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範文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夢境對於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學習過程:

  一、匯入

  詩中無敵,酒裡稱仙,才氣公然籠一代

  殿上脫靴,江頭披錦,狂名直欲佔千秋

  同學們,看這幅對聯寫的是誰?(李白)對於詩人李白,我們並不陌生,他傲岸不屈、渴望受到重用。前幾天,我們剛剛讀了李白的《行路難》(其一),裡面有兩句典故,“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在這裡用“夢”類比,表達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篇借“夢”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名作《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解題

  從題目中我們對這首詩可以瞭解多少?

  明確:內容:夢遊天姥

  目的:留別

  文體:吟(PPT介紹文體知識)

  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活潑,不拘一格,主要表現在詩句節奏的多變。也由詩人情緒決定。

  總結:用夢遊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

  三、初讀詩歌,讀準字音(PPT展示)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淥水腳著謝公屐暝

  殷巖泉澹澹石扉訇然鸞鳥覺時長嗟

  四、再讀詩歌,讀懂文意

  大家自由朗讀,分別用兩個字概括每段內容(PPT展示)。

  明確:夢因夢境夢醒。

  五、三讀詩歌,分析體會

  1、“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李白之所以會夢遊天姥,是因為什麼呢?

  (齊讀第一段)

  天姥山在詩人心中是怎樣的?

  明確:高聳入雲難以尋找

  (背誦第一段)

  2、正因為如此,更能引起詩人探求的慾望。我們隨著詩人的想象,一起進入他的夢遊世界。

  (齊讀第二段)

  (1)用原文回答,詩人是如何來到目的地的?心情如何?

  看到什麼?

  如何登山?

  (齊讀“我欲因之夢吳越”——“身登青雲梯”)

  (2)詩人站在前人開拓的古道上,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讀出相應的詩句。

  明確:看到: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聽到: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詩人夢中的天姥山有奇花異草迷人眼,也有泉水殷殷如雷鳴,幽深寂靜,使人戰慄。

  這幾句話從優美的景色突然轉入驚心動魄的描寫,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同學們,請試著讀出這種磅礴的氣勢。

  同學讀,互相點評。

  (3)正在這時,忽然“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眼前出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裡,詩人看到了什麼?(齊讀“青冥浩蕩不見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美麗而又虛幻”,這就是作者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詩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

  3、夢境再美好也是虛幻的,終究也要回到現實。(齊讀)

  夢醒後的詩人心情有什麼變化?

  喜悅——失落

  背誦這四句。

  4、向朋友留別,僅僅是告訴朋友自己的一個夢嗎?

  齊讀最後一段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想?(PPT出示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由於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奉詔來到京城長安。他本想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詞臣,並不重用。李白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又因醉中命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京城權貴,受到排擠,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就此破滅。離開長安後,與杜甫、高適遊山東,在兗(Yǎn)州話別,準備南遊吳越。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這已是離開長安後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敗使他胸中塊壘難消,這首詩便是他的“發憤之作”。

  生談對此詩思想情感的理解

  明確: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全詩的中心意思。這是由夢醒後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當中有對人生的傷感,逃避現實、消極處世的一面,也有蔑視權貴的傲骨和追求個性自由的精神。後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5、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現實持完全否定的態度,那麼,今天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評價這種思想感情呢?

  學生討論、交流,小組展示

  明確:詩的前兩段寫夢遊起因,夢遊經過,這是題中“夢遊天姥”應有的內容;而結尾幾句寫遊後的感慨,則緊扣詩題的“別”字,不僅是告別東魯諸公,而且是在表明自己與黑暗醜惡的現實決裂的態度。這幾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作者雖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複雜。

  由自己的“夢”(遊天姥,從政)的幻滅,進而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夢”,以偏概全,斷言“古來萬事東流水”,從而消極避世。對此,我們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為這種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實作者否定現實,主要是因為現實中有“權貴”。他之所以逃避現實,是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權貴”,是為了結束自己過去那種追求榮華富貴的行樂生涯。應該說這是作者在詩中表達的基本情感,而這種感情是詩人桀驁不馴的叛逆性格的寫照,是一種大夢初醒的覺悟,是對現實的深刻反思,應當說是健康的,可貴的。至於“古來萬事東流水”雖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應當理解為一種憤激之辭,我們需要指出其侷限,但也不必苛責。

  六、與《行路難》比較

  《行路難》用夢類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夢遊天姥吟留別》用夢對比否定醜惡的現實

  七、傲岸不屈的李白不願為名利失去人格,壓抑個性,丟掉自由!他蔑視權貴,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的呼喊!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別》,不僅僅是一首詩,它更是李白敲擊自己的錚錚傲骨發出的金玉之音。請同學們帶有感情的朗讀,用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八、背誦全詩

  【自我反思】

  聽說讀寫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根本,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詩歌教學的重點就是誦讀,在誦讀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誦讀走進詩歌,去感受、理解、想象詩人的情感。新課標針對詩歌教學指出,“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可見,誦讀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應該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

  這節課,我採用“三步誦讀”來組織教學,每一步都有明確的目標。初讀詩歌,讓學生讀準字音和詩歌節奏;再讀詩歌,理清詩歌思路,把握每段大意;三讀詩歌,分析具體詩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誦讀,在誦讀中走進詩人,身臨其境,產生共鳴,從而感悟人生、提升自我。讓學生真正感受誦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誦讀”是教學的主要形式,以“夢境”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以夢匯入,賞析夢中的景色,體會夢中的情感,最後用《行路難》的夢與此夢進行類比。在以“夢境”為線索的誦讀教學中,真正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誦讀充分,但有些學生的體會不夠充分,老師的點撥總感覺不夠到位。

  【專家評價】

  三步誦讀,各有不同,搖曳生姿。抓住“夢遊”,走進李白的傲岸不屈、自由浪漫。整個設計扣住詩歌的本質,步步走入李白內心。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2

  學習內容特徵分析:

  這首詩是李白浪漫主義詩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傷感惜別的老套,而是借留別表達不事權貴的傲然風骨,並且在構思上,圍繞一場夢景來展開,夢醒之後才點明不事權貴的主旨,與此,相適應的是作者運用非凡的誇張和想像表現他夢想的世界,用夢中世界的完美來反襯現實世界的不足與醜惡,表達了作為一個“士”不願與現實權力同流合汙的性情,這就是封建時代文人的品格,這就是李白,所以,夢境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也是我們理解把握本詩的關鍵所在。

  學習者特徵分析:

  高二級(8)班是我校(農村普通中學)文科重點班,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較為紮實,具備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但缺乏歸納演繹能力,且聯想和想像能力較低,但詩歌欣賞在想像和聯想方面要求的較高,同時對錶達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這就成為他們的弱項了。在《夢遊天姥吟留別》的授課過程中,力求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鑑賞詩歌的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思路:

  運用點拔、討論、誦讀、鑑賞等方法弄清李白為什麼“夢遊”?為什麼“留別”?體會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操守,認識封建社會埋沒正直之士,壓制賢才的落後本質,設計緊扣詩題的“夢遊”和“留別”,主要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詩人”為什麼鍾情於天姥?詩人如何“夢遊”?,如何理解“留別”?

  設計說明: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一篇傳統的講讀課文,它有兩個特點: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時我們必須立足於落實字、詞、句,把它當成文言文來講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詩,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教授時我們得把重點放在詩歌鑑賞上。事實上,這兩點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這篇課文時,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節課時疏通課文,第二節課時鑑賞詩歌。這裡提供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結合註釋翻譯文章;認識和體會李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即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認識李白的遊仙之念是他對黑暗現實消極反抗的表示,體現他不事權貴的傲岸性格。

  過程與方法:以誦讀為主,學生討論分析為輔,教師適當點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詩人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積極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教學重點:夢遊仙境,以此認識浪漫主義並充分理解夢境背後的深意。

  教學難點:夢境深意的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學生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詩歌。

  二、具體研習詩歌。

  1、研習第一段。

  (1)第一幅畫面是入夢緣由,大家思考這樣兩個問題:遊的是天姥山,詩人卻首先談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樣來表現天姥山的高峻的?

  (2)學生思考:詩人寫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現了他怎樣的感情?

  2、具體研習第2段。

  (1)學生集體朗讀第2段。

  (2)提問:本段集中描寫了“夢遊”中的哪些景?

  (3)在這一節中,詩人用了一個非常傳神的字“飛” 這一“飛”字型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4)謝公何許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5)仙境出現前後色彩的對比的意圖?

  (6)仙人們的盛會,盛會的歡樂,“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3、研習第三段。

  (1)詩歌的最後一段由寫夢轉入寫實,提示了全詩的主旨,迸發了強烈不事權貴的感情,那麼夢境和他的這種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種什麼聯絡呢?

  明確:對!人往往因為有了現實的缺撼而產生相應的幻想、李白因壓抑的苦悶於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夢遊、陶潛因塵世的汙濁就有了<<桃花源記>>,海倫、凱勒因雙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2)現實的醜惡激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美好的嚮往又反襯現實的醜惡。可詩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麼讓人迷戀嗎?

  明確:起初很讓人迷戀,後面很恐怖、像"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哪有美麗可言?再如"恍驚起而長嗟",倒像是噩夢驚醒,哪像是理想之夢的況味?

  (3)最後兩句,是全詩的詩眼,它較好點明瞭主題,其有兩種觀點 : 一則認為,表現了其消極避世,嚮往自由的思想;一則認為,表現了其蔑視權貴,譏諷現實的思想,你們怎麼看呢?

  明確:說其消極避世吧,卻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於世外,說其譏諷現實吧,卻又不像屈原那般憤世嫉俗。總的來說,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俠”三者於一體,有儒家的積極用事,有道家的消極避世,又有俠客的仗劍豪情,但他的追求個性自由、蔑視權貴的精神是顯而易見的。

  三、詩歌小結

  1、作者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你從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讀出了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

  明確:構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想象奇特,為了借別離之情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景物,而是以豐富的想象藉助夢遊的形式來展示一個個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大量的運用了襯托(如用瀛洲、天台來襯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雲梯”)、誇張(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比(如將仙境與人事比、理想與現實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靈活現,也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在感情。

  3、藝術特色

  構思奇特。全詩以遊仙為構思的出發點,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關傳說,虛構出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達詩人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寫出他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想象豐富。神話傳說和對自然山川的真實體驗融合在一起,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語言靈活。形式錯落,富有節奏感,兼用長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縛。

  四、課堂小結:

  在大家齊讀時,我突然又想到一個話題,李白異常的性情、仙境的追求、豐富的想像,讓我想到了在他之前另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兩人之間竟有如此的相似……思維的火焰總是難以熄滅,還是讓我們在一番離奇的遐思和古樸的旋律中,與古人相知,與古人相別。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習題。

  教學反思:

  以學生朗讀為線,以問題串聯各個知識環節,使教學線索清晰,重點突出,並把問題激疑與朗讀品味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思考,在朗讀的過程中欣賞,又自然地把它們引到對詩歌主題和詩人情感的更高層次的理解上。可以說,在內容的安排上,既緊扣教材,充分挖掘了教材所提供的資訊,又不拘於教材,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如此巧妙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我認為這是本節課令我滿意之處。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誦讀、討論全詩,重點鑑賞詩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標: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等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講解第三段夢境的內涵,進而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人複雜的思想情感。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透過學生在初中時學過的詩歌,引入到本課。(讓學生在溫故中知新)

  二.解題——夢遊天姥吟留別

  三、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濟蒼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寶元年,朋友道士吳筠推薦李白,玄宗於是把他召到長安。李白本想借此機會有所作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詞臣,並不重用。又受權貴排擠,連玄宗也對他不滿,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

  四.朗讀感知

  聽配樂朗讀,注意字音、語調、節奏。(教師強調要點——範讀——學生朗讀)

  五.整體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問題)

  (一)賞析第一部分:入夢緣由

  1、詩歌寫“夢遊天姥”,但一開頭卻寫“瀛洲”而不是寫“天姥”,為什麼這麼寫?

  明確:詩中寫“瀛洲”用了“信”字,寫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麼意思?是“確實”之意。“或”是“或許”之意。這就是說在人們的口中,一個是海外仙山,虛無縹緲,一個是真實存在,可以看見。把天姥山和仙山並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難覓的,而天姥山是可尋的,接下來自然而然過渡到遊天姥山,為下文做了鋪墊。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個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讀一下對天姥山的描寫。從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突出了山勢的高峻。“天姥連天向天橫”,直接描寫,其餘幾句透過五嶽、赤城、天台的的.對照,運用了誇張、襯托的手法。

  3、小結:事實上,天姥山只是浙東一處靈秀之地,與天台山並峙,較五嶽卻是小巫見大巫了。這裡運用誇張和襯托手法,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一步的引向了夢的境界。

  (二)賞析第二部分:夢遊天姥

  1、 開始“夢遊”了,詩人先到了哪裡?

  明確:剡溪。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們用“入山”(板書)兩個字來概括。

  2、此時作者是什麼樣的心情?入山時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飛”字表現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淥水生輝,清猿啼鳴,寫出了環境的清幽、寧靜(板書)。

  3、“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詩人開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來讀一下)詩人在這裡都寫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關鍵詞討論)

  明確:青雲、海日、天雞,山勢高聳,早晨光線明麗;暝、熊咆、龍吟、雲欲雨,水生煙,光線由明轉暗,顯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蕩、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寫仙境的光明燦爛。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們把這部分分成兩層,板書——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燦爛。

  (三)賞析第三部分:夢中醒來

  1.可惜夢不長久,接下來詩人從夢中驚醒,美好的仙境頓時消散。夢中醒來,詩人的心境如何呢?夢境與現實有什麼聯絡呢?(抓關鍵字詞)

  明確:①“長嗟”“惟”“失”,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將夢境和現實聯絡了起來,夢中的經歷可以說是李白人生經歷的折射,詩人從聽聞天姥,到尋訪、登臨、遇仙、夢醒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理想的嚮往、追尋、艱難、圓夢、夢碎的過程。世間一切都如南柯一夢,醒來無蹤。東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萬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詩歌抒發內心的鬱悶。

  2.有如此的人生經歷,李白的人生態度有沒有發生變化呢?(自由討論)

  問題引導:①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一種消極思想嗎?與前邊寫景部分那句可以照應?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作者什麼精神?

  明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在現實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訪道,從此與官場決裂,就像謝靈運一樣,遠離黑暗,腳著謝公木屐,徜徉山水。這種舉動貌似消極,但李白並沒有真正的沉淪,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我們看到李白的傲氣和傲骨,表現了蔑視權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追求個性自由的性格特徵。

  3、有人認為,夢中仙境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解可以嗎?(開放性探究題)

  提示:可以,詩人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山路險惡——塵世艱難),終於發現,自己應該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夢中醒來,若有所失,更是堅定了信念“放白鹿”“訪名山”,與官場決裂,超脫世俗。

  六、作業設計(見ppt)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這篇詩歌是李白的長篇詩歌,我覺得要想讓學生學好這首詩,首先應該要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對詩歌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認識,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透過“整體感知”這個環節理出了詩歌的層次,然後再具體分析。分析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透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配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引導學生領會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關係,訓練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力求達到“和諧高效”的效果。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人論世,把握詩歌主旨;

  2、領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體會李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3、掌握詩中的文言字詞。

  二、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背誦全詩;

  2、學習運用比喻、對比、襯托、誇張、聯想等手法和多變的句式來表達奔放的思想感情,培養豐富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標

  學習詩人不與權貴同流合汙,追求獨立人格的精神

  [教學重點]

  1、領會本詩的浪漫主義風格;

  2、感受李白的人格魅力,學習他追求理想,勇於進取的精神,和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汙,追求獨立人格的精神。

  [教學難點]

  反覆誦讀全詩,把握內容要點;結合詩人經歷,體會全詩主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目標]

  瞭解作者和詩歌的寫作背景;

  疏通詞句,熟讀全詩。

  [教學過程和要點]

  一、匯入新課

  由學生回顧李白的生平、經歷、名句匯入。

  二、解題

  “吟”本指吟詠,即作詩。以後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成為樂府詩的一種體裁。“留別”,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遊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夢遊是借“別”表明自己的態度與意向。另名《別東魯諸公》或《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舊體詩分“古體”和“近體”,始於唐朝。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稱為古體詩。後來人們襲用唐人的說法。《夢遊天姥吟留別》、《琵琶行》等都是古體詩。

  三、寫作背景

  李白是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安世濟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願望。天寶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經友人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唐玄宗徵召進京。他興高采烈地來到了長安,認為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時機已經到來。但到了長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個侍御閒職,不能施展政治才幹。當時的最高封建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李白“糞土王侯”,不甘趨炎附勢,招致了權貴的讒毀,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即以“賜金還鄉”為名,把他趕出了長安。冷酷的現實粉碎了他不切實際的幻想。李白在極度悲憤惆悵的心情下,離開了京城,重新繼續他的漫遊生活。天寶四年秋(公元745年),他離家南下準備再遊吳越時寫下這首詩留贈給友人,藉以排遣內心的悲憤,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世俗權貴的蔑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誦讀全詩,正音,疏通字詞。

  (一)、誦讀要點

  透過把握詩人意緒和詩的內容變化,來把握詩的節奏和感情,併力求背誦全詩。

  ①用“暢”與“澀”來表其心。如:“天姥連天……東南傾”“別君去兮……訪名山”於暢中見其勢;“忽魂悸……煙霞”於澀中見其情。

  ②用“輕”與“重”來抒其意。如:“安能摧眉……開心顏”重讀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夢……聞天雞”輕讀中見輕鬆暢快。

  ③用“長”與“短”來傳其情。如:“開心顏”聲音的延長,餘韻無窮;“列缺霹靂……轟然中開”短音字字鏗鏘。

  (二)字音詞義

  略。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5

  一、檢查背誦

  指名背誦《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文字鑑賞

  1、研習第一節(入夢緣由)

  ⑴齊讀第一節

  ⑵思考:既然題為“夢遊天姥”,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

  2、研習第二節(夢遊幻境)

  老師語: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

  ⑴學生齊讀第二節

  ⑵前後桌四人交流:或以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並用l-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⑶學生齊讀“洞中仙樂”部分,然後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描繪。

  ⑷自由熟讀“夢遊天姥”部分,力求背誦。

  3、研習第三節(抒情表態)

  ⑴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作者感嘆了些什麼呢”

  明確:

  進步性:

  ⑵鑑賞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三、詩歌小結

  1、作者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

  2、你從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讀出了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

  明確:

  3、藝術特色

  ⑴構思奇特。全詩以遊仙為構思的出發點,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關傳說,虛構出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達詩人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寫出他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豐富。神話傳說和對自然山川的真實體驗融合在一起,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⑶語言靈活。形式錯落,富有節奏感,兼用長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縛。

  四、作業佈置

  閱讀文字中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寫一篇400字左右的鑑賞。(小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