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取氧氣》教學設計(通用7篇)

《製取氧氣》教學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製取氧氣》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製取氧氣》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製取氧氣》課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第二單元課題3的內容。本課題是學生練習了實驗基本操作後接觸到的第一個氣體制取實驗,有利於進一步熟悉常見儀器的使用,透過對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更為今後學習其他氣體的製取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實驗室製取氧氣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瞭解實驗室製取物質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

  (2)認識分解反應、催化劑及催化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學生動手實驗進行科學探究,在活動過程中對獲取的資訊進行加工處理。從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實驗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氧氣製法的探究

  2、難點:催化劑的概念的理解

  教學策略

  本課題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動手探究,綜合練習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因而變演示實驗為隨堂探究實驗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在教學中擬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出發,透過具體的實驗探究得出製取氧氣的原理,理解催化劑和分解反應的概念,瞭解催化劑在化工生產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環境中去學習新知識,掌握運用新知識。

  教具準備

  分組提供:試管5支、酒精燈、鐵架臺、5%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小木條、火柴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匯入新課

  空氣中約有1/5體積的氧氣,但在許多情況下需要較純淨的O2,如何獲得的呢?

  (二)新課

  1、【投影出示圖片】

  1:人和動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

  【投影出示圖片】

  2:工業上用的氧氣鋼瓶。

  師引入:自然界獲取氧氣主要來源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實驗室中怎樣獲得少量的O2?

  學生猜想,暢所欲言;學生觀看、思考。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2、實驗探究合作交流。

  (提問)實驗室是如何製取氧氣的呢?

  (引導)利用實驗臺上的儀器探究這一問題。

  參照教材P37圖2—14,說出儀器名稱和用途,觀察藥品顏色思考回答。

  3、組內交流明確學習導向。與已學知識相銜接,為探究新知識作準備。

  4、實驗探究合作交流(課件展示)

  【實驗2—5】

  內容,實驗,編號,現象,原因,快慢

  ①過氧化氫溶液

  ②單獨加熱二氧化錳

  ③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

  學生按表格內容做好實驗並觀察、記錄、分析。

  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組的團結協作精神。

  展示提高。(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實驗結果。

  (設問)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製取氧氣時為什麼總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

  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意識,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評價)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讚許和鼓勵,並得出初步結論:二氧化錳能加快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制取氧氣的速度。

  學生相互評價。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設問)二氧化錳是一種不溶於水的固體物質,二氧化錳在反應前後的性質是否改變了呢?用過的MnO2能否再次使用?

  讓我們一起完成【實驗2—6】。先預測,後實驗並認真觀察,做好實驗記錄,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歸納)從實驗結果分析得出:催化劑的概念以及在反應中表示方法。

  (課件展示)催化劑在化工生產中的作用。例舉生活中使化學反應減慢的催化劑。表述實驗現象,找出催化劑概念的關鍵詞加以領悟。觀看,思考,分析歸納出科學的結論。引導學生探究,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

  5展示提高(設問)實驗室還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氣嗎?此處增加【實驗2—7】的實驗如: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思考討論使學生體驗到實驗室可透過多種方法來製取氧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觀察並思考:

  (1)上述實驗中,使用了哪些儀器?

  (2)為什麼可以用排水法收集O2?

  (3)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製取O2能用此裝置嗎?

  學生分析、比較、交流,A:固熱型製取氣體B:固液常溫型製取氣體C:難或不易溶於水D:密度比空氣大E:密度比空氣小。

  (設問)製氧氣的原理是我們前面學過的化合反應嗎?

  (課件展示)化合反應例項。師生共同歸納規律,分析發現新問題,指導學生尋找規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由化合反應特點引出分解反應的學習,由實踐體驗上升到理論思考。

  6(分析)得出分解反應的概念。(課件展示)反應物種類,生成物種類,反應特點,化合反應,分解反應,分析、比較,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分析、比較、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三)小結。

  梳理、整合、自我小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和學習體驗,並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

  (四)診斷評價

  一組習題(略)

  學生獨立完成,核對答案,互相糾錯,強化學習情感,及時反饋矯正。

  (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補救)

  《製取氧氣》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1、知識:掌握實驗製取氧氣的反應原理;理解分解反應及其化合反應的區別;瞭解氧氣的工業製法;瞭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對比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

  學情分析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2、採用“問題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結論—強化訓練”的模式展開教學。

  教學目標

  1、瞭解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初步瞭解透過化學實驗製取新物質的方法。

  2、練習連線儀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實驗操作。

  3、認識分解反應。

  4、認識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學習反應物的狀態,反應的條件,反應的原理決定實驗裝置,氣體的性質決定氣體的收集方法和驗滿方法。

  2、感悟透過實驗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查閱資料——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記錄現象——解設與結論——反思與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逐步認知用實驗驗證化學理論,從而進一步體會到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氧氣的製法和實驗操作。

  難點:催化劑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製取氧氣》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學會實驗室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

  2.練習連線儀器的基本操作。

  過程與方法

  能夠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選擇製備氣體的發生裝置,根據生成物的性質選擇收集氣體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明確反應原理、確定反應裝置、實驗步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教學重點

  實驗室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

  三、教學難點

  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裝置選擇和實驗操作。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大試管、帶導管的膠塞、酒精燈、水槽、集氣瓶、火柴高錳酸鉀藥匙棉花

  五、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9月20日天舟三號載物飛船發射升空,你知道發船發射用的助燃劑一般用的是什麼嗎?空氣行不行?而純淨的氧氣又是如何製得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製取氧氣。

  合作探究

  (一)自主學習

  請同學們閱讀黑板上的資料卡片,總結歸納出工業上製取氧氣的方法。

  (二)實驗探究

  1.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裝置探究

  (1)發生裝置

  A固固加熱型B固液常溫型

  (2)收集裝置

  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密度大於空氣的氣體

  a排空氣法:

  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

  b排水集氣法:收集不易溶於水且不與水反應的氣體

  2.高錳酸鉀製取氧氣

  (1)原理: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2)實驗裝置:

  發生裝置:固固加熱型收集裝置:排水法

  (3)實驗步驟:

  查裝定點收離熄

  (4)實驗現象:

  a導管口有氣泡產生,集氣瓶中的水逐漸減少,產生無色氣體。

  b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5)實驗注意事項:

  A檢查裝置氣密性

  b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

  c導管伸入試管內要稍微露出橡皮塞

  d試管口塞一團棉花

  e收集氣體要等到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開始收集

  f實驗結束時,先移出導管,再熄滅酒精燈

  六、小結

  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

  七、課堂小測

  八、拓展

  板書設計:

  製取氧氣

  一、工業製氧氣:分離液態空氣法

  (物理變化)富氧膜法

  二、實驗室製取氧氣

  原理: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

  《製取氧氣》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性質及用途,能用實驗說明空氣是混合物。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實驗探究空氣的組成,瞭解探究的一般過程;聯絡生活經驗,認識純淨物和混合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空氣的組成的實驗探究,激發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培養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學作風,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空氣的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質及用途。

  難點: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課型:探究型,多媒體

  實驗準備:

  試管、針筒、打氣筒、錐形瓶、集氣瓶、水槽、燃燒匙、橡皮塞、燒杯、導管、止水夾、酒精燈、紅磷、硫酸銅、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學過程:

  1、情景匯入:出示一幅驛亭風景圖片,教師感覺空氣清晰。

  討論1:收集一瓶驛亭清晰空氣的方法。(請同學收集)

  討論:空氣有哪些成分組成。

  新課探究:

  一、空氣的組成成分及性質

  1、演示實驗:無水硫酸銅遇水顯藍色

  引導學生思考:

  1、將這一現象應用實驗證明“空氣中含有水蒸氣”;

  2、根據平時的觀察,生活還有哪些現象能證明空氣中含有水?

  學生:

  1、冰過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層水霧

  3、置於空氣中的餅乾會受潮

  2、演示實驗: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

  結論: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較少

  3、演示實驗:取一瓶空氣和一瓶氧氣,把一根燃著的木條先後插入兩個集氣瓶中,觀察木條在兩個集氣瓶中燃燒的劇烈程度是否相同。

  結論:空氣中氧氣含量並不高

  4、探究:氧氣在空氣中佔多大比例

  實驗原理:紅磷在密閉容器內充分燃燒,消耗了空氣中的氧氣,生成五氧化二磷固體,容器內壓強減小,大氣壓將燒杯中的水壓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正好填補消耗掉氧氣的體積,從而確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現象: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反應停止後,水槽中的水沿導管進入集氣瓶中,約佔瓶內體積的1/5。

  結論:紅磷燃燒消耗氧氣,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

  討論1:透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而在這個實驗中,為什麼有時氣體減少的體積小於1/5呢?導致結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紅磷的量不足;

  (2)瓶內氧氣沒有耗盡;

  (3)裝置漏氣(如塞子未塞緊、燃燒匙與橡皮塞之間有縫隙等),使外界空氣進入瓶內;

  (4)未冷卻至室溫就開啟彈簧夾,使進入瓶內的水的體積減少。

  討論2:該實驗中有時氣體減少的體積大於1/5,又是為什麼呢?

  (1)點燃紅磷後,插入燃燒匙時,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氣受熱膨脹,部分空氣溢位。

  (2)實驗開始時,沒有夾或沒夾緊止水夾。

  討論3:我們能否用碳來代替紅磷進行上述實驗?

  紅磷燃燒後生成固體五氧化二磷,使集氣瓶中空氣的壓強變小,小於外界大氣壓。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

  二、空氣的組成體積分數

  三、空氣的利用(學生自主學習)

  四、課堂練習

  《製取氧氣》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理解化合反應的概念,初步學會判斷化合反應的方法;瞭解氧化反應的概念及其反應的判斷和氧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透過對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及透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透過判斷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及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歸納,逐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氧氣的製法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和反應原理;

  瞭解工業上從空氣中提取氧氣的基本原理;

  瞭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應的定義及其與化合反應的區別。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對比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及實驗、分析、總結、理解運用的學習方法。

  教學建議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本節教材分為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三部分。

  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因為物質的用途主要決定於該物質的性質。

  氧氣物理性質教學建議

  關於物理性質的教學,教給學生一個認識物理性質的順序,以便在以後學習其它物質的物理性質時,即觀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對照的作用。使記憶更牢。

  物質的物理性質,其觀察和描述的順序與人的感覺器官所接受的資訊量有關,最突出的是顏色,其次是形狀,再是嗅覺、味覺,這樣自然的形成一個描述物理性質的習慣順序。

  關於溶解性,由於學生尚不瞭解溶解過程的實質,對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學反應的物質的溶解,只能先認為是物質的物理性質。有關氧氣微溶於水的事實,可列舉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幫助理解。如許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或者讓學生想想辦法,做個家庭實驗,如:用封閉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養魚的效果對比。

  氧氣等氣體的沸點和熔點都很低,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難想象到的低溫,教師應爭取使學生看到液態空氣、液氧、液氮做為改進教學的設想。或者至少也應爭取看到錄影片(液氧、液氮一般製氧廠都有生產,液氮在一般大醫院用於冷凍療法。)

  在氣體密度教學上,注意

  ①怎樣測定氣體密度?它與固體和液體有什麼不同?

  ②不同密度的氣體為什麼是混合均勻而不分層?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法、實驗演示法

  學生: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初識氧氣

  二、瞭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1、透過提問讓學生回憶物質有哪些性質

  2、透過學生自己的觀察,瞭解氧氣的色、態、味

  三、氧氣的化學性質

  1、學生自主探究帶火星的木條在氧氣和空氣中燃燒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體驗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

  2、演示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的燃燒,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寫文字表達式,並學會分析硫在氧氣和空氣中燃燒現象差異的原因

  3、演示鐵在氧氣和空氣中的燃燒,觀察實驗現象並寫出文字表達式

  《製取氧氣》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氧氣教學設計。

  2.能正確讀寫比,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會正確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

  4.能利用比的知識結合一些簡單的生活現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意義,會求比值。

  教學難點: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

  教學準備:電腦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投影出示淘氣的相片。

  師:這是我們熟悉的小夥伴——淘氣。同學們仔細觀賞圖片,在這些照片中,你覺得哪些看起來更美觀,更舒服?看看哪幾張和圖A比較像?為什麼?

  師:剛才同學們是用眼睛觀察到的,用數學知識怎樣解釋呢?

  師:這些圖片都是什麼形狀?下面我們研究一下這些長方形。研究長方形我們通常從哪些方面入手?那麼上面這些長方形的長和寬之間有什麼關係?

  師:為了準確地判斷它們為什麼那麼“像”,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在方格紙上來研究。如,圖A的一條邊是4份,另一條邊是6份。剩下的圖形請大家仔細觀察每一個長方形,自己數一數長和寬的份數,填一填、比一比。

  小組討論:學生觀察、討論,動筆計算。分別找出圖中長和寬的倍數(或分數)關係。教師巡視,瞭解各小組討論的情況,並加以引導。

  學生彙報討論成果。

  師:你是怎麼得出的?

  師:誰說一下其他幾個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

  師:你們還發現了什麼?

  師:根據上面的計算,請同學們解釋一下為什麼圖片A和圖片B、D比較像?

  師:那誰能說說C和E為什麼不像?

  小結:長方形的長和寬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圖形的大小變化了,但不變形,教案《氧氣教學設計》。長與寬的倍數關係不變,照片看起來就像;長與寬的關係發生變化,照片看起來就不像。

  2、生活例項

  (1)出示情境圖

  師:你喜歡吃蘋果嗎?現在有三個賣蘋果的攤位,據我觀察,質量上沒什麼差別。你認為該去哪個攤位買呢?應該考慮什麼問題?

  ①學生獨立思考。

  ②全班反饋交流:

  A:15÷3=5(元)B:9÷2=4.5(元)C:12÷3=4(元)

  (2)出示情境圖

  馬拉松選手跑40千米,大約需2時。小剛騎車3時可以行45千米。誰快?

  師:要比誰快,比什麼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個量與哪個量的比?

  彙報交流,老師板書:

  40:2=40÷2=20(千米)

  45:3=45÷3=15(千米)

  二、探究新知,構建模型

  1、揭示課題:

  剛才我們研究長方形的長與寬的關係、蘋果單價,跑步和騎腳踏車的速度時運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樣,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生活中的比”

  2、請同學們自學P50的“認一認”,然後交流你從中知道了哪些關於比的知識,

  (1)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

  (2)比號、前項、後項、比值、寫法、讀法。

  三、拓展運用,鞏固新知

  1、同學們,我們對比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中還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關的,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比?

  ①教室裡有四個窗戶、兩扇門。窗戶和門的數量的比是4:2

  ②我的身高是153釐米,我爸爸身高是178釐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釐米:178釐米。

  ③我有1支鋼筆,3支圓珠筆。我的鋼筆數量和鉛筆數量的比是1:3。

  ④我們小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4:2。

  2、你覺得比和我們以前學習的哪些知識有關?(除法、分數)

  四、質疑問難,歸納總結

  1、各類比賽中的比和我們今天學的比一樣嗎?它只是一種計分形式,是比較大小的,是相差關係,不是相除關係。

  2、人的腳長與身高的比1∶7。福爾摩斯發現一個腳印長25釐米,他可以做出什麼樣的推斷?

  3、今天我們認識了誰?它表示什麼意思?課後繼續找一找哪些地方還用到了比?

  《製取氧氣》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選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學上冊第二單元課題二氧氣。本節教材選取了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物質氧氣作為學習素材,這些素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學生學起來親切,易於理解和接受。首先從氧氣的物理性質入手,透過木條燃燒歸納出氧氣的檢驗方法,進一步透過硫、木炭、鐵絲燃燒實驗介紹氧氣的化學性質,並根據文字表達式討論總結出氧化反應和化合反應的概念,最後教材還介紹了緩慢氧化。

  (二)學情分析

  本課題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地學習物質,所以,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認識物質的一般方法。學生對實驗探究還剛起步,需要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逐步增強、提高和掌握。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才剛剛開始,所以讓學生透過觀察程式,對實驗的觀察和描述做到系統、準確,是需要老師引導的。

  根據學生認識上的特點,本課題分兩個課時,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以實驗為主,透過實驗探索和討論交流,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第二課時講述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講評練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

  ②觀察和描述硫、木炭、鐵絲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③透過對已知反應共性的歸納總結,初步建立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的概念。並能對已學的典型反應進行分類。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實驗來探討氧氣的化學性質,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語言表達能力;

  ②觀察和分析演示實驗,初步學會描述實驗過程和現象的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體會實驗中的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研究氧氣的性質,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2)透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求實、嚴謹的優良品質;

  四、重點難點

  重點:

  ①氧氣的化學性質

  ②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概念的建立。

  難點:

  ①依據實驗結果,透過比較和分析,歸納氧氣的化學性質。

  ②氧化反應的理解。

  疑點:實驗現象不同的原因。

  五、實驗材料

  器材:集氣瓶、燃燒匙、酒精燈、坩堝鉗等。

  藥品:木炭、硫磺、細鐵絲、水等。

  其他:火柴、木條等。

  六、教學方法

  探究、歸納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法

  七、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氧氣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及其用途。引入新課:既然氧氣對我們如此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氧氣的一些性質。[板書]課題2氧氣

  講述:我們研究物質的順序,一般先介紹它的物理性質再介紹它的化學性質,而對於氣體的物理性質我們一般主要從顏色、氣味、狀態、密度與空氣大小比較、溶解性等方面來學習。

  [板書]一、物理性質

  活動一出示一瓶氧氣,問:這是一瓶氧氣,誰來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質呢?提問:魚兒能在水中存活說明水中溶有氧氣嗎?

  【板書】: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大,不易溶於水過渡:接下來我們介紹化學性質

  [板書]二、化學性質

  演示實驗: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氧氣瓶

  提問:木條放入瓶中與瓶外的現象有什麼不同

  [板書]檢驗氧氣的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中,如果木條復燃,證明是氧氣

  演示實驗:硫在空氣中、氧氣中的燃燒

  提問:硫在空氣中、氧氣中的燃燒現象有什麼不同呢?

  【板書】硫在空氣中燃燒火焰呈淡藍色,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硫在氧氣中燃燒火焰呈藍紫色,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文字表達式:硫+氧氣------二氧化硫

  講述:二氧化硫(化學式為SO2)是汙染空氣的主要氣體之一,燃放煙花爆竹會產生二氧化硫,這就是為什麼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實驗]木炭在空氣中、純氧中燃燒實驗

  提問:碳在空氣中、氧氣中的燃燒現象有什麼

  【板書】碳在空氣中只能發紅、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

  文字表達式:碳+氧氣---二氧化碳

  討論:木炭和硫分別在空氣和氧氣裡燃燒的現象不同,這說明了什麼?

  【講解】

  1、物質燃燒主要是與氧氣反應

  2、燃燒反應的劇烈程度與氧氣的濃度有關

  演示實驗: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展示鐵絲並設問:你見過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嗎?鐵絲在氧氣中也能燃燒嗎?[板書]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只能發紅,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文字表達式:鐵+氧氣------四氧化三鐵

  提問:

  1、集氣瓶中為什麼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實驗觀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認為可能是什麼原因呢?

  總結:

  1、為了防止燃燒過程中濺落下來的熔融物把集氣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氣不純、鐵絲生鏽、沒有等到火柴快燃盡就伸入

  提問:透過帶火星木條、硫、鐵在氧氣中的燃燒,我們可總結出氧氣有哪些性質呢

  [板書]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較活潑的氣體,它可支援燃燒,氧氣含量越高,燃燒越劇烈。氧氣在反應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劑

  討論:前面幾種物質的燃燒的文字表達式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

  小結:

  1、生成物只有一種

  2、反應物都有氧氣參加

  【板書】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氧化反應: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

  講解:化合反應是多變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應分為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燃燒屬於劇烈氧化,緩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覺的,如鐵生鏽、食物腐爛、動植物的呼吸等。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的共同點是都屬與氧化反應、都會放熱。提問:氧化反應一定屬於化合反應嗎?

  講解:氧化反應不一定屬於化合反應,如蠟燭燃燒是氧化反應卻不是化合反應。化合反應屬於基本反應型別而氧化反應不是基本反應型別。

  練習:課本56頁第一、三題

  作業:56頁第二題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亮點:

  1、實驗比較成功,現象明顯

  2、過渡自然,重點突出,難點落實3、課堂氣氛活躍

  不足:語速過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