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觀滄海》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滄海》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滄海》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寫作背景匯入

  該詩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一位傑出的詩人。

  三、新授內容

  1、師範讀,生跟讀。

  2、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生齊讀。

  4、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執行。若:如同。

  星漢:銀河。志:理想。

  ⑵內容:

  A、詩的前兩句寫什麼?最後兩句是寫什麼?中間十句寫了什麼?

  敘事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寫景

  B、寫景部分採用手法,勾畫了洶湧的,聳立海中的,島上繁茂的,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採用了什麼手法?(想象、誇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麼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湧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域性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作業

  1、完成書後習題。

  2、背誦默寫課文。

  《觀滄海》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意境,體會詩歌的優美語句和深邃內涵。

  2、透過朗讀體會詩人闊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負,學習古人昂揚奮發的精神。

  3、背誦、默寫詩歌並賞析名句。

  教學重點: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豐富、奇特的想象;背誦、默寫詩歌並賞析名句。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誦曹操的《龜雖壽》引入《觀滄海》。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曹操,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市)人。善詩歌,其詩大都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潔。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解題

  《觀滄海》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作何解,能否換“觀大海”這個題目?

  討論、歸納、明確:“滄”是暗綠色的意思,“滄海”就顯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動,所以不能換。

  四、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播放音訊朗讀,學生跟讀;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感知詩意;(出示補充註釋)

  臨,來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滄,通“蒼”,青綠色。海,渤海。竦,同“聳”,高。觀,看,統領全篇。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行,執行。若,如同。星漢,銀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畫面,感受形象。

  4、理解詩歌大意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向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太陽和月亮的執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

  五、品讀詩歌,感受意境

  1、這首詩敘述了一件什麼事?

  2、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麼景?抒了什麼情?

  景:(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生機勃勃

  (虛)日月星漢寬闊、博大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六、賞析詩歌及名句:

  1、“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3、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賞析一:這四句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表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賞析二:日月的執行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漢是指銀河,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發源於大海。日月星辰的執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親,表現大海的一種寬闊、博大的胸懷。讓學生思考、討論:1、這是實景,還是虛景,即詩人想象?2、如果是虛景,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象?(明確:前面幾句描繪了大海的壯麗,表現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讚美和熱愛。目睹這壯麗的山河,激發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因而藉助想象,表達願望。詩人以大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實際上是詩人寬廣胸懷、豪邁氣魄的寫照。)

  七、寫作特點分析:

  這首詩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可謂詩中有畫,畫中含情,這種寫法,詩人們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詩歌情景是分開的。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透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

  八、鞏固練習

  板書設計:

  借景抒情:實景: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

  虛景:日月星漢寬闊、博大

  情:開闊胸襟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理想

  《觀滄海》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名篇,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秋。當年五月,曹操率軍北片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感慨萬分,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詩中描寫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萬千的壯麗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詩歌先突出寫大海邊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勾畫了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接著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這首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詩人的經歷及寫作背景,也可佈置學生提前查詢相關資料,這樣學生才能理解詩意,理解詩人的感情。教學時,以朗誦為載體,讀中理解,解後再讀。充分領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積累詩詞中的字詞,特別是現在很少出現的文言詞。如“澹澹”,“竦峙”,“星漢”,能背誦默寫這首詩。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歌的意思,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寄情於景的寫法,激發為理想奮鬥的豪情壯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誦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我們先閉上眼想象一會兒,然後用一個詞歸納你心中“海”的印象。(學生說)

  引導:海是神秘的,時而波濤洶湧,時而恬靜溫順,每一個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會用同一個詞形容海:壯闊。是啊,與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觀海抒情的著名詩篇──《觀滄海》,細讀這首詩,去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

  二、初讀感悟

  1、聽課件錄音範讀。注意字音。

  2、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暗含了找,說,練的過程,這一步不必老師提醒,字數很少,學生相互提醒,記憶更深)

  3、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註釋。

  4、抽學生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畫面)。(二至三人,抽學生點評。)

  5、學生小組內講述初步理解的內容,並相互評價。(還可相互提問考查字詞或是詩句意思)

  三、精讀理解

  1、課件展示:作者經歷及寫作背景。

  2、字詞疏通。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3、內容層次理解。這首詩寫了幾方面怕內容。(課件展示明確)

  4、學生調整自己的理解。(抽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以“我原來認為……,現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講述自己理解的改變。)

  5、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

  6、學生講述:我最喜歡朗讀的詩句是……,因為……

  四、品讀探究

  1、提出探究的問題,可補充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內容方面:

  ⑴詩從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順序敘述嗎?

  ⑵詩人產生了哪些聯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個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

  ⑵澹澹再現了海水浩渺動盪的神韻,“何”字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是千古傳頌的絕句。

  ⑷想象詩人寫作時的情景,思考這四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

  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與景的交融。邊讀邊理解,理解後再讀。

  2、你曾經在什麼自然景物面前產生過豪壯的情感?(意在培養學生融情於景)

  師可引導自己的經歷(如:在高山懸崖邊,俯視山谷,看鷹在谷中盤旋,然後飛過遠山,產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結拓展

  1、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詩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說出古代一些寫景抒情的詩句嗎?說說它們都主要寫了什麼景色,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課內交流或佈置課外蒐集)

  2、寫一篇表達自己豪情壯志的詩歌或散文,運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方法。

  六、齊誦結束(或背誦結束)

  《觀滄海》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後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後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1、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執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麼博大的胸懷啊!

  2、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麼?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麼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執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後,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藉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 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透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於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 秋風蕭瑟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 洪波湧起勃勃景象。 (實頌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祖國壯麗山河, 抒發詩人

  曹操登山觀海(全景)靜態景色 樹木叢生 激起統一中國強統一中國百草豐茂 烈願望。)建功立業的抱負。

  虛景 日 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

  (想象) 月 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 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觀滄海》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

  2、瞭解詩歌情境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二、教學重難點

  誦讀詩歌,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並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細讀詩歌,情景交融

  1、詩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內容?全詩由哪個字統領?

  明確:交代了詩人登臨的方位、地點、目的,由“觀”統領。

  2、詩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寫之景有哪些特點?

  水:澹澹

  山島:竦峙

  洪波:湧起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日月之行 星漢燦爛

  3、詩歌最後說“歌以詠志”。曹操想借用這首詩表達什麼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表達了詩人一統天下的宏大抱負以及博大的胸襟。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四、品讀詩歌,體會寫法

  本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滄海”的壯美景象是如何呈現在大家眼前的?

  明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五、課堂小結

  帶著豪氣,有感情的朗讀《觀滄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偉大理想並受到感染。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觀滄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詩歌名句,將其整理歸類,並探討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七、板書設計

  觀滄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