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範文(精選10篇)

關於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範文(精選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在合作探究和解決問題過程中使學生理解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題方法;

  2、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透過例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熟練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深圳這個國際大都市相信對“投資”和“創業”這兩個詞一定不陌生吧?誰給大家說說。

  1、PPT出示:李阿姨和張阿姨合夥開了家書店,第一年,她們各投資5萬元,經過一年的苦心經營,除去交稅,發工資和其他費用,共獲利潤10萬元,你們說,她們各應分得利潤多少萬元?

  2、小結:剛才兩位阿姨由於投資額相同,所以他們獲得的利潤要按1:1來分配,這種分配方式也就叫平均分。

  3、PPT出示:第二年,李阿姨仍然投資了5萬元,張阿姨投資了4萬元,除去一切開支,共獲利潤18萬元。這一次,你說她們的利潤該怎麼分合理呢?

  (組織交流)

  師:這裡的利潤要按投資額的比進行分配比較合理。像這樣,把一個數量按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課題:按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兩位阿姨應該按怎樣的比來分配?(板書:按投資數的比5:4進行分配)

  2、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5:4的具體含義。

  3、誰能用算式表示兩位阿姨各應分得多少萬元?

  4、小結:透過剛才的生活例項,你認識了什麼?(什麼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習

  1、談話:其實,在生活中,像這樣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沒有遇到過?說一個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學習第75頁內容,由於我們昨天已經佈置了預習,所以我們按以下提綱進行交流。

  2、此時用PPT出示“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和“導學提綱”。

  學習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75頁。

  學習目標:

  1、認識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掌握這類實際問題的解答方法。

  2、認識連比,理解三個數量連比的意義。

  導學提綱:

  1、例5中“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的含義是什麼?

  2、與同學說說例題中每種方法的解題思路。

  3、你能畫圖理解這兩種解題方法與同學交流嗎?

  4、你怎樣理解“按照1:2:3塗成紅、黃、綠三種顏色”這句話的含義?

  5、“練一練”第2題是把180塊巧克力按怎樣的比來分配?

  學生根據導學提綱進行下列活動,教師巡視,深入各小組交流,關注學困生。

  (1)獨立思考,嘗試解答。

  (2)小組交流,說說想法。

  (3)組織交流,形成思路。

  (4)選好內容,進行預展示。

  四、集中展示

  1、例5中“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的含義是什麼?

  預設:

  (1)這裡的3:2,也就是在30個方格,紅色方格佔3份,黃色方格佔4份,一共有5份,紅色方格佔了方格總數的3/5,黃色方格佔方格總數的2/5。求紅色方格有多少個,就是求30的3/5是多少,求黃色方格有多少個,就是求30的2/5是多少。

  (2)把30個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是紅色,2份是黃色。總份數3+2=5,紅色方格為30÷5×3=18(格),黃色方格為30÷5×2=12(格)。

  2、展示例5的解題思路及方法(結合圖)

  3、展示“試一試”的解題方法

  4、說一說例5與“試一試”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5、“練一練”第2題“練一練”與“試一試”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小結:透過剛才的生活例項,你又有什麼新的收穫?你覺得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答關鍵是什麼?

  預設:

  (1)關鍵是根據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數關係,找出各種數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也就是把比轉化成分數,再按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乘法計算。

  (2)根據份數先求總份數,再求每份數,最後求幾份數。

  (板書:比——分數各種數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用乘法;比——份數,先求總份數,再求每份數,最後求幾份數。)

  五、反饋檢測

  1、本次校運動會上共有644人報名參加各專案比賽,其中男女運動員人數的比是4:3,你知道參加各項比賽的女運動員有多少名嗎?

  2、低年級老師用一根長40釐米的鐵絲圍成一個三條邊的比是4:7:9的三角形,請你幫低年級老師算算三條邊的長度各是多少?

  3、保稅區小學六(1)班有學生35人,六(2)班有學生36人,六(3)班有學生34人。在第十二屆田徑運動會入場式上需要製作210面彩旗,按照六年級各班學生人數的比,六年級三個班各需要做多少面彩旗?

  4、一個標準的籃球場是長方形,它的周長是86米。長與寬的比是28:15。求這個標準的籃球場的面積。

  六、課堂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七、課堂作業:

  76頁,1、2、3、4。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冀教版六年級第十一冊第二單元《按比例分配》問題。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比的意義、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的。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掌握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今後的學習解決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學目標】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解決簡單按比例分配的過程。

  2)能力目標: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義,會解答已知比例和總量,求部分量的簡單按比例分配問題。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多觀察與數學結合的例項,鼓勵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使學生感到勞動的價值,並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良好品質。

  【設計理念】

  學校勞動技術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基礎,學生的勞動興趣和習慣也是在學校勞動技術教育中養成的。因此,在掌握勞動技能,增強體質的同時,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在勞動中學習,不僅是一種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教學方式,還能為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勞動技術教育與數學的整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與生活,數學只有運用於生活才能顯現出他的價值和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注重鋪墊:

  師:我們以前已經學過了比的意義和比的基本性質,現在老師檢查一下同學們掌握的情況。請看大螢幕,讀題,並說出結果。(課件出示練習題)

  (設計意圖:深刻把握知識發展的脈絡,把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用到的舊知識分成幾個知識點,複習了比和歸一、分數應用題知識,為知識的遷移創造了條件,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新知識當中去。)

  (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看來同學們對以前的知識掌握的都很好。下面請同學們欣賞幾幅我校的圖片,(課件出示)看完以後你想說點什麼嗎?

  生1:我們的教學樓很氣派,教室也很寬敞。

  生2:我們的校園很整潔,也很美麗。

  生3:我們學校的長廊很漂亮,很壯觀,我很喜歡。

  生4:在這樣的學校上學我很高興。

  ……

  師:的確,我們的學校是非常好,我也為我能在這樣的學校工作而感到自豪。同學們再看這張圖片,知道這是哪嗎?

  生:這是我校操場西南側的一塊荒地。

  師:對,這塊荒地在今年五月份已經成為了我校的勞動實驗基地,看到它,你想到了什麼?

  生1:如果將這塊荒地種上蔬菜、花草,會使我們的校園變得更加美麗。

  生2:還會陶冶我們的情操。

  師:同學們的提議非常好。我們看例1:(課件出示:)其中的240平方米由學校的總務處管理,已經按3:5種上了茄子和西紅柿,茄子和西紅柿各種多少平方米?

  找同學讀題目,你得到了哪些資訊?

  生1:已知這塊地的總面積是240平方米,按3:5種上了茄子和西紅柿。

  生2:問題是茄子和西紅柿各種多少平方米?

  師:小組交流一下,按3:5種上了茄子和西紅柿是什麼意思?。

  學生討論。

  學生彙報:

  生1:就是把240平方米平均分成8份,其中3份種茄子,5份種西紅柿。

  生2:茄子的種植面積佔這塊地的3/8,西紅柿佔這塊地的5/8。

  師:同學們分析的非常正確,我們把這種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書:按比例分配)那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解答。

  找兩名學生把解題過程寫在黑板上,並說一說自己的解題思路。

  1)3+5=8份

  種茄子的面積:240÷8×3=90(平方米)

  種西紅柿的面積:240÷8×5=150(平方米)

  2)3+5=8

  種茄子的面積:240×3/8=90(平方米)

  種西紅柿的面積:240×5/8=150(平方米)

  生1:我是用份數思考的,這塊地平均分成了8份,用240÷8=30(平方米)求出了一份的面積,再用一份的面積乘3就是茄子的面積,一份的面積乘5就是西紅柿的面積。

  師:他的這種做法可以嗎?

  生:可以。

  師:第二名同學解釋一下。

  生2:我是把比轉化為分數,再用乘法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塊地平均分成了8份,茄子的種植面積佔這塊地的3/8,用240×3/8=90(平方米);西紅柿佔這塊地的5/8,用240×5/8=150(平方米)

  師:這種方法好不好?

  生:好。(掌聲)

  師:我們怎樣檢驗一下做的對不對呢?

  生:可以把90:150化簡,看看是不是得3:5。

  師:同學們檢驗的方法真好,我們要養成做完題後會檢驗的好習慣。

  教師總結:簡單的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一般有幾種解法?

  生:兩種。第一種方法:用整數除法、乘法來解決問題。第二種方法:用分數乘法解決問題,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設計意圖:合理的創設出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有興趣的數學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就會主動的去開啟智慧之門。交流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自己方法的同時,可以接觸其他同學的解題方法,一舉兩得。)

  (三)勞動嘗試,解決問題:

  師:我們的勞動基地還剩下一塊,學校計劃讓學生來管理,同學們有信心管理好嗎?今天我們就來解決管理這塊實驗基地的第一個問題,請看例2(課件出示):如果我們將這塊地按2:5:3種上牡丹、月季和菊花,我們應該怎樣確定他們的位置呢?找同學讀題。

  師:你得到了哪些資訊?

  生1:要按2:5:3種上牡丹、月季和菊花。

  生2:讓我們確定每種花的位置。

  師:同學們能解決嗎?小組交流討論一下,應按怎樣的步驟來進行。

  學生交流討論,然後彙報。分3步進行:

  生:1)測量出這塊地的長。

  2)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分別計算出2份、5份、3份的長度。

  3)利用計算出的資料進行劃分,就能確定出每種花的位置。

  師:同學們聽清楚了嗎?這樣做可以嗎?

  那我們就去勞動實驗基地進行實際劃分一下。學生分成五組,一二組測量這塊地的長;三四組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分別計算出2份、5份、3份的長度;五組利用計算出的資料進行劃分,確定出每種花的具體位置。小組合作,人人動手。

  學生去試驗基地進行實際劃分。

  最後總結。

  每組學生彙報結果。

  生1:我們測量的長是60米。第二組同學同意。

  生2:我們的計算過程是

  2+5+3=10

  60÷10=6(米)6×2=12(米)6×5=30(米)6×3=18(米)

  生3:我們的計算過程是2+3+5=10,60×2/10=12(米)60×5/10=30(米)60×3/10=18(米)

  生4:我們把兩個長都從南邊開始量出12米、30米都做了個記號,然後再把相對的點連線起來,就能劃分出三種花的位置了。

  師:看來每組同學都已經勝利的完成了任務,同學們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數學與勞動技術教育相結合,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數學知識,還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

  (四)鞏固練習。

  1、基礎練習。

  回到教室。

  師:接下來我們再看兩道題,你會做嗎?(課件出示)自己讀題,並解答出來。

  訂正答案。

  2、綜合實踐:

  課外作業:設計一份500克的水果沙拉,並把各種水果的比以及計算出的重量結果填寫在表格當中。

  (設計意圖:這樣的練習設計有層次,有坡度,體現由淺入深的認識規律,將知識引入生活,有利於對學生勞動技術能力的培養,和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

  (五)課堂小結:

  學完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生1:我學會了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有兩種解法。

  生2:我學會了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進行實際劃分,確定位置。

  生3:我不僅學會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識,還會實際運用了,我非常高興。

  師:看來同學們這節課的收穫都很不少,今後我們還會對這塊實驗基地進行預算,進行實際種植,同學們有信心嗎?這節課就到這。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以及解題方法,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應用知識的過程,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按比分的意義,學會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按比分配的問題。

  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數量關係,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熱身練習

  1、修一段路,已經修的米數與剩下的米數的比是4∶5,可以把已修的米數看作( )份,剩下的就有( )份。這段路共有( )份已經修的是剩下的( ),剩下的是已修的( ),已經修的佔這段路的( )剩下的佔這段路的( )。

  2、李明、張強與黃華合辦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張強出資10萬,李明出資20萬元,黃華出資30萬元,兩年後盈利180萬元,怎樣分配利潤才合理?

  3、拿自己配製的飲料,匯出課題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課題

  二、新課探究

  (一)展示例題:我把蜂蜜和水按1:4的比配製了一瓶500ml稀釋液,其中蜂蜜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分別是多少?

  1、學生讀題,找出不理解的語句,老師解釋(濃縮液,稀釋液)

  2、找出已知條件:500mL,1:4

  (1)師:500是什麼?(濃縮液體積和水的體積之和)

  (2)師:1:4什麼意思?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這個比(3)從1:4這個比中可以得到什麼資訊?

  3、學生嘗試解題。

  4、彙報

  方法一:總份數:1+4=5每份:500÷5=100ml濃縮液:100×1=100ml水:100×4=400ml

  方法二、總份數:1+4=5濃縮液:500×( )=100ml水:500×=400ml

  5、師評講,小結方法

  (二)做一做

  1、如果有140個橘子,按3︰2的比分給兩個班,應該怎樣分?

  2、學校把栽70棵樹苗的任務按照六年級的三個班級的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個班各應栽多少棵?

  (三)師生總結

  這些都是“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分配問題的一般思考步驟是:分什麼?有多少?怎樣分?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西師版實驗教材六年級上54頁例1。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義,能運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2、逐步培養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有一次,熊大和熊二來到水果店,它們各出了10元,買回8個蘋果,它們商量著平分這八個蘋果。熊大和熊二可高興了。

  師:孩子們想想它們這樣分合理嗎?為什麼?

  生:它們給的錢一樣多。

  師:看來分蘋果時關注的是它們出的錢。誰能告訴我,它們給出的錢的比是。

  生:它們給出的錢的比是1:1。

  師:那它們分得蘋果的比也是

  師:證明它們分得蘋果個數的比與它們出的錢的比是(一樣的)。

  2、接著,請看:

  後來,它倆又來到文具店,文具店正在搞優惠活動,於是熊大拿出6元,熊二拿出4元,它們合起來買了15個筆記本,熊二說咱倆又平分吧!熊大瞪大了雙眼。孩子們猜猜,熊大會怎麼說?

  生:它倆感情好,不會計較!

  師:你真是一個懂禮貌的孩子,會照顧弟弟妹妹,能禮讓別人。

  生:這樣分不公平。

  師:那我們怎樣分才合理呢?今天就來研究合理分配內容之按比例分配。(板書:按比例分配)

  生答:多出錢要多分,少出錢要少分。

  師:看來我們也要關注它們出的錢。

  師:那它們分得本子個數的比與錢的比有什麼關係呢?

  生答:錢的比就是分得本子的比。

  師:那我們能據它們的關係解決剛才的這個問題嗎?

  ①生小組討論分法,並闡明理由。

  ②反饋學生的分法。

  ③抽小組上臺板演,並解釋步驟。

  ④師:同意嗎?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4、師:剛才呀同學都開動了腦筋。一共想出了3種方法,那麼哪一種才是我們今天學的按比例分配呢?

  5、怎樣檢驗解答的結果是否正確呢?

  可以用兩種方法檢驗:

  ①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應分到的本數相加,看是否等於15本筆記本。

  ②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應分到的錢數寫成比並化簡,看是否等於3:2.

  6、同學們經過了剛才的計算,那想一想:什麼叫按比例分配呢?(課件:什麼叫按比例分配)

  7、生: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8、師:(課件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齊讀。師:例題中是把哪個數量拿來分配?(課件:15本筆記本)按幾比幾進行分配?(課件3:2)

  9、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解決了一些簡單的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你能說一說按比例分配問題的解決方法嗎?

  課件出示:完善板書:用分數的方法:

  (1)找出各部分量比,並化簡。

  (2)算出總份數。

  (3)把比轉化成分數,即各部分量佔總量的幾分之幾。

  (4)用總量乘各部分量佔總量的幾分之幾,求出各部分量。

  三、鞏固練習

  師:孩子們,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與按比例分配有關的知識,你們想去看一看嗎?

  1.把180本課外書按4:5借給五六兩個年級。兩個年級各借多少本書?

  2.張阿姨和李阿姨去年合夥做生意,張阿姨出資10萬元,李阿姨出資30萬元。年底賺取了36萬元利潤。兩人各應分得多少利潤?

  3.拓展延伸:長方形的周長是80釐米,長和寬的比是3︰2,它的長和寬各是多少釐米?

  四、總結延伸

  師:孩子們,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太多了,我們一定要有一雙數學的眼睛,善於發現身邊的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上到這裡,下課。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第75頁的例5,練習十四第1~4題。

  內容簡析

  例5教學把一個數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兩部分。教材的設計意圖是充分引導學生透過獨立思考,自主進行探索。練習的設計也體現了讓學生感悟、發現按比例分配的解答方法。

  教學目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麼是按比例分配。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能正確地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3、培養學生運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能正確地分析題意,明白“分什麼,是多少;怎麼分,分給誰”。

  2、運用合理的方法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聯絡生活,發現數學。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分物品的事。你能不能說一說這樣的事呢?根據情況實時追問是怎樣分的?

  2、創設情景,揭示分法。

  課件展示情景(小明和小軍購買練習本)

  (1)他們都花了5元錢,共買了10本練習本。

  問:你們認為,這10本練習本該怎麼分?(平均分)

  結:每人分得同樣多,我們稱它為“平均分”(板書),平均分配體現了分配的公平性。

  (2)小明花了4元,小軍用了6元,共買了10本練習本。

  問:這10本練習本是否也平均分呢?為什麼?

  (因為兩人花的錢不同,得到的塊數也應該不同。所以不能平均分。)

  師:有道理!在這裡,“平均分”反而顯得不合理,當然也不公平。那麼,“這10本練習本該怎麼分?”你們覺得怎樣分配才比較合理?同桌商量商量。

  3、小結理由,板書課題。

  同學們都認為要按照一定的標準來分練習本。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按比例分配問題(板書並審題)

  【評析:創設衝突的情境,提出平均分配的不合理性,由平均分配過渡到按比例分配,不僅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絡,而且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展開教學

  1、出示例題5

  根據設計部門的要求:“給30個方格分別塗上紅色和黃色,使紅色和黃色格數的比是3:2。兩種顏色各塗多少格?”

  (1)學生討論,探索新知

  師: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那就請你們試著去解決,小組裡也可以交流。

  (學生開始嘗試解答,教師巡迴指導,選取典型解法進行板演)

  解法一:3+2=5

  30÷5×3=18(格)……紅色

  30÷5×2=12(格)……黃色

  解法二:30×=18(格)……紅色

  30×=12(格)……黃色

  【評析:教師把探索知識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去探索新知,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體驗知識建構的整個過程。】

  (2)、彙報交流,形成技能

  師:請板演的同學說說自己的思路。調查用這種思路解答的有多少同學。

  注意做解法一的: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出幾份是多少。

  注意做解法二的:先求兩種顏色分別佔總數的幾分之幾,再求總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在格子的分配中,紅色可以分配到3份,黃色可以分配到2份。教師趁機在黑板上畫出線段圖)

  紅色的方格數應是方格總數的,所以用30×=18(格)

  黃色的方格數應是方格總數的,所以用30×=12(格)

  師:你是從哪看出來方格總數是5份?(從3﹕2看出來的。)

  師:也就是說在這裡是將30按3﹕2進行分配,紅色和黃色分別佔總數的和,因此可以用前面學習的分數乘法來解答。

  (3)多維檢驗,培養習慣

  師:設計部門非常謹慎,對我們求出來的“18格紅格和12格黃格”持懷疑態度,誰有辦法證明我們得到的結果是正確的嗎?(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檢驗,教師予以肯定。教師相機板書)

  2、引入試一試

  設計部門覺著:如果把30個格子用紅、黃、綠三種顏色塗的話,顏色會更豐富些,你能算出三種顏色各應塗多少格嗎?(課件演示)

  在學生髮現沒有比例(怎麼分)的時候,再補充上“使三種顏色的方格數比是1:2:3”

  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算出三種顏色各塗多少格?

  3、引伸試一試

  由於我們在解決問題方面表現出色,設計部門再次給我們一個機會。

  現在要給一條便民路按3:4的比例鋪設黃色和紅色道磚。你能算出分別需要多少塊道磚嗎?(課件演示)

  在學生髮現缺少道磚總數(分什麼)的時候,再補上“如果共用了1400塊道磚”

  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算出兩種顏色的道磚各需要多少塊?

  4、小結學法,形成技能

  透過比較可以發現:在按比例分配時,我們必須要認真分析題意,明確“分什麼,是多少;怎麼分,分給誰”也就是“總數和比例”各是多少。這樣才能順利解答。同時還要養成檢驗的好習慣。

  【評析:透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小組的合作學習,使學生明白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必需的條件是什麼,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總結

  1、理解與發現——資訊裡的學問

  (1)文字資訊:資訊1、我校男女教師的人數比大約是2:7

  資訊2、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麵積的比約是29﹕71

  (2)圖片資訊:資訊1、醫院裡用的藥水。

  資訊2、工地上使用的混凝土。

  【評析:學生透過對文字形式資訊、圖片資訊的理解,能夠從自己的認知出發去發現有價值的資訊,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按比例分配知識的規律性的認識。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發現意識與分析歸納的能力。】

  2、鞏固與深化——解決實際問題

  (1)蓓蕾幼兒園大班有35人,中班有31人,小班有24人。張阿姨準備把180塊巧克力按班級人數的比分給三個班。每個班各應分得多少塊?

  (2)一個直角三角形,兩個銳角的比是3:2。這兩個銳角分別是多少度?

  (3)右面的圓表示一場足球比賽的時間90分.紅色部分表示足球比賽已經進行的時間.先估計比賽已用去的時間與剩餘時間的比,再算出這場比賽大約還剩多少分.

  (4)學校合唱隊有60人,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是1:3。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在學生口答的基礎上將題中的比依次改為1:2,1:1。使學生知道按1:1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殊情況。教師完成“平均分”與“按比例分配”關係圖。

  【評析:學生透過對基本習題、典型習題、發散習題和口頭編題的系列練習,實際上對此類問題的特點已經自覺不自覺地有了規律性的認識和理解。方法的運用、概念的辨析、結構的把握等能力也將水到渠成。】

  3、調查與發現——實踐活動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有按比例分配的例子。請同學們課後去調查研究,用我們所學的知識試著去加以解釋,使我們所學的知識有用武之地。例如:

  我們每天煮飯時,米與水的比是多少?要多少米呢?

  在修築水泥路時,水泥、黃沙和石子的比是多少?

  我們喝的果汁中,果汁的量與其他成分的比是多少?

  假如,我們能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分析身邊存在的一些生活現象,那麼,數學學習就會變得更有滋味、更有價值。

  【評析:緊密聯絡學生生活,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學源於生活的意識,感受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

  4、課堂作業

  練習十四,第1~4題

  5、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什麼?

  “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你認為應如何來解答?

  “平均分配”是否可以看成“按比例分配”呢?

  總評:按比例分配是比的應用之一,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有一定的體驗。這節課的總體設計思路是讓學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來源於現實生活中分配的需要,它是“平均分”的進一步發展。

  透過學生自主探究生活中的問題的學習方式,發現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以及分配的關鍵,即“分什麼,是多少。怎麼分,分給誰”。從而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此類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尊重並利用瞭解答分數應用題的方法這種學習基礎,充分地信任學生,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自主探究,獨立嘗試解決問題。並在嘗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的多樣化策略,在比較和分析中建構解決問題的模型,掌握個性化的解題策略。

  在教學設計上教師一方面注重例題設計,重點突破按比例分配題題意分析的節點“分什麼,怎麼分”和解題時的節點“有多少,分給誰”。另一方面還努力發揮課件的作用,讓條件的呈現,情境的生成,圖片的展示等能夠在動態中完成,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第75頁的例5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四第1~4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按比例分配實際問題的意義,運用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解答有關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由具體到抽象,掌握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與態度:在學習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按比例分配實際問題的意義,掌握解題的關鍵。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出示例5中的實物圖。

  【提問】:圖中共有30個方格,平均分成兩份,一份塗上黃色,一份塗上紅色,每種顏色塗多少格?如果紅色塗20格,黃色塗10格,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多少?

  【強調】:在實際生活中,有時並不是把一個數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來分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5

  【提問】:3:2要表示的哪兩個數量的比?這兩個數量有什麼樣的聯絡呢?

  【思考】: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還可以怎麼理解?

  (1)學生討論:

  A、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就是把30個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塗紅色,2份塗黃色。

  B、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紅色方格佔總格數的3/5,黃色方格佔2/5。

  C、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也就是紅色方格數是黃色方格數的3/2,或是黃色方格數是紅色方格數的2/3。

  (2)解答例5。

  ①學生嘗試,用學過的知識來解答,並在學習小組內說明自己你的想法?

  ②展示方法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3/2+3)

  30×(2/2+3)

  方法

  三、30÷(1+2/3)

  方法

  四、30÷(1+3/2)

  (3)比較一下這幾種方法中哪種方法更好一些?為什麼?(第二種方法好,好想好算。)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第二種方法的進一步研究:

  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就是說,在30個方格里,紅色方格數佔3份,黃色方格數佔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說紅色方格佔總格數的,黃色方格佔。

  (4)如何進行驗證方法的正確與否?

  學生討論後回答:

  A、可以把求得的紅色和黃色方格數相加,看是不是等於總方格數。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紅色和黃色方格數寫成比的形式,看化簡後是不是等於3∶2。

  B、可以塗一塗,進行驗證。

  2、教學例5後的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 【提問】:1:2:3表示哪幾個數量之間的比?一共有6份,三種顏色的方格數各佔方格總數的幾分之幾?大家會解答嗎?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學生說解題過程。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演。

  3、討論與歸納:

  (1)觀察我們今天學習的兩道題目有什麼共同特點?

  已知總數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怎麼解答?

  求總份數,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最後求各部分量。

  (3)我們把具備上述特點,用這種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問題叫做“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4)【提問】:分誰?怎麼分?

  【板書】: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一題

  學生獨立解答,指名板演。完成後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解題思路。

  2、練一練第二題

  【提問】:分配的是什麼?按照什麼要求來分配?

  【指出】:把180塊巧克力按照三個班的人數來分配,就是把180按照35:31:24來分配。

  3、練習十四第1題。

  4、練習十四第4題

  【提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直角三角形中兩個銳角的度數和呢?

  四、佈置作業:練習十四第

  2、3題

  五、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六、板書設計: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例5: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3/2+3)

  30×(2/2+3)方法

  三、30÷(1+2/3)

  方法

  四、30÷(1+3/2)

  已知總數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求總份數,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最後求各部分量。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內容,它是“平均分”問題的擴,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按比例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以後學習的相關知識奠定了基礎。

  新課程理念表明:數學教學的價值並非單純地透過積累數學事實來實現,它更多透過對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對數學活動經驗的條理化,對數學知識的自我組織等活動來實現,學生的數學學習,基本是一種符號化語言,與生活實際的相互融化與轉化,並主動建構的過程。

  本課以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一個小實驗——“配製蜜水”引入,根據小實驗記錄“蜂蜜50克、開水150克、蜜水200克”讓學生用分數或比提出問題表示三個數量的關係,再讓他們口答解決其中的幾個問題,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絡,把發現知識內在聯絡的機會與權利還給學生。同時老師也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提出問題、引出與例2相類似的問題,設定“懸念”匯入新課學習。

  這樣使學生意識到抽象的數學知識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感受到生活經驗數學化與數學經驗生活化,體現用數學思想與方法觀察認識自然的客觀世界與現實生活的真諦與價值之樂趣。

  為了使學生透過解決具體問題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導他們觀察分析這類題目的結構,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並討論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一般的解題規律。

  ①計算分配的總份數;

  ②找出各部分數量佔總數的幾分之幾;

  ③運用分數乘法的意義解題。

  正如皮亞傑的認識論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是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對新知識進行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即對新知資訊進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組、吸收內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應有老師的組織、參與和指導,有同伴的合作、交流與探索,有主體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體驗新知的建構、應用,方能有效實現。

  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課採取小組合作、交流探索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在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絡基礎上,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交流探究發現新方法、分析反思歸納解題規律、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在發現問題視角多向性、解決問題策略多樣性,以及主動與他人交流中選擇合適策略、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過程中。

  學會比較、分析、歸納、綜合,促使數學思想方法的發展,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建構新知的愉悅。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不同程度發展。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7

  課標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

  本節課是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比的聯絡,掌握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並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有廣泛的應用,學習它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最後又服務於生活的辯證關係。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今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透過明明和爸爸的對話及文字介紹提供了人體內水分和其它物質的資料資訊,藉助“明明體內的水分和其他物質各有多少千克”的問題,引入對應用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解答有關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的學習。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計算方法,並能較熟練地運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舉一反三地解決實際問題,養成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理解比的知識及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由於學生在平時對飲料、奶製品的配比問題還是比較熟悉的,所以本節課的內容學生還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應用,會用自己的話解釋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會畫圖分析問題,養成檢驗的好習慣。

  2.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總結歸納出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特徵和解題方法。

  3.學生在探索中,將按比例分配問題轉化成份數、分數知識解答,並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熟練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問題,揭題匯入

  1.課件出示資訊窗,呈現明明和爸爸的對話:明明:“我的體重是30千克。”爸爸:“我的體重是70千克。”

  師引導:如果把明明體重平均分成兩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質,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說:明明體內水分和其它物質的比是多少?

  2.師繼續引導:實際上,人體內水分與其他物質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來分配的。課件繼續呈現資訊:科學研究表明,兒童體內水分與其它物質的比是4:1;成年人體內水分與其他物質的比是7:3。

  3.師:根據以上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提問題:明明體內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質各有多少千克?爸爸體內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質各有多少千克?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經學過的“平均分”問題入手,找準知識的生長點,使學生體會到按比例分配問題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從而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義。】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理解4:1的意義

  師:弄清4:1的意思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引出線段圖)

  (1)生獨立思考。

  (2)小組活動,研究4:1的意思。

  (3)小組交流。演示線段圖課件,回顧整理。學生根據題意,完整說說4:1的意義。

  兒童體內,水分佔( )份,其它物質佔( )份,一共是( )份。水分與體重的比是( ),其它物質與體重的比是( )。水分的千克數佔體重的( ),其它物質佔體重的( )。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環節,使學生有了充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和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弄清4:1的意思,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透過小組交流,又建立了按比分配的表象。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和小組有序合作的學習習慣。】

  2.藉助線段圖,解決問題。

  師:我們藉助線段圖弄清了4:1的意思,知道了水分、其它物質和體重之間的關係,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困難嗎?

  生獨立解答。師巡視,找到兩種不同的方法,為接下來的交流做準備。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的特點,採用嘗試教學法,給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始終參與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然後安排他們交流解題思路,這樣學生的學習更生動有效。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同時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和完整表達的習慣。】

  3.全班交流,歸納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答。方法一:份數法

  根據總份數是5份,用30/5表示出平均每份的千克數,再乘份數就得出了水分和其它物質的千克數。即:(1)求總份數;(2)先求一份是多少;(3)根據份數求出各部分的量。

  方法二:分數法

  運用分數乘法的知識解答,把要求的水分和其他物質的千克數轉化成佔體重的幾分之幾來表示,再根據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道理列式計算。即:(1)求總份數;

  (2)求出各部分佔總數的幾分之幾;

  (3)根據分數乘法,求出各部分量。

  【設計意圖:透過對比總結,進一步歸納按比例分配在實際應用中的解題思路,理清各種數量間的相互關係。】

  4.尋求方法,進行檢驗。

  師:那我們做得對不對,怎麼辦?引出檢驗方法。

  方法一:把求得的小明體內水分質量和其它物質的質量相加,看是否等於小明的體重。方法二:把求得的小明體內的水分和其它物質寫成比的形式,看化簡後是不是4:1。【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解答問題後能養成及時檢驗的習慣。】

  三、走進生活,體會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1.學生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識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爸爸體內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2.生活中有許多按比例分配的例子,你都知道哪些?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透過舉生活中的例項,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按比例分配”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明白它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練習。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注重積累的學習過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鞏固練習,發展提高。練習一:基礎題

  1.一種糖水是糖與水按1:19的比例配製而成的。要配製這種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練習二:變式題

  2.某農藥廠要生產新型農藥,藥與水的比是2:3.現在已經準備好藥粉14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

  練習三:提高題

  3.按建築標準,建造樓房的混凝土中,水泥、黃沙和石子的比2:3:5時最牢固。學校要建造一棟教學樓,但現在水泥只有4噸,黃沙有12噸,石子卻有24噸,總重40噸。如果由你負責質量的監理,你會怎麼想?你將如何處理?

  【設計意圖:透過進一步練習,理清按比例分配問題的解題思路,體會按比例分配的重要意義,進而提高根據已有資訊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滲透做人的思想教育。】

  五、課堂小結,反思提高。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回顧學習過程,反思自己的表現,養成學習後能自我反思提高的學習習慣。】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及解題方法。

  3、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及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級1班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3:2。

  (1)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

  (2)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3)男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 ),男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4)全班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5)女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6)全班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 )

  2、口答應用題

  六年級(1)班和二年級(1)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問:這是一道分配問題,分誰?(100平方米)

  怎麼分?(平均分)

  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合理嗎?

  這樣分還是平均分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麼,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麼分配嗎?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分配問題。(板書:分配)

  二、講授新課

  1、把複習題2增加條件“如果按3 :2分配,兩個班的保潔區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問:分誰?(100平方米)怎麼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麼?(求二年級1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級1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這句話你可以聯想到什麼?

  (1)六年級的保潔區面積是二年級的3/2倍

  (2)二年級的保潔區面積是六年級的2/3

  (3)六年級的保潔區面積佔總面積的3/5

  (4)二年級的保潔區面積佔總面積的2/5

  … …

  小組彙報結果

  4、嘗試解答:用你學過的知識解答例題,並說一說怎麼想的?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較思路:這幾種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好?為什麼?

  (第二種,思路簡捷,計算簡便)說說第二種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總份數

  ②各部分數佔總份數的幾分之幾?

  ③按照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這道題做得對不對呢?我們怎麼檢驗?

  ①兩個班級的面積相加,是否等於原來的總面積。

  ②把六年級和二年級的面積化成比的形式,化簡後的結果是不是等於3 :2

  7、練習

  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裡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 :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8、教學例3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1)討論:這道題與前面所做的題有什麼區別?

  分配什麼?按照什麼來分?

  怎樣計算各班栽的棵數佔總棵數的幾分之幾?

  (2)學生獨立解題

  ①三個班的總人數:47+45+48=140(人)

  ②一班應栽的棵數:280× 47/140=94(棵)

  ③二班應栽的棵數:280×45/140 =90(棵)

  ④三班應栽的棵數: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應栽94棵、90棵、96棵。

  9、小結:觀察我們今天學習的兩個例題有什麼共同特點?

  (已知總數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麼解答?

  (先求總份數,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最後求各部分量)

  我們把具備上述特點,用這種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問題叫做“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板書(補充課題):按比例分誰?怎麼分?

  板書: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

  三、鞏固練習

  1、六年級(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數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比是3 :5 :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釐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釐米?

  (1)還是按比例分配問題嗎?(2)如果是四個數的連比你還會解答嗎?

  3、一個長方形周長是20釐米,長與寬的比是7 :3,求長與寬各是多少釐米?

  7+3=10 20×7/10=14(釐米) 20×3/10=6(釐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按照幾比幾分配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這種應用題有什麼特點?應該怎樣解答?

  五、課後作業

  練習十三 2、3、4、6

  反思: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現實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 也就是說,當數學和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我班的保潔區面積如何分配”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例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繹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實實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開放性、挑戰性,激勵學生創新

  現行教材是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過渡性教材,其中絕大部分的數學問題都是必要條件的問題,探索性、思考性和現實性的數學教材顯得比較薄弱,教學中,需要教師補充一些具有開放性、挑戰性的學習材料,適當讓學生接觸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放性學習材料,除了引進有多餘條件或條件不充分的問題,還要逐步引進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開放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選擇餘地,激勵學生去發現、去創新,來彌補教材不足

  “按“3 :2分配”你讀懂了什麼?”這種開放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創造了自由發展的更大空間,滿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驗證了只有學生積極投入的課堂,才是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

  三、挖掘教材的問題性、情境性,培養學生多角度、個性化解決問題

  教材呈現的方式是教材內容的表現形式,也是課堂教學教與學的載體,而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教師在呈現教材時,為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思維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從而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加深練習中,學習和探求新知識的教學活動中。同樣是5:2的條件變換另一個條件,就能解決更多不同的問題,“還能怎樣變換呢?”的懸念,這種誘惑力,激發了學生探求和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了新知的探究中。這個例子再次告訴我們: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為教材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探索和追求,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從而讓我們的“教材”成為我們學生真正喜歡的“學材”。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進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鞏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並能應用按比例分配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在連比中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與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連比(三部分比)的意義與分數應用題的關係

  教學關鍵:

  理解連比(三部分比)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你可以想到什麼?

  (1)某班男、女生人數比是5∶4;

  (2)柳樹、楊樹棵數比是1∶6;

  (3)科技書和故事書比是5∶4。

  2、練習:

  (1)學校有故事書80本,故事書和科技書的本數之比是2∶3,科技書有多少本?

  (2)改編1題中的故事書80本為科技書有80本。

  分析:每題有多種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幾種不同的解法?

  二、新授

  1、出示例2:一種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製這種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這三種量的連比。意思是這種混凝土裡水泥佔2份,沙子佔3份,石子佔5份。

  (2)學生嘗試解答。

  (3)反饋、講評。

  2、試一試:一種青銅,內含銅88份,錫10份,鋅2份。要煉製這種青銅400噸,需要銅、錫、鋅各多少噸?

  3、補充:一個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是24釐米,長、寬、高的比是3∶2∶1,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三、練一練。P64。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與上堂課有什麼不同嗎?你學會了什麼?

  五、《作業本》第28頁。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問題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題關鍵:根據比算出總份數及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按比例分配問題的意義。

  2.掌握怎樣根據比算出總份數及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的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複習比的有關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

  已知六年級1班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3∶4。

  男生人數與全班人數的比是( )∶( )。

  女生人數與全班人數的比是( )∶( )。

  2.創設情境,提出課題。

  (1)媽媽有10塊糖,平均分給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幾塊糖?(每人可分到5塊糖。)

  提問:媽媽是怎樣分的?(平均分)

  (2)如果媽媽分給弟弟6塊,分給哥哥4塊,弟弟和哥哥糖數的比是多少?(弟弟和哥哥糖數的比是3∶2。)

  提問:這樣分還是平均分嗎?

  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並不是平均分配,那麼,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麼分配嗎?好,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有關分配的問題。

  (二)學習新課

  1.講解例2。

  例2 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裡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1)這道題是一道分配問題的應用題,想一想:分誰?按照什麼分?求的是什麼?

  (2)分析思考:看到播種大豆和玉米麵積的比是3∶2這句話你想到了哪些倍數關係?小組討論。

  ④玉米的面積與播種總面積的比是2∶5,玉米麵積是播種面積的

  各小組選代表彙報,教師提前把學生要彙報的內容製成活動投影片,逐步出現。

  (3)解答例2。

  ①試試看,用你學過的知識來解答例2,並在學習小組內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②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方法a:3+2=5

  播種大豆的面積 10053=60(公頃)

  播種玉米的面積 10052=40(公頃)

  方法b:總面積平均分成的份數為

  3+2=5

  ③比較一下這幾種方法中哪種方法更好一些?為什麼?(第二種方法好,好想好算。)

  說說這種方法的思路?(播種大豆和玉米麵積的比是3∶2,就是說,在100公頃的地裡,大豆地佔3份,玉米地佔2份,一共是5份,也就

  (4)這道題做得對不對?如何進行檢驗?請你檢驗一下同組同學做得對不對?(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的總面積相加,看是不是等於播種的總面積。或者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寫成比的形式,看化簡後是不是等於3∶2。)

  2.練習:第62頁中的做一做(1)。

  六一班和六二班訂《少年科學》的人數比是3∶4,兩個班共訂了49份。兩個班各訂了多少份?

  (1)弄懂題意。

  (2)提問:這道題分配的是什麼?按照什麼進行分配?(這道題分配的是49份報紙,按照3∶4的比例分給六一班和六二班。)

  (3)獨立完成。組員之間互相檢驗。

  3.學習例3。

  例3 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1)小組討論:這道題分配的是什麼?按照什麼來分配?(分配的是280棵樹,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數的比來分配。)

  (2)提問:根據一班、二班、三班人數怎樣算出各班栽的棵數佔總棵數的幾分之幾?

  (3)請你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

  ①三個班的總人數:

  47+45+48=140(人)

  ②一班應栽的棵數:

  ③二班應栽的棵數:

  ④三班應栽的棵數:

  答:一班、二班、三班分別栽樹94棵、90棵、96棵。

  (4)同組同學互相檢驗。

  4.練習:第62頁中的做一做(2)。

  一種什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3∶5∶2混合成的。要配製這樣的水果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1)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

  (2)同組同學互相檢驗。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板書課題: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想想看這種應用題有什麼特點?(已知總數量和部分量的比,求部分量是多少。)解答這種應用題怎樣想?(把一個總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就要先求出總份數,再看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接著就可以求出各部分量。)

  回到準備題,問:平均分按幾比幾分配的?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指出平均分應用題是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的一種特殊情況。

  (四)鞏固反饋

  1.填空練習:

  ①把35千克蘋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 )千克,2份( )千克,5份是( )千克。

  2.專業戶王大伯共養雞和鴨2100只。雞和鴨只數的比是4∶3。王大伯各養了多少隻雞和鴨?

  3.第62頁的做一做(3)。

  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比是3∶5∶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釐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釐米?

  與練習題2有什麼區別?

  如果求它的最短邊、最長邊怎麼求?

  4.判斷練習:(正確舉,錯誤舉)

  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0分米,長與寬的比是3∶2,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分米?

  (五)佈置作業

  第63頁第1,2,3,4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複習分為兩部分:首先是複習比的有關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接著透過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絡的題目為學習新知識創設情境,從而提出課題。學習新課部分中,例2、例3的教學有扶有放,例2側重於引導、講解;例3則是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之後獨立完成,最後說說怎麼想的,從而掌握解題關鍵。鞏固反饋部分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第4題是學生很容易錯的一道題,所以採用了判斷的方法,指出易錯的地方,引起學生注意。

  本節課採用小組協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活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