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質教學設計範文

電解質教學設計範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解質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課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化學課堂教學應立足於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經過各種形式的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法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精神。教學的核心目標除了使學生真正建構起化學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能力,如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能力。

  【教材分析】

  物質在水溶液中的狀態和行為是一個重要的認識領域,很多化學反應都是在水溶液中進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讓學生進入這個認識領域。電解質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它們與人類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因此認識電解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生分析】

  物質在水中會發生什麼變化?酸、鹼、鹽的水溶液為什麼能夠導電?酸、鹼、鹽有陰陽離子就一定能導電嗎?這些對學過初中化學的學生來說,都是有待於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同時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可從另外一個角度對化合物進行分類,從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認識化合物。在建立電離的概念時,利用學生已經知道的酸鹼鹽溶液具有導電性和陰陽離子的知識。這一節中的概念比較抽象,我們的學生基礎不是很好,這就要求教師儘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實驗、影片、圖片等直觀教具以及實驗事實,幫助學生建立和理解概念。要注重學生的日常概念對化學概念的影響,教師要運用各種策略引發學生的已有認識,讓學生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並讓他們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大膽的質疑和假設,在探究體驗中構建概念。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了解電離、電解質的含義;

  2、能準確書寫常見的酸、鹼、鹽的電離方程式;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電解質知識學習中,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資訊,並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資訊進行加工。

  2、透過“質疑”、“歸納”等活動,提高學生分析、聯想、類比、遷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透過對電解質知識框架中各知識點有序的衍變分析、推導,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學習中的邏輯美。

  2、透過“身邊的化學——電解質與細胞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其實離我們不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關注化學與生命活動的聯絡。

  【教學重、難點】

  電離及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概念、常見酸、鹼、鹽的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二、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身體有汗的人為何接觸使用著的電器更容易發生觸電事故?人體在劇烈運動後為何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你能解釋這些現象嗎?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出汗後體表有更多的鹽分,這些鹽分在汗中起到了導電的作用;人體劇烈運動流汗後,體內的Na+和K+、Cl-伴隨水分一起流失很多,出現電解質濃度失衡、紊亂,產生噁心、肌肉痙攣等症狀,故需要及時補充電解質和水分。

  【板書】第二節 電解質

  一、電解質及其電離

  【學生探究實驗】NaOH 溶液 、HCl 溶液 、NaCl 溶液、KNO3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導電性實驗

  【學生彙報】

  導電:NaOH溶液 、HCl溶液 、NaCl溶液、KNO3溶液(酸、鹼、鹽的溶液) 不導電: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過渡】物理學上根據導電性實驗,將物體分為導體和絕緣體,化學上根據一定條件下的導電性實驗,將化合物分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板書】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電解質:在水溶液裡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NaCl、HNO3、NaOH等酸、鹼、鹽)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裡不導電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

  【學生思考】 電解質在水溶液中能夠導電,在受熱熔化時能否導電呢?

  【演示實驗】KNO3晶體以及其熔融狀態的導電性實驗

  【實驗結論】KNO3在水溶液中可以導電,在受熱熔化時也能導電

  【概念拓展

  【問題探究1】為什麼電解質的溶液能夠導電?與金屬的導電原理相同嗎?

  (教師首先提供問題探究所必需的金屬導電的知識背景,而後進行問題的情景遷移:根據金屬的導電原理,請分析鹽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導電時除了外加電場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內部還有哪些因素?)

  【學生討論後歸納】金屬能導電→金屬內部有自由移動的帶負電的電子→鹽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導電→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動的帶電微粒→推論: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分別帶負電和正電的`陰、陽離子。

  【問題探究2】電解質中有陰、陽離子一定就能導電嗎?

  【大螢幕展示NaCl溶於水後的微觀影片,學生閱讀課本41頁】

  【學生討論後歸納】

  NaCl晶體:含有Na+和Cl-,但不能自由移動,故不能導電。

  熔融狀態的NaCl:受熱熔化後, NaCl晶體中的Na+和Cl--成為自由移動的離子,可以導電。

  NaCl溶液:原來在晶體中被束縛的Na+和Cl-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離解為可自由移動的離子,從而能夠導電。

  【過渡】熔融狀態的NaCl和NaCl溶液都能離解為可自由移動的離子,我們把這樣的離解過程叫做電離。

  【板書】2.電解質的電離

  (1) 電離定義:電解質在溶解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出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

  【過渡】酸、鹼、鹽是電解質,自然能夠電離。

  (2) 酸、鹼、鹽的電離:HCl=H++Cl- NaOH=Na++OH- NaCl=Na++Cl-

  (3) 電離方程式:用化學式和離子符號來表示物質電離的式子。

  【學生練習】

  書寫電離方程式:HNO3、H2SO4、 KOH、Ba(OH)2、Na2CO3、Al2(SO4)3 (三學生板演)

  【問題探究3】大家能否從以上三組物質電離後的陰陽離子型別及共同特點入手,給酸、鹼、鹽下定義呢?

  【學生討論並歸納】

  酸: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

  鹼: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

  鹽:電離時生成金屬陽離子(或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教師講解】

  1.強調酸、鹼定義中“全部”二字的含義;

  2..酸鹼鹽的電離特點:酸在水溶液中電離,液態(熔融態)不電離;鹼在水溶液或熔化狀態都能電離;鹽在水溶液或熔化狀態都能電離。

  【課堂小結】

  【反饋練習】

  1、下列電離方程式中,錯誤的是( )

  A.Al2(SO4)3 = 2Al+3 + 3SO4-2B.FeCl3 = Fe3+ + 3Cl-

  C.HI = H+ + I- D.Na2CO3 = 2Na+ + CO32-

  2.下列物質哪些是電解質?哪些是非電解質?哪些能導電?

  ①金屬銅 ②固態NaCl③O2④ H2SO4

  ⑤碳棒⑥酒精水溶液 ⑦KOH水溶液

  ⑧熔融狀態的KNO3⑨葡萄糖 ⑩SO2

  3.下列物質能導電的是()

  A.熔融的氯化鈉 B.硝酸鉀溶液C.硫酸銅晶體 D.無水乙醇

  4.下列物質中,導電效能最差的是( )

  A.熔融氫氧化鈉 B.石墨棒 C.鹽酸溶液D.固態氯化鉀

  【課後作業】

  1、上網查閱“電解質與生命”等資料,寫一篇小論文。

  2、電解質的水溶液能夠導電,說明電解質在水溶液中能夠發生電離。那麼,電解質溶於水後是否都能全部電離?可以透過Internet網在“百度搜索”上輸入關鍵詞“強電解質 弱電解質”進行自主學習

  三、教學後記

  透過對案例“電解質”教學設計的實施以及學生的反饋情況,教學目標基本實現,教學重難點能夠突破,教學環節流暢有序,教學效果良好。本節透過學生探究實驗、教師演示實驗以及多個問題探究讓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電解質、非電解質、電離和電離方程式的概念,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本節課循序漸進,銜接自然,環環相扣,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逐步加深,如在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折兩個概念講解時,先從水溶液中能否導電將化合物分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然後透過加熱固體硝酸鉀的導電實驗,引出熔融狀態下也是電解質導電的條件之一。在探究溶液的導電性實驗時,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看到實驗現象,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這樣學生的印象非常深刻,這比老師直接講授效果要好很多。當然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如在授課過程中教學語言不夠簡練,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啟發學生思維,學生評價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