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精選5篇)

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瞭解朦朧詩的特徵和創作背景,領悟詩歌的意象和主題。

  2、過程和方法:

  反覆吟誦,在吟誦中整體感知詩歌意象、語言、結構、意境的詩意和深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信念和深入探討詩歌主旨的意圖。

  【教學設計】

  一、匯入

  欣賞是一種心情,一種體驗。同學們欣賞過深邃靜謐夜空中那一閃一閃的繁星嗎?它溝起你怎樣的聯想和心境呢?今天我們要一起去拜讀朦朧派詩人江河帶給我們的《星星變奏曲》。

  二、相關知識

  朦朧詩是指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代表的一批在“革命”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革命”十年間,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處於動盪狀態,詩人們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莊嚴、失落和尋找、追悔和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句詩正是朦朧詩潮的縮影。

  朦朧詩人們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透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朦朧詩在藝術上,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的表現經驗。

  三、誦讀感悟

  1、教師範讀全詩《星星變奏曲》,第一小節的朗讀處理得輕柔甜美,第二小節的朗讀處理得相對沉重悲憤。學生根據老師剛剛的範讀提示再自由朗讀詩歌,看看這樣的處理是否恰當?為什麼?

  (因為第一小節寫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詩、星星、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節寫的卻是冰冷沒有生機的事物,比如苦難的詩、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品味詞句:

  ⑴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⑵“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⑶“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⑷有感情朗讀,讀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如夏夜般柔軟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⑸研讀第二小節,品味語句,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為何用“顫抖”一詞?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⑹兩個小節中分別有這樣兩句對夜晚的比喻:“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和“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時形容夜晚,詩人卻用了兩個不同的比喻,這讓你感受到了什麼?

  (主要在於作者選擇了兩個不用的喻體,前者用“湖”來形容夜晚帶給人的是平靜、柔和、溫馨和安寧的感受,創造了一種恬靜如夢的詩意感覺,而後者用“土地”來形容孤寂夜晚那種冰冷、貧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靈劫難者所面臨的內心世界。)

  3、結構分析:

  ⑴朗讀處理除了詩歌選擇的意象外,同學們還發現這首詩在句式上有什麼特點嗎?

  (用“如果……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如果……誰願意……誰願意……”這樣的句式。第一小節用“誰不願意”、“誰不願意”、“誰不喜歡”開頭進行了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正表現了詩人所向往的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朗讀時應當輕柔甜美;第二小節用“誰願意”、“誰願意”、“誰喜歡”開頭也進行了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系列陰冷的事物,表現了詩人所面對的陰暗冷酷、壓抑苦悶的現實世界,朗讀時要沉重悲憤。)

  ⑵詩人選擇這樣的結構表達還有什麼用意呢?

  (這和詩歌的題目“變奏曲”正好是相呼應的,上下兩節,結構對稱、句式、修辭、用語也相近或相似,但兩小節的詩歌意境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符合“變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時,這種模式所造成的強烈對比,讓讀者在閱讀時也能深深體會到一個經歷過心靈劫難的敏感詩人對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喚珍視。可見,詩歌的結構並不是一種形式的責任,更承載著詩歌內容的理解。)

  在深入理解文字的基礎上,齊讀全詩。

  四、提升領悟

  1、如何理解《星星變奏曲》中詩人將星星作為自己的抒情意象?

  這勢必要聯絡到朦朧詩產生的背景,這一批經歷了革命動盪企圖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莊嚴、失落和尋找、追悔和重建中尋求新詩學主題的作家們,它們在藝術上往往不直接呈現思想,而總是藉助一些意象來暗示自己的表達。

  (“星星”這個意象在這裡象徵著光明、希望、詩意和精神自由,詩人對星星的反覆詠歎正表現了對這種美好的極度渴求,詩歌看似表達了詩人的執著追求和豪邁情懷。但“星星”這個意象的背景是無邊無際的夜幕,夜幕所代表的黑暗如此巨大,而星星的光芒卻如此弱小,這其間我們又會體會到什麼呢?是一種在濃重的失落感中萌發的追求和尋找,是一種不甘泯滅和湮沒的悲劇性衝突。)

  2、《星星變奏曲》中追求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主題其實在很多詩人的作品中都出現了。

  比如拓展閱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訊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在這首詩裡,海子所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境界,正是對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終極體現。同時在這首詩裡,我們也同樣讀到了這種追求無法實現的悲劇性,因為詩人不只一次地強調“明天”這個時間概念,這說明詩人的樸素理想在當下的無法實現。

  3、《星星變奏曲》課後研討與練習中第三題: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徵。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透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透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透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體悟“星星”的象徵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匯入。

  (導語)這茫茫夜空中閃現的點點光明,令人遐思。對於經歷過心靈劫難的詩人江河來說、“星星”便成了點燃他靈感源的導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變奏曲》。今天,我們就—起學習這首詩歌。(板書文題、作者)

  同學們,起步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為大觀的朦朧詩潮,無疑填補了那個動亂的歷史年代中詩意的空白。舒婷,顧城等無數富有才情的青年詩人的歌聲渲染出時代的色調,建構起一個新的詩學主題。詩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作《星星變奏曲》,去體悟朦朧詩獨特的審美特徵。

  二、朦朧詩的解說及作者簡介:

  1、朦朧詩簡說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朦朧詩孕育於“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慄世徵)等在”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湧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藉助象徵、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2、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於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裡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麼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4、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5、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6、“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四、小結:

  同學們,有人說,一個聰明的民族,是敢於反思敢於自我正視的民族。朦朧詩潮就是對那場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為代表詩人之一的江河的詩作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星星變奏曲》即是真正的對與光明的呼喚,溫柔的靜穆中讓人體驗了鹹澀的沉重,濃郁的詩情氛圍讓人輕鬆中心靈震動。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對於身處逆境的個體,乃至民族,這種信念永遠是鮮亮的。

  五、作業設計:

  1、詩中之象,即作者筆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這些是詩的根本,因為作者必須借形象來說活,請分析《帆》的意象。

  2、詩之魂,詩人無論怎樣塑造人、物、景,都絕不單單是人、物、景,詩的意象是為詩魂服務的,詩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感情等。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透過誦讀體會作品所流露出的情感,對人的美好情感,對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愛和關懷的需求,對人的權利和自由的嚮往。

  2、透過對作品的研讀,初步感受朦朧詩的特點及其表現手法。

  3、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習慣,在探究、合作中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建議】

  採用以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為主的方式,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誦讀獨自品味和彼此交流的時間。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中外經典詩歌音樂朗誦會上,總策劃總撰稿人著名詩人西川選詩人江河的《星星變奏曲》作為朗誦會的第一篇,究竟寫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人們如此青睞它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江河,去聆聽他的《星星變奏曲》。

  二、作家介紹

  江河1949年生,原名於友澤,詩人,詩集有從這裡開始,江河詩選,他與舒婷、北島、顧城、楊煉一起被稱為朦朧詩的五位主將。

  三、導讀

  1、自由誦讀全詩,初步感知作品的內容與情感。

  2、老師配樂朗誦,再現詩歌的情感與思想。

  3、學生自讀、聽讀後談各自的感受。

  四、導學

  1、介紹朦朧詩。

  2、自讀交流自己的發現。

  3、這首詩表現的是什麼?

  4、現在學習這首詩有什麼意義?學生談體會與認識。

  5、齊讀作品,深入體會作品的情感與思想。

  6、學生默讀,思考,看自己是否能從詩歌有所發現,結合課後練習進行。

  7、將江河的《星星變奏》與賀敬之的作品《三門峽──梳妝檯》進行,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五、小結

  著名詩人舒婷說:我透過我自己深深意識到:今天人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溫暖,我願意儘可能地用詩來表現我對人的一種關切、障礙必須拆除,面具應當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通史互相理解的,通往心靈的道路總可以找到。我想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內心的渴望與追求。

  【結構圖示】

  星星變奏曲

  第一節:對光明的嚮往

  第二節:對現實的批判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瞭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徵。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過程與方法: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感情。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透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透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透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一、匯入新課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匯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麼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設定情境,激發興趣理解課文內容。合作學習,透過詩歌意象,結合自己的體會,理解詩歌中的意境。結合自己對這首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朦朧詩派的語言特色。

  教學互動內容設計意圖

  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麼?(1)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3)誰願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滲透思想教育。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教學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

  作業設計:1、分析《帆》的意象。2、仿寫。(見練習)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星星變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作者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這首詩在詩歌技藝、創作手法和詩歌主題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全詩運用象徵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達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語言清麗流暢,這些都很適合學生學習並運用到寫作中去。

  二、三維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瞭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徵。

  2、誦讀體會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象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2、揣摩語言,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徵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生活的美好,感受時代脈搏,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學重難點

  1、反覆誦讀,認真理解詩意。

  2、品味語言精煉優美的特色,領會詞的意境美和音韻美。

  3、瞭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徵,理解詩歌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學策略

  1、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用指導朗讀、合作探究、比較閱讀等方法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手段加大課堂的容量,促進學生的理解。

  2、學法:

  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尋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的製作,朗讀材料的準備,學案的製作,學生根據學案預習課文,自主學習。

  六、教學環節

  (一)課堂匯入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匯入新課

  (二)課堂講授

  1、作者及朦朧詩介紹

  江河是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星星變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詩作。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2、朗誦詩歌,整體感知。

  (播放朗誦磁帶,自由朗誦,並根據學案進行自主學習)

  ①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寄託了詩人怎樣的理想?

  明確: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徵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②兩小節詩有什麼特徵?

  詩節基本對稱,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

  ③詩中用哪些東西象徵美好的世界?有用那些東西象徵象徵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這樣有什麼好處?

  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詩歌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朧,意境優美。

  3、問題探究,交流合作。

  ①如何理解“變奏曲”?這首詩為什麼以“星星變奏曲”為題?

  明確: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透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以教師講授為主)

  《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並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並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係。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探究)

  ②“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句運用了什麼什麼修辭?顫抖一詞在句中有何含義?

  明確:“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學習,交流總結。)

  ③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明確:“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④“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⑤為什麼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願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⑥“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採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4、拓展延伸

  教師:每個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仿照本詩的句式,模仿詩歌的語言,大聲說出你心中的祈盼。

  學生借用詩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模仿詩歌語言,表達心中的各種祈盼。

  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樂,誰還需要去搞笑,誰還會四處奔忙尋找遙遠的妙方,誰不願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幅畫,孩子像天使般快樂地在花叢中,走來走去。

  5、課堂小結: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從來也沒有出現過,正視現實的不完美,是我們成長的必修課。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懷著希望去生活,學會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時,有勇氣給自己的星星點燈。

  6、佈置作業:

  ①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②“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③“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