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精選5篇)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把握文章內容。

  2、積累: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悟:抓住關鍵詞句,聯絡寫作背景,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複雜的心境,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引導學生朗讀,感知文章內容,體悟微妙複雜情感。

  2、想象體驗法:想象體驗,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月色之美。

  3、知人論世法:結合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設計理念】

  本著“長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遊記散文的特點,讓學生在反覆誦讀、想象體驗、知人論世的過程中深入領悟作者微妙複雜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走近作品

  1、由國慶旅遊的話題匯入。

  2、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3、走近文題。

  請同學們看文章的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資訊?

  二、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課文。

  ⑴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讀準節奏

  ⑵聆聽範讀。

  ⑶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⑷全班齊讀。

  2、讀懂課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點字詞

  ②重點句子

  ⑵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朗讀一遍課文,要讀得順暢、明白、有感情。

  三、賞——同遊承天寺,賞庭中月色

  1、文章敘事部分敘述了什麼事?作者為什麼要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2、蘇軾與張懷民這對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麼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

  面對如此美景佳句,請同學們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你喜歡的方式或者用“步於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四、品——走進蘇軾,品月下情懷

  1、面對此情此景,同為貶謫之人的蘇軾和懷民,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找出課文原句,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2、你覺得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蘇軾的感慨?怎樣理解這個詞語?

  五、歸納小結,收束全文

  1、根據板書,齊背全文,讓經典常駐心間。

  2、結束語: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樂觀。

  六、作業設計

  1、請練筆:

  面對承天寺這輪空靈的明月,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請寫一寫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請選讀:

  ①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

  ②林語堂:《蘇東坡傳》 ;

  ③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誦讀:誦讀吟唱,品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匯入新課:

  古有一人:

  他一生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過130天監牢。

  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

  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的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的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蘇軾。讓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設計意圖:開頭導語對蘇軾的生平作簡單的介紹,同時也交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更容易和作者的心靈碰撞。)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文味道。

  1.學生自由放聲課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學生讀,師生共評價。

  3.聽範讀。

  4.學生齊讀,力求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朗讀首先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所以設計了幾種形式的朗讀,以便同學們解決朗讀中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翻譯課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對譯。不懂的可以劃出來,小組交流,小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本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讓同學們疏通文意,為後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鋪墊。)

  四、精讀課文,賞析寫景佳句體味情感。

  設計問題:

  1、這篇課文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找出相關句子。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著賞析。

  4、從文中你讀出了什麼情感?

  附:資料補充

  (4)出示張懷民簡介,張懷民:1083年被貶謫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餘,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寫作背景連結: 元豐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於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後由於範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

  (設計意圖:本環節透過精讀課文,結合背景資料,賞析寫景佳句體味情感。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作者當時複雜的心境。)

  五、自編曲調,神思飛揚

  聽曲唱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設計意圖:本環節透過配樂吟唱,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的韻律美,進一步感受作者情懷。)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透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麼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2、能力目標:

  透過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力,並進一步提高他們以實際行動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自覺性。

  3、覺悟目標:

  透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因為本課的教學立足點就在於要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只有突出講解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才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發自內心地去依法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同時也能為後兩框內容的學習奠定一份情感基礎。

  2、教學難點:

  環境問題的含義。因為在平時許多學生常將環境問題的含義認為就是人類任意排放廢氣物後對環境造成的汙染,而全然不知“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也是環境問題。所以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讓他們學會全面地理解什麼是環境問題。

  三、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本課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的。

  2、教師和學生透過報刊雜誌、網際網路廣泛收集有關環境問題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1、匯入:

  用幾幅美景圖片和韓紅的《家鄉》歌曲把學生引入美好環境的氛圍,然後峰迴路轉發問: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是危言聳聽?給學生一個突兀的感覺,創設一個疑問,匯入新課的學習。

  2、解決環境問題的含義這一教學難點:

  用豐富的圖片資料、事例和漫畫,從環境受汙染的種類出發,形象地告訴學生,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出現了問題,從而引出環境問題的含義。再用一條連線題幫學生回顧環境問題的兩個具體表現。

  3、解決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這一教學重點:

  透過超連線的形式,把圖片、文章、事例、資料與環境問題的具體危害聯絡在一起,生動形象地說明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五、課堂小結

  用回放課件的形式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再讓學生透過上述的資料談談對人類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認識,使學生有了情感昇華,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從而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閒人”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

  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史,長於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為反對王安石創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敵的彈劾,藉口諷刺新法的詩句,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杭州。經聖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最後貶為瓊州(今海南省)別駕。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三、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朗讀:

  ⑴讀準字音:

  相與(yǔ)藻(zǎo)荇(xìnɡ)

  ⑵讀出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教師須提醒學生要根據句子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後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學生對照註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⑴學生獨自翻譯課文,劃出疑難句。

  ⑵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於是,便;至,到。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②相與步於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品味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5、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6、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7、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

  五、難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明確:

  1、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於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尋張懷民”,張懷民才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遊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4、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閒”相對於“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閒賞月的欣喜。

  六、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5

  一、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餘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乾淨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二、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 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 知識與能力

  反覆誦讀,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瞭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 過程與方法

  透過誦讀,培養語感。

  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 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難點: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五、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 學習方法

  採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裡地理解文言文。

  七、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2、 簡介背景,放課文範讀錄音,提示學生注意正音。聽後回答:用文中詞語簡述作者的思路。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3、 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本課採用輪讀即一人一句,個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4、 在反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分析問題。將學生每6人分為一組共同分析以下問題進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遊?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見到何種景色?

  ⑤ 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適當點播。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明確以上問題。這一個環節之後,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為了由淺入深體會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點,還需仔細品味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的高超。

  5、 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進行交流。這時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及時掌握情況。畫好後請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再與原文比照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該句比喻的妙處。找出句中的比喻關係,體會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色。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於緊張分析中精神得到緩解,興趣再一次被激起。結合他們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潔、恬靜並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點內容的分析。

  6、 當學生還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美景中時,教師設疑,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來突破本文的難點。在此設計一個討論題: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分組討論後會明白,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裡,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閒”應怎樣理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蘇軾樂觀豁達的心境了。

  7、拓展練習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待人和事。許多教師點到蘇軾的樂觀豁達即收尾,忽略了學生喜愛質疑,樂於探究的心理傾向,利用這個練習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意見,可以用現代人的眼光向蘇軾提出建議。是課堂氣氛再次達到高潮。

  8、 作業

  ① 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② 為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③ 背誦全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