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的教學設計(通用3篇)

《生命,生命》的教學設計(通用3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命,生命》的教學設計(通用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生命》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抓住文章主題詞,從而把握文章思想。

  2、把握文章的哲學意義,理解生命的價值。

  3、學會從小事入手,揭示人生哲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主題詞,探究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味生命的頑強和美好。

  【教學難點】

  辨析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和三點思考的側重點。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個作家,在現實生活中,在別人看來,她是個很不幸的人,她不能像常人那樣生活走動,她的很多時光是坐在輪椅上度過的,她的肉體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但她自己卻聲稱“活得十分富有”,為什麼呢?因為她擁有一個博大的精神天地,而構成這個天地的,是她對自然、對生命的感悟。她並未因為身體的殘疾而放棄生命,相反的,是對生命更強烈的呼喚。她曾經在一篇文中寫道“不論你處在怎樣一個多變的世界,經歷怎樣的人生,生命中還是有一些極其可貴的珍寶,需要我們終身護守、珍惜,不容它輕易失去。”她就是杏林子。

  大家翻開課本11頁,我們先來看看這位作家的介紹。她是一位臺灣女作家,12歲罹患類風溼關節炎,後來病情惡化,至今全身關節都損壞了。病痛中,她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寫作,先後出版多部文集,她以女性的細膩和敏感,觀察尋常的生命現象,抒發的感情十分親切、自然,讓灰心的人得到鼓勵,使畏縮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路上。

  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她的文章《生命 生命》,我們來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種精神,支援她長期跟病魔戰鬥,並寫成這麼多激勵人心的文字。

  二、檢查預習

  1、朗讀課文,學習字詞:

  騷擾 茁壯 庸碌 肅然起敬 qì zāo tà yōng lù gū 小( ) ( ) ( ) ( )負 áng qíng hàn ( )然挺立 ( )天( )地

  縫──縫衣服

  應許──應該

  憩──休息。

  擎天撼地──擎,舉起;憾,動搖。形容力量巨大。

  肅然起敬──形容肅然,十分恭敬的樣子。

  2、分享課前預習時收集到的有關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

  經典人物:貝多芬,張海迪。

  反面事例:北大跳樓的學生。

  三、課文研討

  1、整體把握,理解文意:

  ⑴ 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麼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麼?

  是一種修辭方法──反覆。去掉一個不可以。因為連用表示強調,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的呼喚,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去掉就沒有這種表達作用了。

  ⑵ 文章寫了幾件事?劃出各語段的主題詞,梳理文章思路。

  事例1:小飛蛾在險境中,生命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下,極力掙扎著──強烈的求生慾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

  事例2: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從生命誕生這個角度說明,生命力之強大。

  事例3:“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

  ⑶ 作者靜聽心臟的律動,引出了對生命的哪三點思考?這三點思考呈怎樣的關係?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考?

  思考1:“我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思考2:“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思考3:“決不辜負生命”、“勇敢地活下去”──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這三點思考,呈層層遞進關係。聯絡到作者自小病魔纏身,在長期同病魔作鬥爭的同時,還筆耕不輟,在文學道路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的這一番體悟,更值得我們每一個健康的人咀嚼、深思。

  四、課外作業

  1、熟讀最後3段,做好積累。

  2、《每日五分鐘》第3課。

  3、閱讀訓練。

  4、寫週記,命題作文,任選一個題目寫作,不少於500字。

  題目一:懷念毛主席(9月9日,毛主席忌辰29年)

  題目二:教師節暢想(9月10日,我國第21個教師節)

  題目三:我的一家子

  《生命,生命》的教學設計2

  【課文說明】

  先寫三個關於生命的事例,再寫三點思考,三個事例;先寫小飛蛾,是動物,再寫小瓜苗,是植物,最後寫自己心臟的律動。三點思考,內容很相近,側重點還是有區別的。作者舉的動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不舉大象獅子老虎等等龐然大物,只說一隻小飛蛾,不舉參天大樹,只說一棵小瓜苗,說明無論怎樣卑微的生命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到大道理,是很能啟人心智的。作者的思考也善於展開,一連說了三點。這對學生也很有啟發。

  因此教學設計處理:

  【教學目標】

  1、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絡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對人生、生命的感悟還不會很深刻,因此本課採用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並採用講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透過反覆誦讀,理解內容,感悟中心。

  【教學難點】

  揣摩詞語的表現力,能暢談對人生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舉例:“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但每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卻有所不同。有的人輕視生命,稍有不順便放棄生命;有的人揮霍生命,用生命去搏取一時的快感和放縱;也有人善待生命,雖歷經磨難也百折不撓,讓生命散發出了無限的美麗。

  香港女作家杏林子,她患有重病,倍受折磨,卻寫出了很多的作品。關於生命,她又有著怎的思考呢?

  二、整體感知

  1、聽配樂朗讀。

  2、學生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情。

  個人練讀──交流朗讀──學生評價、教師評價。

  3、交流:

  這篇文章共寫了哪幾個事例?請把它們概括出來。

  (每件事不超過6字)

  三、生成──探究式學習

  自主學習,生成問題──合作探究──教師指導。

  生成問題預計(參見《導航》):

  1、找出並分析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語句,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寫得好?

  (可從修辭、表現手法、詞語運用等方面入手,如:試作比較和分析,看加點詞語能否換用括號裡的詞?為什麼?)

  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裡,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倔強)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十分敬佩)!

  2、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覆品讀,體悟文章的內涵:

  劃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並體會其作用。

  3、文中作者對生命有哪三點思考,分別用一句話概括。

  四、拓展創新

  聯絡生活,聯絡作者對於生命的三點思考,補棄舉出一個實際例子。

  你知道哪些關於生命的格言警句?你自已對於生命又有怎樣獨到的感悟和認識呢?

  五、佈置作業

  以“人生的啟迪──讀《生命 生命》有感”為題,寫一則讀後感,要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字數不限。

  《生命,生命》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①朗讀課文,把握主旨。

  ②積累詞語。

  ③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三個事例的內容,深刻理解三個事例所引發出的側重點不同的三點思考,以及三點思考分別提出的三個要求。

  課前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杏林子的材料,以瞭解臺灣女作家杏林子。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張海迪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絕頂》,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自1998年開始創作,耗時四年,共計35萬字。

  責任編輯胡玉萍第一次與海迪面對面交談時,心中就擔憂——以她這樣的身體狀況,能完成這部長篇創作嗎?後來,她瞭解到,張海迪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就繼續艱難地創作。張海迪說:“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

  去年歲末,胡玉萍拿到書稿後,確確實實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著,彷彿是捧著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確乎是沉甸甸的……

  無獨有偶,臺灣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溼關節炎,後來病情惡化,她忍著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著“生命生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她珍視生命、堅強勇敢的精神,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②配樂範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思考:a.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麼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麼?

  b.作者列舉了哪三個事例,試用一句話概括每個事例的內容。

  c.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③聽讀之後,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是一種修辭方法——反覆。去掉一個不可以。因為連用表示強調,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的呼喚,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去掉就沒有這種表達作用了。

  b.小飛蛾在險境中,生命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下,極力掙扎著——強烈的求生慾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

  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從生命誕生這個角度說明,生命力之強大。

  “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

  c.三點思考第一點思考: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回答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將目標、信念付諸於行動。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鬥,“勇敢地活下去”。

  [教師小結]

  正是由於為生命而奮鬥,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歲就患了類風溼關節炎的臺灣女作家杏林子,雖然病情惡化了,仍然忍著病痛,強烈地呼喊著:“生命、生命”。

  二、研讀與賞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們,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的。下面我們再細細研讀文章,看看三個事例分別抓住哪一個關鍵詞,側重哪一個方面,三點思考分別提出了哪三個要求?

  學生討論明確:飛蛾生之慾望生命意義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價值

  心跳生命珍視奮鬥

  討論加點詞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躍動”改為“跳動”行不行?為什麼?明確:不行。跳動是一起一伏地動;躍動表達心情急切。用“躍動”更能表達“生之慾望”。

  ②“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為什麼不能去掉?竟然表達了一種意想不到,表達出一種驚喜,若去掉就沒有了這種表達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來形容力量巨大,這裡指小瓜苗在沒有生存條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現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肅然起敬”表達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一種崇敬,在這裡是不可隨便調換的。

  ④“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說“它僅僅活了幾天”……前後是否矛盾,為什麼?

  小瓜苗在沒有生長的條件下,靠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能茁壯生長、昂然挺立,而瓜子的養分僅僅能供養它活幾天。

  ⑤“我都願意為它奮鬥,勇敢地活下去。”作者為什麼要加“勇敢地”來修飾“活下去”?作者那種難以忍受的病痛,活著會比死了還要難受。張海迪也是如此,同樣是生不如死。像她們這種情況,活著比死亡還更需要勇氣,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飾成分。

  三、體驗與反思

  朗讀課文最後三段,說說你學習了此文的思考。結合你的生活,從你的周圍舉出一兩個例子,談談你的認識。

  (啟發學生將課文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業

  ①將自己的認識記下來,作為小作文練筆。

  ②比較閱讀:試比較《生命生命》與課文後的選文的異同。

  點評

  《生命生命》列舉了一隻飛蛾、一棵小瓜苗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說明這些小生命無論怎樣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從人的生命現象說起,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嚴肅的思考。

  本教案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是按新課程標準設計的,注重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語文素養的培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設計了科學的教學流程,呈三大板塊:整體感悟、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由與作者經歷極其相似的張海迪的事蹟匯入,能毫不費力地設定一種情景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重視結果,忽略過程,是語文課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結果往往是簡單明瞭的,過程才是複雜漫長的。諸多的東西都隱藏在過程當中。“找一找哪個詞用得好——換一換行不行——讀一讀,讀出情”,這個環節,就是讓學生體驗讀書的過程,側重於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體驗與反思”,這一板塊,是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實際中,體現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最高層次——應用,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對生命的關注和思考,珍愛生命,讓生命更有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