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溶解度教學設計範文

化學溶解度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化學溶解度教學設計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化學溶解度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透過實驗探究,建立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瞭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的方法,瞭解結晶現象。

  初步培養活動與探究的一般程式: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畫出實驗簡圖)→動手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透過實驗條件的改變,讓學生感受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存在和轉化是有條件的,逐步建立用辯證的、發展的思想觀點來看待事物的變化,和逐步培養由具體到一般認識事物過程的能力,並培養學生互相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

  重點和難點

  飽和溶液的涵義及“活動與探究”。

  實驗準備

  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不超過5人。

  每組準備器材:燒杯2個(各裝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預先稱好)、5gKNO34包(預先稱好)、酒精燈、鐵架臺(帶鐵圈)、石棉網、火柴、量筒、膠頭滴管。

  CAI課件、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激趣設境,問題匯入

  師生互動:俗話說:“飯前喝湯,苗條漂亮;飯後喝湯,肥胖晃晃。”媽媽在家為小槐同學準備了一碗湯,小槐一嘗淡了,要媽媽加(鹽);小槐一嘗還說淡了,又要媽媽加(鹽);小槐一嘗還是說淡了,再要媽媽加(鹽)……食鹽是我們熟悉的物質,它是否無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語作導語,由生活經驗作鋪墊,學生感到自然親切,著力創設快樂課堂。

  問題探究,得出結論

  小組討論,提出假設。

  NaCl能(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閱讀P33,確定方案(畫出實驗簡圖)。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動手實驗,觀察記錄。

  上臺展示,投影結論。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許固體NaCl。

  即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誤導結論,延伸探究。

  “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水中”這句話是否正確?教師有意漏讀“一定量”三個字,引起學生質疑猜想。

  增補方案,實驗發現(畫出實驗簡圖)。

  觀察記錄,感悟要素“一定量”。

  課件演示,動畫要素(“一定量”飛入片中)。

  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師生互動,齊聲朗讀)。

  方案源於教材,形式卻別於教材,更顯直觀、生動。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觀區分“溶”與“不溶”的依據──杯底是否有未溶固體溶質。

  透過追究教師“疏忽”增補方案,動手實驗,使學生關注、重視“一定量”這個要素。充分發揮教師“引”的作用。

  陌生物質,引發探究

  KNO3為實驗室裡化學藥品,它能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製,小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結論。

  KNO3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將熟悉物質轉向陌生物質,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發現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話鋒一轉,激發探究

  溫度改變,杯底沒溶的KNO3固體能否繼續溶解?

  加熱攪拌,實驗發現,杯底未見KNO3固體。

  再設疑問,趣味探究,此溫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

  實驗發現,過一會兒,杯底未見KNO3固體,即全溶。

  迴歸原溫,靜觀其變。

  課件演示,動畫要素(“一定溫度”飛入片中)。一定溫度下,KNO3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縛,另起爐灶,激起學生更高的探究熱情。

  閱讀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的溶液叫做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飽和溶液。

  在活動與探究得出結論上作文章,為輕鬆寫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轉化的方法做了很好過渡。

  增補結論,領悟涵義

  室溫,5gNaCl在20mL水中得不飽和溶液

  ↓+5gNaCl

  室溫,10gNaCl在20mL水中得到飽和溶液和少許NaCl固體

  ↓+5mL水

  室溫,10gNaCl在25mL水中得到不飽和溶液

  室溫,5gKNO3在20mL水中得不飽和溶液

  ↓+5gKNO3

  室溫,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飽和溶液和少許KNO3固體

  ↓升高溫度

  升高溫度下,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不飽和溶液

  分析歸納,課件演示

  飽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

  提煉昇華,促進類化,構建體系。

  深化探究,啟用思維

  室溫下,10gKNO3在20mL水中溶液達到飽和,升高溫度,杯底KNO3固體繼續溶解,且又溶解了5gKNO3;冷卻到室溫,20mL水溶解KNO3的質量不超過10g,此時多餘的KNO3會怎樣?

  (觀察杯中KNO3晶體和課本上圖9-11,閱讀感悟,請生上臺投影KNO3晶體)

  探究發現,聯想頓悟

  觀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跡。

  觀察教材上從海水中提取食鹽過程圖。

  聯想:炒菜時,菜湯在鍋裡蒸發,鍋底上有白色斑跡;運動出汗衣服上會出現白色斑跡……

  學以致用,趣味延伸

  練習:教材P40,習題1、5、6。

  家庭小實驗:製取明礬晶體(P40)。

  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提升學生質疑能力。

  化學溶解度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瞭解溫度對一些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瞭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2.使學生大致瞭解氣體溶解度與溫度、壓強的關係。

  3.使學生掌握有關溶解度的幾種基本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計算。

  2.難點

  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與溶解度的區別,掌握有關溶解度的計算方法。

  教具

  溶解度曲線掛圖、小黑板。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1)什麼叫飽和溶液?不同物質的飽和溶液的濃稀程度是不是一樣?

  (2)怎樣使硝酸鉀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引入新課】在相同條件下,有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裡,而有些物質難溶解,也就是說各種物質在水裡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書】

  一、溶解性: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裡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質、溶劑的性質、結構有關。

  【講解】如食鹽容易溶解在水裡。油脂和汽油都屬於有機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裡。(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汙)

  2.不同的物質在同一溶劑裡溶解性不同。

  【講解】如相同質量的水裡,蔗糖比食鹽溶解的量多。

  3.同一物質在不同溶劑裡溶解性不同。

  【講解】如碘在酒精裡容易溶解而在水裡難於溶解。因此醫藥上用酒精來配製碘酒。

  4.物質溶解性常分為“易溶”、“可溶”、“微溶”、“難溶”四種情況。

  【講解】物質的溶解性易受溫度的影響,因此,講物質的溶解性要規定一定的條件,除了溫度外,物質溶解的量還跟溶劑量的多少有關,因此,也要規定一定的溶劑量。為了定量描述物質溶解性的大小必須用一個尺度來衡量,這就是溶解度。

  【板書】

  二、固體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義

  【指導閱讀】課本內容。

  2.固體溶解度的“溫、飽、劑、質”四要素。

  【講解】(1)因為溫度變化對溶解度大小有影響,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溫度下”。

  (2)各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需要對溶劑量制定一個標準。規定用“100g”溶劑作標準。

  (3)因為每種物質在同一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裡達到飽和狀態和不飽和狀態時,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規定不同固體物質溶解度都應該達到飽和狀態。

  (4)固體溶質的量的單位規定為克,這樣與溶劑的量的單位一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