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高中教學設計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高中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高中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識記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背景和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掌握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小組討論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學習探究問題、分析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感悟改革家敢為天下先的鬥爭精神,形成勇於追求和捍衛真理的優秀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歐洲發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難點】

  宗教改革的實質和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情景匯入法。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贖罪券圖片。講述這是中世紀時期西歐天主教教皇兜售的贖罪券,提問學生:教皇為什麼要出售贖罪券?他的這一舉動產生了什麼影響?順勢匯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1、教師組織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前兩段內容,提問:為什麼會進行宗教改革?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中世紀的天主教會對人們進行嚴密的精神統治,佔有大量的土地,對各國人民大肆搜刮。文藝復興使天主教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質疑。天主教會與人們矛盾的日益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會的日趨腐敗,更重要的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進一步高漲,這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勢力強大,根深蒂固,這就決定了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鬥爭往往採取藉助宗教反對天主教神學的方式來進行。

  2、教師繼續提問:為什麼會在德國發生宗教改革?

  學生思考後回答,師生共同總結。16世紀的德意志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成為受羅馬天主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被視為“教皇的奶牛”,因此,民族壓迫、階級壓迫與宗教壓迫交織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發源地。1517年,羅馬教皇以籌資修繕教堂為名,出售贖罪券,強調這一事件是宗教改革的導火索。

  教師簡要介紹教會宣稱的謊言激怒了神學教授馬丁·路德,他在當地教堂門口貼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二)內容

  1、教師展示《九十五條論綱》的資料,並讓同學們結合教材,說說馬丁·路德提出了哪些主張?

  學生根據材料和課本回答,教師歸納總結。

  他提出“因信稱義”的思想。認為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需購買贖罪券,主張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堅持君主的權利高於教士甚至教皇,國家權力高於教會,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

  馬丁·路德的教義在德國北部和中部迅速傳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響,瑞士、法國、英國等國紛紛進行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

  2、教師提問: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還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教師補充新教反映的是新興資產階級或民族國家的利益。

  (三)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思考:宗教改革的性質是什麼?宗教改革的傳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小組討論,發表意見,教師總結: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首先,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並對後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推動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發展。另外,在政治上、經濟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新興的民族國家。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複習本節課所學。

  2、作業:請同學們課下分析總結宗教改革同文藝復興時期思想的關係。

  四、板書設計

  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