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學必修1《氯及其化合物》教學設計範文

人教版化學必修1《氯及其化合物》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氯及其化合物》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化學必修1《氯及其化合物》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氯及其化合物》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第二節的內容。

  從課程模組層面看,該節內容位於必修課程,是全體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是普通高中學生髮展的共同基礎。所以教學中,也應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促進全體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發展。具體到本節內容中,應格外關注化學學科研究無機物性質的基本方法和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從教材章安排層面來看,本節內容位於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學生學習本章內容之前,剛剛完成了“第一章物質及其變化”的學習。在第一章中,學生透過三節內容的學習,分別建立了中學化學研究無機物性質的三個重要認識角度“類別通性”“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而本章內容之後的第三章,學生即將開始鐵及其化合物的學習,需要學生綜合利用已經學習的認識角度研究比較複雜的物質轉化。在這樣的章節安排中,本章內容的學習希望學生透過兩個具體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學習,鞏固認識角度、明確認識思路,逐步提升利用“類別通性”“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認識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系統性。

  從教材節安排層面來看,學生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完成了“第一節鈉及其化合物”的學習。相比鈉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轉化更為複雜,氯氣的氧化性、氯氣與水及鹼的歧化反應,對氧化還原規律的呈現更為明顯;同時次氯酸鹽性質的學習和氯離子的檢驗,對於類別通性、離子反應規律的呈現也更為突出。所以本節教學應該在鈉及其化合物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利用認識角度指導物質性質的學習。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對於氯及其化合物的學習較少,基本只涉及氯離子能與銀離子形成氯化銀沉澱。

  透過“第一章物質及其變化”的學習,學生熟悉了常見物質類別的通性,但對於含有不熟悉元素的物質,透過類別通性研究物質性質的能力還偏弱;初步掌握離子反應的發生規律,但對於離子反應中可能存在的干擾尚不夠明確;初步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發生規律,但對於元素化合價變化的觀察和分析不夠敏銳,對常見氧化劑、還原劑的積累較少。除此之外,學生透過上述認識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主動意識不夠,還很難系統地從多個角度綜合研究物質性質。

  針對這樣的學情,需要教師既給學生提供自發研究物質性質的學習空間,又要在適時針對學生的困難進行提示和指導;既要關注學生氯及其化合物具體物質性質的學習,也要注重學生研究物質性質思路方法的培養;既要培養學生利用各認識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主動性,也要強化學生氧化還原反應規律、離子反應規律具體思維路徑的完善。

  三、教學目標

  1.透過對氯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研究,認識到氣是一種具有很強氧化性的非金屬單質,能與金屬單質、氫氣、水、鹼等物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透過對氯水性質的研究,熟悉基於微粒認識混合物性質的思路方法;透過對氯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轉化,認識到類別通性、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認識角度方法在研究物質性質過程中的作用。

  2.透過設計製備氯氣的實驗裝置,掌握製備實驗設計的思路方法。

  3.透過對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用途、轉化的研究,建立化學知識與生產生活的聯絡,認識氯及其化合物的多樣性,瞭解化學反應可以探究物質性質、實現物質轉化。

  四、教學重點

  1.氯氣的性質,氯水的組成及性質,氯及其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

  2.氯氣的實驗室製法及氯離子的檢驗方法。

  五、教學難點

  1.基於微粒及微粒轉化認識氯水性質。

  2.主動基於物質分類、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認識角度研究物質性質。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認識氯及其化合物

  教師引導:利用物質類別和價態,請列舉你知道的的含氯元素的物質

  學生活動:利用二維圖列舉氯及其化合物

  (二)環節一:認識氯氣的性質

  [任務1]教師引導:引導學生分別從價態、類別、結構的角度預測氯氣的性質。

  學生活動:分別從價態、類別、結構的角度預測氯氣的性質,並綜合得出氯氣應具有氧化性、還原性,以氧化性為主,能與金屬單質等物質發生反應。

  觀察氯氣

  [任務2]教師引導:觀察一瓶氯氣,描述氯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活動:觀察氯氣,描述氯氣的物理性質。

  1.與金屬、非金屬單質的反應

  [任務3]教師引導:演示實驗1:鈉在氯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

  (1)觀察並描述實驗現象;

  (2)討論產生黃光的原因,以及白煙的成分;

  (3)書寫反應方程式。

  [任務4]教師引導:演示實驗2:鐵絲在氯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

  (1)觀察並描述實驗現象;

  (2)討論生成物中鐵元素的化合價,並據此判斷氯氣的氧化性較強;

  (3)書寫反應方程式。

  [任務5]教師引導:演示實驗3:銅在氯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

  (1)觀察並描述實驗現象;

  (2)討論生成物為氯化銅,根據銅單質金屬活動性較弱(氫後),並據此判斷氯氣的氧化性較強;

  (3)書寫反應方程式。

  [任務6]教師引導:演示實驗4:氫氣在氯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

  (1)觀察並描述實驗現象;

  (2)根據氫氣為非金屬單質,據此判斷氯氣的氧化性較強;

  (3)書寫反應方程式。

  2.與水的反應

  [任務7]教師引導:根據氯水能夠殺菌消毒,討論氯氣溶於水會發生什麼變化。

  學生活動:觀察氯水,根據氯水為黃綠色,判斷氯水中的主要溶質為氯氣分子。

  [任務8]教師引導:演示實驗5:觀察部分潤溼的紅布條在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現象。

  學生活動:

  (1)觀察到潤溼部分褪色,乾燥部分沒有褪色;

  (2)分析氯氣不能使布條褪色,說明氯氣與水反應生成了新物質,新物質可以使布條的紅色褪去;

  (3)在教師的引導下,書寫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任務9]教師引導: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分別使氯水具有哪些性質?。

  學生活動:

  (1)氯水為黃綠色判斷氯水中存在大量氯氣分子(和水分子);

  (2)根據上衣活動所學知識,判斷氯水中含有HClO分子,使氯水具有漂白性;

  (3)根據HCl是電解質,在溶液中會發生電離,判斷溶液中含有氫離子和氯離子,不含HCl分子。進一步判斷氯水具有酸性(即有酸的通性),可以和Ag+生成AgCl沉澱。

  [任務10]教師引導:根據HCl和HClO和鹼的反應規律,推測氯氣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反應方程式。

  學生活動:

  (1)嘗試書寫HCl和HClO和鹼反應的產物;

  (2)據此書寫氯氣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反應方程式。

  (三)環節二:氯氣的實驗室製法

  教師引導:回顧舍勒發現氯氣的歷史,討論實驗室製備氯氣所需的裝置。

  學生活動:

  (1)根據反應物狀態和是否需要加熱,選擇適當的發生裝置;

  (2)根據生成物密度、水溶性和化學性質,選擇收集方式;

  (3)根據反應體系可能存在的物質(體系原有、副反應、揮發物質等),以及雜質物質和目標產物的性質差異,選擇除雜和乾燥裝置。

  (4)根據目標產物的是否具有毒性、是否汙染空氣,判斷是否需要尾氣處理裝置,以及用何種試劑處理尾氣。

  教師引導:演示實驗室製取氯氣的完整實驗操作,並製得一瓶氯氣。

  學生活動:觀察老師的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現象。

  (四)環節三:氯離子的檢驗

  教師引導:由氯氣用於自來水消毒,引出溶液中氯離子的檢驗。取一瓶標籤被遮擋的試劑瓶,滴加AgNO3溶液,觀察到生成白色沉澱。

  學生活動:討論是否能判斷待測液中含有氯離子。

  教師引導:開啟被遮擋的標籤,發現待測液為Na2CO3溶液。

  學生活動:

  (1)書寫相關反應方程式;

  (2)總結檢驗氯離子時可能的干擾離子及標準操作。

  (五)歸納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轉化規律

  教師引導:歸納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轉化規律。

  學生活動:在二維圖中呈現氯及其化合物,透過箭頭表示氯及其化合物的轉化規律,書寫先關的化學方程式。

  化學必修1《氯及其化合物》教學設計 篇2

  【教學背景】

  氯是典型的非金屬元素,氯和氯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對氯氣的性質、用途等進行比較全面的學習和研究,是以後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律和氯鹼工業知識的需要。同時,為學生正確掌握非金屬元素的學習方法打下堅實基礎。

  依據課程目標的標準,主要的學習目標是:

  1.瞭解氯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氯離子的檢驗方法。

  2.理解氯的原子結構特點與化學性質的關係,初步認識物質的微觀結構對其性質的影響。

  3.認識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產中的應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了解氯氣的“功”與“過”,初步形成正確認識、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意識。

  4.透過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主動探索的優良品質;透過對氯氣性質的推測——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的研究,應用觀察、記錄、科學抽象的科學方法,來研究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培養透過現象、挖掘本質的探究精神。

  本節內容強調氯氣與生產、生活的聯絡,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對氯氣的性質進行實驗探究,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氯及其化合物在自然和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對於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律只作簡單介紹。

  【案例設計】

  設計思路

  本節採用“實驗”、“對比”、“聯想”的教學方式,以“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等環節組織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氯的主要性質,認識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結合有關內容,多樣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驗探究中培養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識。

  設計中注意以下問題:

  1.透過“展示一瓶氯氣,讓學生觀察並描述其顏色和狀態”;“請學生聞氯氣的氣味,強調聞氣體氣味的方法”;“向盛有氯氣的試管中注入水”等實驗來學習氯氣的物理性質,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強化實驗安全意識。

  2.讓學生回憶氯的原子結構推測氯氣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以氯的原子結構與化學性質的關係為線索進行聯想:

  氯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聯想氯元素的原子結構特點——聯想氯氣的化學性質(典型的非金屬性)——聯想氯氣的用途。

  3.運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由Fe、Cu、H2在Cl2中燃燒的演示實驗,比較初、高中不同學習階段對“燃燒”的條件及其本質的認識;比較Cl2分別與水、鹼、碘化鉀等化合物的反應產物,學習氯氣的化學性質。

  4.本節課的難點是氯氣與化合物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透過比較Cl2分別與水、鹼等化合物的反應事實,找出氯氣與有關物質反應的規律。

  5.引導學生討論氯氣對人類社會的.“功”與“過”,認識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產中的應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教學過程】

  [學習情景創設]

  瑞典化學家舍勒於1974年在研究軟錳礦(主要成分是MnO2)時,把鹽酸與軟錳礦混合在一起加熱,意外地發現生成了一種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的黃綠色氣體。這立即引起了舍勒的興趣,並對它進行了研究。他將製備出來的氣體溶解到水中,發現這種氣體的水溶液略顯酸性;該水溶液還能使花朵、紙張、葉子等的顏色褪去;將蚱蜢放進裝滿這種氣體的容器中,蚱蜢蹦躂幾下就死去了。這種黃綠色的氣體就是氯氣。

  氯氣的水溶液為什麼呈酸性?為什麼能使花朵、紙張、葉子褪色?氯氣是一種怎樣的物質呢?

  一、氯氣的性質

  [演示實驗]出示一瓶氯氣,瓶後襯一張白紙。請學生觀察並描述其顏色和狀態;請一名學生上來聞氯氣的氣味,並強調聞氣體氣味的方法。然後,向集氣瓶中注入少量水,充分振盪,觀察溶液的顏色。

  [觀看影象資料]1915年4月22日,世界上第一次化學武器(氯氣)的使用。

  [交流討論]從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你認為氯氣具有哪些物理性質?氯氣和氯水有什麼關係?

  [歸納小結]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歸納氯氣的物理性質。

  1.物理性質:

  氯氣通常狀況下為黃綠色氣體,有刺激性氣味,常溫下能溶於水,1體積水大約溶解2體積氯氣。氯氣可以透過降溫而變為液態和固態。氯氣有毒,易液化。

  [補充講解]氯氣是一種毒性氣體,有很強的刺激性,吸入少量就會使鼻和喉頭的粘膜受到刺激,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多量氯氣會使人窒息,甚至死亡。因此聞氯氣要特別小心,只能輕輕煽動,使少量氣體飄進鼻孔。但只要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實驗是沒有危險的。

  [交流討論]物質的宏觀性質是由微觀結構決定的,根據氯的原子結構能否推測氯氣的化學性質是否活潑?

  引導學生運用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氯原子最外電子層結構特點,推測氯元素是活潑的非金屬元素,容易結合一個電子,形成具有穩定結構的氯離子。

  [演示實驗](用實物投影儀)

  (1)將兩根細鐵絲用砂紙打磨,螺旋繞於火柴棍上,用鑷子夾住,在酒精燈上引燃火柴,稍停,待火柴將燃盡,置於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反應完畢,加少量水於集氣瓶中,觀察溶液顏色。

  (2)用砂紙打亮銅絲,用鑷子夾住,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紅熱,放入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反應完畢,用洗瓶注少量水於集氣瓶中。觀察溶液顏色。

  (3)在空氣中點燃氫氣,然後把導管伸入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

  [歸納小結]由學生描述以上三個實驗的現象,得出結論:氯氣既能與金屬單質也能和非金屬直接化合。

  2.化學性質

  (1)氯氣和金屬的反應

  (2)氯氣與非金屬反應

  [思考與討論]透過H2在Cl2中燃燒的實驗,與初中學習階段對“燃燒”的認識比較,可燃物是否一定有氧氣才能燃燒呢?你對“燃燒”的條件及其本質有什麼新的認識?

  (學生透過對比、交流、得出結論:燃燒不一定要有氧氣,如Na、Fe、H2等物質均可在Cl2中燃燒。任何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都叫燃燒。)

  [提出問題]自來水廠可以用氯氣來消毒水,氯氣能溶解於水嗎?能與水發生反應嗎?

  [觀察演示實驗]

  1.向一支充滿氯氣的大試管中加入2~3mL水後,迅速塞緊塞子,充分振盪,將上述試管和另一支充滿氯氣的大試管以及另外一支裝有4~5mL蒸餾水的試管放在一起,觀察試管中物質的顏色。再向氯水和蒸餾水中滴入石蕊試液,觀察現象。

  2.把一裝滿Cl2的試管倒立在滴有酚酞試液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搖動試管,觀察現象。

  3.將溼潤的澱粉-碘化鉀試紙蘸在玻璃棒上,並將試紙靠近集滿氯氣的集氣瓶口,觀察現象。

  [交流討論](學生描述現象並嘗試加以解釋,教師注意幫助學生理解和表述)

  [歸納小結]

  (3)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HClO具有強氧化性

  Cl2+H2O===HCl+HClO

  (4)氯氣與鹼反應

  Cl2+2NaOH===NaCl+NaClO+H2O

  (5)氯氣與碘化鉀溶液反應

  Cl2+2KI===2KCl+I2

  [交流與討論]氯氣廣泛應用於生產和生活中,造福於人類。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化學品使用不當或誤用甚至濫用,也會給人類帶來嚴重後果。請結合日常生活事例談談氯氣的“功”與“過”。

  (學生各抒己見,相互補充,逐步形成正確、合理地使用化學物質的意識)

  [提出問題]Cl2跟金屬、非金屬單質以及某些化合物反應時,往往生成氯化物。氯化物中的氯和氯氣中的氯有什麼不同?

  [歸納小結]氯化物中的氯是-1價的氯元素,氯氣中的氯是結合成氯分子的0價態氯。可溶性氯化物溶於水時,能電離出Cl-。氯氣由氯分子組成的。我們用AgNO3、稀硝酸檢驗Cl-;用澱粉--碘化鉀溶液檢驗氯氣。

  [學生實驗]在5支試管中分別加入2~3mL稀鹽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自來水、蒸餾水,然後各滴入幾滴AgNO3溶液,觀察實驗現象。再分別加入少量稀硝酸,觀察、描述實驗現象。

  [歸納小結]

  二、氯離子的檢驗方法

  1.試劑:AgNO3、稀硝酸

  2.原理:溶液中的Cl-都能與AgNO3反應生成AgCl白色沉澱,AgCl白色沉澱遇稀硝酸不溶解(Ag++Cl-===AgCl↓)

  3.方法和結論:在被檢驗的溶液中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現白色沉澱,則被檢液中含有Cl-。(或在被檢驗的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現白色沉澱,再滴入稀硝酸,沉澱不溶解,則被檢液中含有Cl-。)

  [課堂討論]自來水生產中常通入適量氯氣進行殺菌消毒。請你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區別蒸餾水和自來水。

  [本節小結]

  1.氯氣是一種化學性質非常活潑的非金屬,氯氣能與絕大多數金屬、非金屬直接化合,還能與水、鹼、碘化物等發生反應。

  2.氯離子的檢驗方法。

  [課外作業](建議補充使用以下部分習題):

  ①將一盛滿Cl2的試管倒立在水槽中,當用日光照射一段時間,試管內液麵不再上升時,剩餘氣體的體積約佔試管容積的()。

  A.2/3;B.1/2;C.1/3;D.1/4

  ②用作麻醉劑的氯仿(CHCl3)常因儲存不慎而被空氣氧化,產生劇毒的光氣(COCl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HCl3+O2===2HCl+2COCl2。為了防止事故,使用前可用於檢驗氯仿是否變質的試劑是()。

  A.酚酞試液

  B.氫氧化鈉溶液

  C.用硝酸酸化後的硝酸銀溶液

  D.用硝酸酸化後的硝酸鋇溶液

  3.科學家提出,使用氯氣對自來水消毒時,氯氣會與水中的有機物發生反應,形成的物質可能是潛在的致癌物。世界環保聯盟推廣採用廣譜性高效殺菌劑二氧化氯(ClO2黃綠色氣體)。

  (1)目前,歐洲一些國家主要採用Kesting法(原料為氯酸鉀和鹽酸)制ClO2,該法的缺點是同時產生Cl2(佔ClO2體積的一半),使產物的純度較低。寫出該法制ClO2的化學方程式:。

  (2)我國最近研究用氯氣氧化亞氯酸鈉(NaClO2),在氯氣保護下成功製得ClO2,表示這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與上述方法相比,此法的優點是(寫出其中一種)。

  4.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致力於研究臭氧層破壞問題的三位化學家。大氣中的臭氧可吸收和阻擋太陽光中強烈的、有害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物。氟氯烴(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產生Cl原子,Cl原子會對臭氧層產生長久的破壞作用。有關反應為:

  O3 ==O2+O,Cl+O3 ==ClO+O2,ClO+O ==Cl+O2

  (1)寫出上述變化的總反應式。

  (2)在上述變化中,Cl原子的作用是什麼?

  5.研究性學習課題

  ①海水是人類獲取氯、溴、碘的重要資源。查閱有關資料,瞭解海水曬鹽的生產過程。將瞭解的情況與同學交流討論。

  ②氯氣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有條件的同學請到生產或使用氯氣的工廠參觀,也可以請教專家或查閱資源瞭解氯氣的用途。將你獲取得資訊與同學交流。

  【案例評析】

  本案例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社會生活實際出發,用實驗、聯想、對比的方式組織學生活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由“舍勒發現氯氣”的科學史實、“氯氣作為化學武器”等資料,引發認知碰撞,充分啟用學生的問題意識。

  2.重視發揮實驗的作用,強化實驗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功能。本案例設計了7個演示實驗、1個學生實驗,由實驗探究得出氯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探究。

  3.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法指導。注意引導學生利用結構推測性質、以實驗驗證性質,並採用對比、聯想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概括、推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4.引導學生討論氯氣的“功”與“過”,認識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產中的應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形成正確認識、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意識。

最近訪問