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透過誦讀、欣賞、聯想等方法,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便激發學生“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臺灣當代詩人余光中的思鄉之作——《鄉愁》。(板書)

  二、展示教學目標。(課件)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瞭解他所處的社會、時代,那麼我們就能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們先來簡單地瞭解一下作者。作者簡介(課件)

  三、師:同學們,詩歌是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下面我們將奏響的是第一樂章,讀鄉愁(課件)

  師:從文章的題目我們得知,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感情?

  生:思念家鄉

  師:那麼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生:憂鬱深沉

  師:透過聽你覺得讀時語速應該是什麼樣呢?

  生:稍慢

  師:對,憂鬱深沉的感情基調決定了我們的朗讀應該是稍慢且舒緩、

  師:要讀好一首詩,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調,還要把握什麼朗讀技巧?

  生紛紛:語速,節奏,輕重音

  師:第一、二小節語速稍慢,讀出回憶。第三小節沉鬱,讀出生離死別的傷痛與失落。第四小節音調稍稍上揚,讀出對祖國的思念,蕩氣迴腸。

  另外,在朗讀時,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節,那枚小小的郵票寄託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依戀,在讀的時候要重讀。現在老師示範讀一下第一小節。

  師:下面幾小節請同學們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組來朗讀其餘幾小節。

  配樂朗讀

  師總結:同學們朗讀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們來聽聽名家的朗讀。(課件)

  四、師:透過朗讀,我們心靈深處情感已經與作者產生了共鳴,,作者那淡淡的愁緒,我們彷彿也在慢慢體會,同學們讓我們奏響第二樂章--含英咀華品鄉愁

  師:我們知道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看不到,摸不著,但在余光中的鄉愁裡,他把鄉愁寄託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那麼詩人運用了什麼意象來表現鄉愁?(課件)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

  生:詩人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表達不可捉摸的鄉愁。

  師:同學們回答很正確,作者抓住這四種意象表達了內心的情感,那麼作者以什麼順序來組織全詩?

  生: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人生的四個階段)(板書)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都有哪些具體的鄉愁?

  生1:小時候的我外出求學,與母親分離,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寄託在一封封家書之中,而保證這封信能夠從“這頭”到“那頭”,郵票便是小時候最突出的“鄉愁”。

  生2:長大後,為生活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生3: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地隔開了。詩到這裡,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生4: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

  明確:母子分離、夫妻分離、母子死別、兩岸分離(板書)

  師:同學們想像、表達都很好,詩的第四小節,與前三小節已有所不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板書)

  師:課文學到這時,我想同學們肯定有話想說,你最想對誰說一句話,說句什麼話?

  生:我想對臺灣同胞說臺灣同胞,你們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的

  生:我想對余光中說余光中先生,你的`願望一定會實現的……

  師:大家說得很好,說出了我們華夏兒女的心聲。祝願寶島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板書)

  五、師:中國人,天然有著深深的鄉土情結,家被視為生命的本源。闊別六十八年後,余光中老先生終於回到了故鄉。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離開了家,才知道家的可愛;離開國的時候,才知道國的可貴,一個人必須當一回‘浪子’,回頭後才能真正明白這一切。同學們”也許以後,為了追尋理想,你們也會離開故鄉,甚至會遠離自己的祖國,到那時候,你會對你的親人、故鄉、祖國說些什麼麼呢?下面我們進行第三樂章---說鄉愁(課件)

  師總結:剛才同學們發自內心的話語讓老師周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願同學們透過本課的學習,更愛自己的家鄉,更愛自己的祖國!在這節課結束前,讓我們的脈搏再次隨著鄉愁的韻律一起跳躍吧!(課件)

  佈置作業(課件)

  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長大後-------船票-------夫妻分別個人的思鄉之情渴望祖國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昇華早日統一

  現在--------海峽-------祖國與大陸分離普遍的愛國之情

  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一般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讀品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2、透過比較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鑑賞能力,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慾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種意象。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聽一聽: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間多媒體播放音樂)

  導語:同學們,你們從剛才的音樂中聽出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鄉愁)是的,遊子思鄉、故土難忘,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由於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臺灣人民對大陸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的渴望日趨強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鄉愁》。(板書課題、作者,多媒體顯示全詩)

  二、讀一讀:感受詩味,體會詩的情感美。

  ⒈教師示範朗讀。(多媒體配樂)

  ⒉學生自由朗讀,師指導、解疑。

  ⒊學生試讀課文。

  ⒋師生點評指導。

  板書: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故園別

  ⒌把握詩歌主題。

  ⑴設疑:大家讀過不少抒寫鄉愁的詩,與一般鄉愁詩相比,這首詩在情感上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從哪兒可以看出?這一處該怎樣讀?

  ⑵補充資料圖片,進一步體會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⒍深情齊讀詩歌。

  三、議一議:比較鑑賞,體會詩的意象美。

  1、出示改詩,引導學生比較、品評。(多媒體顯示)

  設疑:⑴鄉愁是一種大家都可能曾經體驗過可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讀了原詩,你覺得余光中是怎樣將鄉愁形象地展現出來,使你對鄉愁有了一些具體的感覺?(運用了幾種具體的事物來表現)

  ⑵鄉愁怎麼是郵票、墳墓?這些事物會使你產生怎樣的聯想?老師改寫的詩有沒有這種效果?

  2、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⒊引導學生理解何謂意象。

  明確:詩歌一般是透過創設意象來抒發情感的,創設意象就是藉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託於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說不清道不明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了,並且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⒋美讀:想象情景,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四、寫一寫:拓展遷移,體驗人生的情感美。

  1、請根據以下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仿照詩句,用具體的事物來抒寫鄉愁。

  ①情境:中秋月圓之夜,作為一名住宿生,當你獨處寢室,這時,鄉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學生自創。

  2、學生思考、創作、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仿寫詩歌。

  板書設計

  鄉愁(余光中)

  母子別郵票

  新婚別船票

  生死別墳墓

  故園別海峽

  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鄉愁》以獨特的想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教學設想】

  課前引導學生藉助課外閱讀材料瞭解作者及作品,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主題。教學時,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由淺入深,重閱讀,善啟發,巧設高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初步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創設情境,透過多媒體手段,喚醒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在形式上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1.透過誦讀品悟,讓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2.培養學生有感情誦讀詩歌的能力。

  3.透過情感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對詩中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特殊意象的體會把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經歷嗎?當時的感覺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談談嗎?(請兩個寄宿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發言,教師適當啟發)

  對於思鄉之情,離別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詩作表達這種愁思了。你們能舉出一些抒寫“鄉愁”的古詩句嗎?(請兩個學生舉例)

  老師也收集了幾句,同學們一起讀一讀。

  1、馬致遠的曲《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人透過這些詩句表達各自濃郁的思鄉之情。下面我們隨著詩人余光中一起走進他的鄉愁設計。

  (二)作者簡介

  首先請同學們藉助課文P100註釋對詩人先作一定的瞭解。把註釋畫下來。生補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於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和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余光中一首《鄉愁》詩抒發了強烈濃厚的思鄉之情,表達出大多數臺灣人民的心聲。

  (三)初讀感知

  1、請同學們一起欣賞《鄉愁》配樂詩朗誦,在音畫中感受詩人的情感。聽完

  後說說他讀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裡?(播放錄音——使用語文版配備的錄音帶)

  2、透過聽錄音朗讀,同學們一定也融入到了詩人的情感世界裡了,下面請同

  學們一起模仿錄音朗讀。

  3、哪一個同學來說一說錄音朗讀讀得好在哪裡?(指導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1)結合課後思考練習三,劃分詩歌的節奏。(板書:①節奏)劃完的同學可以

  再小聲地把這首詩多朗讀幾遍。(出示幻燈片)

  (2)除了要注意朗讀節奏,還要注意什麼?誰可以說一說?

  ——重讀(板書:②重音)

  (3)誰知道要把詩歌讀得好,還應該注意什麼?

  ——感情(板書:③感情)

  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指導大聲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明確:激憤、昂揚和略帶哀傷。

  5.全班同學一起來有感情郎讀全詩。

  (四)研讀詩歌,品味意象。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裡,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板書: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

  2.四個時間詞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

  (板書: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3.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將思鄉的愁思寄寓在“明月”當中。讀了余光中的這首詩,你覺得詩人在這幾個人生階段是透過什麼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鄉愁的?(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4.我們以第一節為例,具體感知意象的創設效果。讀一讀,想一想,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

  (1)請一位同學示範讀第一節

  教師指導:朗讀詩歌要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重讀,而將一首詩讀出感情,離不開對詩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須重讀才能凸現其豐富的內涵。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2)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學生朗讀體會)

  郵票讓人聯想到通訊。詩人少年在外求學,思念母親,點點滴滴的眷戀之情,凝聚在這小小的郵票上。郵票雖小,卻蘊涵著詩人的鄉愁。(板書:思念母親)師:為什麼選擇郵票呢?如果把郵票改成信紙可以嗎?

  師:為什麼詩人用小小來形容郵票?(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暢所欲言。)師幫助理解釋疑:

  小小不僅用來形容郵票的大小,也用來形容情感的程度。這時的思鄉之情是比較淡的,如輕煙似的,一縷,兩縷。

  (3)誦讀第一節。

  5.根據第一節的學習方法,分別說說“船票”、“墳墓”、“海峽”是如何表現鄉愁的?(組織形式:以前後桌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派代表發言。)(教師適當引導)

  (1)郵票是書信來往,而船票則是兩地奔走的結果,凝結著詩人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比郵票有著更濃的鄉愁;(板書:夫妻分離)

  (2)墳墓將母親和“我”生死隔絕,愁思更是濃的化不開,(板書:母子死別)這些都是詩人的“家愁”。

  (3)而海峽則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國愁”。(板書:故鄉之思→家國之情)一灣淺淺海峽,將臺灣和大陸分隔多年,卻割不斷臺灣人民對祖國大陸綿綿的思念。(板書:遊子與大陸分離)

  6.請同學們跟著伴奏一起誦讀全詩。

  (五)課文小結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看起來似乎沒有關連,但卻是詩人對鄉愁的種種感覺: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些詞都是客觀事物,它們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形象。當詩人將它們寫入作品中,並融入自己的情感——鄉愁時,它們就成為詩歌的意象。我們學習詩歌要從意象處入手。因為詩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意象的背後,透過意象將它們暗示出來。理解詩歌的意象,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詩歌的主題。

  【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模仿。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

  友誼是

  母愛是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童年郵票家愁

  (母子分離)

  長大後青年船票

  (夫妻分離)

  後來啊中年墳墓

  (母子死別)

  而現在老年海峽國愁

  (遊子與大陸分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