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教學設計範文

二氧化硫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氧化硫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設計】

  1、教材及內容解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社高中化學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第一課時),本節內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識,這一課時主要是二氧化硫的性質。教材意圖在研究了矽、氯單質及其化合物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硫及其氧化物,也是為後面硫酸的學習做準備。因此本節內容除本身內容的重要性外,在這一章的學習中還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於硫元素有非金屬元素的多種變價,性質上有很多的特殊性,學好本節內容,學生可以進一步熟悉學習非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性質的一般方法和規律,對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極其重要。

  另外,二氧化硫是大氣汙染的兩種典型代表之一。體現新課程標準“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入意識和決策能力”的要求,加強環境教育,關注環境問題,體現了知識與社會、生活、健康、環境的聯絡,並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其中,在介紹二氧化硫主要的性質與應用時,不迴避對環境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指出化學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可能的方向和作用,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2、學情分析

  由於本節課的實驗設計和操作的難度不大,適合學生採用探究的方式開展學習。而且學生在初三已初步擁有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如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初步瞭解有關二氧化硫與酸雨危害的知識,有一定的化學理論知識,如氧化還原反應規律等。同時,學生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對化學實驗興趣濃厚,有強烈的探求欲、表現欲和成就欲。但由於學生是在高中階段剛開始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系統學習方法還沒有掌握,尚不能認識到物質性質的多樣性:既有一般規律又有特殊性。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存在差異,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開展合作式學習,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從課堂上獲益。

  3、設計思路與其他依據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指出: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高中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誠然,科學探究這種學習方式既能為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提供有效途徑,又能為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提供可靠的載體,同時使得化學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了可操作的內容,因此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親睞。但如何設計探究式教學,並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驗探究的環節當中,還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的核心任務不是如何把現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如何激發出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構建活動。基於此,筆者在本課時做了大膽嘗試,以實驗探究為主線,採用科學探究方式,透過層層遞進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猜想與假設,並透過小組實驗進行驗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實驗設計的過程中,感悟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這種方法的掌握,對學生今後學習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時能起到有事半功半的效果。同時,透過聯絡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感悟化學學科的魅力,從而實現本節課的多重教育教學功能。最後,考慮到二氧化硫有毒,透過實驗改進,利用實驗設計的封閉化和環保化操作,形成科學的態度,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

  ②掌握二氧化硫與水的反應、還原性和漂白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透過觀察二氧化硫的溶解實驗,體會二氧化硫的溶解性;透過類比的方法,遞推二氧化硫作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透過小組實驗,探究二氧化硫的還原性和漂白性等,提高實驗設計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②透過類比預測、實驗探究、理論分析、實際應用來探究二氧化硫的溶解性、還原性、漂白性等,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科學思維方法,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質、用途及二氧化硫對大氣的汙染,進一步認識化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進一步認識化學的價值。

  ②透過實驗設計的封閉化和環保化操作,形成科學的態度,增強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③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和善於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探究總任務】

  ①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②能說明探究物質氧化性、還原性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重難點】

  重點: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難點:探究二氧化硫性質的實驗設計。

  【探究準備】

  一、學生知識和能力準備

  學生現有的知識狀況是:已初步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概念,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有所瞭解,但靈活運用還欠缺。學生現有的能力狀況是: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讓這節課的探究活動成為了可能。

  二、資源準備(器材和閱讀資源)

  電腦、展臺(各一臺)

  實驗儀器:

  實驗藥品:二氧化硫(裝在針筒內)、礦泉水瓶(裝滿二氧化硫)、氫氧化鋇溶液、氯水、溴水、碘水、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品紅溶液、雙氧水、稀鹽酸、品紅溶液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教師講述:在離陝西很近的河南洛陽,有著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它被譽為是中國石刻藝術的瑰寶,可就是這樣世人仰慕的國家重點文物,卻遭受了苦難,同學們請看:(展示龍門石窟80年代與現在的對比圖、新聞影片)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現象中蘊含著本節課的重點知識,為後續講解埋下伏筆。

  第二環節溫故知新

  提問:你知道的二氧化硫?

  設計意圖:同學們透過初中的學習,已經明確硫在空氣以及在純氧中都能燃燒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即二氧化硫。透過預習,也能答出一些性質,多為物理性質。透過此處設問,為下個環節的探究做準備。

  第三環節探究活動

  探究一:二氧化硫是否與水反應?

  活動一:展示一瓶二氧化硫氣體(裝在礦泉水瓶中),讓同學們觀察、個別同學上來聞,歸納物理性質,演示利用針筒向礦泉水瓶中加水,礦泉水瓶變癟。引導同學們歸納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觀察二氧化硫的色、味、態,明確研究物質物理性質的一般規律,透過觀察塑膠瓶變癟,深刻感知二氧化硫易溶於水的特性。

  活動二:探究一:二氧化硫僅僅是溶於水,還是與水發生了反應?如果發生了反應,設計實驗並證明。學生經過討論,提出要驗證轉變後生成的產物。並從簡便性、現象明顯等角度分析最可行的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分析反應是否發生的檢驗方法。即化學反應的本質,是有新物質生成,學會從生成物的`角度去驗證化學反應的發生。

  演示用pH試紙驗證水溶液呈酸性,加入氫氧化鋇,有沉澱生成,證明新物質亞硫酸生成。從而遞推出二氧化硫的第一點化學性質:能和水反應。

  設計意圖:提醒學生SO2與水反應的可逆性,指出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同時存在SO2,H2SO3,H2O,給出可逆反應的概念。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可逆反應的概念,在這裡說明含義,為學生今後接觸更多的可逆反應,以及學習化學平衡等奠定基礎。

  活動三:小組交流:回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類比分析二氧化硫作為酸性氧化物應該具有的化學性質。練習:練習書寫SO2與水,NaOH,Ca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熟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探究二:驗證二氧化硫的還原性(分組實驗)

  活動四:從化合價入手,從氧化還原角度組織學生討論其氧化性和還原性,由於課堂時間有限,而且教材中未做介紹,所以在此做了取捨,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二氧化硫的還原性。考慮課堂時間有限,為了讓同學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體會到多種氧化劑都能將二氧化硫氧化,故在分組實驗中,有的小組給的試劑是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有的是溴水、有的是碘水、有的是過氧化氫溶液。小組分工合作,觀察記錄現象,彙報結果。

  設計意圖:考慮到二氧化硫有毒,故此處設計為封閉式實驗,將二氧化硫預先裝在針筒中,並在備有兩個橡皮塞,一個固定在針頭上用於塞試管,另一個用於堵住針頭,防止二氧化硫洩露導致環境汙染。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被高錳酸鉀氧化後的產物。並從氧化還原的角度理論分析二氧化硫與氧氣的反應。

  在講解氧氣氧化二氧化硫的知識點時,強調反應條件,並再次鞏固可逆反應的概念。

  活動五:講解二氧化硫的氧化性,介紹硫化氫和二氧化硫的反應。

  探究三:驗證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分組實驗)

  透過創設情境,食品安全問題,引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分組實驗,將針筒中剩餘的二氧化硫推入裝有品紅溶液的試管中,觀察品紅褪色。演示加熱該試管,無色又變為紅色。介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考慮到我校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好,在這裡列表比較次氯酸和二氧化硫漂白原理的區別。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動手實驗,切身體會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加熱溶有二氧化硫的品紅溶液時,強調針筒不要拔出,這樣改進實驗,一方面現象明顯,直觀地幫助學生認識到有二氧化硫逸出,另一方面讓同學們意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活動六:介紹二氧化硫的用途和空氣質量日報中,二氧化硫對環境的汙染。

  設計意圖:透過與前面知識的對比,讓學生明白物質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有對錯的是人類的使用方式。引導學生對人類面臨的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關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環保意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主動意識,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敢於質疑的優良品質。從而實現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活動七:思考與交流:二氧化硫使品紅褪色和使酸性高錳酸鉀等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嗎?設計意圖:對比分析,讓同學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二氧化硫還原性和漂白性的區別。

  第四環節總結提升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透過現象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提升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認知水平。

  首先,在知識層面:本節課主要探討了二氧化硫的相關性質,如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還原性、氧化性和漂白性,瞭解了二氧化硫還原性和漂白性的檢驗方法;其次,在方法層面:學生掌握了類比方法、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了這些方法,學生在學習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時候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學生了解了二氧化硫的用途及對環境的汙染,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第五環節活學活用

  當堂訓練: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SO2與CO2均有毒

  B、SO2與CO2均能跟石灰水反應並生成白色沉澱

  C、SO2具有漂白性,但不能漂白石蕊試液

  D、SO2和Cl2均能使品紅溶液褪色

  2.下列關於SO2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SO2在空氣中能被氧化為SO3

  B.SO2有漂白作用,也有殺菌作用

  C.SO2溶於水後生成H2SO4

  D.SO2是一種大氣汙染物

  設計意圖:透過本節課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

  【佈置作業】]

  1、P907、8

  2、寫一篇關於環保方面的小論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