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重心的南移教學設計

經濟重心的南移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經濟重心的南移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教材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國歷史》第二單元第2課(全冊第10課),本課是第二單元的重點,南方經濟發展是宋代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而經濟重心南移是中國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現象,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因此本課內容是中國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識點。《課程標準》對此課內容的要求是: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二、學情分析和教學理念

  七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欠缺綜合分析力,尤其是經濟知識對他們而言,顯得枯燥。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將枯燥的經濟知識直觀化,將教材知識點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採用虛擬情境教學法,即以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透過虛擬人物“田嫂”一家的南遷生涯為線索,讓學生在人物命運的關注中,獲得南方經濟發展狀況的體驗。學生透過閱讀課本和小組討論解決老師提問,建構新的知識。因此,學生在本課學習中,主要運用閱讀課本、展開想象、探究問題、小組討論、歸納總結等方法完成學習。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宋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概況,歸納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總結分析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啟示,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理解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2)在故事中穿插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學會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識點,學會理解和分析問題。

  3)透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語言表達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學習,認識宋代經濟居世界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史為鑑,從南方經濟發展的啟示中,為建立和諧社會獲得感悟。

  四、教學重點、難點

  在這一時期商業經濟在南方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課教學重點確定為南方商業的繁榮。透過引導學生描繪臨安街市、海上見聞,分析紙幣、科舉制的變化等感受商業繁榮。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突破方法:引導回憶前面所學“江南經濟開發”,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歸納總結。

  五、教法本節課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教學法

  說學法:

  1、注重課前預習。

  2、大膽質疑,訓練思維。

  3、團結合作,產生“共生效應”。

  4、善於辯論,探索創新。

  5、拓展知識,構建結構,提升認知能力和水平。

  六、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激趣匯入——創設情境,體驗歷史——走進歷史,合作探究——小節昇華,感悟歷史。透過引導、體驗、探究、感悟、總結達成本科的教學目標。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大螢幕顯示司馬遷《史記》中關於西漢時期南方經濟相當落後、經濟中心在北方的一段歷史材料,並設定問題:(1)請大家說說看,今天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2)我國古代經濟重心何時從北方轉移到南方的?發生轉移的原因是什麼?表現又是怎樣的呢?這樣使學生帶著渴求的慾望進入本課的學習。以設定問題的方式匯入本課,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二)創設情境,體驗歷史

  本課設計中,針對七年級學生特點,用人物故事把相對枯燥的經濟知識串聯起來。本課採用虛擬情境教學法,設計中既避免了“人造史料”,又將學生帶入生動的意境中,問題設計照顧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並且重視課本基礎知識的落實,體現了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

  1、南遷生涯(農耕篇)

  為了謀生和撫養孩子,田嫂給地主當了長工。當時地主的田莊中有可能種植哪些作物?指導學生自學課本56頁後回答。

  透過角色扮演,讓學生走進歷史,身臨其景,設身處地的運用教材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以達開拓學生思維、激發豐富的想象力、認知社會、溶入社會的目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水稻、棉花、茶葉的圖片,使學生明確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

  教師進一步強調這一時期南方農業發展水平逐漸超過北方。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的同時達到理性認識的水平。螢幕展示《耕穫圖》,這張圖反映了農業生產中從耕種至收穫的全過程,其主要勞動包括什麼?看圖說話,在回答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剛剛學過的知識。

  過渡:在地主的田莊中,農民緊張而繁忙的勞動。晚上,田嫂還要紡紗織布。

  2、手工業的興旺(手工業篇)

  引導學生回憶前代制瓷業和紡織業發展的情況,然後讓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內容進行比較,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學生回答後我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出示宋代景德鎮的代表性瓷器圖片;哥窯的冰裂紋瓷器圖片;南宋海船圖片。

  藉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教學手段,運用教材中的圖片、資料,將比較抽象的歷史史實直觀化、形象化,並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觀點,以達突破學習難點、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創新能力之目的。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拓展探究:出示圖片一艘出土於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個密封的船艙。想想看,這種船有什麼優點?(南宋海船的水密艙結構,具有較強的抗禦風浪的能力,適宜在較深的水域中航行。)

  將歷史課的知識與一些現實問題結合起來組織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臨安(杭州)之行

  十多年後,田嫂的孩子們長大了,兩個男孩決定離開田莊,到外面去闖蕩。他們順著運河來到了當時的京都臨安(杭州),他們看到了臨安繁華的景象。在臨安大街上,他們會有什麼見聞?帶著這個問題指導學生自學。

  在講述南方商業的繁榮時,應講清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宋代南方商業發展的條件。我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這一時期南方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情況和前面課本中有關宋代民族關係的相關內容全面思考這一問題。其次是南方商業繁榮的具體表現,透過引導學生回憶唐朝商業活動的情況,然後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有關敘述,提問:“宋代商業的繁榮與唐代相比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回答後,我加以歸納總結。並強調,這一時期中國在商業活動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強調指出: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程序最終完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程序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海上見聞

  兄弟倆在臨安發現有很多賺錢的買賣,但是由於沒有資金,便選擇了在運河碼頭幹搬運,他們跟著一個外貿商人來到泉州,當上了海員。對剛學過的知識做一個簡答的回顧,他們會見到怎樣的海船?裝載一些什麼樣的貨物呢?他們的商船可能會去哪些地方?商船進出泉州港口,會接受哪個機構的檢查?學生帶問題閱讀課本,迅速解決。

  拓展探究:想一想,人們在貿易中會使用什麼貨幣?它有什麼優點?學生交流後明確這是商業發展的表現。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思想,體驗學習的快樂,從而達到開放和創新之目的。

  5、美滿結局

  幾年後,兄弟倆攢了些錢,到蘇州置辦了一些田產,接來母親,娶妻生子,過上了安定生活。此後,老大繼續從事海上貿易,老二則勤學苦讀,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對比探究:隋唐科舉制明確規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宋朝的科舉放寬尺度,允許商人中有“奇才異行者”應舉,這說明什麼?(反映出商業活動的發展在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合作:請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發揮想象,以小組為單位,向大家介紹臨安街市見聞,形式不限。(提示:可用語言描述、小品表演、講故事、繪畫等形式,從街道的佈局、商鋪、人流、交易場景、交易中的商品貨幣等進行描述。)

  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愉悅氛圍下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究。

  (三)走進歷史,合作探究

  出示三段資料,分別是對南方不同發展時期經濟發張的不同描述:

  南方地廣人稀,人們以稻米、魚為主食,還採集果實和貝類為食……刀耕火種,沒有積蓄,大多很貧困。

  (南朝時)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絲綿布帛之饒,衣覆天下。

  大多很貧困。

  宋朝時)朝廷時仰東南之財賦,語曰:“蘇湖熟,天下足”。

  憶一憶:南朝時江南經濟開發的原因有哪些?

  找一找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原因。

  小組合作交流得分方式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收集資訊,整理相關資料;在課堂中,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作業:

  假如你是一位南方政權的皇帝,你將如何解決廣大子民的吃飯、穿衣問題?請你設計自己的解決方案。看看誰能做一位優秀的好皇帝。透過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現歷史場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產生歷史認同感,養成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善於思考和勤於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激化開放性思維能力。

  (附)板書設計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環境:相對安定

  勞力:大量增加

  技術:不斷進步

  自然:條件優越

  二、經濟繁榮的表現

  農業發展:水稻;棉花;茶葉

  手工業興盛:紡織;制瓷;造船

  商業繁榮:城市;貿易;貨幣

  三、經濟重心轉移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