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

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影片資料,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分析。學生舉出例項,認同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2、透過觀察、交流,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3、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認識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在探究實驗中,鍛鍊學生的探究能力,並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自我表達的能力。

  4、說出破壞生物因素導致環境惡化的生活例項,激發學生形成“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1、描述具體生物例項,分析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為對環境的適應性,說出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2、觀看影片資料,嘗試設計探究實驗,透過合作交流,得出“生物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合理結論。

  三、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概述的能力。

  2、嘗試設計“蚯蚓對土壤的翻耕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體會感知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培養學生動手和動腦相結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物適應環境的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出探究問題:

  1.媒體展示:

  夏天,草叢中聽到蟈蟈的鳴叫聲,卻很難看到它們的蹤影的影片;枯葉蝶的圖片資料;青蛙不同環境中的體色比較的圖片。

  2.設定問題,引導激疑:它們的體色、體形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

  3.學生思考並發表自己的意見,認識到蟈蟈、青蛙的體色及枯葉蝶的形態是一種自我保護性適應。

  教師繼續啟發: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否也存在著這種現象?從而引入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師呈現一盆仙人掌和展示解剖睡蓮的莖和葉柄,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對比,針對各自生活的環境,找出了它們各自的特點:生活在荒漠中的仙人掌的葉變成了刺,可以減少水分散失的面積;莖肥厚多汁,能儲存水分。生長在水中的睡蓮,其葉柄和莖內都有發達並相通的氣腔,以滿足呼吸的需要。有的同學還舉出了熱帶雨林中植物的葉片寬大,松樹的葉變成了刺等等。最後師生共同歸納出各種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對環境的適應。

  2.動物又是如何適應環境的呢?媒體展示書中的幾種鳥及其後肢,小組同學之間討論,並推薦代表回答思考題。為此,有的同學還列舉了壁虎趾上有吸盤,可以爬牆;青蛙、變色龍、蟈蟈、北極熊的體色與環境的顏色一致,可以逃避敵害;長頸鹿的脖子很長,可以吃到樹上葉子;鯨的體形象魚;兇猛的眼鏡蛇,在遇敵時頸部膨大,用以恐嚇敵人;海參遇敵時,會“獻出”內臟,供敵害食之,它則藉機逃走,以後再長出新的內臟等等。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各種動物在不同方面表現了與環境的適應。

  3.觀察分析,提高能力。

  (1)媒體展示:北極熊、企鵝、大熊貓和家蠅的影像資料,引導學生觀察,說出它們的分佈範圍,並分析各自適應的環境溫度。

  (2)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交流互補,拓展思維,並初步認識到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適應能力。

  (3)媒體展示“生物對溫度耐受範圍示意圖”,並在不同範圍的曲線上確定幾點,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小組討論,說明各點表達的含義,認識到同一種生物,在不同溫度環境中,都有不同的生活表現。

  (4)師生共同探究,教師並對學生合理的解答給予充分肯定。並進一步明確:生物對每一種環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範圍,當環境改變時,如果生物沒有相應的適應能力,就可能被淘汰。

  4.作出假設,激發思維。

  (1)如果這些生物的形態不是這樣,會有什麼結果?小組積極討論,主動思考,並選出代表發言。最後師生共同歸納:生物要生存,一定要適應環境。

  (2)閱讀“相關連結”,引發思考。並由部分學生宣讀各自網上查詢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物種的滅絕是人類不可彌補的損失,人們不僅保護生物,還要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人類應與生物和諧共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保護環境,珍愛生命的道德情感。

  5.探究實驗,生物對環境的作用——蚯蚓對土壤的翻耕。透過課下生物興趣小組動手參與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增加了實驗的可信度,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鍛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及表達能力。

  (1)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蚯蚓對土壤的翻耕。

  (2)透過小組交流,相互補充和完善設計方案,教師及時對學生的創造性給予肯定和鼓勵。學生設計的方案多樣,如①不同光照的情況三種:光照;黑白間照;黑暗。均為24小時。②不同時間的情況兩種:一天;兩天。均在黑暗下等等。選材上多用透明飲料瓶。

  (3)生物興趣小組代表發言,講述各自的探究操作過程,並展示各自的實驗結果。

  (4)師生共同探究,歸納得出結論:蚯蚓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周圍的環境。

  (5)實驗後蚯蚓應如何處理,學生一致認為應放歸原來的家園,讓它們恢復正常的生活。這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珍愛生命的教育。

  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2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學生:初中

  學科:生物

  課時:1課時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學習透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難點:1、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2、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

  四、教材分析:

  由於本節內容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邏輯嚴謹,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五、教學方法:

  觀察、討論、分析等方法,並讓學生透過網際網路搜尋一些有關生物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的例子,以此加深學生對生物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老師:在前一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有關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知識,請你舉出生活中熟悉的生物,說出它的生存都受到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

  學生:比如班級的盆栽植物會受到陽光,空氣,水,溫度和土壤等非生物因素以及其它生物因素的影響等一些常見例子。

  老師:回答的很好!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我們知道生物離不開它所生存的環境,那麼當環境發生變化時,生物又是如何面對的呢?生物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學生:適應環境,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又在影響著環境。

  老師:同學們說得對,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二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探究新知: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老師:請同學們共同觀看幻燈片:1、沙漠中的駱駝;2、沙漠中的駱駝刺;3、寒冷海域中的海豹;4、旗形樹的樹冠。讓學生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活方式特點,展開討論。

  對幻燈片1的討論如下:沙漠炎熱缺水,駱駝和別的動物一樣,需要有足夠的能量來維持生命,但它有高高的駝峰儲蓄大量的脂肪,當它又喝又餓的時候,脂肪會慢慢分解,變成它需要的營養和水:駱駝平時不出汗,只有體溫達到46℃時才會出汗:駱駝平時一次能喝下100毫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來保持體內水分,即使在沙漠中行走一個月也不會感覺渴。這些特點是動物對乾旱的適應。

  對幻燈片2的討論如下:沙漠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少,能生長植物是因為它生活的區域地下有水源,駱駝刺的根長得非常長,而且比地上部分長很多,因而駱駝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足夠的水。這是植物對乾旱的適應。

  對幻燈片3的討論如下:海報是哺乳動物,能夠在寒冷的海域生存,要保持體溫,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特別發達,可以達到60mm。這是動物對寒冷的適應。

  對幻燈片4的討論如下:樹的枝條偏向一側,是長期受另一側風向作用的結果,使得樹冠的形態發生變化,看起來像一面旗幟,因此稱為旗形樹。這是樹對風的適應。

  老師:同學們分析得很準確,由於生物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生物在多變的環境中表現不同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和環境磨合,自身不斷進化,最終生存了下來,就形成它現在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同學們還能舉出一些有關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嗎?

  學生:動物的保護色,壁虎斷尾,熱帶植物的葉寬大,刺蝟的刺,沙漠裡的植物等等。

  老師:同學們回答得真好,現在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影和幻燈片。學生:(共同觀看配有解說詞的影像片段)

  鏡頭1烏賊的墨囊,有利於它逃避敵害。

  鏡頭2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

  鏡頭3鳥類骨骼質薄,有的中空,適於空中飛翔。鏡頭4尺蠖的擬態,有利於逃避敵害。

  老師:我們瞭解生物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同時,也在感嘆經過環境的長期選擇,各種生物產生了不同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變化而生存了下來。因此,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其實生物在適應環境是同時也在影響著環境。接下來讓同學們交流課前佈置的探究植物影響空氣溼度的測量結果。

  2、植物影響空氣溼度

  老師:為什麼我們測量時要選擇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叢這樣三個環境測量空氣的溼度?

  學生1:因為這三個環境植物的種類、數量不一樣。

  學生2:用不同的環境進行比較。

  老師說得很對,如果不同植被環境同一時間測量溼度不一樣,就說明植物影響環境,是不是?現在請各小組彙報一下你們的測量結果。

  老師:如果在同一個地方測量,不同時間的溼度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早上溼度最大,中午溼度最小。溼度最大的地方是早上的灌叢。

  學生出示他們的實驗報告單,從實驗的資料和座標曲線圖可以看出:生物對環境是有影響的。

  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認識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是與環境相適應的。

  2、能力目標:透過對標本的分析、觀察,模擬實驗培養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透過設計模擬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長頸鹿的故事”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二、教學重點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

  三、教學難點:模擬實驗的能力,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四、教具準備:

  金魚(實物)、啄木鳥(標本)、兔子(標本)、帶刺的玫瑰、仙人掌、睡蓮(彩圖)與藕(實物)。(注意水、陸、空,動物、植物各種型別齊全)。紅蝴蝶、白蝴蝶,紅紙板、白紙板。大樹、小樹、草(紙做成的)。

  五、課前準備:

  將全班學生分為六大組,選出組長。將標本或實物放在水槽內,蓋上白布。大樹、小樹、草貼在黑板上。

  六、教學過程:

  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匯入三位同學即興表演劇本《長頸鹿的故事》,討論: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臨時招聘小演員,準備好劇本。組織表演,提出問題: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匯入新課。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探究活動一:“為生物尋找一個家”分組探究本組的標本或實物生活在什麼環境中,它有哪些適應環境的特點。總結: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無論是什麼環境中的生物都是適應環境的。師生共同得出結論:“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

  一些特殊的適應現象保護色模擬實驗:“小鳥捉蝴蝶”,二位同學扮演小鳥,一位同學扮紅蝴蝶,一位同學扮白蝴蝶。兩位扮蝴蝶的同學分別在紅紙板和白紙板上各貼上10只蝴蝶,然後由兩隻小鳥分別捉兩塊紙板上的蝴蝶,30秒後記數填入表格。

  討論: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保護色的例子。組織模擬實驗“小鳥捉蝴蝶”,組織討論: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探究:模擬保護色探究活動二:模仿剛才的實驗,分組設計“模擬保護色的實驗。”並組織表達與交流。對學生的設計進行個別指導,組織表達與交流,對各組的交流組織評議。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擬態與警戒色討論:除保護色外,你還知道生物在外形上還有哪些適於環境的例子?

  交流擬態和警戒色的例項,觀看擬態的FLAH,警戒色的圖片。

  組織討論,展示擬態的FLAH,隨著學生的講解,展示有關圖片。

  總結交流:透過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組織交流,並加以總結。

  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4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瞭解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2.理解

  (1)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相對性。

  (2)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概念及例項。

  3.掌握

  保護色、警戒色與擬態的區別。

  (二)能力訓練點

  觀察能力、概括能力、歸納能力、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透過保護色、警戒色、擬態,認識生物與環境的協調美、和諧美。

  2.由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3.培養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

  (四)學科方法訓練點

  1.學習掌握新概念的方法:由事例歸納、理解概念,透過比較辨別掌握概念。

  2.學習理論與實際相聯絡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適應的普遍性,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概念,辨別概念的方法。

  2.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區別。

  (2)認識生物與環境的協調美、和諧美。

  3.教學疑點:保護色與擬態的辨別。

  4.解決辦法

  (1)運用投影或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問題情景,學生觀察、歸納得出概念。

  (2)對比顯示典型的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現象,兩兩對比發現差別,辨析概念。

  (3)學生對概念及概念間的區別進行概括、表述。

  (4)根據學生練習中反饋資訊進行個別輔導或集體答疑。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教師講述、舉例幫助學生理解,學生閱讀、觀察、思考、表述,積極探索學習。

  五、教具準備

  根據學校裝置條件準備:課時目標(文字)、沙漠上的仙人掌(影象)、淡水中的菱(影象)、猛虎襲擊鹿群(影象)、鹿、兔、刺蝟(豪豬)、黃鼬、蛔蟲(影象)、綠草叢中的蟈蟈(影象)、北極地區的白熊(影象)、冬天和夏天的雷鳥(影象)、黃蜂、瓢蟲、毒蛇(影象)、竹節蟲、尺蠖、枯葉蝶、螳螂(影象)、土壤中的蚯蚓(影象)、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文字小結),課堂練習題(文字)。

  六、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表述猛獸猛禽獵食的情形,結合掛圖或投影瞭解猛禽猛獸及小動物相互適應的特徵。觀察沙漠上的仙人掌的投影,瞭解植物適應環境的特徵。

  2.回憶曾觀察到的自然現象,結合掛圖或投影觀察,感知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概念,閱讀教材,準備表述概念,體驗生物與環境的協調美、和諧美。

  3.比較、分析、歸納、總結概念的區別。

  4.總結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瞭解生態學的概念及研究生態學的意義。

  5.完成鞏固練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