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範文

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學習透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4、初步學會用辨證的觀點來分析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教學過程】

  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那麼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一棵小草的生存受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嗎?(生交流)生物離不開它生存的環境,那麼當環境發生變化時,生物又是如何面對的呢?(生回答)同學們說的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新授:

  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教師螢幕出示

  ①沙漠中的駱駝;

  ②沙漠中的駱駝刺;

  ③寒冷海域中的海豹;

  ④旗形樹的樹冠——四個圖片資料,讓學生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活方式特點,討論:這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

  學生討論、交流

  2、教師小結:由於生物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生物在多變的環境條件中表現出多種多樣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和環境磨合,自身不斷進化,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同學們還能找到生物適應環境的其他例子嗎?

  3、課件展示動物的警戒色、保護色和擬態;被捕食者對環境的適應;食肉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4、我的發現:生物的生存鬥爭是非常殘酷的,或風吹雨打、天寒地凍,或被抓捕,或飢腸惋輔,只有適應環境的,才能生存下來。所以說,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適應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5、列舉雷鳥的例子說明適應的相對性。

  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1、師過渡:是否生物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呢?其實生物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也在影響著環境。

  2、師: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很多,請同學們看這兩幅圖片,然後思考下列問題。

  (1)“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2)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

  3、啟發學生舉出生物對環境影響的更多例子,結合課件抓準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課堂總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教學內容:生物的生活受環境的影響,生物又能適應環境並能影響、改變環境,它們是一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類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的重要啊!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是構建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自覺地學習,能夠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透過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的例項,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3、初步感知進化與適應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難點: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匯入新課

  遊戲匯入:幻燈片出示落葉,其中有一隻蝴蝶,誰能最快找出來?這種蝴蝶叫枯葉蝶,善於偽裝自己,防止天敵的侵害,這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其實生物不光適應環境還影響著環境,那麼它們是如何去適應並影響著環境的呢?引入新課。

  (二)新課講授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教師出示沙漠的圖片,引導學生回答沙漠中環境的特點(缺水)。

  展示沙漠中的駱駝和駱駝刺,引導學生分析駱駝和駱駝刺是如何在沙漠當中生存的。(駱駝透過減少汗液和尿液的量來減少水分的散失,駝峰內的脂肪在供能時也會產生水;駱駝刺透過減少地上部分的體積來減少水分的散失,透過根系深入地下來更多的吸收水分。)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南極的環境,並分析海豹如何適應南極的寒冷環境。(皮下脂肪很厚)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匯入中枯葉蝶的離子,思考還有哪些動物適應環境的例項。(變色龍)

  教師展示蓮花的圖片和黃山迎客松的圖片,學生感受植物對環境的適應。

  2、生物對於環境的影響

  教師展示兩個沙土分層明顯的燒杯,其中一個燒杯放置蚯蚓另一個燒杯不放置蚯蚓,引導學生思考將燒杯放於暗處一段時間後兩個燒杯中的變化。(放置蚯蚓的燒杯中沙土界限變的模糊)

  教師展示實驗結果,講解蚯蚓在土中活動可以疏鬆土壤,吞食土壤再排出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三)鞏固提高

  學生結合生活例項,說出生物影響環境的例項。(大樹底線好乘涼、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四)小結作業

  小結: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環境不斷改變,生物也在不斷進化,適應並影響環境,共同作用造成了如今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作業:測量炎熱的中午裸露的地面與樹林中的溫度和溼度。

  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3

  一、設計理念

  根據新課改教育理念,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能力發展為本,要構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過去的“權威”位置,轉換成組織者和引導員,指引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體會學習知識的快樂!

  二、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三、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剛進入初中一年級,比較缺乏生態學理論知識,要讓他們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採用直觀手段和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建立這個基本的生態學觀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讓學生去發現、去研究,就是要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透過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習變成學生內在的需求,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個性的發展,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雖然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於學生而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這個探究實驗仍有較大的難度,它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概括表達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實驗的過程中,老師要給予適當的幫助和引導。

  四、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的要求層次、本節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及以上分析,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3、理解生物可以影響環境甚至可以改變環境;

  4、初步瞭解生物與環境的密切關係,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及表達能力;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2、嘗試學會探究實驗的過程,初步掌握測量和統計的方法,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初步嘗試同學之間的討論和交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4、初步學會用辨證的觀點來分析問題。

  本節課題內容就是探討生物怎樣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改變環境:

  一、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對環境是有影響的。就知識點而言比較簡單,而教材的重點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即學會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和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主要內容是:

  一、分析資料得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結論;

  二、探究實驗得出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結論。

  由於初一學生剛接觸這兩種學習方法,因此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而且這兩種學習方法的掌握是新教材的重要目標之一,貫穿於整個教材的始終;也是今後探究生命科學的必備能力。基於以上分析,確立如下重、難點:

  五、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也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

  3、對學生進行兩種技能的訓練是重點也是難點。即一是使學生學會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二是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

  六、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達成教學目標,形成學生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關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資料分析用討論法進行交流分析;對於探究實驗《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完全按照實驗法展開;對於技能訓練《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適宜採用啟發式教學開展雙邊活動。

  本節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方式展示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路框架,使學生感知正確鮮明,印象深刻,瞭解前後知識的聯絡,從而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識,還能顧及個別差異,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七、學法指導

  觀察、討論、分析,合作學習和主動探究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重要理念,旨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教材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提供了四幅圖片和有關文字資料。怎樣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上完課後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教學中,我主要透過學生自己查詢資料,自己進行分析、討論,自己得出結論的方法來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以期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處理生物科學資訊的能力。為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我把學生分為四個組,每個組負責一幅圖片,以培養學生間的協作精神。透過交流,提高了學生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理解的能力,達到了讓學生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是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的目的。

  對於《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我採取的辦法:是課前向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對學生進行分組,依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把不同層次的6名學生編成一組圍坐在一起,確定組長一名,記錄一名,交流發言代表一名。課上進行討論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八、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識,引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絡;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創設情景,探求新知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討論:多媒體課件,分別出示:

  ①沙漠中的駱駝

  ②沙漠中的駱駝刺

  ③寒冷海域中的海豹

  ④旗形樹的樹冠四個圖片資料,並結合課本19頁的相關內容。

  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討論下面一個問題: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的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絡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蝗蟲的保護色;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第四步、鞏固練習:

  1、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們就行分析生物如何適應環境。

  1)魚的身體左右側扁,呈梭形,具鰭→對水的適應

  2)仙人掌的莖厚實多汁,葉變化成葉刺→對乾旱的適應

  3)虎豹等猛獸等都具有銳利的牙齒和尖銳的爪→捕食的適應

  4)鹿、兔、羚羊等動物奔跑速度很快→躲避敵害的適應

  2、在一個繁殖季節裡,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總結: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都與他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過渡問題: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呢?生物本身對環境有沒有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

  這樣安排體現:

  1、有做事的過程;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明確的結果;

  4、使用語言傳達資訊;

  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

  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設計意圖:這樣學生在探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問所解均在討論與交流、批判與質疑、經驗與享受中展現出來,不時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園環境問題、中午草叢和灌叢的溼度等問題的發現、辨析及解決……這些,不僅會使他們感受和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探究“測量不同植物對空氣溼度和溫度的影響”的方法和策略,而且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他們掌握了收集和處理資料的多種方法。

  交流:讓同學交流課前佈置的探究植物影響空氣溼度的測量結果。

  討論:

  1、為什麼測量時要選擇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叢這樣三個環境的空氣溼度?

  2、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叢的溼度會有什麼區別,請作出假設。

  3、測量時能把乾溼計放在水邊嗎?(裸地、草地)測量灌叢時,能把乾溼計放在地上嗎?

  4、在記錄資料時,每次應多記錄幾組資料,算出平均值後,作為測量的數值,為什麼?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教師出示貓、兔的雙眼位置的圖片,讓學生觀察並從中發現問題。在完成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三)師生歸納比較,深化新知,提高認識

  生物的生活受環境的影響,生物又能適應環境並能影響、改變環境,它們是一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類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的重要啊!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初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設計4

  新一輪課改強調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體,同時也是課程的創造者;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構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基於上述認識,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做了一些嘗試,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都離不開環境對他們的影響。那麼,生物又是怎樣適應和影響環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兩部分編寫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幾幅圖片,試圖使學生透過觀察、分析圖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透過“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理解生物對環境是有影響的。最後總結: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2、設計思想

  一般在設計這樣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往往會考慮用兩節課的時間完成。

  第一課時: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和圖片,課上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最後總結得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第二課時:重點組織學生做“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研究活動。

  筆者認為,第一課時若能用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相對真實的實物(或標本),讓學生能近距離、全方位地進行觀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與環境的協調關係,比單純地看圖、找資料、得結論要好得多。所以,我們想透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提出相應的問題,然後再利用學校有限的資源,透過“給生物找個家”的活動,讓學生更直接、更親近地去領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在課堂上,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觀察和思考、體驗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認知層次,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時生物也影響環境。

  3、教學目標

  (1)結合圖片資料和標本,學會從多角度去觀察和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瞭解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

  (2)透過觀察圖片資料、標本,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資訊的能力;透過小組討論,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概括和表達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3)理解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4、課前準備

  準備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幾種不同環境下生活的生物標本(動物、植物),用布將這些標本罩上並編號;放大鏡;學生分成七八個小組,圍坐在放有標本的實驗桌周圍。

  5、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探究課題。

  教師連續展示精心挑選的美麗的自然風景畫,然後向學生提問:看完這些畫,大家有什麼感覺。

  教師用語言來激發學生對自然界和諧美的共識;每當人們提到遼闊的草原,就會想到綠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會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動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會想起海洋中斑斕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飛翔的海鷗……但是,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裡泡著、魚在樹上掛著、鳥在地上躺著,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認為是不和諧的。

  實際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都是與環境相適應的,不同環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就像魚類具備鰓可以在水中呼吸,鳥類生長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飛行一樣。

  教師引出本節課的研究課題:(在每個實驗桌上,都放有一種生物(標本),請大家合作探究)這些生物(標本)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它們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請為它們找個家(小組代表隨機抽取一個編號,找到相應的標本後,進行觀察和討論)。

  (2)引導探究活動,培養多種能力

  教師在各組開展探究活動前,提出幾點要求。首先,要認真觀察(可以藉助放大鏡),根據每組擺放的生物(標本),結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學知識,運用以前學過的觀察法,認真、仔細地觀察、總結該生物的形態特徵。其次,觀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從整體到區域性,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同時要記錄觀察結果。第三,觀察後,小組要進行討論:根據本組生物(標本)的形態特點,猜想它們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與這種環境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有哪些。第四,每組集體討論後,一個人執筆,將大家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並選舉代表向全班彙報。第五,彙報者的發言要簡單、明瞭。

  教師在小組代表發言時,可將該組生物(標本)的照片用投影打出,讓同班學生都能邊觀察邊思考:小組代表發言是否正確。待該組代表發言後,本組成員可以補充,其他學生可以質疑甚至否定他的發言。

  (3)激發環境意識,創設和諧美景

  根據各組學生的發言,結合生物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生物與環境相適應。教師引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並有著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例如,保護色、擬態等(出示相關照片),這些都是生物與環境的適應。

  教師出示“整潔的實驗室”照片,引導學生觀察、對比現在的實驗室和照片上的實驗室相比有什麼變化,這種變化是怎樣造成的,由此引導學生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不僅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隨後,展示幾幅生物對環境造成影響的照片(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透過對比,引導學生列舉生物對環境影響的事例,說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是普遍存在的,激發學生熱愛環境、維繫環境的激情和提高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園──生物圈的意識。

  隨後佈置“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形式:課後小組完成。用意:親身體會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6、課後反思

  過去的課堂教學,教師習慣於“講授”,面對所有的問題更多使用講授法去解決,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感受,主體與主導關係不清;而學生也習慣以“聽”為主的學習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爛漫的孩童逐漸“僵化”“老成”,隨之而來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泯滅。新教材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位置轉換,從過去的“權威”位置,轉換成組織者、引導員,似乎像旅遊團中的導遊,帶領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去感受發現和創造後的愉悅。

  安排學生“給生物找個家”的探究活動,主要是為了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活動),自己總結得出結論:生物與環境是相適應的。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重新審視。

  本次課改特別是教材的改革,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教師在改革中成長,學生在改革中受益:教師透過長期的努力,營造寬鬆、活躍、愉快、平等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學生、教師良好的溝通,使學生直接或間接體驗到科學的魅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