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教學設計範文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態系統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1

  一、教 材 分 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生態系統”是七年級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四節。這一節是對前面“生物圈”,“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三節的總結和深化,又是學習後面一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理論依據,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歸納總結和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2、能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取加工資訊的能力

  2、應用所學生態平衡知識解釋身邊的生態現象。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樹立起環境保護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及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教學難點:食物鏈食物網的形成、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物件分析

  1、《生態系統》這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學生生活關係較密切,而且學生對生物圈、生物與環境等知識有所瞭解,因此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學生分組討論即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初中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特點,所以設計了很多有趣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地去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提高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

  三、教學策略

  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為主,輔以導學、討論等以體現探究性合作學習。

  學法指導

  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以下四個機會:觀察、思考的機會,合作交流表達的機會,操作嘗試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在自學、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討論、操作嘗試等的過程中尋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識框架上的“生長點”,完善生物體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自學提出問題

  以4人為一小組進行合作,自學本節內容,提出1~2個問題,實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學之間自行解答。對不同的認識和看法,讓學生相互討論,教師進行點撥和引導。

  三、實施探究

  1、首先觀察描述。

  透過CAI課件,展示各種生態系統的逼真畫面,讓學生透過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態系統的概念,並列舉身邊的例項,教師進行強調和鼓勵性點評。然後進行環節過渡:這些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員組成呢?

  2、觀察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

  (1)透過CAI課件,供學生觀察,教師層層設問:

  ①看到了什麼?

  ②想到了什麼?

  ③昆蟲、樹、啄木鳥之間是什麼關係?

  ④腐爛的樹樁會消失嗎?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併為進一步探究埋下伏筆。由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歸納出其組成及它們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師進一步設問:人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沒有分解者,自然界會出現什麼局面?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2)觀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間的關係圖,教師設問:

  ①哪些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②生產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麼關係?消費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食物鏈的概念,並舉出身邊的例項。

  ( 3)小組合作連食物鏈。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圖,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各種生物圖片用箭頭連出它們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係,並提醒學生注意:

  ①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連到最後。

  ②箭頭指向取食者。

  ③時間1分鐘。各小組交流展示合作的結果,小組之間先進行互評,教師再進行鼓勵性評價。

  (4)展示上述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教師提出探究的問題:

  ①有多少條食物鏈?它們之間互不相關嗎?

  ②如果蛇的數量大大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有變化嗎?學生數食物鏈,小組討論這些生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關係,以引出食物網的概念。教師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在這張生命大網中“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種生物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其他生物的數量。

  (5)進一步探究。

  在一般的情況下,生物數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以食物鏈:草→兔→貓頭鷹為例,4人小組合作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教師出示這三種生物的圖片道具。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各小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結果,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並進行解答。

  (6)閱讀“資料分析”討論下面問題:

  A、如果這些積累了很多有毒物質的魚被人吃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B、為什麼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積累的越多?

  C、有哪些途徑會破壞生態系統?我們從身邊哪些事情做起可以保護生態系統?

  D、依據本節內容制定一條“保護環境”的宣傳語

  小組代表展示各題的答案,其他小組補充。

  教師強調:生物的數量處在動態變化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當人類排放的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有毒物質會透過食物鏈積累,危害生態系統中的許多生物,最終威脅人類自身。

  3、展開討論。人類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如果不按生態規律辦事,就會破壞生態平衡。讓學生聯絡生活中環境破壞的典型事例和有關圖片進行自我教育,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4、情感教育。有人說:“破壞環境是眨眼之間的事情,而恢復生態環境則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一個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樹僅需要幾分鐘,而我們栽種一棵小樹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則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了。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項: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有這樣一個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一種珍稀的鹿種,就把它的天敵統統殺掉了,實際情況如何呢(教師出示兩種選擇)?4人小組展開討論,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維。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們在保護環境的時候,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與自然界應和諧發展。

  四、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以概念圖的形式構建本節內容的知識框架

  四、課後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正體現了我的教育教學觀念:在小組中合作交流,在活動中學習感悟。讓全班同學都動起來,參與課堂學習。讓他們在輕鬆的環境中思考、學習,既展現了自我,又學到了知識。而且老師也轉變了身份,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活動的一份子,形成師生互相交流、其樂融融、共享合作學習的樂趣;更重要的是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已經或多或少地意識到自己也是生態系統當中的一分子,使得學生能夠樹立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也是這節課最大的成功之處。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學習重、難點

  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及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難點

  生產者的概念。

  學習過程

  一、情景引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

  1、自學教材P23,結合教材中的插圖,認真分析P23的“資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三個討論題。

  2、小組討論,交流“資料分析”中的討論題。

  3、認真閱讀P23—24的內容,理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概念和作用,並歸納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4、拓展反思

  (1)一片森林中所有的生物能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嗎?

  (2)你父母每天上班勞動,創造勞動價值,他們是生產者嗎?

  學習任務二: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1、認真閱讀教材P24—25,知道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理解物質和能量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2、自學教材P25,將插圖中的生物用箭頭連線起來,表示不同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係,然後思考教材中的討論題。

  3、小組討論,交流“觀察與思考”中的討論題。

  4、拓展反思:根據P25的“進一步探究”活動探究: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於什麼位置?

  學習任務三:理解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自學教材P26的內容,知道生態平衡的概念,理解生態平衡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2、閱讀教材P26,結合插圖,認真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分析”,思考P27的兩個討論題。

  3、小組討論,交流“資料分析”中的討論題。

  4、拓展反思:什麼樣的生態系統容易破壞,什麼樣的生態系統不容易破壞,為什麼?

  三、系統總結

  四、嘗試應用

  1、生物實驗室中的水族箱裡生活著水生植物、動物,還有其他小生物。這樣的水族箱能看做一個生態系統嗎?為什麼?

  2、有些人愛吃蛙肉,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這種做法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五、診斷評價

  (1)一個生態系統無論大小,都是由()

  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B植物、動物、細菌、真菌組成

  C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D陽光、空氣和水組成

  (2)植物生活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

  A呼吸作用B光和作用C人類提供D動物提供

  (3)下列符合生物學意義的食物鏈是()

  A陽光→草→鼠→蛇→鷹B草←鼠←蛇←鷹

  C鼠→蛇→鷹D草→鼠→蛇→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