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及學習的熱情。

  課前準備:

  教師:

  1、從網上、報紙上查詢有關“阿波羅登月計劃”及“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有關資料,製作課件。

  2、製作教具:火箭飛船模型。

  3、準備兩個大小不等的地球儀。

  學生:

  1、閱讀有關書籍,也可上網查詢有關月球資料,為更好的理解課文做準備。

  2、查詢有關“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有關資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過程。透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透過拓展遷移,聯絡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這一重大事件,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和愛國的熱情。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用大螢幕顯示一張航天員在月球上拍攝的地球圖片,匯入新課。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內容

  1.自主學習

  ①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②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③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2.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並參與討論。

  然後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並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後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3.實物演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將兩個大小不等的地球儀放在講桌上,大的假設為地球,小的假設為月球,然後選派兩名學生上講臺演示登月全過程,演示過程中有不完善之處,其他同學補充。透過演示進一步感知文章內容。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

  1.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深入體會。

  ①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②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幾件事?

  2.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1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

  3.課件展示,形象直觀激發興趣

  課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圖片資料。宇航員登月後採集月壤、月岩,安裝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及月震儀圖片資料,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4.合作學習:

  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最後一句話怎樣理解

  學生齊讀討論後,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說明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不會侷限於地球,人類的未來是美好的,這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更使人類航天技術的巨大飛躍。

  教學反思

  1.教學經驗

  ①本節課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方面,設計瞭如上幾個環節:默讀、構畫、討論、演示等,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便能把握好課文內容,起到了強化作用,併為後文的研讀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實物演示這一環節,調動了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關月球的圖片資料及宇航員登月後所做工作的圖片資料,形象直觀,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2.存在問題

  由於教學時間把握不太好,在實物演示這個環節,儘管學生熱情很高,卻因教學時間有限,只選了兩個同學,使一些同學留下了遺憾。

  第二課時

  一、聯想和想象訓練

  課件展示月球圖片,引導學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2.科學家為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4.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二、教師補充介紹有關知識:

  《月球探測小史》、《開發月球的三個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號’知多少”知識競答。

  2.課件展示

  ①“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過程的動畫演示;

  ②“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過程的圖片資料演示。

  3.探究:我國探月有可能實現嗎?

  ①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②教師補充介紹:《我國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實現》、《“嫦娥一號”繞月工程將實現四個科學目標》

  四、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的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月球探測計劃,預計將在三年左右時間實現。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教學反思

  1.教學經驗

  ①本節課透過第一個環節,培養了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補充介紹的資料豐富了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的了眼界。

  ②關於“神舟五號”知識的競答及課件的演示,不僅直觀想象,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了同學們愛國之情,對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有利於學生的心裡品質、道德品質的培養,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③有關我國月球探測計劃的資料介紹,進一理步激發了同學們的自豪感,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總之,透過上述內容,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了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將課文知識引入現實生活。

  2.存在問題

  ①學生們因條件所限,查詢的資料不夠豐富。

  ②限於教學時間,有許多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資料。

  縱觀本節課,教學課件的運用確實為教學增色不少。

  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一、導語激趣,引入課題

  1.課間播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教師:同學們,剛才那首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蘇軾的這首詞,除了讓我們感受到兄弟間的濃濃情意之外,也勾起了我們對月亮的想象。其實我們人類早就有登上月球的願望,並因此產生了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直接代表了古時人們對神秘月球的無限嚮往,當然,嫦娥奔月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嫦娥並沒有奔上月亮,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今天,我們先看一個短片,簡單瞭解一下人類對月球探索的歷程。

  二、詞語積累

  1.在同桌的詞語抄寫本上寫出自己認為要掌握的詞語,並設計成小測題,同桌互測互改。

  2.建議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①暢談:盡情地談。

  ②昂首挺立:抬起頭筆直地站著。

  ③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三、學法指導(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寫)

  1.寫什麼?――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

  2.怎麼寫:――按時間先後順序寫。

  既然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寫的,那麼請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教師提供時間線索,指名複述,要求其他同學不看書填表。)

  時間與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開啟艙門。

  1969年7月21日11時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3.登月的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②升空(5一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15一18)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4.根據這些時間的變化,畫一張人類首次登月全過程的示意圖,並作簡要解說。

  5.為什麼這樣寫?引導學生了解人類首次登月的歷史意義。

  四、延伸拓展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2.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

  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想象

  1.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2.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在寫作中儘可能地使用。

  六、小結

  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瞭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七、作業:綜合實踐活動:探索月球的奧秘(舉行知識比賽)

  利用一節閱讀課讓學生到圖書館瞭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麼》《宇宙探索》《自然與科技》《科學24小時》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利用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樑”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三、教學設計、

  新課匯入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製作(關於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匯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於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嚮往。

  (教師引導)月亮,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於月亮的詩歌,請說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四、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學習。)

  ⑴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獲取重要資訊,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①人類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④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麼?

  ⑤採用什麼順序記敘了什麼過程?

  ⑵用上面的資訊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你說我說大家說)

  ⑴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作簡要說明。

  ⑵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⑶展示各小組中最好的作品,並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⑷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瞭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鍊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五、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觀看課件中的錄影),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看登月的實況錄影。

  ⑵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為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⑤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脫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合作探究)

  ⑴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說出來,這不能不歸功於作者把登月的複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麼?

  (讓學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

  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B、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

  C、用數字說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並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⑵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閱讀時你有什麼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並朗讀、評析。

  ⑶探究3:齊讀最後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辯論)據說為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六、你對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

  1、學生上網查詢有關月亮的資料,也可以進入老師準備好的月亮網,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查閱。

  關於“月亮”的話題,學生可以選擇這一話題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組成協作小組(以“月亮”話題為例,對文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月亮傳說組、月亮詩歌組、月亮美稱組、月亮風俗組等,對科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登月組、月球概況組、月球之謎組等),各個小組到網上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在網上遇到問題時能協商解決,透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衝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這一過程中,不僅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2、各興趣小組將蒐集到的內容製作成課件。

  3、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交流查閱到的資料:

  ⑴星空奇觀

  ⑵月球之謎

  ⑶中國航天

  ⑷登月計劃

  ⑸阿波羅之旅

  ⑹登月圖集

  七、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我國已進行了無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八、作業

  必做題:

  1、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用其中的一些詞語寫一段話。

  2、根據練習三創設情境,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選做題:課後繼續看與月亮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做好筆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