌對人類還是有很多用途的,那麼大家可否推薦幾種細菌和真菌,讓我們把他們的名字公佈在光榮榜上?

  學生:踴躍提出各種細菌和真菌。

  (二)主要教學過程:

  教師: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做了很多事情。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先”,細菌真菌和食品的製作有很大關係。其中經常用到的是酵母菌。

  學生:展示利用酵母菌發酵作用吹起的氣球。

  教師:我看到大家的氣球都吹的很大呀,可是我的氣球怎麼吹不起來呢?一定是有什麼地方出錯誤了。幸好我把我的操作過程錄下來了,大家能幫助我找找錯誤嗎?

  教師:(錄影)首先將酵母菌放在玻璃杯裡,倒入暖水瓶裡的開水。

  學生:如果倒開水,酵母菌就燙死了。

  教師:同學們說的對。其實實驗到這裡就是繼續做下去也沒有用了,但是後面的操作過程還有一些錯誤,讓我們繼續找一找吧。

  (錄影)將只加了水的酵母菌倒入飲料瓶,開始套氣球。

  學生:沒放糖。

  教師:對,酵母菌的發酵作用需要糖作為營養物質。讓我們繼續找錯誤:

  (錄影)將飲料瓶放在室外的窗臺上(時值北京的冬天,冰還沒化呢)

  學生:太冷了,凍冰了。

  教師:對,發酵作用需要一定的溫度。所以老師的操作有三個錯誤,氣球肯定是吹不起來了。大家有沒有想過,把你們的氣球吹起來的是什麼氣體呢?

  學生:(猜測)二氧化碳。

  教師:我們能不能想辦法證明你的猜測呢?七年級時,我們曾經檢驗過自己撥出的二氧化碳的。

  學生:用石灰水。

  教師:請一位同學用手捏緊飲料瓶,將飲料瓶中的氣體透過玻璃管引匯出來,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學生:石灰水變渾濁了。

  學生:瓶子裡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教師:發酵作用需要活的酵母菌、適宜的溫度和營養物質,產生了二氧化碳,我們是不是能夠推論出發酵作用其實就是酵母菌的什麼生理作用呢?

  學生:呼吸作用。

  教師:發酵作用除了產生二氧化碳,還產生了別的物質嗎?讓我們聞一聞。

  學生:酒味。

  教師:對。我們的飲料瓶是密封的,裡面氧氣充足嗎?

  學生:不充足。

  教師:酵母菌在氧氣不充足的情況下,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我們利用它的這個特性釀酒。有同學實驗過嗎?

  學生:展示自己釀製的米酒和果酒。

  教師: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酵母菌呼吸作用會產生什麼呢?

  學生:展示添加了酵母菌的麵糰和沒有酵母菌的麵糰。

  教師:麵糰為什麼鼓起一個個小泡泡?

  學生:產生了二氧化碳。

  教師:為什麼摸起來和不加酵母菌的麵糰不一樣?

  學生:產生了水。

  教師:對。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我們用它的這種特性來製作鬆軟的饅頭、麵包、蛋糕和餅乾等。

  教師:想想家裡的冰箱和櫥櫃,裡面還有哪些食品是細菌、真菌幫助我們製作的呢?

  學生踴躍發言(教師配合出實物):酸奶、醋、醬油……

  教師:我很喜歡吃的醬豆腐,也是由真菌幫助製造的。有人知道王致和醬豆腐的來歷嗎?

  學生:清朝咸豐年間,有一個賣豆腐的叫王致和,家裡很窮。這天他豆腐沒賣完,他就把剩下的豆腐放在罈子裡,放了些鹽哪、花椒什麼的,打算泡一泡再撈出來晾成豆腐乾。可是後來有事出門忘記了,等回家想起來,趕緊過去掀開罈子,一股臭氣撲了出來。王致和想,壞了,這麼多東西全糟蹋了,這可賠大發了。可他又捨不得扔了,就伸手抓出了兩塊嚐了嚐。覺得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兒,還真好吃。他又把隔壁的幾位老街坊都請了過來一塊兒吃了起來,大夥兒都說味道不錯。王致和因做臭豆腐出了名,後來一傳十十傳百,連宮裡的慈禧太后也愛吃。於是王致和豆腐店的門匾上頭就刻上了個龍頭,這表示這家的東西是皇家享用的貢品。可是慈禧太后嫌"臭豆腐"這個名字太不雅,就給它起了個新名字叫"青方"。相對的,醬豆腐就被叫成"紅方"。

  學生:我們去參觀過王致和腐乳廠,他們把一塊塊的豆腐坯子放在專門的接種室裡,呆幾天後,豆腐坯子上就長滿了黴菌,這種黴菌是專門培養的毛黴,很乾淨的。然後將長滿白毛的豆腐坯浸泡到醬汁裡入味,醬汁也是多種細菌和黴菌發酵成的,醬汁的紅色也是一種專門的紅曲黴形成的。

  教師:我們為什麼要讓細菌和真菌幫我們製造食物呢?

  學生:好吃!

  教師:除了好吃以外,細菌和真菌可以改變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比如:牛奶是很有營養的,但是中國人有七成以上的成人喝牛奶反而不舒服,是因為中國人大多數都缺乏一種酶,所以消化不料牛奶裡的乳糖。乳酸桿菌能夠把乳糖變成分子比較小的乳酸,營養價值不僅沒有降低,而且更容易消化。

  教師:有時細菌、真菌也會幫倒忙。這個蘋果還能吃嗎?

  學生:不能,爛掉了。

  教師:防止食物腐爛的方法都有哪些?你能舉個例子嗎?

  學生:放冰箱裡——凍的肉和雞

  學生:真空包裝——燒雞

  學生:巴斯德消毒法——牛奶

  學生:用鹽醃起來——鹹菜

  學生:乾燥——脫水蔬菜……

  教師:大家對細菌和真菌在食品製作、儲存中的作用都有了新的理解,那麼細菌和真菌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還有其他作用嗎?我們下節課繼續討論好不好?

  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三節真菌》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製作發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儲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極為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儲存方法,都是由於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製作發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本節雖然知識結構並不複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製作,包括演示發酵實驗、製作甜酒、製作泡菜、製作酸奶。其二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儲存。

  2、學生情況

  本節課的教學班級為初二5班,屬於初二年級的中等班,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方面有點欠缺,課外知識也不夠豐富。但是,學生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有一定的求知慾望,有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興趣,能夠和老師配合,可以透過師生互助,不斷的在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細菌和真菌在食品製作、食品儲存方面的作用。

  難點:甜酒和泡菜的製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儲存方法的選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並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

  (2)說明食品腐敗的原因及食品儲存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標

  (1)透過做發酵實驗和嘗試製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透過小組探究、收集資料、彙報探究結果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透過學習和應用食品儲存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1)透過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

  (2)透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本節課從"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理念出發,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有助於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於讓學生體驗知識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教學方式。學生透過分組查閱、整理資料,有助於他們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小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親自動手製作發酵實驗、製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同學彙報結果,提高表達交流的能力。整個過程都在培養學生的相互協作的精神,使學生體驗到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從而更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四、教學方法(方式)與學習方法

  新授課型、小組討論與探究

  五、教學媒體選擇

  老師:自制的PowerPoint課件,準備的麵包。

  學生:自制的演示發酵實驗裝置、自制的甜酒、自制的泡菜、自制的酸奶以及與其相配的PowerPoint課件;食品儲存方法的PowerPoint課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流程圖(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2、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透過回憶細菌和真菌的危害,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是絕對的有害而無利呢?

  2、結合你們收集的資料和生活經驗,說一說他們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呢?

  對學生回答做總結,匯入新課。(板書題目第二節,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傾聽問題,齊聲否定。

  回答細菌和真菌對人類的作用:如可以釀酒、製造食品、製藥、淨化汙水、利用它們進行冶金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