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範文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白《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渡荊門送別》。

  2、過程與方法: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髮遐想,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為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難點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學習古詩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學生自由讀古詩,初步瞭解詩意。

  2、放錄音,營造氣氛。

  3、《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明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又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

  明確: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衡的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4、這一聯中有一個字用得好,找出來談談它好在何處。

  明確:”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們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5、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請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明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雲彩,層層疊疊,構成海市蜃樓。

  教師補充: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的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

  6、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明確:不是,是告別故鄉。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詩人初次離開故鄉,確實有些依依不捨,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會送我這個遠別故鄉的人到楚地。

  7、尾聯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抒發了思鄉深情。

  8、透過合作學習,研究探討:

  (1)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的?

  這首詩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這裡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託意。“月下飛天鏡”,“下”字是動詞,說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裡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本詩卻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像。“雲生結海樓”,詩人看到天空雲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像。“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的產生,是由於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時忽然出現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為神怪,認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並無這種自然現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雲彩各種奇異的形狀,彷彿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為什麼平常的月景和浮雲能引起詩人這麼大的興趣?因為在嶄新的環境裡認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銳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荊門送別》中“送別”有幾種理解?

  課本提示中說是詩人青年時期出蜀贈給送別的友人的詩,《教參》中則提到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到底哪種理解更合適?

  這首詩的確寫的是送別,不過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詩人李白已經上岸了。詩人與朋友在長江千里舟中相伴來到荊門,現在李白離舟上岸,在告別的時候說“可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因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託意於江水,只有它能代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繼續推舟前進,自己上岸,更代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後,只有故鄉江水依然相送,憑這寄託彼此的鄉情友誼。至於課本提示和《教參》的理解,當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詩中並無送友的離情別緒。當時,年輕的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壯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動,祖國壯麗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詩一氣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調輕快,意境高遠,想像瑰麗。中間兩聯,尤以頷聯為佳,氣象博大,氣勢飛騰。“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繪了船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壯麗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詩人的開闊胸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歷來被稱為不朽的佳句。結尾緣江水而生髮遐想,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為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這種奇想,言盡意遠,韻致清揚。

  (三)齊讀,背誦這首詩

  (四)結束課程

  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首聯交代旅程

  頷聯喜悅開朗

  頸聯新奇景色

  尾聯思念故鄉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教師範讀

  三、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並自由朗讀課文。

  四、賞析這首詩

  第一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歷來有“蜀楚咽喉”之稱。楚國,今湖北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都屬於楚國。李白這首詩是寫於青年時期,即乘船順江離川之際。此時李白才二十四歲,是第一次離開家鄉,比起他以後的走南闖北、浪跡天涯的一生遊歷來說,荊門之行實在算不得什麼,可的確是他生平第一次走這麼遠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顯得格外遙遠而漫長。到達荊門山下時,蜀中家鄉的山川已不復在望,所以不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覺得離家鄉已經十分遙遠了,因而這首詩的頭兩個字就是“渡遠”,他感到來到了一個與家鄉完全陌生的地方,從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荊門山當做家鄉的最後一個標誌,透過這座山,就走出了家鄉,所以叫“荊門外”。第一句這五個字兩組詞的確說明了李白的做詩雖然天縱豪情,但是一旦寫起律詩來,同樣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規中矩的。

  第二聯開始描寫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荊門山時,地勢已經漸趨平緩,眼界也隨之開闊起來,大荒,是遼闊無邊的原野。李白剛剛從兩岸高山夾峙的三峽中出來,隨著江船的東下,身後蜀中的群山已經越去越遠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而長江從落差極大的三峽奔瀉而下,至此也漸次平靜下來,浩浩蕩蕩地流向這一片廣袤的新天地。這一聯是李白寫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來說,李白的名句都是抒發內心的滿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吟天姥吟留別》),都張揚著極其強烈的個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懷與風格,而無人能望其項背。不過這一聯卻純粹是寫景,而且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抒懷》)句式相近,用詞相似,氣勢相當,同為唐詩中最華彩的樂章,而被許多評論家放在一起相提並論。我們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為山川景物所打動、所感染的,當他突然面對一個與自己二十多年來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時,不但在視野上大為開闊,而且內心感到一種無形的震撼,充滿了喜悅,他要迫不及待地隨著大江一起,帶著自己年輕浪漫的心和建功立業的情,撲向這一片嶄新的天地,“山隨平野盡”,預示著作者在船到荊門山時,已將巴山留在身後,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頁翻了過去,留在了記憶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遠眺,楚天遼闊,境界超遠,宣告了詩人在即將進入楚水之際,已經在憧憬一種全新的人生歷程,要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躍躍欲試、大顯身手了。這一聯實際上既是寫景,同時也是一位有著遠大抱負的曠世英才,面對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時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然是寫景,不過用的是遠近結合、虛實相間的寫法。飛天鏡,天空中飛落的鏡子。海樓,即現在所說的“海市蜃樓”。荊門山以下,江流減緩,夜幕降臨,在平靜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輪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動,明月與江水同時出現在筆下,都是李白最喜愛的入詩的景物。月亮在這個夜晚,也不安心於獨自呆在寂寞的廣寒宮了,她從天上“下凡”來到了人間,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鏡子,她隨著江面的漣漪而愈發顯得搖曳生姿,並且與江船一起結伴前行,是那樣的情意綿長,含情脈脈。寫過柔美的夜景,李白意興未盡,大筆一揮,又勾勒出絢麗的日景,“雲生結海樓”,月落之後,黎明降臨,天空彩雲,舒展起伏,變幻萬千,不時出現海市蜃樓般的奇觀。可以斷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時肯定沒有見過真正的海市蜃樓,但是他卻大膽地運用這一在沙漠中才會出現的景物,來形容他面前那無限高遠的荊楚天地間變化莫測的景象。其中所傳達出的最重要的資訊,就是李白此時那種出得峽來以後,豁然開朗的心胸與躍躍欲試的豪情。“飛天鏡”也好,“結海樓”也好,在崇山峻嶺、江水湍急的三峽之中,是不可能領略的,現在不論是夜晚,還是晴日,都可以“極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鏡的月影反視江流的平緩,用層出不窮的雲樓襯托江天的遼闊,這一聯,一上一下,一遠一近,白晝夜晚,明月彩雲,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峽,見到廣漠平原時的欣喜與振作一覽無遺地合盤托出,使人們既欣賞了大自然的奧妙,又體會到了詩人那充滿年輕活力的脈搏,寫景即是抒情,狀物更是言志,從頷聯和頸聯這四句詩中,你能說年輕的李太白不就已經儼然成為一個融情入景的行家裡手?

  全詩的最後一聯也寫得十分精彩,“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正當李白陶然沉醉於荊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風光而思緒萬千之時,船外那無語東流的江水卻不知怎的,引發了他思鄉的情懷。李白從小在蜀中長大,從“五歲誦六甲”開始,遍訪蜀中名山,早年讀書於江油縣的戴天山中,後來又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深摯的情感。現在“辭親遠遊”,乘船離開四川,如今已經遠離故土了,心中難免依依不捨,而這種對家鄉的留戀之情一時又無處宣洩,結果聊勝於無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託,他不說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卻說從家鄉來的江水一路上對自己殷勤呵護,萬里護送,這種看似無情卻有情的寫法使得全詩在結尾處顯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說這聯結句“得象外於圜中,飄然思不窮。”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不過全詩直到結束也沒有一個字提及“送別”朋友的離情別恨,看來這首詩並不是什麼贈別朋友,而是詩人自己在遠離故土之際向家鄉告別,所以,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這首詩題中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以這種形式來告別自己的家鄉,除了李白之外,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人了。

  五、問題探究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提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荊門送別》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

  提示: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3、這一聯中有一個字用的好,找出來談談好在何處。

  提示:“隨”字將群山語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4、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提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5、尾聯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6、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著筆,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思。

  7、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麼順序描繪的?

  提示:“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8、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並說說理由。

  提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後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9、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透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六、齊讀,背誦這首詩。

  七、課堂小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歷來為詩壇所注目,這不僅是因為第二聯寫得氣勢非凡,大氣包舉,更是因為全詩充滿了一種無人可及的浪漫情調。開頭寫荊門一帶的江山形勢,尤其著力描寫了長江出三峽、入平原的浩蕩之勢。全詩以“渡遠”始,以“送行”結,從開篇到結尾一氣呵成,給人以迴腸蕩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是千古奇詩。

  八、佈置作業

  1、欣賞此詩,選出有錯的一項()

  A、“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於行舟上的所見。

  B、“天鏡”與“海樓”分別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樓。

  C、這首五言律詩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詩人送別友人。

  D、“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表示式了詩人對故鄉的留戀。

  2、用文字把自己閱讀這首詩的感受寫出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