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節人》語文教學設計

《竹節人》語文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竹節人》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竹節人》語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豁、凜”等16個生字,隨文讀準20個難認字,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2.學習“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閱讀策略,完成玩具製作指南,並體會竹節人帶來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預學交流,明確學習要求和起點

  1.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課題是《竹節人》

  師:同學們在預習課文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發現,今天的課文和平時的精讀課文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開啟課文,看看課的前面的內容和課的後面的內容找一找。誰來說一說?

  二、關注導語,明確學習任務

  1.發現課文前導語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段話,這段話告訴我們閱讀這篇課文的什麼?——任務

  2.理解任務

  這三個任務我們應該怎麼來理解呢?任務一是讓我們幹什麼,誰來說一說。

  任務一:寫做法和玩法

  任務二:體會竹節人給人帶來的樂趣,這裡的傳統玩具是指什麼?

  任務三:這裡的“老師”是哪裡的老師呢?

  3.從課前的導語中我們瞭解了這三個任務,你還知道了什麼?讀讀前半部分。

  ——同一篇文章,閱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採用的閱讀方法也不同。

  三、小組合作,完成任務

  1.是的,同一篇文章,閱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就不同,採取閱讀方法也不同,這就是有目的的閱讀,是一種閱讀的策略,今天我們就用這種閱讀策略來完成這三個任務。

  2.聯絡課後工作列

  課後有三位同學也交流了他們的讀法,來看螢幕,再自由讀一讀,想一想他們是怎麼讀的?我們該怎麼讀?

  4.小組討論,選擇讀法。

  讀完了以後肯定會有所啟發,課前小組已經選擇了想要完成的任務,現在你們打算如何完成任務呢?在小組內討論討論,交流一下,完成學習單。

  5.彙報交流

  討論好了嗎?該怎麼來完成這三個任務呢?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

  (有目的,有方法,相信他們有了這樣的策略之後,肯定會非常成功的完成任務)

  剛才同學們交流了閱讀方法,大家有沒有發現?要完成這三個任務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這個共同的地方是什麼?

  總結方法:瀏覽全文(略讀)——選擇內容——細讀分析

  剛才我們快速閱讀瀏覽了全篇文章,選擇了完成任務所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細讀來完成這三個任務。

  三、完成任務單,體驗閱讀方法的選擇過程

  在正式完成任務之前,我們先想一想,你看,三個任務是不同的,等會咱們彙報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彙報呢?彙報的方式是不是也可以有所不同呢?

  1.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完成這三個任務,這有三個任務單,請同學們對照任務單上的提示,四人小組合作完成,開始吧!你在完成閱讀任務的時候也要考慮一下用到了哪些閱讀方法?

  2.小組彙報交流

  同學們,現在請你們來分享一下剛才的學習成果。哪個小組先來。

  (1)成果展示

  任務一:請兩個小組上前展示。

  (2)評價提升,從選擇內容到細讀提煉

  有沒有補充,其他同學呢?

  聽了他們的介紹,現在你們會不會做竹節人了?他們的任務完成的非常成功,那麼我來採訪一下,你們在寫這個指南的時候,用了什麼閱讀方法?

  提取關鍵資訊。

  任務二:

  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竹節人已經很少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想不想瞧一瞧竹節人是怎麼玩的?

  這麼有意思的竹節人給大家帶來了哪些樂趣呢?

  任務二,哪個小組來彙報

  組內還有沒有要補充的?其他同學有沒有要補充的?還有哪些樂趣。

  剛才老師聽到了他們用的最多的一個方法,是什麼閱讀方法?

  抓住關鍵詞句

  四、總結課堂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圍繞本課的三個閱讀任務,關注了《竹節人》這篇課文裡面不同的內容,用了不同的閱讀方法,嘗試了有目的的閱讀,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用上這樣的策略進行閱讀,下節課我們再來講講老師的故事。

  板書設計:

  9竹節人

  做、玩 說 瀏覽全文 提取關鍵資訊

  樂趣 品、讀 選擇內容

  故事 講 細讀分析 圈畫關鍵詞句

  《竹節人》語文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竹節人》是統編教材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回憶了作者童年時代做竹節人,玩竹節人以及老師沒收竹節人卻也自己玩的情景,表現了童年遊戲的樂趣,表達了兒童的喜悅與滿足,同時也寫出了老師童心未泯的一面,字裡行間流露出簡易的兒時玩具帶來的心靈快樂。本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教材在閱讀提示中給學生安排了三個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體會閱讀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採用的閱讀方法也不同。

  二、教學目標:

  1.會寫“凜”、“棍”等14個字,會寫“威風凜凜、疙瘩”等

  17個詞語。

  2.能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快速讀課文,找到相關內容,再仔

  細閱讀,達到閱讀的目的。

  三、教學重點:

  瞭解做竹節人的過程;感受鬥竹節人的快樂;品味生動、幽默的語

  言。

  四、教學難點:

  學習有目的地閱讀,完成三個閱讀任務;體會“根據閱讀的目的,

  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的語文要素。

  五、教學準備:課件、學習單、小影片

  六、教學課時: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閱讀單元導語、明確學習任務

  1.今天我們學習第三單元的課文,請翻開單元導語頁,齊讀單元導語。

  根據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這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寫生活體驗,試著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是本單元的習作要素。)

  板書課題――竹節人

  2.猜一猜課文寫什麼?

  (預測、提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發現策略秘密

  1.快速瀏覽課文,想一想,圍繞竹節人,課文主要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製作竹節人―—玩竹節人――老師沒收竹節人卻也自己偷偷玩竹節人。

  預設:剛才同學們自覺運用了預測、提問等閱讀策略。本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它對於課文的學習有哪些要求?

  板書:有目的地閱讀

  (三)聚焦閱讀任務,分組合作閱讀

  1.明確本課的三個閱讀任務。

  分組前指導:要完成三個不同的任務,閱讀時關注的內容一樣嗎?採用的閱讀方法一樣嗎?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快速瀏覽課文選擇內容)

  2.分發學習單,出示閱讀要求,小組合作完成任務一和任務二。

  PPT出示閱讀要求:

  (1)速讀全文,找到相關內容。

  (2)對照任務,反覆細讀文段。

  (3)小組討論,合作完成學習單。

  (四)交流閱讀收穫,提升語文素養

  任務一竹節人制作指南

  1.介紹完成的製作指南,你們是如何閱讀的?主要關注了哪些內容?

  預設一:我們小組在完成製作指南時重點關注了第三自然段的內容,透過細細的閱讀、圈畫關鍵詞梳理出了製作指南準備材料和製作步驟部分。

  預設二:我們先找到描寫製作過程的段落,對所描寫的內容進行了整理,提煉了製作竹節人的要點。

  預設三:我們關注了課文的8.9自然段,知道了竹節人的玩法。

  總結:閱讀要仔細,蒐集資訊要全面;閱讀關鍵資訊時,要學會根據需要進行整理。

  2.展示、評價優秀作品,指導非連續性文字的寫作。

  透過合作學習完成了製作指南,閱讀上有什麼收穫?

  為了完成閱讀任務,我們先快速地瀏覽了課文,找到了製作竹節人所對應的段落。對於與任務有關聯的內容,我們進行了細讀,其它內容,我們則進行了略讀。

  板書:提取關鍵資訊

  任務二品讀樂趣體會情感

  1.竹節人這種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了哪些樂趣?你們是怎麼讀出來的?

  2.關注語言、精讀品味語言。

  (1)預設:出示第11-13自然段,師生配合讀出神氣。

  孩子們用各種材料裝飾竹節人,給竹節人起上各種名號,把竹節人當成在戰場上廝殺的戰將,寫出了孩子們鬥竹節人的熱情之高,以及竹節人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之多。

  (2)預設:出示第17-18自然段,這三個詞常用作武術招式名,形象而生動,突出了招式的威力強大,可見竹節人“戰鬥”的緊張和激烈了。文字烘托了鬥竹節人時緊張而又激烈的場面。

  (學生活動:做動作,讀句子,再想像其他有關武術招式的四字詞語,欣賞竹節人打鬥的影片,為影片有感情的配音。)

  (3)預設:出示第19自然段,你從那些詞語中感受到樂趣?

  讀第18—19自然段,感受場面之熱鬧。

  預設:抓住關鍵字詞來體會,如“一圈黑腦袋”極言觀戰的人多,反映了觀眾很投入;“攢”的意思是“聚”,表現了同學們圍聚、簇擁的狀態。作者沒有正面描寫“我們”專心入迷的樣子,而是透過側面描寫來烘托,表現出“我們”對鬥竹節人入迷。

  總結:聯絡自己的生活實踐,抓住關鍵詞句,想象畫面加深我們的讀書感悟,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閱讀方法。

  (板書:抓關鍵詞句)

  (五)回顧過程、教師總結。

  1.這節課,同學們根據閱讀目的,找到對應的段落,採用合適的閱讀方法進行了閱讀,體會了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完成了玩具製作指南。

  2.下節課我們將要完成任務三——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我們應該關注哪些內容呢?採用什麼樣的閱讀方法呢?同學們,下課!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繼續完成任務

  1.分組檢查字詞。

  別出心裁技高一籌暴露無遺忘乎所以

  威風凜凜叱吒風雲大步流星輕手輕腳

  黑虎掏心泰山壓頂雙龍搶珠虎視眈眈

  2.根據任務,明確內容。

  任務三的閱讀任務,要重點關注哪些內容呢?(形成策略意識,採用適當閱讀方法。)

  預設: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關注第20―29自然段。

  (二)細讀課文,驗證閱讀任務

  1.默讀課文,講一個有關這位老師的故事,要求用上“虎視眈眈”“怒氣衝衝”“忘乎所以”這三個詞語。(出示)

  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

  起因(虎視眈眈)

  經過(怒氣衝衝)

  結果(忘乎所以)

  2.指導故事的梳理。

  板書:複述故事

  小組內講一講,推薦優秀同學在全班展示。

  (三)分享學習經驗,形成策略意識

  1.結合課後三個學習夥伴的交流情況,回顧一下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關注了哪些內容,採用了哪些閱讀方法。

  2.交流反饋。

  預設:任務一,重點關注了課文3~18自然段,提取了關鍵資訊。

  預設:任務二,特別關注了“我們”投入地做竹節人、玩竹節人的部分,聚焦關鍵語句和描寫,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預設:圍繞第三個任務,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並關注了老師沒收竹節人的動作、玩竹節人的神態描寫。

  小結:同一篇文章,閱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採用的閱讀方法等會有所不同。

  板書:關注的內容採用的閱讀方法不同

  3.實踐運用:讀一篇文章我們可以“有目的地閱讀”。如果是一本書,你覺得可以運用這一策略麼?

  預設:有目的地閱讀一本書,我們可以有選擇地跳讀,迅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篇章,短時間翻閱多本書籍。

  結束語。

  板書設計:9竹節人

  有目的地閱讀

  製作指南(提取關鍵資訊)

  分享樂趣(抓關鍵詞句)

  講述故事(複述課文)

  《竹節人》語文教學設計 篇3

  文字分析:

  本文是一篇記敘文,記敘了童年時代的“我”和夥伴們自己製作竹節人、鬥竹節人,因為“我”和同桌上課時偷玩鬥竹節人,竹節人被老師沒收了,卻意外地發現老師也和“我們”一樣喜愛竹節人的故事。這是一篇回憶類文章,語言生動又富有童趣,表現了童年遊戲的樂趣,表達了童真、童趣的可貴。雖然學生們可能都沒有玩過竹節人,但文中那種對玩具的痴迷和喜愛卻能引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相信學生們能結合他們的生活來理解,還是比較容易的。本文的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閱讀策略,就不同的閱讀目的使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可以採取分組交流的方式來學習;同時透過品讀文字,還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去感悟身邊事物的樂趣。

  教學目標:

  1、會寫16個生字,重點理解“疲倦、威風凜凜、別出心裁”等詞語。

  2、根據課文導語中給出的三個不同任務,採取不同的方法閱讀課文。

  3、聯絡生活實際,感受童年的時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自由快樂的。

  4、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如何把製作竹節人和鬥竹節人的過程寫得具體生動的。

  5、品味文章生動、幽默的語言。

  教學重點:

  瞭解做竹節人的過程,感受鬥竹節人的快樂;品味生動、幽默的語言。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豁、凜、疙”等1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疲倦、疙瘩、威風凜凜”等詞語。

  2、對照課前導語和課後思考題,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梳理課文層次。

  3、品讀重點語句,體會語言的生動、幽默。

  教學難點

  1、正確讀寫生字詞。

  2、理清課文的故事情節,梳理行文思路,根據閱讀方法確定學習重點。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展示一些手工老玩具的圖片,如木槍、彈弓、陀螺、毽子、風車等,再出示一些時下流行的玩具的圖片,在對比中匯入本課課題。

  過渡:同學們,這些老式玩具你們認識幾個?這些新式玩具呢?乍看上去,這邊的玩具顯得簡單粗糙,這邊的玩具顯得精美有趣,它們是不同年代的孩子們的最愛,都給孩子們留下了珍貴的快樂記憶。玩具永遠是孩子們最好的朋友之一,特別是在物質十分匱乏的年代,那些手工玩具就顯得格外珍貴了。今天啊,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有趣的手工玩具——竹節人。它長什麼樣子呢?同學們可以翻開課本看一看。

  2、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及相關寫作背景。

  範錫林,1950年生於江蘇無錫。1990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集《辟邪銅錢》《秘道》《小巷三傑》等,已發表小說、童話、散文三百多萬字。他的作品曾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等40多項獎項。

  2、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同時畫出生字新詞,讀準生字字音。

  3、檢測字詞預習情況。

  (1)出示字詞,指名認讀,注意變色的字,教師糾正字音。

  豁開 疙瘩 卡住 冰棒 孫悟空 橡皮擦 雕刻 磕頭

  跺腳 頹然 沮喪 趴下 威風凜凜 別出心裁 技高一籌

  預設:本課的生字比較多,有些還比較難寫,教師在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時,要對易讀錯字、易寫錯字進行點撥。本課的四字詞語也比較多,可引導學生進行積累,不懂的詞語可透過查詞典的方法解決。

  ◆需注意的字音:

  “凜”是前鼻音,“橡”是後鼻音,“籌”是翹舌音,“裁”是平舌音,“瘩”要讀輕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混字:裁—栽—載磕—瞌—嗑

  易錯字:“疙”被包圍部分是“乞”,不是“氣”。

  (2)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結構及筆畫,重點字書寫示範。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朗讀課文,圈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過渡:透過初讀課文,我們大致瞭解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文章,畫出你認為寫得好或打動你的句子,想想它好在哪裡、為什麼能打動你,稍後舉手交流。

  2、交流圈畫內容,教師結合交流情況點撥理解相關語句。

  (1)教室裡的課桌破舊得看不出年紀,桌面上是一道道豁開的裂縫,像黃河長江,一不小心,鉛筆就從裂縫裡掉下去了。

  預設:引導學生從修辭的角度去品讀這句話,說課桌的“年紀”,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說裂縫“像黃河長江”,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非常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課桌破舊的特點。而這樣的課桌就是竹節人“大戰”的戰場。

  (2)把穿著九個竹節的鞋線嵌入課桌裂縫裡,在下面一拉緊,那立在裂縫上的竹節們就站成一個壯士模樣,叉腿張胳膊,威風凜凜,跟現今健美比賽中那脖子老粗、渾身疙瘩肉的小夥子差不多。

  預設: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竹節人比作健美的小夥子,“威風凜凜”和“叉腿張胳膊”又屬於神態和動作的細節描寫,形象地表現出了竹節人的神采。

  (3)老師大步流星走過來,怒氣衝衝伸手一拂,“屏風”頹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無遺。不消說,費了許多功夫做出來的,建立了赫赫偉績,鏖戰猶酣的兩個竹節人被一把抓去。

  預設:引導學生留意這裡用詞的豐富、語言的幽默和描寫的畫面感。如“赫赫偉績”“鏖戰猶酣”是大詞小用,語言幽默,表現出了遊戲時間之長、次數之多,突出這個遊戲的吸引力之強、樂趣之多,進一步表現了作者童年時期對竹節人遊戲的喜愛之情。同時趁機讓學生找出本文中的四字詞語,多積累,對於不理解的詞語,可在課後透過查詞典的方法解決。(出示課件)

  詞語歸納

  威風凜凜 別出心裁 技高一籌 呆頭呆腦 大步流星 怒氣衝衝

  暴露無遺 唸唸有詞 忘乎所以 心滿意足 輕手輕腳 前功盡棄

  叱吒風雲 得意揚揚 弄巧成拙 虎視眈眈 津津有味 咋咋呼呼

  3、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簡單說說全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

  (做竹節人,玩竹節人,竹節人被沒收後發現老師也愛玩竹節人。)

  (2)合作與交流。標上段序,小組合作,給課文劃分層次,交流劃分原因,歸納出每一層次寫了什麼。

  ◆結構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我們”喜歡玩具。

  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主要描述了製作竹節人、鬥竹節人的過程與樂趣,體現了“我們”對竹節人的喜愛之情。

  第三部分(第20—29自然段):主要寫老師沒收了“我”和同桌的竹節人,卻也偷偷玩竹節人的趣事。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

  過渡:其貌不揚的竹節人給作者的童年生活帶來了那麼多的快樂,大家有沒有心癢癢,也想動手做一做竹節人呢?每個特定的時代都有對應的玩具,我想同學們從小到大肯定玩過各種有趣的玩具,它們也一定給你帶來了許多樂趣。但老師覺得有點遺憾的是,今天的玩具太過精美,而且少了一點人情味,大家多是自己玩,而很少能體會到許多人圍在一起玩某個玩具的快樂了,更何況那玩具還是自己親手做的呢?下節課,我們就去看看竹節人的製作過程以及鬥竹節人的諸多樂趣。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生字新詞,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劃分了文章的層次,還對一些好詞、好句進行了品讀。我們這節課並沒有就閱讀策略進行學習,下節課,我們將接觸一種新穎而有趣的閱讀方法。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根據不同的任務採用不同的方法閱讀文章,分組交流學習。

  2、透過品讀文字,激發學生對於自己平時生活的聯想、思考,感悟身邊事物的樂趣,感知童年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體會由於閱讀目的不同而應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抓住閱讀重點。

  2、體會作者是如何透過對鬥竹節人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匯入新課

  1、聽寫詞語,檢查學生的字、詞掌握情況。

  豁開 疙瘩 卡住 冰棒 孫悟空 橡皮擦 雕刻 磕頭

  跺腳 頹然 沮喪 趴下 威風凜凜 別出心裁 技高一籌

  2、指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教師播放鬥竹節人影片片段,匯入課文。

  過渡:同學們看看,這是我找到的鬥竹節人影片。竹節人玩具確實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玩具,我竟然找不到太多關於它的影片資料,也很難買到實物。好在作者的描寫十分生動,我們還是去文章裡瞧一瞧吧!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導語和課後習題,快速瀏覽全文,確定閱讀任務,完成表格。

  2、學生自由選擇閱讀任務,確定分組,小組交流、彙報。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引導學生圈畫重點、思考問題。

  閱讀任務一:寫玩具製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

  ①找出製作竹節人的相關文字,寫一份製作指南。

  預設:重點閱讀課文第3自然段,抓住句中的數量詞“一截”“八截”“一對”“一根”和動詞“鋸、鑽、做、穿”來整理。課文第11—13自然段也有一些關於讓竹節人更威風的裝飾方法,如繫上冰棒棒兒、裝上廢鉤針,等等。若學生就這幾自然段內容進行交流,也可以。

  ②找出與竹節人的玩法相關的文字,畫出重點字詞。

  預設:重點閱讀第8、9自然段,重點字詞如“嵌入、拉緊、一鬆一緊、放在一起、對打”。

  ③本文是一篇記敘文,為什麼用這麼多說明性的內容來詳細介紹做竹節人的方法和竹節人的玩法呢?

  明確:詳細介紹做竹節人的方法和竹節人的玩法,一方面是因為讀者可能對竹節人的遊戲不熟悉,所以說得詳細,讓讀者有一定的瞭解,若感興趣,還可以自己製作和玩竹節人;二是時間過去了那麼多年,作者竟然還對竹節人的製作和遊戲過程記得那麼清楚,可見竹節人曾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所以在這個說明的過程中又蘊含了作者真切的情感。

  閱讀任務二: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①竹節人給人們帶來了哪些樂趣?結合相關語句說一說。

  預設:全文隨處可見竹節人帶給孩子們的樂趣,做竹節人是一件樂事,鬥竹節人更是樂趣無窮。學生自由發言,只要能說出“樂趣”即可。

  生1:做竹節人看似簡單,卻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動手的樂趣。因為大家都迷上了做竹節人,所以“那一段時間,媽媽怪我總是把毛筆弄丟,而校門口賣毛筆的老頭則生意特別好”,大家都樂此不疲。

  生2:鬥竹節人就更有趣了。“(兩個竹節人)沒頭沒腦地對打著,不知疲倦,也永不會倒下。”“有時其中一個的線卡住了,那‘鬥士’便顯出一副呆頭呆腦的傻樣子,挺著肚子淨捱揍。”“沒頭沒腦”“呆頭呆腦”讀來就讓人覺得好笑,因為鬥竹節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兩個竹節人對打,但簡單的玩法兒折射出的卻是孩子們對竹節人單純、熱烈的喜愛。

  生3:我覺得給竹節人起名字也很有意思,我讀到第11—13自然段的時候都笑了。其貌不揚的竹節人被安上各種裝飾,取上各種大名之後,彷彿真的很神氣。比如這句話:“竹節人手上繫上一根冰棒棒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孫悟空,號稱‘齊天小聖’,四個字歪歪斜斜刻在竹節人背上,神氣!”可見孩子們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得意,那種快樂與滿足的情感溢於言表。

  ②文章的主體部分是描寫鬥竹節人的有趣經歷(第8—19自然段)。一般來講,寫竹節人搏鬥的場面要按照鬥竹節人的具體過程來寫,但課文中記敘的是幾個片段、幾個畫面。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構思佈局的呢?

  預設:提醒學生抓住關鍵詞“有時”“還有”“其實”“下課時”來理解,這些內容是隨著遊戲的歡樂程度一步步寫下來的。

  閱讀任務三: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

  ①完成“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這個任務時,哪些段落可以略看?

  明確:重點閱讀第20—29自然段,即課文的第三部分,前面的內容可略看。

  ②老師沒收竹節人時“怒氣衝衝”,玩竹節人時卻又“全神貫注,忘乎所以”,這矛盾嗎?你覺得老師的這一行為會影響老師的形象嗎?

  明確:老師“怒氣衝衝”是因為“我們”上課時沒有專心聽講,並不是因為他不喜歡竹節人。這並不會影響老師形象,相反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充滿童趣的老師形象。

  ③為什麼“我”和同桌雖然沒有拿回竹節人,卻“心滿意足”,而且“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喪化為烏有”了?

  明確:當“我們”看到老師玩竹節人的那一幕時,肯定驚奇於孩子們喜愛的竹節人竟獲得了老師的青睞,原來看似嚴厲的老師也有那麼可愛的一面,這樣的發現讓“我們”很開心。同時,“我們”也因為自己製作的竹節人給了老師一個放鬆、玩樂的機會而感到自豪。老師玩竹節人的一幕也成了“我”關於竹節人的美好回憶的一部分了。

  (2)教師相機指導閱讀方法。

  預設:三個小組有三種不同的閱讀目的,學生分組學習,根據閱讀目的選擇相應的內容,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進行學習,但學生往往會按照以往的習慣來閱讀全文,這樣時間必然是不夠的。教師便可以在過程中相機指導:“讀文章時,與閱讀目的關係不大的內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讀,這樣可以提高閱讀速度。比如,你是帶著‘寫玩具製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這一任務閱讀,遇到文中寫‘玩竹節人的有趣經歷’這部分內容時,只要瀏覽一下就可以了。”這樣的指導比較有針對性,可以讓學生掌握簡單的閱讀方法。

  3、師生共同品讀精彩段落。

  (1)讀第11—14自然段,體會竹節人的威風和神氣。

  思考:①同學們是如何裝飾竹節人的?完成下面的填空。(課件出示填空題)

  竹節人手上繫上一根(),就成了手握()的(),號稱()。

  竹節人手上裝上兩根(),就成為手握()的(),號稱()。

  還可以用()剪一把(),用鐵絲系一綹()做一柄(),給竹節人裝上。

  ②“破課桌,儼然一個叱吒風雲的古戰場。”這裡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給你什麼感覺?

  明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課桌比作古戰場,從中可見孩子們用各種材料裝飾竹節人,給竹節人起上各種名號,把竹節人當成在戰場上廝殺的戰將,寫出了孩子們鬥竹節人的熱情之高,以及竹節人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之多。

  (2)讀第17—19自然段,感受場面之熱鬧。

  思考:

  ①讀一讀第17、18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麼?

  明確:“黑虎掏心”“泰山壓頂”“雙龍搶珠”這三個詞都是主謂式結構,都是四字詞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同時,這三個詞常用作武術招式名,形象而生動,突出了招式的威力強大,也就可見竹節人“戰鬥”的緊張和激烈了。第18自然段中的一組擬聲詞讓人聯想到戲劇中渲染氣氛的鑼鼓。這兩段用簡潔的文字烘托了鬥竹節人時緊張而又激烈的場面,同學們鬥竹節人時的場面猶如武林高手過招,又似千軍萬馬酣戰的古戰場,氣氛活躍、陣勢浩大。

  ②從哪裡可以看出觀戰的“觀眾”也很投入?這裡運用了什麼寫法呢?

  預設:抓住關鍵字詞來體會,如“一圈黑腦袋”極言觀戰的人多,反映了觀眾很投入;“攢”的意思是“聚”,表現了同學們圍聚、簇擁的狀態,表現出熱烈的氛圍。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一下:發生了什麼事,會令觀眾“跺腳拍手”“咋咋呼呼”?觀眾會說些什麼?

  明確:作者沒有正面描寫“我們”專心入迷的樣子,而是透過側面描寫來烘托,一是“攢著”圍觀、“跺腳拍手”“咋咋呼呼”的細節,一是聽不見上課鈴聲,要等老師來了才知道上課的事實,這些側面烘托與精彩的細節既表現出“我們”對鬥竹節人入迷,又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學生可根據自己童年的遊戲經歷進行補白,獲得愉快的閱讀體驗。

  三、拓展閱讀,學有所獲

  過渡:範錫林筆下的竹節人是戰場上的壯士,現在我們來看另一位作家筆下的竹節人,她童年時的竹節人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大家讀一讀、想一想,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交流。

  1、出示片段,學生拓展閱讀。

  玩竹節人的多是男孩子,女孩子通常只是當觀眾。我不想當觀眾,要用竹節人來唱戲。大哥和二哥都有好手藝,能雕出男面相和女面相。我最驕傲的事,就是我的兩個哥哥給我做了二十多個竹節人,有些竹節人的手上還安有竹片削的小斧子、小寶劍,甚至小鋤頭、小剪刀、小竹笛、小碗等。我把這些竹節人裝在一個小竹箱裡,那是我最迷戀的玩具。

  木鬼戲聽多了,我能記熟情節和戲詞。我常用這一班子竹節人立在一張長椅子上唱戲,全心投入進去,完全在戲中。後來,我大膽地更改一些戲的情節。再後來,我又試著把電影裡看過的故事用竹節人演一演。又再後來,我把生活中好玩的事演進去,每個竹節人扮演身邊的人。最初,只有我的小狗是忠誠觀眾。任何時候,我在用竹節人演戲,它都伏在椅子前,和我面對面,目不轉睛地看得入神,一副百分百鐵桿戲迷的樣子。後來,多來了三條狗當觀眾。再後來,就有了人當觀眾,多的時候能達二十多個。有些人被我用竹節人演進去,他們也覺得驕傲。沒有被我演進去的人來找我,希望也能被我用竹節人演一下。有人喜歡看,我就有了編戲、表演的激情和動力。

  2、閱讀與交流。

  (1)說說作家王勇英筆下的竹節人與課文中的竹節人有什麼不同。

  (課文中的竹節人是打鬥用的,而這裡的竹節人是“戲班裡的演員”,而且形象更豐富些。)

  (2)作家王勇英從玩竹節人中收穫了什麼呢?

  (收穫了編戲、表演的激情和動力。)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竹節人》語文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頹、疙、瘩”等13個生字,會寫“豁、凜、磕”等16個生字。會寫“威風凜凜、疲倦、跺腳”等18個詞語。

  2.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體會作者語言的誇張色彩和幽默詼諧。

  3.能概括故事情節,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對竹節人遊戲的`喜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眷戀,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4.能講述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融入感情,表達看法。

  教學重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並能概括故事情節。

  2.難點:

  (1)透過學習“竹節人”的製作指南和教別人玩“鬥竹節人”遊戲的內容,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2)能講述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融入感情,表達看法。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蒐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圖片、文字資料。

  2.教師準備《童年》音訊、微課《快樂的童年》、童年玩過的玩具圖片資料、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課件播放《童年》音訊)師伴隨著音樂匯入新課: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過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們想不想知道範錫林的童年玩過什麼玩具?範錫林小的時候,家裡很窮,他非常聰明,就自己動手製作了一個竹節人的玩具。你瞧,(課件出示竹節人的圖片)這就是竹節人,你們玩過嗎?想不想知道怎麼玩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看看,範錫林和小夥伴們是怎麼玩的吧!生齊讀課題:《竹節人》,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等掌握不認識的字,並標註讀一讀。

  2.以開火車的形式讀生字,指名讀生字。

  重點指導:風靡(mǐ)叉(chā)腿、金箍(gū)棒、竇(dóu)爾敦(dūn)儼(yǎn)然

  3.指導書寫課後田字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豁、凜、雕、磕、跺、頹”。並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範。

  “豁”是左右結構,注意“害”“谷”,相互要結合緊湊。

  “凜”是左右結構,右邊書寫時要瘦一點寫。

  “雕”是左右結構,左右書寫時要緊湊一些。

  “磕”是左右結構,書寫時左邊要小一點。

  “跺”是左右結構,右邊是“朵”,注意正確寫法。

  “頹”是左右結構,左邊下“幾”最後一筆是提,右邊的“頁”要瘦一點最後一筆是點。

  4.趣味識字詞

  (1)出示詞語:

  威風凜凜、叱吒風雲、弄巧成拙、虎視眈眈、赫赫偉績、津津有味、全神貫注

  (2)指名讀,正音。

  (3)開火車,練讀。

  (4)做遊戲鞏固字詞。

  a.“貼字”遊戲: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根據圖片找到和圖片有關的生詞。

  b.玩找字遊戲:抽出生字,教師讀生字,學生找到相應的卡片貼在黑板上。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感情飽滿的朗讀課文。

  溫馨提示:請同學們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丟字,不添字,長句子注意停頓。

  如“把穿著/九個竹節的鞋線/嵌入課桌裂縫裡,在下面一拉緊,那立在/裂縫上的竹節們/就站成一個/壯士模樣。”

  2.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同學們,全文圍繞“我們都迷上了鬥竹節人”展開了描寫,仔細閱讀全文,標註段落,說說課文可以分成幾部分?請簡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內容。

  學生交流分享:

  根據學生的交流分享,概括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寫小時候,“我”和小夥伴自己做玩具,“我們”全都迷上了玩竹節人。

  ②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紹竹節人的製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鬥竹節人給“我”打童年帶來的快樂。

  ③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敘述了老師沒收竹節人,卻也偷偷玩竹節人,“我”和同桌在辦公室外看到,從沮喪到心滿意足的情感變化。

  3.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師:誰能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生交流:

  師總結:《竹節人》講的是作者小時候和小夥伴們製作竹節人、鬥竹節人、迷上

  竹節人和老師沒收竹節人,我和同桌想從老師那裡拿回竹節人,結果卻看到老師也在玩竹節人,心滿意足。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複習舊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竹節人》,誰能複述這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生:回憶課文內容並複述。

  3.匯入新課: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作者對竹節人遊戲的喜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眷戀,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這課文,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學習作者語言的誇張色彩和幽默詼諧,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二、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一)小聲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完成表格。

  閱讀目的、閱讀方法、關注內容

  學習“竹節人”的製作指南

  學習“竹節人”遊戲描寫

  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

  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

  (1)師: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關注課文內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內容。

  師點撥:

  ①作者寫“竹節人”製作指南時,可採用快速閱讀的方法,關注如何製作“竹節人”的步驟內容。

  ②作者寫教別人玩這種玩具“鬥竹節人”遊戲時,可採用仔細閱讀和反覆閱讀的方法,關注“鬥竹節人”遊戲入迷的細節描寫,體會傳統玩具“鬥竹節人”遊戲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③作者在寫老師沒收“竹節人”玩具後的故事時,可採用瀏覽閱讀的方法,關注老師沒收玩具,玩玩具的內容,重點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二)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請同學們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獲得哪些資訊?

  師:引導學生從寫作方法分析。

  學生交流:開直接點題“我”小的時候自己製作玩具,有一段時間我們迷上“鬥竹節人”的遊戲。

  (2)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呢?

  學生交流:這樣開直接點出主題來寫,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2.請同學們快速閱讀3-19自然段。

  (1)思考:竹節人是怎樣製作的呢?

  師:引導學生用原文來回答問題。

  學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筆竿鋸成寸把長一截……弄不好一個個崩裂,前功盡棄。(課件出示:竹節人圖片,及製作方法的字幕,讓學生齊讀。)

  (2)仔細閱讀課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談談作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師:引導學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開的裂縫,像黃河長江,一不小心,鉛筆就從裂縫裡掉下去了。”

  學生透過“像”“黃河長江”兩個關鍵詞說出: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考張的修辭。這樣寫的好處是:把桌子上的裂縫比喻成“黃河長江”生動形象的寫出豁口很大,也表現出課桌的破舊,語言幽默詼諧,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細閱讀課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採用了什麼寫作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學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壓頂!雙龍搶珠!咚鏘咚鏘咚咚鏘!咚咚鏘!”

  生交流:作者運用五個感嘆號。

  師:引導學生談出這樣寫的好處。(營造出一種緊張、熱烈的氛圍,彷彿一場激戰即將開始,襯托出孩子們躍躍欲試的激動心情。表現出孩子們對鬥竹節人的投入、痴迷和喜愛。)

  (4)反覆閱讀課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運用了什麼寫作方法?作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攢著”“跺腳拍手”“咋咋呼呼”來分析寫作方法。

  學生透過引導談出方法:作者運用了動作描寫和側面描寫。這樣寫的好處是:透過這些細節描寫,烘托出我們“鬥竹節人”的入迷,表現出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師:採用分組讀、齊讀、師生合作讀,來反覆朗讀,讀出“我們”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聲音表現出我們的入迷,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四)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3.請同學們瀏覽閱讀課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師把“竹節人”沒收後,怎麼做的?你怎麼看待老師的行為?

  師:引導學生關注老師沒收玩具、玩玩具的內容,重點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正確看待老師的態度。

  學生暢所欲言:老師沒收後自己玩竹節人了。我覺得竹節人得到老師的青睞,讓我們感到自豪,同時也能感受到與老師志趣相近、心靈契合,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突出老師童心未泯,活潑親切的形象。(意思對即可)

  三、開展活動,昇華主題。

  1.播放微課《快樂的童年》拓寬學生的視野面。

  學生談談觀看後的感想,也能介紹出一種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達出真情實感即可。

  2.引導學生介紹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

  你的老師是什麼樣的性格?和你發生過怎樣的故事,令你難忘?選擇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來講。

  學習上、生活中、話語裡、心理上

  句式練習:學習上對我的細心引導……

  生活中對我的親切關懷……

  話語裡對我的鼓勵支援……

  心理上我對老師的感激……

  四、鞏固延伸,作業設計。

  1.推薦閱讀:《你不是灰姑娘》。1985年範錫林獲兒童文學優秀獎的作品。

  2.小練筆:寫一有關老師的故事。

  要求:(1)題目自擬。

  (2)能運用上本節課所學的修辭和描寫等寫作方法,給語言增添色彩。

  (3)記敘一件具體的事情,表達出真情實感。

  (4)書寫認真,卷面規範、整潔、大方。

  五、板書設計

  竹節人

  製作:一截長的,八截短的

  玩法(樂趣):破課桌——古戰場,下課時——上課時

  故事:沒收,全神貫注

  教學反思:

  1.讓學生蒐集童年玩過的玩具和資料圖片,回憶美好的童年。運用《童年》音訊匯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透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受,充分來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以達到理解文字的目的。

  3.運用微課導學,再次回憶每個學生的童年趣事,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談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